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哈佛開啟一整套的思考訓練,讓你大腦……
【第8週】哈佛如何教學生,用歸納、類比等方法自我訓練?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總結出一套訓練方法,有效打造出系統化的思路。這些方法具體都是由小組合作,一起進行思維訓練,可細分為一)歸納法、(二)顏色、符號和圖像(CSI)法、(三)收集—排序—連接—細化(GSCE)法、(四)聯繫—拓展—挑戰(CEC)法、(五)聯繫—質疑—觀點—變化(4C)法、(六)模擬實驗設計法。
◎一、歸納法:
用在抓住要討論的問題或會議內容的重點,有效分清主次和中心,提高個人分析的能力,增強理解力。
在進行歸納法訓練時,可以選擇讀一本書、看一部電視或進行野外考察,然後要求學習者歸納問題或話題的要點。這個步驟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完成,參與小組討論和別人交流、分享歸納的要點,並解釋原因。最後集體探討各小組的觀點,尋找要點的共同主題或要素。
訓練過程中,要格外重視每個人提出歸納的內容及原因。這將有助我們瞭解別人眼中的重點,同時暴露他們的疑惑和問題。
◎二、顏色、符號、圖像(CSI)法:
把閱讀、觀察或聽來的內容,透過顏色、符號、圖像加以辨別,並提煉出核心觀點。
此法能夠深入挖掘人的創造、表達能力,同時推動關聯性和隱喻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讓我們更準確抓住問題的本質,提高對理解力,是培養理解力和隱喻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進行訓練時,可選擇具有不同涵義和解釋的內容展開討論。比如一個章節、一篇文章、一場勵志演講、一部短片,然後分成五個步驟執行(見圖2-2)。
1. 對話題的主旨進行思考,並記錄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內容。
2. 選擇能夠代表話題核心內容的顏色,並依次記錄。
3. 挑選一個能代表話題核心內容的符號,並依次記錄。
4. 簡單勾畫出能代表話題核心的圖像,並做記錄。
5. 參與分組討論,對選擇的顏色及其原因進行依次分享。
三、收集—排序—連接—細化(GSCE)法:
對一個話題、概念或問題,利用繪製概念圖進行闡釋,又稱GSCE訓練法。
透過GSCE訓練法,讓概念圖中資訊豐富,由此涵蓋我們對話題的瞭解程度、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單獨概念與整個圖表的關係,充分鍛鍊我們的發散思維和組織能力。
在進行訓練時,可選擇一些由不同分支構成,存在多個層次的主題或概念,如幾何、棲息地、有效演示等,以便我們能夠進行發散思維,列出一系列觀點,然後分為六個步驟去執行(見圖2-3)。
1. 把自己對概念圖的認知情況告訴訓練者,並認真聽取訓練者進行的簡要或詳細介紹,然後按照固定順序繪製概念圖。
2. 搜集、列出與話題相關的觀點、單詞等,並根據話題列出核心、分支、流程或要求。
3. 將搜集來的觀點進行排序,把核心概念放在中心位置,其他觀點則圍繞中心、向外發散。
4. 將有關聯的觀點用連接線連接起來,並標注概念之間的聯繫。
5. 挑選幾條核心概念進行詳細闡述,分解出子概念。
6. 積極參與小組討論。
◎四、聯繫—拓展—挑戰(CEC)法:
引導我們聯繫新舊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並尋找全新的思考角度或提問策略,從而挑戰自我,最終達到提高獲取和處理資訊能力的思考方法。
它能夠讓我們主動學習和吸收知識,並加以運用,為我們打開思考空間,有助於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培養提問意識,鍛鍊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透過樹立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可讓學習者更善於發現核心觀點,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在進行訓練時,選擇的內容應與以前學過或瞭解的內容有聯繫,還要考慮學習者對新內容的分辨和提問能力。此項訓練是在學習者充分掌握資訊的基礎上,利用CEC法進行綜合整理,因此一般用在讀完一段文章、上完一節課或一個單元後進行。
首先,在開始訓練內容之前,學習者應該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繫,改變思考的角度,隨時準備迎接可能出現的難題和挑戰。訓練內容結束後,學習者要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訓練內容,與既有的觀點聯繫並做記錄。接著,按照訓練者的提問啟發自身的思考、擴展並深化思維,將個人的觀點記錄下來,積極提出疑問、挑戰自我。最後,學習者要積極參與小組對「聯繫—拓展—挑戰」思路的討論,並瞭解各組的新觀點。
◎五、聯繫—質疑—觀點—變化(4C)法:
讓學習者從聯繫的角度出發,有目的地反覆研讀文本,並捕捉大量的資訊,藉此有計劃地啟發學習者進行思考、不斷提出質疑,從而闡明過程中所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核心概念,最終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在進行訓練時,學習者應選擇內容較複雜的文本,如報紙摘要、評論文章、個人論文、學術文章、科學報告等。越複雜的概念越蘊含豐富的資訊,可進行多元解讀,使4C訓練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方法如下所述(見圖2-4)。
1. 由於文本內容過長且複雜,在訓練開始前可提前預習,或預留足夠的閱讀時間,之後簡要瞭解4C法的框架結構。
2. 把能夠引起共鳴的文本內容找出來並熟讀,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解讀。
3. 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出質疑,之後與別人討論自己的疑問。
4. 標注文本的要點、主題或概念並進行簡單評論。
5. 回顧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和啟示,同時要關注文本觀點對個人的影響,和它能讓個人思想行為產生的變化。
◎六、模擬實驗設計法:
一種能確保參與者平等表達自己想法並聆聽他人的討論模式。討論的時間完全由訓練者掌控,學習者利用組員發言之間的空隙,去思考前一個人的發言。
它不是特指一種思維過程,也不包含具體的思維步驟,但它卻對我們的想法和討論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確保每個人平等參與和貢獻率,避免一人滔滔不絕而其他人只聽不說,使所有小組成員都受到一樣的關注。經常使用模擬實驗設計法,有助於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聯繫、聆聽和借鑑的習慣,同時還能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心和獨立表達能力。
話題選擇對討論的成敗非常重要,因此訓練時可選擇較撩人心弦的話題,像是個人對時政的看法、處理個人計畫、反映個人知識水準、自我反省等撩人心弦的問題,作為訓練內容(步驟見圖2-5)。
1. 記錄訓練的話題、討論結果、回答問題的時間,以及模擬實驗法的方法、時間安排和目的,還有小組編號。學習者的時間,由訓練者掌握和安排。
2. 按編號順序發言。其他組員發言時,學習者應該保持安靜,認真傾聽並做筆記。由訓練者準備好提示音,提示音一響,組員就停止發言。
3. 保持沉默二十到三十秒,思考前一位發言者的談話內容。
4. 重複第二和第三步,直到所有小組成員發言結束。
5. 在規定的時間(一般約五到十分鐘)內展開討論,激勵各小組成員聯繫、比較他人的觀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當提示音一響,立即停止發言。
6. 全體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共同分析這個方法在提高思考力方面的作用。
【第8週】哈佛如何教學生,用歸納、類比等方法自我訓練?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總結出一套訓練方法,有效打造出系統化的思路。這些方法具體都是由小組合作,一起進行思維訓練,可細分為一)歸納法、(二)顏色、符號和圖像(CSI)法、(三)收集—排序—連接—細化(GSCE)法、(四)聯繫—拓展—挑戰(CEC)法、(五)聯繫—質疑—觀點—變化(4C)法、(六)模擬實驗設計法。
◎一、歸納法:
用在抓住要討論的問題或會議內容的重點,有效分清主次和中心,提高個人分析的能力,增強理解力。
在進行歸納法訓練時,可以選擇讀一本書、看一部電視或進行野外考察,然後要求學習者歸納問題或話題的要點。這個步驟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完成,參與小組討論和別人交流、分享歸納的要點,並解釋原因。最後集體探討各小組的觀點,尋找要點的共同主題或要素。
訓練過程中,要格外重視每個人提出歸納的內容及原因。這將有助我們瞭解別人眼中的重點,同時暴露他們的疑惑和問題。
◎二、顏色、符號、圖像(CSI)法:
把閱讀、觀察或聽來的內容,透過顏色、符號、圖像加以辨別,並提煉出核心觀點。
此法能夠深入挖掘人的創造、表達能力,同時推動關聯性和隱喻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讓我們更準確抓住問題的本質,提高對理解力,是培養理解力和隱喻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進行訓練時,可選擇具有不同涵義和解釋的內容展開討論。比如一個章節、一篇文章、一場勵志演講、一部短片,然後分成五個步驟執行(見圖2-2)。
1. 對話題的主旨進行思考,並記錄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內容。
2. 選擇能夠代表話題核心內容的顏色,並依次記錄。
3. 挑選一個能代表話題核心內容的符號,並依次記錄。
4. 簡單勾畫出能代表話題核心的圖像,並做記錄。
5. 參與分組討論,對選擇的顏色及其原因進行依次分享。
三、收集—排序—連接—細化(GSCE)法:
對一個話題、概念或問題,利用繪製概念圖進行闡釋,又稱GSCE訓練法。
透過GSCE訓練法,讓概念圖中資訊豐富,由此涵蓋我們對話題的瞭解程度、概念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單獨概念與整個圖表的關係,充分鍛鍊我們的發散思維和組織能力。
在進行訓練時,可選擇一些由不同分支構成,存在多個層次的主題或概念,如幾何、棲息地、有效演示等,以便我們能夠進行發散思維,列出一系列觀點,然後分為六個步驟去執行(見圖2-3)。
1. 把自己對概念圖的認知情況告訴訓練者,並認真聽取訓練者進行的簡要或詳細介紹,然後按照固定順序繪製概念圖。
2. 搜集、列出與話題相關的觀點、單詞等,並根據話題列出核心、分支、流程或要求。
3. 將搜集來的觀點進行排序,把核心概念放在中心位置,其他觀點則圍繞中心、向外發散。
4. 將有關聯的觀點用連接線連接起來,並標注概念之間的聯繫。
5. 挑選幾條核心概念進行詳細闡述,分解出子概念。
6. 積極參與小組討論。
◎四、聯繫—拓展—挑戰(CEC)法:
引導我們聯繫新舊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訓練,並尋找全新的思考角度或提問策略,從而挑戰自我,最終達到提高獲取和處理資訊能力的思考方法。
它能夠讓我們主動學習和吸收知識,並加以運用,為我們打開思考空間,有助於建立個人的知識體系、培養提問意識,鍛鍊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透過樹立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可讓學習者更善於發現核心觀點,從而提高自身的理解力和思考力。
在進行訓練時,選擇的內容應與以前學過或瞭解的內容有聯繫,還要考慮學習者對新內容的分辨和提問能力。此項訓練是在學習者充分掌握資訊的基礎上,利用CEC法進行綜合整理,因此一般用在讀完一段文章、上完一節課或一個單元後進行。
首先,在開始訓練內容之前,學習者應該關注新舊知識的聯繫,改變思考的角度,隨時準備迎接可能出現的難題和挑戰。訓練內容結束後,學習者要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訓練內容,與既有的觀點聯繫並做記錄。接著,按照訓練者的提問啟發自身的思考、擴展並深化思維,將個人的觀點記錄下來,積極提出疑問、挑戰自我。最後,學習者要積極參與小組對「聯繫—拓展—挑戰」思路的討論,並瞭解各組的新觀點。
◎五、聯繫—質疑—觀點—變化(4C)法:
讓學習者從聯繫的角度出發,有目的地反覆研讀文本,並捕捉大量的資訊,藉此有計劃地啟發學習者進行思考、不斷提出質疑,從而闡明過程中所深入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核心概念,最終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在進行訓練時,學習者應選擇內容較複雜的文本,如報紙摘要、評論文章、個人論文、學術文章、科學報告等。越複雜的概念越蘊含豐富的資訊,可進行多元解讀,使4C訓練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方法如下所述(見圖2-4)。
1. 由於文本內容過長且複雜,在訓練開始前可提前預習,或預留足夠的閱讀時間,之後簡要瞭解4C法的框架結構。
2. 把能夠引起共鳴的文本內容找出來並熟讀,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解讀。
3. 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出質疑,之後與別人討論自己的疑問。
4. 標注文本的要點、主題或概念並進行簡單評論。
5. 回顧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思考其中蘊含的道理和啟示,同時要關注文本觀點對個人的影響,和它能讓個人思想行為產生的變化。
◎六、模擬實驗設計法:
一種能確保參與者平等表達自己想法並聆聽他人的討論模式。討論的時間完全由訓練者掌控,學習者利用組員發言之間的空隙,去思考前一個人的發言。
它不是特指一種思維過程,也不包含具體的思維步驟,但它卻對我們的想法和討論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確保每個人平等參與和貢獻率,避免一人滔滔不絕而其他人只聽不說,使所有小組成員都受到一樣的關注。經常使用模擬實驗設計法,有助於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聯繫、聆聽和借鑑的習慣,同時還能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心和獨立表達能力。
話題選擇對討論的成敗非常重要,因此訓練時可選擇較撩人心弦的話題,像是個人對時政的看法、處理個人計畫、反映個人知識水準、自我反省等撩人心弦的問題,作為訓練內容(步驟見圖2-5)。
1. 記錄訓練的話題、討論結果、回答問題的時間,以及模擬實驗法的方法、時間安排和目的,還有小組編號。學習者的時間,由訓練者掌握和安排。
2. 按編號順序發言。其他組員發言時,學習者應該保持安靜,認真傾聽並做筆記。由訓練者準備好提示音,提示音一響,組員就停止發言。
3. 保持沉默二十到三十秒,思考前一位發言者的談話內容。
4. 重複第二和第三步,直到所有小組成員發言結束。
5. 在規定的時間(一般約五到十分鐘)內展開討論,激勵各小組成員聯繫、比較他人的觀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當提示音一響,立即停止發言。
6. 全體小組成員相互交流、共同分析這個方法在提高思考力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