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導論 老後,不可不知的三大問題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目前均面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此乃起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戰後嬰兒潮(專指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在二戰結束後,遠赴戰場的軍人解甲返鄉,觸發了嬰兒潮,當然台灣也包括在內。2023年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429萬人,占總人口的18.35%,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比大於總人口20%以上),預估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677萬人,2050年則達到766萬人。又因生育率低,因而逐漸走向「少子高齡化」的人口結構。

由於台灣人口老化速度較其他國家快速,再加上養生觀念日強,以及醫療的進步,平均餘命年齡逐漸提高,2022年國民全體平均壽命為79.84歲,其中男性為76.63歲,女性為83.28歲;惟平均「健康餘命」為72.43歲,亦即「不健康餘命」有7.41年。在我們的周遭常見高齡者仍然非常活躍,例如:長輩甘伯伯今年高齡94歲,年年參加桌球比賽,今年也不例外,他的哥哥享年102歲、姊姊98歲、姊夫99歲,假設我們平均65歲退休,未來餘命可能有15至25年,如何優雅的老去,也是中、高齡者需要思考的議題。

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給即將邁入中高齡或是已經退休的長者,從最重要的三個面向:財務規畫、健康管理及身後事規畫提供實際的建言。人生短短數十年,每個人都期許能活得精采,走時可以揮揮衣袖,瀟灑轉身謝幕,不留遺憾!前提當然就是生前能把自己的財務、健康、身後事都妥善處理,目的就是不麻煩別人,並於身後讓家人感念因為你生前的安排,可以讓大家受惠之外,也依然能和睦相處,這些都是我們所期待,是留給親朋好友最好的禮物。

本書首先在財務規畫方面,建議盤點資產後,再提供正確的投資觀念、創造現金流以支應老後生活所需之外,在兼顧開源與節流的同時,也要記得定期檢視資產狀況。

每個人的老後財務規畫也需要考量到傳承的安排,是否需要做生前贈與?但是資產贈與了,可以反悔嗎?怎麼提防不肖子女收到財產後就對父母不理不睬?書中也有訣竅分享給大家!

而近年來詐騙猖獗,幾乎每個人都接過詐騙電話,而且手法與時俱進、不斷翻新,時不時就會有新聞報導,某女被騙匯款給偽裝身分的假外國男友、或是老人被騙光畢生積蓄去投資的案例,所以本書第四章介紹如何利用「信託」當作資產防護的工具,讓銀行成為資產的守門人,不僅可以防詐騙,也可以當成老年人生重病或失智時的財產託管人,依照委託人設定的指示對特定人或機構付款,另外,也可以在自己去世後當成傳承工具,成為被繼承人的好幫手,是一個相當值得推廣的商品!

接下來會介紹「保險」這個人生不可或缺的風險管理工具,讓大家思考如何依照自己的需求來規畫,是要具有儲蓄功能的年金險,還是生病時可以填補損失、支付醫療費用的醫療險,或是意外發生時可以幫助家人或自己的意外險及失能險等。

在第二部分的健康管理,特別請雙和醫院整合醫學科李垣樟主任提供相關醫療資料供參考,他特別提到政府針對不同年齡,分別提供了免費的國民健康檢查項目供大家使用,以及有鑑於癌症長年來已經成為國人十大死亡率第一名,癌症的篩檢日益重要,政府也針對幾項重大的癌症項目提供免費的檢查,這些相關權益,大家可以多加利用。

在健康管理部分,其中很重要「未雨綢繆」的安排就是《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提到的:當人生病身處五種末期狀況時,可以自己決定醫療措施的「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臨床發生過太多情況是家人間對於末期病患的醫療方式意見不一,不僅病患受苦,也增加無效醫療成本。因此,如果你希望按照自己意思執行醫療方式,「預立醫療決定書」就是最大的保障,確保你擁有對自己生命最後尊嚴的自主權,而不是由第三人幫你做決定。

另外,當擔心未來健康出現問題成為失智及其他失能的情況,影響到自己日常生活及資產的管理能力,就可以考慮設立「意定監護人」。以往根據法律與一般社會價值認定,當你生病無法處理自己事務,需要協助時,通常家人是理所當然的監護人,即「法定監護人」,但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獨身者、獨居者增多,也有越來越多人不一定信賴自己的親屬,因而有了意定監護人的選項,可以有更多的自主空間選擇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擔任監護人。

再者,有鑑於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政府長照政策從1.0進入2.0,有多項措施幫助家中有老年、或是失智和失能的病人及照顧者本身,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德政,大家不可不知!

還有,老後要選擇住在哪裡養老?是居家、還是養老機構?如何比較?優點及缺點是什麼?健康時的養老住所和生病時的照護機構有何不同?本書都提供資料給大家參考!

書中最後一個部分是介紹身後事的規畫,包括繼承的安排,認識誰是法律上的遺產繼承人?繼承比例是多少?如果你想要照自己的方式分配遺產,就要寫遺囑,但要怎麼寫?法律上有幾種遺囑方式?本書也提供遺囑範例供參考。

在身後事安排上,也介紹生前契約中告別式如何安排,相關費用和程序為何。另外,客製化服務也越來越普遍!還有殯葬及最新環保葬的介紹。當然最後也提醒大家,與其身後讓家人朋友在傷心之餘,還要整理所遺留的身外物,雖是對死者的思念,但也是沉重的感情負擔;不如在生前提早練習斷、捨、離,於整理自己的身外物的同時,人生也會有新的領悟和展開!

人生短短數十年,希望大家在邁入中老年之際,都能以聰明度老的態度,為自己好好地規畫,不僅自己是最大受惠者,也可以讓親人明確地按照你的意思來執行。期許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信念,協助每位讀者都能聰明規畫好自己的後半生,並且以健康、快樂、正面的積極態度,度過人生每一個重要的階段。

第三章 避免不孝子法寶 「生前贈與」與「附負擔贈與」
資產的安排——生前贈與或遺產?

當你盤點資產後,發現自己扣除接下來的20年生活所需還有餘裕,甚至更多,那麼如何預為傳承規畫就很重要。

如果你的家庭結構與關係還算和諧,依照繼承順位繼承就很好的話,當然你的資產全數列為遺產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現代社會有越來越多人可能是單親、單身、無子嗣,或與法定繼承人關係不睦,這時候,如何順著自己的意思處理資產就很重要。

資產較豐厚的人,可以選擇部分資產做生前贈與。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每年有244萬元贈與金額免繳納贈與稅,請記得是以「贈與人」的角度計算,也就是你一年內贈與他人的總額只要不超過244萬元,即不用繳贈與稅;而受贈人可以收受多人的贈與,沒有贈與稅的問題。因此,如果父母各自利用每年的免稅額贈與子女財產,該名子女一年即可拿到488萬元的贈與。利用免稅金額逐年把資產移轉出去,這規畫是有好處的。假如你扣除養老所需後,剩餘的資產仍不少,以贈與方式每年固定轉至你的家人手中,他們可省下遺產稅,或者你可以贈與你想要照顧或感謝的親友,而他們並不在你的法定繼承人之列。

「生前贈與」的案例:
楊叔叔93歲、太太86歲,叔叔早年在美國教書,回來台灣12年,現在住養生村。兩個女兒均在美國出生、工作,不會回來台灣。叔叔剛回台灣時,係租屋住在生活機能方便的市區,由兩個外甥幫忙租屋住其附近,方便照顧兩老。叔叔規畫將在美國的資產留給女兒們;而在台灣的資產,預留養生村的費用及可能產生的醫療花費後,其餘均於生前贈與兩名外甥,感謝他們10多年來的陪伴與照顧。當然,人生總怕有萬一,故叔叔夫妻及兩名外甥簽立「附負擔贈與契約」,夫妻倆每年於免贈與稅額度內贈與外甥現金,外甥則需照顧夫妻倆至他們終老。

因此,不論是前面談的楊叔叔的例子,或者想把錢捐作慈善用途,都非常建議採用生前贈與方式處理。如果不想繳贈與稅,那就每年分次辦理,對自己、對受贈者都有直接的好處。

生前無償處分財產,有贈與稅;而死後的財產為遺產,有遺產稅。由於法律有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的規定,很多人因此認為,用生前贈與比死後當作遺產處理,對子女會更好,不過,這樣一來,父母親也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拿了錢的孩子棄養?

先試算遺產稅,再決定需否生前贈與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資產結構,也就是本書一開始提到的,先盤點自己的資產狀況,其次則依照遺產及贈與稅法算一算,是否達到繳納遺產稅的門檻?如果扣掉遺產稅之免稅額及扣除額,未達繳稅門檻,根本就沒有「需要繳納遺產稅」這件事,長輩也就不需要因此去做財產移轉;就算需要繳納遺產稅,也必須了解「需要繳納多少遺產稅」?假設這個金額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也認為繼承人們應該為國家的稅賦收入盡一點力,那也無需於生前辦理過戶。

其次,如果認為遺產稅確實有點多,是否能有兩全其美的方法,稅少繳、長輩的老年安養費又無虞呢?遺產稅的計算,並不是以人去世的時候,所留下的遺產總額「全部」都按照稅率級距去課稅,而是類似綜合所得稅的申報方式,可以扣掉「免稅額」以及「扣除額」之後,得到的「課稅遺產淨額」才是要繳稅的金額。

[案例1:不需繳稅]
被繼承人過世時,有配偶及兩個成年子女,遺產總額有2000萬元,2024年1月1日以後身故,免稅額是1333萬元,扣除額部分:
配偶可以扣553萬元
成年子女可以扣112萬元(每個人56萬元)
喪葬費可以扣138萬元
計算結果「課稅遺產淨額」負136萬元(2000−1333−553−112−138=-136),也就是說,課稅遺產淨額是負數,根本不用繳稅。所以,遺產總額2000萬聽起來很多,經過一算,根本不需繳納遺產稅。

[案例2:需要繳稅]
被繼承人過世時,有配偶及兩個成年子女,遺產總額有5000萬,2024年1月1日以後身故,免稅額是1333萬元,扣除額部分:
配偶可以扣553萬元
成年子女可以扣112萬元(每個人56萬元)
喪葬費可以扣138萬元
計算結果,「課稅遺產淨額」為2864萬元(5000−1333−553−112−138=2864),因為課稅遺產淨額在5000萬元以下,稅率為10%,因此需要繳納的稅額為:
2864×10%=286.4,即需繳286.4萬元。
父母於生前移轉不動產給子女的方式,通常是贈與或買賣,使用買賣做為移轉的方式時,就必需有合理的金流,該金流最後還不能回流,如果是真移轉假買賣,除了必須補繳稅款之外,還要加上罰款,另外也會涉及其他民事及刑事責任,不可不慎。
不論是用贈與或買賣方式,更複雜的是稅務,需要考量土地增值稅及需否適用房地合一稅等,建議找專家將所有可能產生的稅務統統計算清楚,才能確認於生前移轉不動產給子女,能不能達到省稅目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