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投資股市懂得順勢而為,省時省力又高獲利

1-2、發現回檔後的黃金坑,選對題材和個股就翻倍賺
一般來說,熱門產業的股價波動都比較大,有些股票在概念炒作下會短期大漲,但是一出現回檔,就會長期低迷,而有些股票炙手可熱,在持續大幅上漲後,每次大幅回檔都是難得的抄底機會,也就是「黃金坑」。
那麼,如何預判市場回檔後的黃金坑呢?
2021年3月下旬,A股經歷一個月的大幅回檔,大型藍籌股紛紛出現機構「踩踏」(意指股價大跌時,投資者爭相拋售),慘不忍睹。我預判「碳中和」核心資產(意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大跌後,已經出現黃金坑,並於3月20日在百度百家號、今日頭條、微信等平台,開設「抄底碳中和核心資產,靜待花開」專欄。半年後,專欄內的重要判斷被市場完美應驗。
機遇總是可遇不可求,能在股市發現黃金坑並果斷抄底,實在非常幸運美妙。接下來,以「抄底碳中和核心資產」為例,分享當時的背景,以及我判斷黃金坑的依據和邏輯。在今後的股市中,這些方法和經驗很可能還有機會用到。

█從政策面和估值面洞悉市場表現
◎貨幣政策轉向,股市成驚弓之鳥
2021年2月初,是中國「兩會」(「中國全國人民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之前政策討論比較熱烈的時期。與資本市場關係密切的議論,除了「十四五」規畫(指2021年制定的中國未來5年發展藍圖)之外,就是關於貨幣政策的轉向。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經濟,為了因應挑戰,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施行寬鬆貨幣政策。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先進國家中,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比中國大很多,而中國在貨幣發行量、信貸增量等方面,與2019年相比也明顯放鬆。
眾所周知,在寬鬆貨幣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率先在全球出現強勁反彈。2020年第三季度,GDP同比2019年增速達到4.9%,到了第四季度,同比增速更是達到6.5%。從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越來越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速已回歸常態,這代表貨幣政策也有回歸常態的需求。
果不其然,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前央行行長周小川和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先後在權威刊物和公開論壇發表類似的觀點:對於貨幣政策的鬆緊程度,不能單純只看通膨指標,還要考慮資產價格泡沫。
這看似學術觀點,實則影響巨大,傳遞3個重要訊號:①資產價格泡沫已引起貨幣政策制定者的關注;②中國一、二線城市房價明顯上漲,股市全年大幅上漲的現象,預示貨幣政策將要收緊;③發言人身份特殊,其觀點顯然不同於普通學者、教授的學術討論,市場自然會有政策聯想。
2021年1月,我分享相關專題,其中有兩張簡報反映當時的背景,分別是「關於貨幣政策調整的討論:周小川」(見圖1-9)和「關於貨幣政策調整的討論: 樓繼偉」(見圖1-10)。
2021年1月底,相關的討論進一步升溫。在1月26日上午,由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主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與當前經濟形勢分析」專題研討會上,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馬駿博士的觀點,在市場引起巨大反響。
他的核心觀點是:「貨幣政策如果不轉向,會導致中長期更大的經濟、金融風險,當然貨幣政策轉向不能太快。」媒體報導時,並未強調「當然貨幣政策轉向不能太快」這句話,結果股市在1月26日下午開盤開始回檔,持續將近兩週,可見股市經過2020年的大漲之後,已成為貨幣政策轉向的驚弓之鳥。關於馬駿博士的觀點,請參考圖1-11。

◎估值觸及天花板,市場雪崩
市場原本希望在2021年3月的兩會期間,關於「十四五」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相關政策文件,能夠為資本市場注入動力。雖然市場在此後一度亢奮上攻,但貨幣政策轉向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尤其是在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滬深300指數累計漲幅超過64.0%,創業板指數漲幅累計超過137.0%的情況下,市場獲利盤眾多,估值處於高位。一般來說,當市場擔憂貨幣政策收緊時,估值過高的股票會面臨更大的回檔壓力。
2021年2月18日,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指數大跌,由此開啓新一輪大回檔。市場十分憂慮2021年貨幣政策轉向,大盤指數的估值觸及天花板,成為市場坍塌的導火線。
我們來看滬深300指數的估值走勢( 見圖1-12)。2021年2月18日,滬深300 指數的加權TTM本益比是17.56倍,處於近10年99.32%的估值百分位(關於估值百分位的定義,請見第2章第7節),已經觸及天花板,顯然滬深300指數代表的白馬藍籌股已經太貴了。
在2021年2月18日,創業板指數的估值百分位也突破90%的「高度泡沫化」危險區。從創業板指數的估值走勢( 見圖1-13)可以看到,2021年2月18日創業板指數的加權TTM本益比是73.3倍,處於近10年90.74%的估值百分位。
在2020年7月中旬,創業板指數經過之前的大幅上漲後,估值百分位也在92%左右,開啓長達近半年的橫盤,這次創業板市場回檔又是進入90%估值百分位的泡沫化危險區。
從2021年2月18日到3月25日,滬深300指數跌幅13.25%,創業板指數跌幅更高達22.2%。這再次表明:在貨幣政策轉向的憂慮下,當市場估值觸及天花板時,「殺估值」會是調整的主要邏輯。
股票投資就是這樣,機會總是跌出來的。市場回檔、哀鴻遍野時,常常代表真正的機會來了,投資者要打起精神,關注那些景氣度高、成長確定性強、企業基本面未受破壞、內生成長強勁的產業和核心企業。(內生成長是指,公司透過現有資產和業務,而非靠併購等外力方式,達到利潤成長的能力。)

█雙重理由看準碳中和概念股
◎(一)既是戰略機遇,又是超級風口
在2021年2月18日市場回檔之前,我已經關注「碳中和」概念一段時間。透過翻閱大量報告和資料,並分析研究,我初步判斷:①碳中和是中國崛起、能源安全及產業自主可控的戰略機會;②碳中和是長週期的超級風口。不過,因為股價漲幅較大、估值普遍較高,所以時機尚未成熟,需要等待機會。
請參考我在2021年3月公開的兩頁簡報:「『碳中和』是新一輪全球能源革命,是中國的戰略機會」(見圖1-14)、「『碳中和』成為全球一致行動藍圖,這是一個超級風口」(見圖1-15)。
能源消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國和全球大多數經濟體的再生能源,占整體能源消費的比重仍然很低,未來如果要實現碳中和,就需要發展再生能源,取代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石化能源的依賴,電力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
在2020年12月「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鄭重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表示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再生能源的占比要從2019年的15%,在2025年提高到20%,在2030年提高到25%,在2050年達到50%以上。這個目標可以進一步解讀如下:在「十四五」期間,風力和太陽光電能源的新增裝置要保持15%~20%年化成長,2030年的裝置容量要比2020年增加4倍以上。
新能源汽車也類似,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在全球約為3%,在中國約為5%。根據各主要國家公布的「汽車零排放時間表」,大多數國家在2030~2040年將完全停止為新的燃油車發放牌照,這代表在2030年之前,全球的新能源汽車大約呈現年化36%的銷售增速。也許有的年份會更快,過程會有波動,但市場的需求空間是巨大且可量化。
在2021年3月的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等任務被清楚寫進「十四五」規畫中。會後,我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產業協會、大型企業,在第一時間制定相應的目標和任務規畫。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產業要麼增速較慢, 如消費類;要麼景氣循環非常明顯,如大宗商品類;要麼核心產業鏈缺乏話語權,如半導體和電子類。在資本市場找到具備「高成長、長週期、話語權」的潛力產業,是很難得的機會。因此,碳中和很可能是超級風口。

◎(二)具備成本優勢,市場蓄勢待發
除了戰略定位、政策宣示、發展規畫、政策補貼等不可或缺的政策環境之外,一個產業是否真正有前途,能為股東創造長期回報,還要看市場層面是否具備成本優勢。
2020年之前,太陽光電、風力發電、新能源汽車這些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長期依靠政府補助。隨著技術突飛猛進,2020年是新能源發展的重要分水嶺,主要表現在:
(1)2020年是太陽光電補助的最後一年,2021年開始新增的太陽光電項目將告別國家補助,進入市場化平價時代。
(2)2020年是陸域風電新增並網項目補助的最後一年,2021年是離岸風電項目補助的最後一年,風力發電很快進入平價時代。
(3)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購車補貼減少30%,2023年告別補貼,開啓平價銷售時代。
如果陸續進入平價時代,未來這些再生能源還有競爭力嗎?我在2020年6月美國《Energy Intelligence(能源情報)》期刊中,查到關於主要能源發電成本的預測數據,顯示未來太陽能、風力發電的成本有巨大下降空間,而傳統能源像是煤炭、天然氣、核電、水力發電的成本則少有彈性下降空間,甚至有的還會上漲。具體參見《美國傳統發電每度電的成本變化展望》(見圖1-16)和《美國新能源發電每度電的成本變化展望》(見圖1-17)。
按照中國國家能源局和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劃分,水力發電、核電也是新能源。當時沒有把它們納入新能源,主要考慮到太陽光電、風力發電不只是再生能源,也是新興能源。無論如何,以上數據讓我看到,未來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的市場化具有成本競爭優勢。
關於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以下補充一些更權威的數據資料。這些核心數據,來自2021年6月23日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發布的《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報告,對理解碳中和的投資邏輯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2010~2020 年主要新能源發電成本對照,如圖1-18所示。2010~2020年新能源發電成本變化趨勢,如圖1-19所示。

◎股價回檔跳水,砸出黃金坑
2021年初,最直接受益於碳中和概念的產業,主要集中在太陽能、風電及新能源汽車。這次股市回檔,在碳中和相關的產業當中,機構投資者抱團買進的龍頭股都出現較大回檔,估值泡沫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碳中和核心資產在2021年2月18日的股價回檔幅度,見表1-2。
無論就指數權重或是產業地位而言,表1-2中的8家企業都是在太陽光能、風電 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領域當中,具代表性的核心資產,也是機構投資者在2020年第四季度抱團買進的白馬股。
從2021年2月18日到3月25日一共26個交易日,這些碳中和的龍頭股紛紛出現大幅回檔,其中太陽光能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大多數龍頭股,價格跌幅遠遠超過大盤指數,估值泡沫得到修復。
經過追蹤分析,我認為市場遇到「碳中和」超級風口的黃金坑。事後證實,在2021年3月22日「抄底碳中和核心資產,靜待花開」專欄開設後,大約半年內,碳中和題材再度成為市場熱點和主線,相關產業的細分行業龍頭股都大幅上漲,有些個股的漲幅甚至超過100%。在 該專欄開設半年內,碳中和核心資產的表現,請見表1-3。
透過分析上述案例的背景和過程,可以看出超級風口的黃金坑有哪些特點,簡單歸納如下:
(1)宏觀政策環境友好,有認真的長期政策承諾和可量化的藍圖。
(2)除了政策因素,市場化成本優勢的驅動力日漸強勁,關係到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3)產業仍處在發展初期,市場廣闊,未來年化成長速度快。
(4)中國市場在全球占比較高,企業在全球有話語權。
(5)大盤指數出現大幅回檔,產業龍頭股出現機構爭相拋售,估值回歸到最近3年估值的中位數。
市場不會簡單重複,要再次遇到完全一樣的超級風口黃金坑,也許不容易, 但以上分析思路對於今後的判斷仍有幫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