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普通股的購買經驗—五個案例研究
蘋果公司
當巴菲特第一次收購蘋果股票時,許多人都感到困惑,想知道為什麼波克夏想收購一家類似諾基亞(Nokia)或摩托羅拉(Motorola)的公司,這兩家手機製造商曾經風光一時,但已經沒落。然而在另一種「無法解釋是因為無法描述」的情形中,蘋果不是摩托羅拉或諾基亞,而是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紐約第五大道和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蘋果門市毗鄰路易威登商店,是有原因的。蘋果是手機精品製造商,消費者非常喜愛它的產品。簡而言之,蘋果iPhone已經成為一種階級符號。
巴菲特逐漸意識到,蘋果是一款非常有價值的產品,人們正在圍繞iPhone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八歲和八十歲的人都是如此。人們想要這種產品,」巴菲特說:「而且他們不想要最便宜的產品。」平均來說,蘋果的智慧型手機銷量約占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的一五%,卻獲取了全球智慧型手機利潤的八五%。
蘋果的第二個增值部分是其快速成長的服務業務,包括App Store。蘋果的服務業務是公司成長最快的部分,也是過去幾年蘋果股票表現高於平均水準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投資人專注於蘋果的硬體業務(筆記型電腦、iPhone、iPad,以及可穿戴裝置,手錶和AirPods),幾乎不太重視服務的業務。事實上,當波克夏在二○一六年首次收購蘋果時,市場對公司的隱含成長沒有賦予任何價值。一旦蘋果服務的成長速度趨於明顯,而且穩步成為公司總收入的更大部分(因為成長速度快於硬體),人們對蘋果未來成長率的看法就發生了變化。到了二○二○年,蘋果企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價值要歸功於其未來的成長。 蘋果高獲利的消費電子產品,加上資本服務業務的快速成長,和非常高的報酬率,使該公司取得了無人能比的獲利能力。
二○一六年,波克夏收購蘋果的那一年,該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三七%,是非常了不起的數字。這個數字在二○二○年達到九○%,在二○二一年甚至達到驚人的一四七%。同樣的,蘋果的淨有形資產報酬率也有類似的軌跡:股東權益報酬率從二○一六年的三四%,達到二○二一年的一五○%。
一家公司如何做到可以擁有三位數的股東權益和淨有形資產報酬率?首先,與去年同期相比,報酬率快速成長可以歸因於蘋果服務的快速成長,這是一項三位數股本報酬率類型的業務。第二個原因,也是一個沒有被充分理解的原因,是蘋果不需要有形資產來經營其業務。該公司的應收帳款、庫存和固定資產遠遠超過了應付帳款和應計未付款。
長期前景看好
當投資人在考慮公司的長期前景時,最好去判斷:一、現有業務的「黏著」程度,這意味著現有客戶是否可能繼續成為客戶;二、在新產品的新市場獲得新客戶的機會;三、管理階層是否願意繼續將公司的報酬還給股東,即公司的所有人。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投資蘋果時,巴菲特回答說:「我們實際上是押注於以iPhone為首的蘋果產品生態系統。我看到這些特徵,讓我覺得它很特別。」以他獨特的風格,巴菲特使用「生態系統」一詞,來簡要說明蘋果透過長期獲取高報酬率來創造競爭優勢,進而增加股東財富的能力。總而言之,蘋果的生態系統就是巴菲特所謂的護城河。
在科技界,生態系統將包括可以強化數位體驗的無縫協作裝置。蘋果的生態系統通常被稱為封閉生態系統,因為公司可以完全控制軟體(iOS系統)和硬體(Mac、iPhone、iPad)。蘋果在建立和加強其生態系統方面的成就在於,它不是圍繞著單一裝置進行設計,而是圍繞著生態系統來設計產品。蘋果開發、維持生態系統,並從中提取價值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
數位生態系統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收益遞增的經濟概念,這與我們長期以來遵循的收益遞減法則完全相反。在一般的經濟理論中,這個熟悉的法則指出,在其他因素──即需求──保持恆定的同時,再增加一個生產要素,在某個時間點將逐漸降低每個生產單位的報酬率。換句話說,收益遞減法則確定了獲利水準低於投資資金的點。之後就不再會有複合的高資本報酬率。
然而,有些公司卻能表現出收益遞增法則,這意味著,領先者傾向於進一步領先,而失去優勢者傾向於繼續失去優勢。報酬率減少是實體世界的一個特徵,而收益遞增則與以知識為主的經濟世界有關。
收益遞增法則在科技數位行業尤其重要。正在經歷報酬率不斷成長的公司,具有某些屬性,這些屬性進一步鞏固了它們在行業中的主導地位。總的來說,這些屬性創造了所謂的網路效應。因為人們更喜歡連結到更大的網路,而不是較小的網路。如果有兩個相互競爭的網路,一個有二千五百萬個會員,一個有五百萬個會員,新成員將傾向於選擇更大的網路,因為它更可能滿足他們與其他成員聯絡的需求,也提供更多服務和福利。
網路效應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會提高。我們可能會說,網路效應實際上是需求方的規模經濟。因此,為了要發揮網路效應,快速壯大非常重要。這可以阻礙形成競爭的局面。
研究網路效應的有趣之處在於,一旦某個人加入網路,就會明白強大心理力量的作用。它從正向回饋開始。正向經驗給我們帶來快樂或滿足,我們會想要一再去重溫這種體驗。在使用科技產品(iPhone、iPad、Apple Watch)時,有正向經驗的人就會有再繼續使用該產品的傾向。與科技投資相關的人類心理學中,另一個促使該行為的部分稱為鎖定。當我們學會做某件事的某種方法時,我們就沒有興趣再去學習另一種方法。科技產品,特別是軟體作業系統,一開始可能很難掌握,然而一旦我們可以熟練地使用某種產品或軟體,就會強烈抗拒更換另一種產品或軟體。與鎖定密切相關的心理是路徑依賴,這樣就可以更輕鬆地重複相同的技術任務。即使競爭對手的產品被認為更優越且更便宜,但消費者仍會對自己使用技術的方式感到滿意。
所有這些因素——網路效應、正向回饋、鎖定和路徑依賴——都會導致高轉換成本。有時候,轉換成本真的就是字面上的意義,因為轉換技術和軟體會花太多錢,因此無法說服客戶去改變。但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屬性中的任何一個,特別是與其他屬性結合作用,都會在客戶身上產生心理勸阻作用,這是一種高轉換成本的形式。
現在,話雖如此,請退後一步,想想蘋果產品的二十一億使用者,其中有十億人也訂閱了蘋果服務。他們是否願意丟棄當前的產品,去接受新的不同產品的成本,同時還因此要學習一個新的作業系統?
巴菲特告訴我們,具有長期前景的最佳公司就可以稱為擁有特許經營性質——一家銷售市場需要或想要的產品或服務的公司,並且沒有密切的替代品。巴菲特還表示,他相信,看出新的特許經營事業的投資人,將得到下一波的龐大財富。現在我們了解了蘋果的特點和優勢,再加上轉換產品帶來的心理阻力,人們堅信,蘋果就相當於巴菲特所謂特許經營事業的現代標的物。
儘管如此,在建構公司的內在價值時,僅僅安撫現有客戶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引入更新、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並進攻新的市場。蘋果不僅成為新型電子裝置的領先創新者,還致力於推出現有產品的更新版本和更好版本。
二○○七年至二○二三年間,蘋果發表了三十八款不同的iPhone機型,包括二○二三年九月推出新款的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以及六款不同的Mac筆記型電腦。二○二四年,蘋果將開始銷售混合實境耳機的Apple Vision Pro,這是自二○一五年推出Apple Watch以來,蘋果在另一個主要類別中的首款產品。
蘋果的服務業務以及App Store繼續以兩位數的速度成長。服務業務產生了七一%的高獲利率,大約是蘋果硬體部門的兩倍。蘋果財務長盧卡斯.梅斯特里(Lucas Maestri)說:「從許多方面來說,服務業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它強化了我們的生態系統,[而且]它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使公司的整體業務減少了對產品效能的依賴。」當iPhone或iPad的銷售因經濟成長衰退或新產品推出前暫停而放緩時,服務業務依然繼續推動蘋果位居領先地位。為了不落人後,蘋果繼續悄悄地研究可以與OpenAI以及其他公司競爭的人工智慧(AI)工具。這家公司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框架,以便為其生態系統建立大型語言模型,這並不令感到意外。
撇開新產品、新服務和人工智慧的出現不談,也許蘋果最大和最令人興奮的近期機會是新市場。二○二三年底,美洲占蘋果收入的四二%,歐洲占二五%,中國占二○%,其餘亞太地區占一三%。亞太市場中墊底的是印度,它只占蘋果收入的二%,營業額大約六十億美元。但這個情況沒有維持太久。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到二○二七年,它預計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二○二三年四月十八日,蘋果在孟買開設了第一家蘋果門市,兩天後在新德里開設了第二家門市。印度是蘋果未來十五年最重要的機會,印度的經濟潛力就如同十五年前的中國。
最後,蘋果股東將從公司所有有利的長期前景中受益,同時也可以放心庫克會繼續將作為蘋果股東的報酬返還給其所有人。在二○二二年推出九百億美元股票回購計畫一年後,蘋果在二○二三年第二季財務報告中宣布了另一項回購計畫。「鑑於我們對蘋果的未來,以及我們所看到的股票價值的信心,」梅斯特里表示:「我們的董事會已批准額外撥款九百億美元用來回購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