1-7 超高齡社會的保險規劃
根據國發會,台灣將於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每5 個國人中有一位是超過65 歲。受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下,工作年齡人口逐漸減少,預見未來勞動人口的負擔將大幅增加。國人傳統的理財與保險保障習慣,以及原有退休資產配置與保險觀念,恐難以因應社會對未來退休生活的影響,因此國人必須提早規劃自身退休金藍圖。
一、超高齡社會面臨的問題及規劃
(一)壽命延長風險:民眾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然而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隨之而來的長壽風險,更使得原有的經濟來源能否滿足較預期為長時間的退休與老年生活,增加了更多之不確定因素,亦即高齡者於年輕時代所準備的儲蓄與投資,極有可能不夠承擔長壽風險帶來的成本。
(二)扶養比率上升:高齡者問題為工業化與都市化社會的產物,由於家庭功能的逐漸衰微、現代社會少子化的影響,未來將是「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狀況,亦即需要社會照顧與提供社會福利的高齡人口日增,但有能力供養老年人口的生產人口越來越少,人口老化的問題將對社會逐漸形成重大的負擔。
(三)醫療費用增加:醫療及健康照顧的費用也將隨之增加。根據研究顯示,醫療健康照顧有以下風險,包括:高達1/4 高齡者有較嚴重之健康風險,且高齡者之疾病邁向多元化,在醫療費用方面,台灣高齡者(65 歲以上)每年每人平均醫療支出約8~10 萬元,為一般民眾平均值的3 倍。
(四)長期照顧需求:由於人口老化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攀升,繼之而來的高齡者人口引發之生活照顧、失能照顧等問題亦隨之浮現,且日趨嚴重;根據統計,台灣失能人口每年以20% 之比率持續增長中,未來長期照顧需求將越顯重要。
二、一般民眾退休金來源及保障
面對退休金準備,第一為政府退休金制度,第二為職業退休金,雇主與受僱者相對提撥,第三為個人自行儲蓄。若民眾要開始做退休規劃,建議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第二步估算自己總共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第三步了解自己可以從政府與雇主提撥的退休帳戶中領到多少退休金,第四步了解自己退休金不足的缺口,第五步計畫理財以彌補退休金缺口。若政府或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不足以滿足個人的退休生活,個人退休準備就更不可忽視,應及早規劃並善用市場上的優質退休金融商品,如分紅保險、年金保險與長期照顧保險,來彌補退休保障缺口。
三、超高齡保險規劃商品
超高齡化社會之保險商品種類:
(一)年金保險:因面臨少子化影響下,民眾必須為自己準備退休生活金額,年金保險是在退休年齡或指定年齡,開始定期給付年金金額,作為退休後生活的經濟來源,可以維持退休後一定生活水準。
(二)長期照顧保險:因人口快速老化導致老年失能人口增加,長期照顧保險可提供未來罹患失能或失智時,需人照護所需的高額及定期費用。
(三)醫療保險:因國人壽命延長致使老年醫療期間與費用相對增加,醫療保險可提供未來老年時期較多醫療保障需求。有關因應超高齡保險商品的規劃,參考表1-12。
四、保單活化(轉換)
金管會於2014 年推出「保單活化」政策,民眾可以將現有傳統型終身壽險保單,轉換為同一壽險公司的醫療險、長期照顧保險或遞延年金,以支付高齡退休後發生的醫療、長期照顧及生活等支出,也就是將原本的壽險身故保險金轉換成生前的養老金,再依自己需求重新分配既有的保險和保單資源。反悔期為三年(可再次轉回原契約)。
(一)保單活化特色
1. 是一種選擇權。
2. 保戶應從自身「需求面」和「效益面」考量。
3. 利用原有保單價值準備金計算。
4. 從他益型轉為自益型。
5. 屬於功能性轉換。
(二)保單活化注意事項
1. 轉換後保費如產生差額,仍需補繳保費或由保險公司退還差額。
2. 轉換後預定利率變低,保費成本相對提高。
3. 透過解約並扣除稅額後,可能比保單轉換更划算。
4. 轉換後的醫療險、年金險或長期照顧險保障,會因保戶生存的時間長短或保單理賠給付方式不同,可能出現領到的總金額低於轉換前的壽險保單。
(三)適合保單轉換的三種情況
1. 確認自己有多餘壽險保障:
如不是家中經濟支柱,或如果不幸身故,手邊的壽險保障足以協助家人度過難關(還清房貸、扶養兒女長大)。
2. 確認自己需要新的保險:
如手邊沒有年金險、醫療險、長期照顧險,或者目前的理財規劃不足以支應老化後的生活需求,包括醫療、長期照顧。
3. 確認保單轉換條件,優於買新險、部分解約、保單貸款。
根據國發會,台灣將於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20%,每5 個國人中有一位是超過65 歲。受高齡化與少子化衝擊下,工作年齡人口逐漸減少,預見未來勞動人口的負擔將大幅增加。國人傳統的理財與保險保障習慣,以及原有退休資產配置與保險觀念,恐難以因應社會對未來退休生活的影響,因此國人必須提早規劃自身退休金藍圖。
一、超高齡社會面臨的問題及規劃
(一)壽命延長風險:民眾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然而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隨之而來的長壽風險,更使得原有的經濟來源能否滿足較預期為長時間的退休與老年生活,增加了更多之不確定因素,亦即高齡者於年輕時代所準備的儲蓄與投資,極有可能不夠承擔長壽風險帶來的成本。
(二)扶養比率上升:高齡者問題為工業化與都市化社會的產物,由於家庭功能的逐漸衰微、現代社會少子化的影響,未來將是「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的狀況,亦即需要社會照顧與提供社會福利的高齡人口日增,但有能力供養老年人口的生產人口越來越少,人口老化的問題將對社會逐漸形成重大的負擔。
(三)醫療費用增加:醫療及健康照顧的費用也將隨之增加。根據研究顯示,醫療健康照顧有以下風險,包括:高達1/4 高齡者有較嚴重之健康風險,且高齡者之疾病邁向多元化,在醫療費用方面,台灣高齡者(65 歲以上)每年每人平均醫療支出約8~10 萬元,為一般民眾平均值的3 倍。
(四)長期照顧需求:由於人口老化速度不斷加快,老年人口比率持續攀升,繼之而來的高齡者人口引發之生活照顧、失能照顧等問題亦隨之浮現,且日趨嚴重;根據統計,台灣失能人口每年以20% 之比率持續增長中,未來長期照顧需求將越顯重要。
二、一般民眾退休金來源及保障
面對退休金準備,第一為政府退休金制度,第二為職業退休金,雇主與受僱者相對提撥,第三為個人自行儲蓄。若民眾要開始做退休規劃,建議第一步先了解自己的退休需求,第二步估算自己總共需要準備多少退休金,第三步了解自己可以從政府與雇主提撥的退休帳戶中領到多少退休金,第四步了解自己退休金不足的缺口,第五步計畫理財以彌補退休金缺口。若政府或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不足以滿足個人的退休生活,個人退休準備就更不可忽視,應及早規劃並善用市場上的優質退休金融商品,如分紅保險、年金保險與長期照顧保險,來彌補退休保障缺口。
三、超高齡保險規劃商品
超高齡化社會之保險商品種類:
(一)年金保險:因面臨少子化影響下,民眾必須為自己準備退休生活金額,年金保險是在退休年齡或指定年齡,開始定期給付年金金額,作為退休後生活的經濟來源,可以維持退休後一定生活水準。
(二)長期照顧保險:因人口快速老化導致老年失能人口增加,長期照顧保險可提供未來罹患失能或失智時,需人照護所需的高額及定期費用。
(三)醫療保險:因國人壽命延長致使老年醫療期間與費用相對增加,醫療保險可提供未來老年時期較多醫療保障需求。有關因應超高齡保險商品的規劃,參考表1-12。
四、保單活化(轉換)
金管會於2014 年推出「保單活化」政策,民眾可以將現有傳統型終身壽險保單,轉換為同一壽險公司的醫療險、長期照顧保險或遞延年金,以支付高齡退休後發生的醫療、長期照顧及生活等支出,也就是將原本的壽險身故保險金轉換成生前的養老金,再依自己需求重新分配既有的保險和保單資源。反悔期為三年(可再次轉回原契約)。
(一)保單活化特色
1. 是一種選擇權。
2. 保戶應從自身「需求面」和「效益面」考量。
3. 利用原有保單價值準備金計算。
4. 從他益型轉為自益型。
5. 屬於功能性轉換。
(二)保單活化注意事項
1. 轉換後保費如產生差額,仍需補繳保費或由保險公司退還差額。
2. 轉換後預定利率變低,保費成本相對提高。
3. 透過解約並扣除稅額後,可能比保單轉換更划算。
4. 轉換後的醫療險、年金險或長期照顧險保障,會因保戶生存的時間長短或保單理賠給付方式不同,可能出現領到的總金額低於轉換前的壽險保單。
(三)適合保單轉換的三種情況
1. 確認自己有多餘壽險保障:
如不是家中經濟支柱,或如果不幸身故,手邊的壽險保障足以協助家人度過難關(還清房貸、扶養兒女長大)。
2. 確認自己需要新的保險:
如手邊沒有年金險、醫療險、長期照顧險,或者目前的理財規劃不足以支應老化後的生活需求,包括醫療、長期照顧。
3. 確認保單轉換條件,優於買新險、部分解約、保單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