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金融
所謂「金融」,顧名思義就是「金錢的融通」,一般的認知是金錢的互通有無,從有錢的人手中移轉到需要錢的人手上,可能是透過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也可能人與人間的直接借貸等行為。另外,金融也可以解釋成金錢的跨越時間與形式的交換。
誠如近來常見的一句流行語:「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東西。」的確花錢可以買到快樂,此即是一種有形的金錢與心理滿足的交換。
低點買進股票;在高點賣出獲利,也是一種金錢與股票的跨時間的交換,當然股票的認賠殺出也是一種跨期交換。
而民眾購買保險付出保費,以換取風險發生時得到現金的補償,保險公司則依照法令規範去做適當的投資獲利,更是人類集體而複雜的金錢跨期交換。
又例如「房屋」主要功能雖是用來居住,但當房地產作為「資產」的一種形式,透過買賣或貸款轉換成現金的過程,感覺就像是硬體的房地產,「融化」成流動現金(線上帳戶的數字)。這樣的資產形式轉換過程,都可稱為金錢的跨時間與跨形式的交換。
本篇將介紹關於金融的重要Keywords與通識概念。
1-1 直接金融
係指未經過中間人或中介機構的金錢融通行為。對現代金融而言,最常見的就是企業發行股票,向投資大眾直接募資,因為對於某些新公司而言,可能有好而創新的商業模式,但卻沒有足夠擔保品或是財務報表供銀行審查,因此難從銀行借到錢。
也因此,企業需要資金時,藉由發行股票或債券,接受投資大眾直接購買而獲得所需資金,而投資大眾則參與分享此公司的經營獲利,這也是最常見的「直接金融」。
企業第一次透過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向大眾募資,又稱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這將讓原來的私人企業轉化為上市公司。並需公開財務報表、招開股東會議並接受主管機關與大眾的監督。
【關於直接金融的故事】
1. 台積電
台積電(TSMC)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製造商之一,也是台灣股市歷史上最成功的IPO之一。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在1994年9月5日首次公開發行(IPO),上市首日的成交價是96元台幣。當時市場並不看好台積電的未來,以致於上市首日的成交張數僅有5張,但隨著台積電在半導體技術領先地位和穩健的財務狀況,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的地位日益增強,股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2023年8月,台積電的市值將近15兆台幣,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也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據創辦人自述,如果投資人一開始就看好台積電並投資,到現在的投資報酬率將超過百倍以上。
這個故事展示了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技術領先、穩健的財務和良好的管理團隊,這些因素對於企業向外募資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2. WeWork
另外在2019年,有一家名為WeWork的公司計畫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IPO,這家公司提供共享辦公空間和企業服務,被視為新興科技公司的明星之一。在IPO前,WeWork曾被評估價值470億美元,但在IPO過程中,投資者開始懷疑公司的業務模式和財務狀況。
後來WeWork的IPO被延後,並由新的管理團隊領導,WeWork在2021年重新上市,但其估值剩下只有約90億美元,遠低於最初的估值。
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有好的技術創新、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良善的公司治理、穩健的財務管理與市場的競爭力等。而企業藉由發行股票或債券,向投資大眾募集資金;投資大眾因為認同企業,而參與此公司的經營獲利,即是「直接金融」。
所謂「金融」,顧名思義就是「金錢的融通」,一般的認知是金錢的互通有無,從有錢的人手中移轉到需要錢的人手上,可能是透過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也可能人與人間的直接借貸等行為。另外,金融也可以解釋成金錢的跨越時間與形式的交換。
誠如近來常見的一句流行語:「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東西。」的確花錢可以買到快樂,此即是一種有形的金錢與心理滿足的交換。
低點買進股票;在高點賣出獲利,也是一種金錢與股票的跨時間的交換,當然股票的認賠殺出也是一種跨期交換。
而民眾購買保險付出保費,以換取風險發生時得到現金的補償,保險公司則依照法令規範去做適當的投資獲利,更是人類集體而複雜的金錢跨期交換。
又例如「房屋」主要功能雖是用來居住,但當房地產作為「資產」的一種形式,透過買賣或貸款轉換成現金的過程,感覺就像是硬體的房地產,「融化」成流動現金(線上帳戶的數字)。這樣的資產形式轉換過程,都可稱為金錢的跨時間與跨形式的交換。
本篇將介紹關於金融的重要Keywords與通識概念。
1-1 直接金融
係指未經過中間人或中介機構的金錢融通行為。對現代金融而言,最常見的就是企業發行股票,向投資大眾直接募資,因為對於某些新公司而言,可能有好而創新的商業模式,但卻沒有足夠擔保品或是財務報表供銀行審查,因此難從銀行借到錢。
也因此,企業需要資金時,藉由發行股票或債券,接受投資大眾直接購買而獲得所需資金,而投資大眾則參與分享此公司的經營獲利,這也是最常見的「直接金融」。
企業第一次透過證券交易所發行股票向大眾募資,又稱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這將讓原來的私人企業轉化為上市公司。並需公開財務報表、招開股東會議並接受主管機關與大眾的監督。
【關於直接金融的故事】
1. 台積電
台積電(TSMC)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圓代工製造商之一,也是台灣股市歷史上最成功的IPO之一。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在1994年9月5日首次公開發行(IPO),上市首日的成交價是96元台幣。當時市場並不看好台積電的未來,以致於上市首日的成交張數僅有5張,但隨著台積電在半導體技術領先地位和穩健的財務狀況,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的地位日益增強,股票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2023年8月,台積電的市值將近15兆台幣,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也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據創辦人自述,如果投資人一開始就看好台積電並投資,到現在的投資報酬率將超過百倍以上。
這個故事展示了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技術領先、穩健的財務和良好的管理團隊,這些因素對於企業向外募資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2. WeWork
另外在2019年,有一家名為WeWork的公司計畫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IPO,這家公司提供共享辦公空間和企業服務,被視為新興科技公司的明星之一。在IPO前,WeWork曾被評估價值470億美元,但在IPO過程中,投資者開始懷疑公司的業務模式和財務狀況。
後來WeWork的IPO被延後,並由新的管理團隊領導,WeWork在2021年重新上市,但其估值剩下只有約90億美元,遠低於最初的估值。
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有好的技術創新、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良善的公司治理、穩健的財務管理與市場的競爭力等。而企業藉由發行股票或債券,向投資大眾募集資金;投資大眾因為認同企業,而參與此公司的經營獲利,即是「直接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