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老牛2025強勢抱緊股》
	
	左手拿股利、右手賺價差的「抱緊處理」
	我的投資方法「抱緊處理」,源自於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價值投資,巴菲特的做法是,深入研究企業的基本面及未來發展性,包括營業產品、產業競爭力,以及有沒有競爭對手難以攻破的「護城河」,若顯示是家值得投資的公司,一旦買進就會長期持有,每年穩定領取股利發放,讓獲利如滾雪球般成長。
	巴菲特帶動了「存股」的興起,但不是每一家基本面穩固、業績穩定的公司都適合「定存」,以中鋼(2002)為例,它曾被視為定存股的標的,連續40 年發放現金股利,但從股價表現來看,會發現它屬於景氣循環股,其實並不適合當定存股。
	若企業每年的現金股利持續增加,股價勢必也會逐步推升, 因此我著重於企業「獲利成長而發放更多股利,再推動股價上漲」的正向發展循環,採用抱緊處理四個原則,在公司成長初期買進、擴張期加碼、股價上漲至反應其價值時賣出,達成左手拿股利、右手賺價差的雙重獲利目標。
	
	
	抱:挑到好公司就要一直抱著
	價值投資的根源就是基本面分析,研究重點是從公司每季發布的財務報表入手,解析其營運模式,找出持續獲利的祕訣;再從產業成長趨勢,找出公司的護城河,最終辨識出能夠安心擁抱的優質企業。
	財務報表包括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資產負債表,應檢視的項目有:
	․每股盈餘(Earning Per Share,簡稱EPS):代表公司在這一個季度中是否獲利,不過它只代表當季的獲利總和,還必須拆解其細部項目,才知道公司營運是否穩健。
	․營業利益:其數值高低代表公司本業到底是否賺錢,等於是公司專注於本業的指標。
	․自由現金流:公司能否穩定經營,取決於其資金周轉的能力,以因營業活動獲得的現金,扣除未來擴張產能所需的資本支出,餘額即為自由現金流,若為正數,顯示公司未來有能力發放股利、還債、投資,甚至應付黑天鵝事件。
	․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簡稱ROE):這個數字為公司淨利占股東權益的比例,可以說是公司賺錢效率的指標,通常大於10% 就屬於營運良好,而那些能穩定獲利數年、ROE 維持在20% 以上,更是績優企業。
	
	
	理:理智配置投資組合,順勢加減碼
	管控風險是持續投資獲利的關鍵,具體做法就是建立投資組合,除了能在多頭趨勢中,得到高於市場的平均報酬,更能在黑天鵝來臨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好的投資組合,我建議應掌握「低風險」及「低相關」這兩個原則:
	․低風險:選擇獲利佳、成長力強、負債低、現金流充裕、市占率高的企業;
	․低相關:投資組合中各家企業的產業、族群、市場盡量不同,降低彼此之間的相關程度,避免出現突發事件時引起同樣的跌價效應。
	每個投資人都應依據自己的屬性及風險耐受度,來建立專屬的投資組合,對於「進階」的投資人,建議以自己的能力圈出發,先鎖定熟悉的產業,挑選其中的績優公司,並將個股檔數控制在15 檔以內,集中範圍觀察調整,才能獲取最佳報酬。
	
	
	首選有「護城河」的企業
	如果科技類股是一部連續劇,那絕對是充滿反轉又扣人心弦的那種。雖然2023 年經歷了不少震盪,但2024 年隨著AI、電動車、5G 應用等議題發酵,科技產業整體走勢再次回升。進入2025 年,科技股將依然是投資市場中的「明日之星」,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科技本身就代表著「創新」與「成長」, 當民眾的需求持續上升,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即會備受注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上的電動車越來越多,特斯拉與台積電便成為市場焦點。
	想像一下,當家裡的冰箱連上網路,變成一個聰明的生活管家,不僅能自動檢查牛奶快喝完了,立刻下單補貨,還能根據你的生活習慣及天氣預測提醒:「明天有冷氣團襲來,適合煮個火鍋暖暖身子!」支撐在這些創新生活的背後,就是科技的快速發展,當市場充滿無限可能,就會帶來更龐大的投資機會。因此,2025 年的科技股,會像是一片尚待開墾的沃土,且依舊是長線投資的核心,只要選對耕作的方向,必定能獲得豐收。
	
	
	最多人買的前5 檔全是高息型,差異怎麼看?
	台股ETF 在這些年的演進之下,已逐步成為更適合長期投資的標的,加上臺灣的投資人偏好領利息,高股息ETF 就像會不停生蛋的母雞,過一段時間就穩定配息,更是讓存股族欲罷不能。
	在台股ETF 市場中,達到千億規模的共18 檔,其中高股息型有6 檔,包括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高股息(0056)、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及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受益人數最多的前5檔也全都是高息型,2024 年高股息ETF 就超過20 檔,可見其熱門程度。
	2024 年高股息ETF 受益於台股表現亮眼,以及存股風潮持續發酵,不僅為投資人帶來穩定的現金流,還能享受到市場上漲的資本利得,因此持續吸引新資金流入。在眾多高息型ETF 商品中要如何選擇,老牛認為最基本是必須了解各檔的DNA,也就是選股邏輯。
	
	
	讀者最想問老牛——
	
	Q3:某檔股票即將實施庫藏股,跟著大戶買準沒錯?
	
	老牛曾在第三本書《股海老牛最新抱緊名單,贏過大盤20%》中,分享過庫藏股的由來。所謂庫藏股,是指企業從股市中買回自家股票,這麼做的多半是為了轉讓股票給員工、股權轉換,或是維護股東權益等用途。由於庫藏股其實就像是企業的私房錢,當宣布執行庫藏股,代表公司勇於宣示三件事情:
	1. 公司手頭資金充裕。
	2. 看好公司未來發展。
	3. 現在股價是被低估。
	京城銀(2809)分別在2020 年3 月及2022 年7 月時,都有執行庫藏股買回,2020 年執行完成後,股價即從25.25 元攀升至39.6 元,2022 年買回庫藏股後,股價也小幅從31.9 元拉升至36.8 元,確實達到止跌作用。所以老牛認為,庫藏股的確能夠在短期間內有效激勵股價,是一個重要的短期止跌訊號。
	以過去經驗來看,由庫藏股產生的止跌效果,大多反映在「相對底部」,從中長期來看,能發揮多大的止跌效果,關鍵還是在於公司能否提升獲利,成為股價的強力支撐,因此庫藏股並非萬靈丹。
	
	Q8:怎麼知道地雷股的警訊?
	
	地雷股就像投資路上的「陷阱」,表面看起來美味,咬下去才發現裡面暗藏毒藥。要避免踩到雷,就需要像地雷探測員一樣,帶著工具、保持警覺,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問題,以下是識別地雷股的三大警訊:
	1. 財務數據不正常:一家公司財務健康與否,是判斷地雷股的第一步。如果營收持續下降,或是獲利由正轉負,就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即使這時公司喊著未來營運展望佳的甜美大餅,都不能輕易相信,務必謹慎查證。
	2. 現金週轉不靈:現金流是公司運作的生命線,當現金流出現問題時,就像蛋糕裡的奶油發酸,是高危險信號,可以從發不出來員工薪資、開立的支票跳票等事件察覺端倪。
	
	Q13:存股不要選景氣循環股,真的嗎?哪些類股是景氣循環股?
	
	景氣循環股的獲利表現,依賴經濟景氣的好壞,就像草莓季來臨時,草莓蛋糕能賣到缺貨,一旦過了季節就無人問津。這些公司在景氣高峰時業績亮眼,股價跟著大漲;但景氣下行時,需求大幅減少,獲利迅速縮水,股價也可能隨之跌得慘不忍睹。
	最典型的景氣循環股便是鋼鐵族群,因為需求多來自基礎建設、汽車製造等大型項目,與全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當全球經濟向好時,鋼鐵需求旺盛,價格便上漲;但當經濟衰退時,需求疲弱,價格下跌,鋼鐵公司的獲利自然也大幅波動。以中鋼(2002)為例,在全球鋼價高漲時,中鋼營收大幅提升,一度被稱為「鋼鐵人」,但當經濟陷入衰退,鋼價下滑,公司獲利也會迅速萎縮,被投資人戲稱成廢鐵了。
	
	
	
	《股海老牛最新抱緊名單,贏過大盤20%》
	
	長期投資找銀行股、賺價差找壽險股
	雖說金控公司擁有各種不同業務的子公司,但仍然有主力部隊,做為公司的主要獲利主體,大致上可分成4 種,分別為壽險、銀行、證券與票據。
	舉例來說,富邦金(2881)是以富邦人壽為獲利主體,國泰金(2882)以國泰人壽為主要獲利,開發金(2883)是以中國人壽為主力部隊。而玉山金(2884)、兆豐金(2886)、台新金(2887)、第一金(2892)等,都是以銀行為獲利主體。
	因為金控股的獲利來源多元,所以當股票市場或債券市場下跌時,所投資部位或多或少都會發生價值減損,影響獲利,但細部拆解可以看到,壽險股和銀行股所遭受的影響,仍有差異。
	這兩年美國聯準會強勢升息,而臺灣中央銀行則是採取溫和升息,導致兩國利差持續擴大,對銀行業的影響便是存放款利差擴大,產生較大的獲利空間。像是第一金(2892)在2022 年升息循環下,受惠於臺美利差逐季擴增,其銀行子公司第一銀行在2022 年獲利達203.28 億元,年增率15.2%,也是自成立以來歷史新高。但以壽險為主的金控股,因為防疫保單的虧損,再加上股債市的減損,獲利狀況就比較慘烈。
	因此,當金控股碰上獲利亂流時,我的投資態度是:要長投找銀行股,賺價差找壽險股,可以從玉山金(2884)、兆豐金(2886)及富邦金(2881)這3 檔例子來看。
	兆豐金(2886)的獲利穩定,已經連續22 年配發股利,合計28.54 元,可連續配息,就表示公司不怕股災襲擊;近10 年股利最高發出1.7 元,最低都有1.11 元,也顯示現金流充裕,再加上有政府加持的官股屬性(按:官股詳細說明見第3 章第4節),投資人可以安心長期投資。
	另外屬於民營金控的玉山金(2884),也已連續配發股利16 年,合計17.1 元,近10 年股利最高發出1.59 元,最低為0.57元,同樣顯示公司現金流充裕。還有另一項適合長期投資的優勢是,不只配發股利,也會配股票,是老牛喜歡的「有吃又有拿」型標的,已經長期抱緊很多年。
	反觀壽險型金控富邦金(2881),2022 年防疫險大量理賠件數,造成直接損失約821 億元,再加上2022 年股市空頭影響,所投資的股票及債券下跌,獲利出現大幅下滑,股價也遭受劇烈波動,從2022 年最高點的81.9 元,一路下殺最低曾來到47.7 元,股價一度殺到10 年線之下。好在進入2023 年後,股債市價格回溫、防疫險理賠損失也歸零,兩大利空因素消失,第3季淨值回到50.46 元,股價也從低點回到6 字頭。
	由於壽險型金融股的獲利劇烈變化,造成淨值的大幅變動,使得股價也較容易上漲或下跌波動,所以老牛會建議投資人,想要賺取價差,可以考慮買進壽險型金融股。
	
	
	
	另類金融股「租賃三雄」,獲利比金控更強
	一般我們所熟知的金融業,有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票券等,但廣泛來說,你家樓下的當鋪也算是金融業的其中一環,因為其業務性質同樣具有資金流動的特性,只不過營運模式不同而已。
	此外,還有一種常被忽略的即是租賃業。大家對租賃業的認識,通常是到外地旅遊或洽公時,會透過像是「iRent」或格上租車來租借車輛,事實上,有不少買車的朋友會向租賃業者申辦車貸,是有別於銀行的放貸管道,因此也算是一種金融業。
	市場上的「租賃股」有三家,統稱為「租賃三雄」:中租-KY(5871)、和潤(6592)、裕融(9941)。雖然都屬於租賃業,但業務內容仍有區別,中租–KY 的業務較為廣泛,包括不動產融資業務、太陽能電廠、油品事業等,相比之下,和潤及裕融則較專注於汽車貸款業務,因此又被另稱為「車貸雙雄」。
	租賃業的業務內容涵蓋車用及設備(資本)租賃、分期付款業務、融資業務、應收帳款業務等,營運模式類似於銀行業的放貸,供承租人或企業資金上的調度,但細節略有不同。
	各種業務模式大致如下:
	資本租賃:租賃公司購買企業會用到的機器設備,租給有需求的企業,承租企業按期繳付租金,且可在租約結束後,以優惠價格或條件優先承購或續租。
	營業性租賃:指承租人僅單純支付租金取得設備的使用權,租約期滿時,承租人無優先承購或續租之權利。
	分期付款業務:由租賃公司提供資金,為廠商購買所需之機器或原物料商品,廠商再依自身的還款能力,選擇適當期間攤還本息。在買方分期付款完成前,租賃公司保有基於動產擔保交易法上可主張之權益。
	融資業務:提供企業直接融資,尤其針對新創或中小企業放款,不過呆帳風險相對高,因此利息也比向銀行貸款來得高。
	租賃業與銀行業不同的地方則在於:
	1. 除了放貸等融資業務外,可透過購買設備出租給承租人,協助企業現金流更彈性管道。
	2. 租賃業者承受比銀行更大的呆帳風險,但可訂定較高利率,或是比銀行更多樣性的抵押品,將風險轉嫁出去。
	3. 不同於銀行吸收大眾的存款來運作業務,租賃業是以自有資金進行操作。
	大家對租賃業務有初步了解之後,接下來老牛分別簡單介紹租賃三雄,深入解析它們的獲利能力。
	
	
	
	超低股價,是買點還是陷阱?
	存股雖是風險最低的投資方式,但不代表可以輕忽市場變化,當公司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財務或產業發生意外狀況等,輕則減損存股的效益,嚴重的可能股價從此一蹶不振,抱得再久也回不到最初的價值。
	牛仔褲大廠如興(4414),在2022 年7 月緊急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在此之前公布的財務報表,就已經可以看出不少蛛絲馬跡,所以不少人已經猜到是財務出問題。果然當時的新任董事長及總經理翁紹華說明,如興面臨無資金可用的重大財務困境,新的經營團隊正與多家融資授信單位協商,提供後續資金及還款事宜,希望各家金融機構能夠支持他們度過這次難關。
	當時也有記者詢問我對如興事件的看法,然而說真的,以如興成立45 年、上市18 年的老字號來說,我竟然對這家公司一點印象都沒有。後來我再查看資料,確定它的財務體質並不好,連年虧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原來2020 年全臺搶購口罩時期,它也加入生產奈米口罩的行列,股價在短短3 個月就翻了1 倍,成為當時的熱門股之一,但即便如此,營運並未脫離逆境,仍在虧損,所以當然不是我會碰的股票,難怪毫無印象。
	
	獲利、股利、消息,3 步驟檢視地雷
	
	發生財務危機的如興(4414)、投資反向ETF 踩雷的三商壽(2867)、曾經是手機王者的宏達電(2498),現在來看都已成為時代的眼淚,但在尚未發生事故之前,誰又看得出未來會成為地雷?一般投資人該如何避開這些存股陷阱?在老牛提出掃雷3 步驟之前,必須先談談「雞蛋水餃股」。
	一般來說,股價低於50 元以下的股票,會被稱為「銅板股」,但是對那些股價低於10 元票面價格的股票,我們會給它另外一個名號:雞蛋水餃股。撇除股價小於10 元的ETF,台股中目前有仍有50 檔以上的雞蛋水餃股。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雞蛋水餃股的股價會那麼低,絕對是有原因的。而在股市中,也有一群人喜歡炒作這種股票,畢竟股價低、股本小,很容易拉抬股價,吸引投機者的目光,因此常會看到雞蛋水餃股出現漲停,而散戶一看到漲停,就會興起貪念,下場就是落入下跌賠錢的悲慘陷阱。但要怎麼辨識?可以從獲利、股利、消息3 方面檢視。
	
	1. 是否持續賠錢
	辨識一檔股價偏低的股票,究竟是真正價值股還是地雷,可以從公司盈餘與股價的相對關係營收開始檢視。由於股價會與盈餘狀況長期連動,賺錢的公司股價勢必逐步上漲,而不賺錢的公司股價也會長期陷入下跌趨勢,甚至可能跌破票面價。以如興(4414)來說,從2015 年開始連續8 年虧損,並且2023 年第3季的每股盈餘仍是負值,股價自然跌不停。
	雖說在2020 年,如興(4414)因為口罩缺貨而一度受惠,不少人當時認為公司獲利出現轉機,但當年度結算還是出現虧損,從獲利能力來看,仍然是爛泥扶不上牆。
	
	
	
	配股好還是配息好?
	
	長期投資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個股檢視年度盈餘之後,與股東們分享獲利果實,也就是配股配息。台股中有不少好公司都能發出高額股利回饋給投資人,老牛目前的存股績效,就已達成年領60 萬元股利的里程碑,並且繼續往百萬股利前進!
	在市場多半只討論現金股利的配發狀況時,也有不少人會思考,到底是領股利好,還是領股票比較好?老牛就趁著這次機會再跟大家說明,配股與配息的意義,並且透過例子說明,該如何掌握除權息行情。
	
	配股,公司未來營運樂觀
	
	所謂配股即是配發股票,又有人稱之為「生股子」,簡單來說就是發給股東更多股數。若公司短期內有投資、擴增需求,現金使用量大,在換算盈餘成為股利之後,多半會選擇發放股票股利給投資人,雖然公司股本會因此變大,需要賺取更多的獲利才能維持前一年度的水準,但這也代表經營者對於公司未來營運相對樂觀。
	以老牛喜歡的金融股合庫金(5880)為例,已經連續12 年同時配發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代表管理團隊認為公司需要保留盈餘,繼續將錢投入營運當中,然而從長線數據也可以看到,公司的獲利確實持續增長,並沒有一般人所說的「股本變大,獲利跟不上」的問題。
	
	配息,獲利穩定,可以長線投資
	
	配息又稱領股息,公司將獲利盈餘轉換成現金股利配發給股東,簡單的說就是領現金,因為股東所持有的股數沒有改變,所以並不會讓股東的報酬增加或減少。選擇配息較多的公司,一部分原因是公司目前不需要現金用於資本支出、擴張或是研發支出,尤其常見於產業進入穩定期的個股;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為了迎合投資人喜好,配發現金股利更有獲利入袋的實質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配息趨勢逐漸改變,有些公司已調整成半年配或甚至季配息,包含光寶科(2301)、台積電(2330)、義隆(2458)、聯發科(2454)等。老牛認為,調整成半年配或季配息的公司,具有長線投資價值。為何我敢這樣背書?因為配息頻率變高,代表公司現金充沛,且配息制度完善,再加上獲利穩定,才能夠調整配息方式。
	以台積電(2330)為例,從2019 年改採每季配息後,到2023 年第3 季發放股息,幾乎每次皆能在一、兩天就順利完成填息,最長填息時間則為15 個交易日。此外令人高興的是,股利越發越多,在經過連續8 季每股配發2.75 元現金股利之後,決議再提高現金股利的金額,在2023 年9 月之後,每股配發現金股利3 元。在本書出版前,台積電(2330)再次調高股利至3.5元,也就是說2024 年至少可年領14 元股利,令股東們更加開心了。
	如果能將配發下來的現金股利再投入市場,其實不論是配股還是配息,都符合股神巴菲特所提出的「雪球理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投資就像滾雪球,越早開始滾動(時間),雪量(投資報酬率)越大。
	而投資的過程應該是長期而穩定的,就像將雪球用力推上陡峭的山坡,一開始可能速度不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雪球會越滾越大,獲得的動能也越大,滾動的速度也會越快。只要做好投
	資策略規畫,堅定長期投資的意念,讓利潤滾雪球,盈餘及股利終都會回饋到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