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你對於「錢」的負面回憶
我們能否在財務上達到最佳狀態,往往與我們從小被教導面對金錢的態度有關。許多人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錢不嫌多,能存多少就存多少。換句話說,盡可能多做一點工作,成為確保家庭經濟無虞和不積欠帳單的唯一方法。不幸的是,存錢從來不會是第一優先,我們僅會在帳單付清、短期生活壓力解除後,我們才有可能考慮把錢存下來。
改變你的存錢觀念
這種思維讓我們在財務的管理與經營上起步艱難。第一,這種觀念讓我們被工作和薪水束縛,一有加班的機會就絕對不會放過;我們甚至會在已經緊繃到不行的時間表裡,硬要塞進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更糟糕的是,我們陷入了無止盡的恐慌狀態,深信要賺夠錢就要更拼命的工作。假若竭盡全力仍無法達成目標,我們便會疲憊又憤怒。財務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生產力。
你與金錢的關係,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感受
花點時間思考這件事,想想看是不是果真如此。除了想一想,我們還希望你實際的檢視這一切。因此,接下來有一個小練習:請拿出過往三個月的銀行帳單,將你的消費項目分成以下三類:
你需要的:這類型的消費,指的是你和家庭的基本需求與所有要繳付的帳單
你想要的:這類型的消費,包含了所有讓生活更舒適的享受
天啊,我當時在想什麼?那些完全不必要的消費,很可能是財務創傷的表現
在這三個類別中,各類的消費占比如何?在每年總收入中,有多少比例的資金用於投入個人以外的事業或活動?你的金錢流動,無論是收入、支出和結餘,反映了什麼資訊?你有多少存款?被動收入占每個月收入的多少比例?除了儲蓄帳戶以外,你有緊急預備金的戶頭嗎?(請保留這些帳單,我們下一章還會用到。)
對於某些從小在重視財務教育與經濟賦權家庭中長大的人,上述的練習並不困難。他們有豐厚的儲蓄,帳戶從不透支,在完成慈善捐款和幫助親友之後,還有剩餘的錢可以支付日常開支和至少兩次的假期旅行。他們與金錢的關係相當好,因為他們被給予了需要的一切來確保這一點。從他們良好的自我形象與家庭的財務狀況中,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的事。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這麼幸運。人們的成長背景大不相同,僅一張逾期未繳的帳單就可能耗盡他們的存款。很多人「在負債中工作」-領了薪水接著匯進早已透支的帳戶,他們根本看不到自己賺到的所有錢,下一筆帳單已經在路上。雖然這些社群的最大優點是互相扶持,但他們的幫助經常建立在自己的財務赤字上。別提週末渡假或夏季旅行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會影響我們與金錢的關係,這個事實讓人不太舒服,卻真是如此。當財務決策與金錢足夠與否無關,而是來自內在的絕望或稀缺心態(Scarcity Mindset,或作「匱乏思維」)時,我們是騙不了自己的。更讓人難受的是,這並不是我們的錯。人們經常認為,財務管理能力差的人是自找的。再想一下,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一旦有了錢,就開始喜歡批評那些沒有錢的人?這群人往往來自相似的社區、有著差不多的成長背景,他們卻貶低未能擁有同樣機會的人。他們擁有的不是良好的財務教育或經濟賦權,而是對人的傲慢和輕視。我們絕對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永遠不會。
童年經驗會持續在成年生活裡發酵
然後,輪到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特洛伊的父母-米林斯夫婦遠從加勒比海來到美國,他們並不具備上述所說的財務知識,唯一知道的就是到美國、努力工作、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這代表要買一棟房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選擇了可調利率抵押貸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s)。基本上,可調利率抵押貸款在第一年會提供相當低的利率,接著會開始上升,大概在兩到五年後,達到貸款年限期間的利率。按揭付款的金額經常會是第一年的兩倍,甚至是三倍。
對米林斯夫婦來說,房貸的利率最終高到難以負荷,他們失去了這棟房子。還在讀小學的特洛伊不太清楚事情的細節,但他知道這對每個家人來說,都是沉重又難以啟齒的經歷。特洛伊的父母在1988年失去屋子,直到2010年才再次買房。接著,新冠疫情期間利率下降,特洛伊建議父母終止和現在銀行的房屋貸款,申請一筆新的貸款以獲得更低的利率,減少要支付的利息。但他的父母不願意這麼做,雖然這樣每個月可以省下300美元,為家裡提供更多緩衝的財務空間。特洛伊理解父母的顧慮,失去房子是他們人生中最具創傷性的經歷,他們絕不願意冒任何可能再次失去房子的風險。
要擁有房子和汽車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些物件也帶來相應的自豪與成就感。他們成為社區人們心中可能的美好生活的象徵。當被趕離住處、汽車被扣押、房產被收回時,種種失落與愧疚感盤踞在心頭,低語著讓人難以承受的謊言,不論我們多努力都無法逆轉劣勢。其他檯面上看不到的個人經歷,經常透支的銀行帳戶、不斷累積的信用卡債務…等等,都是我們身上無聲的罪疚感與羞恥感,讓我們對自己充滿懷疑,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成年後的許多行為,都受到童年期經歷的影響。如同特洛伊的故事,許多人也曾遭遇失去房子的創傷,原因可能是失業、可調利率抵押貸款或失能的家庭。我們會花上大把時間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坐下來反思童年經歷對財務健康的影響。
最常見的財務創傷經歷
成長在中產階級家庭裡,或是出生於貧困、低收入或失業的家庭中,兩者間存在巨大差異。缺乏流動性的經濟狀態限制家庭的選擇,住的地方不理想,沒辦法出門渡假,沒有多餘的錢參加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每逢生日、聖誕節或學年開始時感受特別深,因為不會有錢買禮物或新衣服。當然許多人會感性的浪漫化這段辛苦的時期,說著「我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很窮,因為擁有彼此就已經足夠」。理論上來說,這句話並沒有錯,但這其實是一種財務創傷的反應。這反映了我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成長過程中充滿障礙的心路歷程,而我們最終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我們做到了-這很值得驕傲,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受傷。事實是,有一些研究顯示成長於惡劣財務環境中的孩子,更可能在成年後做出不健康的財務決策。
在單親家庭長大或在雙親共同負擔開支的家庭裡成長,童年經驗勢必非常不同。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很小就知道必須盡所能幫忙家裡賺錢,並減少自己的需求,讓父母可以把收入用在其他必要開支上。許多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兒子,經常背負「家中支柱」的沉重責任,不論如何都要賺錢回家。也因此有非常多的狀況是,這些孩子把應放在學業中的精力,拿去賺錢好支付家中帳單。他們很可能因此內化了自己是家中麻煩的思想,並帶著這樣的污名進入成年生活。
如果父母的狀態不穩定,孩子會為了心理或身體的安全發展出因應的保護機制。有些孩子會對朋友隱瞞家裡的真實情況,塑造出一個比混亂生活更美好的形象。他們也可能從不提出自己的需要,因為相信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我們父母呈現出來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成年後發展出不健康的情緒觸發、創傷反應與逃避的習慣。不論是每次一打開帳單就會恐慌,或是為了彌補過往拮据歲月而深陷購物成癮的惡習。
青少年的理財觀念
我們在紐約市開辦的一個青少年暑期課程中,痛苦的體認到這個事實。2009年,我們開辦了這樣的課程,參與學生可在課程結束後拿到最高500美元的補助金。其中,我們教導學生各種經濟原則,公立學校往往缺乏這類的課程。只不過,每個禮拜都會有學生讓我們知道在拿到錢的那天,他們去了哪裡。到商場買鞋子、新衣服或飾品…,因為對他們來說,外在形象很重要。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成長在受限的家庭與環境,把自己打扮的體面一點,成為他們認為唯一能夠向外人展現自己的方式。
我們在母校,紐約格林堡的伍德蘭高中開設這個課程。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與財務顧問,我們和這些參加課程的學生來自同樣的社區,非常清楚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學校沒有告訴孩子應該知道的財務知識,孩子的家庭中更缺乏理財素養的傳遞。
與不公平作抗衡
很明顯,若想抗衡這樣不對等的競爭,我們只能靠自己。因此,我結合了自己在課程設計的經驗與拉沙德的財務專業,開立了一堂讓學生們好理解的理財課程。我們在白板上畫了三個欄位,每個欄位上方都有字母「S」,我們沒有立刻告訴學生這代表的意思。接著,我們分述不同的財務情境,詢問學生會怎麼運用手上的金錢,並要求他們將答案寫在指定的「S」欄位下。漸漸的,有一個欄位填的比其他欄更快,學生們開始猜「S」代表的意思。有聰明的孩子猜到了。
我們在完成練習後告訴孩子,金錢有三大用途:儲蓄、消費、分享。這些孩子來自彼此幫助的社群,這樣的道德價值早已深植在他們心中,「分享」是最好懂的觀念。但,他們絕大多數的財務決策都放在「消費」這一個欄位中。學生們從中看見自己的財務真相:他們幾乎難以儲蓄,因為所有資金都用在消費上。
雖然他們還是孩子,但這些財務決策並非憑空產生。他們確實不太知道怎麼管理金錢,當你不知道該做什麼,就會按照已知的方式行動。如果只把這些孩子視為劣等經濟環境所產生的結果,認為那全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對生活沒有更高的追求-這是一種典型的向上層流動、脫離現實的人才會有的說法。當然,往這個方向想也比較簡單。
缺乏正確的財務知識,帶來的影響更深遠。這使的貧困家庭與勞工階級沒辦法申請到貸款、沒辦法購置房產、用合理的利率買車或以最少的負債就讀大學。不論想對未來做任何規劃,都像面對日常生活支出那樣充滿不確定性。一個錯誤的財務決策就可能讓家庭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困境。基於這些原因,線上與行動支付應用程式,例如Cash App。2022年,皮尤調查中心發現,雖然這些應用程式在安全性和資金保障上皆有嚴重隱憂,還是有59%非裔美國人與37%的西班牙裔美國人依賴Cash App進行金融交易。相比之下,僅有17%的白人與16%的亞裔美國人使用這類的線上交易工具。
@編按:Cash App是一款由Block, Inc.(原稱Square, Inc.)開發的行動支付應用程式,主要用於在朋友、家人或其他人之間進行即時的金錢轉帳,也可以透過這個程式來進行一些簡單的投資活動。此程式只於美國與英國使用,並存在著很大的安全性隱憂。
與一般大眾的認知不同,我們的市場上不缺資金。根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資料,2020年共印製1,880億美元的新鈔與硬幣,雖然大部分是用來替換舊鈔,仍可看出美國的問題並非資金短缺,而是分配不均。許多機構和基層致力於揭露這些不平等,試圖在法律和政策面帶來一些改變,好促進資源的公平分配。社區發展協會和教會的慈善基金仍是我們社群中最重要的財務支持來源。我們需要這樣的工作,這些人無私的奉獻且經常不被人看見。最重要的是,弱勢族群需要那些敢於揭露真相且捍衛正義的聲音。
當這些捍衛正義的人們在前線奮戰時,我們同時也需要一些人,把這些社群中長期欠缺、被剝奪的教育資源還給我們。你會拿起這本書並非偶然,內心深處一定有某種感受,使你確信這個社會的財富天平嚴重傾斜。事實是,你我都有享受財富自由的資格與權利,這比「奪回自己的閒暇」或「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重要。我們想要表達的是,這關乎導正不公平的經濟體制,讓每一個人都能觸及到實踐財務自由的工具和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賺回閒暇(Earn Your Leisure)」的計畫更像一種對抗體制的行動,就和所有其他形式的革命相同,回應人們對於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期待。當你開始學習並在生活中應用財務管理的知識,你就已經在對抗「平等和公義是天方夜譚」的思想,並實現你的父母、祖父母曾經夢想也希望你能擁有的生活。
我們能否在財務上達到最佳狀態,往往與我們從小被教導面對金錢的態度有關。許多人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錢不嫌多,能存多少就存多少。換句話說,盡可能多做一點工作,成為確保家庭經濟無虞和不積欠帳單的唯一方法。不幸的是,存錢從來不會是第一優先,我們僅會在帳單付清、短期生活壓力解除後,我們才有可能考慮把錢存下來。
改變你的存錢觀念
這種思維讓我們在財務的管理與經營上起步艱難。第一,這種觀念讓我們被工作和薪水束縛,一有加班的機會就絕對不會放過;我們甚至會在已經緊繃到不行的時間表裡,硬要塞進第二份、第三份工作。更糟糕的是,我們陷入了無止盡的恐慌狀態,深信要賺夠錢就要更拼命的工作。假若竭盡全力仍無法達成目標,我們便會疲憊又憤怒。財務的不穩定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自我認知,我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生產力。
你與金錢的關係,反映了你對自己的感受
花點時間思考這件事,想想看是不是果真如此。除了想一想,我們還希望你實際的檢視這一切。因此,接下來有一個小練習:請拿出過往三個月的銀行帳單,將你的消費項目分成以下三類:
你需要的:這類型的消費,指的是你和家庭的基本需求與所有要繳付的帳單
你想要的:這類型的消費,包含了所有讓生活更舒適的享受
天啊,我當時在想什麼?那些完全不必要的消費,很可能是財務創傷的表現
在這三個類別中,各類的消費占比如何?在每年總收入中,有多少比例的資金用於投入個人以外的事業或活動?你的金錢流動,無論是收入、支出和結餘,反映了什麼資訊?你有多少存款?被動收入占每個月收入的多少比例?除了儲蓄帳戶以外,你有緊急預備金的戶頭嗎?(請保留這些帳單,我們下一章還會用到。)
對於某些從小在重視財務教育與經濟賦權家庭中長大的人,上述的練習並不困難。他們有豐厚的儲蓄,帳戶從不透支,在完成慈善捐款和幫助親友之後,還有剩餘的錢可以支付日常開支和至少兩次的假期旅行。他們與金錢的關係相當好,因為他們被給予了需要的一切來確保這一點。從他們良好的自我形象與家庭的財務狀況中,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的事。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這麼幸運。人們的成長背景大不相同,僅一張逾期未繳的帳單就可能耗盡他們的存款。很多人「在負債中工作」-領了薪水接著匯進早已透支的帳戶,他們根本看不到自己賺到的所有錢,下一筆帳單已經在路上。雖然這些社群的最大優點是互相扶持,但他們的幫助經常建立在自己的財務赤字上。別提週末渡假或夏季旅行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會影響我們與金錢的關係,這個事實讓人不太舒服,卻真是如此。當財務決策與金錢足夠與否無關,而是來自內在的絕望或稀缺心態(Scarcity Mindset,或作「匱乏思維」)時,我們是騙不了自己的。更讓人難受的是,這並不是我們的錯。人們經常認為,財務管理能力差的人是自找的。再想一下,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一旦有了錢,就開始喜歡批評那些沒有錢的人?這群人往往來自相似的社區、有著差不多的成長背景,他們卻貶低未能擁有同樣機會的人。他們擁有的不是良好的財務教育或經濟賦權,而是對人的傲慢和輕視。我們絕對不想成為這樣的人,永遠不會。
童年經驗會持續在成年生活裡發酵
然後,輪到我們分享自己的經驗。特洛伊的父母-米林斯夫婦遠從加勒比海來到美國,他們並不具備上述所說的財務知識,唯一知道的就是到美國、努力工作、給孩子最好的生活。這代表要買一棟房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選擇了可調利率抵押貸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s)。基本上,可調利率抵押貸款在第一年會提供相當低的利率,接著會開始上升,大概在兩到五年後,達到貸款年限期間的利率。按揭付款的金額經常會是第一年的兩倍,甚至是三倍。
對米林斯夫婦來說,房貸的利率最終高到難以負荷,他們失去了這棟房子。還在讀小學的特洛伊不太清楚事情的細節,但他知道這對每個家人來說,都是沉重又難以啟齒的經歷。特洛伊的父母在1988年失去屋子,直到2010年才再次買房。接著,新冠疫情期間利率下降,特洛伊建議父母終止和現在銀行的房屋貸款,申請一筆新的貸款以獲得更低的利率,減少要支付的利息。但他的父母不願意這麼做,雖然這樣每個月可以省下300美元,為家裡提供更多緩衝的財務空間。特洛伊理解父母的顧慮,失去房子是他們人生中最具創傷性的經歷,他們絕不願意冒任何可能再次失去房子的風險。
要擁有房子和汽車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些物件也帶來相應的自豪與成就感。他們成為社區人們心中可能的美好生活的象徵。當被趕離住處、汽車被扣押、房產被收回時,種種失落與愧疚感盤踞在心頭,低語著讓人難以承受的謊言,不論我們多努力都無法逆轉劣勢。其他檯面上看不到的個人經歷,經常透支的銀行帳戶、不斷累積的信用卡債務…等等,都是我們身上無聲的罪疚感與羞恥感,讓我們對自己充滿懷疑,懷疑自己是否不具備做出明智決策的能力。成年後的許多行為,都受到童年期經歷的影響。如同特洛伊的故事,許多人也曾遭遇失去房子的創傷,原因可能是失業、可調利率抵押貸款或失能的家庭。我們會花上大把時間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好好坐下來反思童年經歷對財務健康的影響。
最常見的財務創傷經歷
成長在中產階級家庭裡,或是出生於貧困、低收入或失業的家庭中,兩者間存在巨大差異。缺乏流動性的經濟狀態限制家庭的選擇,住的地方不理想,沒辦法出門渡假,沒有多餘的錢參加課外活動。對孩子來說,每逢生日、聖誕節或學年開始時感受特別深,因為不會有錢買禮物或新衣服。當然許多人會感性的浪漫化這段辛苦的時期,說著「我們甚至不認為自己很窮,因為擁有彼此就已經足夠」。理論上來說,這句話並沒有錯,但這其實是一種財務創傷的反應。這反映了我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成長過程中充滿障礙的心路歷程,而我們最終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我們做到了-這很值得驕傲,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受傷。事實是,有一些研究顯示成長於惡劣財務環境中的孩子,更可能在成年後做出不健康的財務決策。
在單親家庭長大或在雙親共同負擔開支的家庭裡成長,童年經驗勢必非常不同。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很小就知道必須盡所能幫忙家裡賺錢,並減少自己的需求,讓父母可以把收入用在其他必要開支上。許多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的兒子,經常背負「家中支柱」的沉重責任,不論如何都要賺錢回家。也因此有非常多的狀況是,這些孩子把應放在學業中的精力,拿去賺錢好支付家中帳單。他們很可能因此內化了自己是家中麻煩的思想,並帶著這樣的污名進入成年生活。
如果父母的狀態不穩定,孩子會為了心理或身體的安全發展出因應的保護機制。有些孩子會對朋友隱瞞家裡的真實情況,塑造出一個比混亂生活更美好的形象。他們也可能從不提出自己的需要,因為相信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我們父母呈現出來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在成年後發展出不健康的情緒觸發、創傷反應與逃避的習慣。不論是每次一打開帳單就會恐慌,或是為了彌補過往拮据歲月而深陷購物成癮的惡習。
青少年的理財觀念
我們在紐約市開辦的一個青少年暑期課程中,痛苦的體認到這個事實。2009年,我們開辦了這樣的課程,參與學生可在課程結束後拿到最高500美元的補助金。其中,我們教導學生各種經濟原則,公立學校往往缺乏這類的課程。只不過,每個禮拜都會有學生讓我們知道在拿到錢的那天,他們去了哪裡。到商場買鞋子、新衣服或飾品…,因為對他們來說,外在形象很重要。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成長在受限的家庭與環境,把自己打扮的體面一點,成為他們認為唯一能夠向外人展現自己的方式。
我們在母校,紐約格林堡的伍德蘭高中開設這個課程。作為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與財務顧問,我們和這些參加課程的學生來自同樣的社區,非常清楚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學校沒有告訴孩子應該知道的財務知識,孩子的家庭中更缺乏理財素養的傳遞。
與不公平作抗衡
很明顯,若想抗衡這樣不對等的競爭,我們只能靠自己。因此,我結合了自己在課程設計的經驗與拉沙德的財務專業,開立了一堂讓學生們好理解的理財課程。我們在白板上畫了三個欄位,每個欄位上方都有字母「S」,我們沒有立刻告訴學生這代表的意思。接著,我們分述不同的財務情境,詢問學生會怎麼運用手上的金錢,並要求他們將答案寫在指定的「S」欄位下。漸漸的,有一個欄位填的比其他欄更快,學生們開始猜「S」代表的意思。有聰明的孩子猜到了。
我們在完成練習後告訴孩子,金錢有三大用途:儲蓄、消費、分享。這些孩子來自彼此幫助的社群,這樣的道德價值早已深植在他們心中,「分享」是最好懂的觀念。但,他們絕大多數的財務決策都放在「消費」這一個欄位中。學生們從中看見自己的財務真相:他們幾乎難以儲蓄,因為所有資金都用在消費上。
雖然他們還是孩子,但這些財務決策並非憑空產生。他們確實不太知道怎麼管理金錢,當你不知道該做什麼,就會按照已知的方式行動。如果只把這些孩子視為劣等經濟環境所產生的結果,認為那全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對生活沒有更高的追求-這是一種典型的向上層流動、脫離現實的人才會有的說法。當然,往這個方向想也比較簡單。
缺乏正確的財務知識,帶來的影響更深遠。這使的貧困家庭與勞工階級沒辦法申請到貸款、沒辦法購置房產、用合理的利率買車或以最少的負債就讀大學。不論想對未來做任何規劃,都像面對日常生活支出那樣充滿不確定性。一個錯誤的財務決策就可能讓家庭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困境。基於這些原因,線上與行動支付應用程式,例如Cash App。2022年,皮尤調查中心發現,雖然這些應用程式在安全性和資金保障上皆有嚴重隱憂,還是有59%非裔美國人與37%的西班牙裔美國人依賴Cash App進行金融交易。相比之下,僅有17%的白人與16%的亞裔美國人使用這類的線上交易工具。
@編按:Cash App是一款由Block, Inc.(原稱Square, Inc.)開發的行動支付應用程式,主要用於在朋友、家人或其他人之間進行即時的金錢轉帳,也可以透過這個程式來進行一些簡單的投資活動。此程式只於美國與英國使用,並存在著很大的安全性隱憂。
與一般大眾的認知不同,我們的市場上不缺資金。根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的資料,2020年共印製1,880億美元的新鈔與硬幣,雖然大部分是用來替換舊鈔,仍可看出美國的問題並非資金短缺,而是分配不均。許多機構和基層致力於揭露這些不平等,試圖在法律和政策面帶來一些改變,好促進資源的公平分配。社區發展協會和教會的慈善基金仍是我們社群中最重要的財務支持來源。我們需要這樣的工作,這些人無私的奉獻且經常不被人看見。最重要的是,弱勢族群需要那些敢於揭露真相且捍衛正義的聲音。
當這些捍衛正義的人們在前線奮戰時,我們同時也需要一些人,把這些社群中長期欠缺、被剝奪的教育資源還給我們。你會拿起這本書並非偶然,內心深處一定有某種感受,使你確信這個社會的財富天平嚴重傾斜。事實是,你我都有享受財富自由的資格與權利,這比「奪回自己的閒暇」或「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重要。我們想要表達的是,這關乎導正不公平的經濟體制,讓每一個人都能觸及到實踐財務自由的工具和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賺回閒暇(Earn Your Leisure)」的計畫更像一種對抗體制的行動,就和所有其他形式的革命相同,回應人們對於社會正義和公平的期待。當你開始學習並在生活中應用財務管理的知識,你就已經在對抗「平等和公義是天方夜譚」的思想,並實現你的父母、祖父母曾經夢想也希望你能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