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ETF 簡介:最熱門的投資商品
隨著時代進步,百姓對於投資理財的需求愈來愈大,社會媒體中也充斥著許多資訊,諸如外幣、黃金、有價證券等許多金融產品都可供投資人選擇。然而投資伴隨著風險,想要獲取較高的報酬,便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對於剛接觸投資領域的人,往往無法從琳琅滿目的項目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更常擔心因市場的變動而需承擔莫大的損失。本書主要介紹最熱門的「指數型基金」,能夠幫助投資人免除選股的煩惱,分散投資風險,獲取穩健報酬。
本章旨在幫助投資者了解和使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 ETF)。ETF 的引入只有二十年左右,但現在已經成為投資管理業務增長最快的領域。我們將詳細介紹 ETF 的運作方式、其獨特的投資和交易特性,以及它們如何運用於投資組合管理。
一、ETF 歷史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s)原意指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之基金,台灣譯為「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 不論是在時間上對短、中、長期的投資期間來說,或是空間上對股票、債券、外匯、原物料、房地產、密碼貨幣等市場廣度來說,絕對是全球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金融創新之一,相當值得大家關注。
想了解 ETF,應從證券交易市場開始說起。以股票為例,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公司在籌資階段發給投資人作為公司資本部分所有權的憑證,這些投資人被稱為股東,能夠獲得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所帶來的利潤,而股票市場便是指股票發行、買賣、交易的地方。
隨著證券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衍生出以交易一籃子股票、債券等的證券投資基金,也稱作「主動式基金」(Active Funds)。具有上百年歷史的這項傳統投資工具,它是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使得原本分散的投資人透過基金的銷售,將手上的資金集中起來,委託專門的機構或專業經理人,統一進行管理與運用。大家所耳聞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就是主動式基金的一種商品,其價值由操作基金的團隊績效所決定,通常一天只有一個報價可供交易。
為了能夠更有效地衡量市場經濟的變化,於是有了指數(Index)的出現。它由專門的機構編製,用以即時反應某一市場的變動情形,比較常見的指數有道瓊指數、S&P 500 指數、英國富時 100 指數、美元指數、上證指數、台灣加權指數等。由於這些指數常被作為股票或基金投資績效的比較對象,因此與指數連結的基金因應而生,ETF 是當中的翹楚。
二、什麼是 ETF
本書所介紹的 ETF 聚焦在一種追蹤指數漲跌變化,並可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像股票一樣被交易的基金,因此ETF 具有「淨值」,但其實際成交「價格」則由證券市場的供需決定。相對於由專業團隊所發行的主動式基金,ETF 通常被稱為「被動式基金」(Passive Funds)。
由於投資人可能沒有足夠龐大的資金去購買一籃子股票,ETF 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管道,使投資人能以較低的單價,去購買一個與指數相同的投資組合。
原本用以表示市場行情變化的指數,透過證券化的過程,變成了能夠像股票一樣在市場上交易的 ETF。這個證券化的過程,指的是投資人不用傳統的方式去購買一籃子股票,而是以擁有某一比例標的之受益憑證來進行間接投資。
當 ETF 追蹤指數時,必須支付指數授權費給指數編製公司,當指數化投資愈來愈盛行時,編製指數亦成為了一門生意,吸引了許多公司加入,例如:摩根史坦利(MSCI)、富時(FT)、道瓊(DJ)、標普(S&P)、羅素(Russell)、湯森路透(TR)等指數公司。而先鋒(Vanguard),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就曾經在 2012 年 10 月 2 日更動了旗下 22 檔 ETF 所追蹤的指數,目的是為了要節省指數授權費用。
三、ETF 的法律結構
ETF 合法結構的差異在於交易所的功能以及基金可持有不同資產種類,就像是期貨或是商品對比股票以及債券。在美國,若ETF的支付場所被視為開放式共同基金(像是 SPDRs),則會登記在 1940 年的投資公司法案(Investment Company Act)的定位之下,使得 ETF 不但可以透過證券產生收益,同時也可以藉由抽樣技術或是最佳化技術來增加 ETF 交易的可能性。投資經理人可以透過數據工具去追蹤潛在指數,達到模仿一籃子股票和資產的指數表現,卻能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去做交易。
ETF 在美國的第二個合法結構形式主要為單位投資信託(UIT)。這種類型的 ETF(像是 QQQ),主要被認為是稅務導向的基金,因此不須支付公司稅。不同於1940 年 Act 的基金,單位投資信託必須在完全被動的過程中維持對目標指數的揭露;不能用效率組合管理的目的去管理證券或是現金。此外,不允許基金成分證券的借貸,因此消除了基金的潛在收入來源。
四、ETF 新發展
在《主動型指數投資》(Active Index Investing )一書中,描述指數化整體和 ETF 的增長時,作者提到「革命剛剛開始」一詞。當時,所有指數化資產(包括大型機構投資組合)估計占全球資產的 10%~11%,而投資於 ETF 的僅為 1,500 億美元。質疑的人認為,這兩個領域都不會有太大增長;作者預計ETF資產將增長到超過 1 兆美元,因而被認為是過於樂觀。如今,這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已成為塑造投資者的投資方式,以及市場自身運行的最重要元件之一。
圖 1-2 標示美國所發行之ETF和共同基金的資產管理金額(Asset Under Management, AUM),1998 到 2016 年ETF 的成長驚人地接近 160 倍,而同期共同基金增長約 3 倍。不過以規模來說,共同基金仍是主力,即使到 2016 年 ETF 仍約只有共同基金的六分之一,這個比重預估在未來會持續上升。另國際上最新資料亦指出,全球 ETF 所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已從 2009 年 1 兆美元,成長到 2017 年 4 月分的 4 兆美元,截至 2019年,共同基金的 AUM 約是 20 兆美元,ETF 的 AUM 約是4兆美元。
主動式基金績效真的可以超越大盤嗎?由於被動式基金 ETF 挾持著追蹤大盤指數的低手續費、良好的稅務效能、資訊透明,因此主動式基金的「信任危機」質疑聲浪日益高漲。尤其被動式基金 ETF 如股票一般,可做日內交易等優勢得以取得全球投資人青睞,成交量與市占比皆迅猛增長。美國勞動部 2018 年 1 月正式生效「信託規定」(Fiduciary Rule),要求理專與基金仲介商在服務投資人的退休與 401(K)帳戶時,必須以客戶最高利益行事,不得推薦不是最便宜或不是最好的選擇給客戶。在這股新動能推升下,ETF 無疑是當今最值得重視的投資標的!
隨著時代進步,百姓對於投資理財的需求愈來愈大,社會媒體中也充斥著許多資訊,諸如外幣、黃金、有價證券等許多金融產品都可供投資人選擇。然而投資伴隨著風險,想要獲取較高的報酬,便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對於剛接觸投資領域的人,往往無法從琳琅滿目的項目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更常擔心因市場的變動而需承擔莫大的損失。本書主要介紹最熱門的「指數型基金」,能夠幫助投資人免除選股的煩惱,分散投資風險,獲取穩健報酬。
本章旨在幫助投資者了解和使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 ETF)。ETF 的引入只有二十年左右,但現在已經成為投資管理業務增長最快的領域。我們將詳細介紹 ETF 的運作方式、其獨特的投資和交易特性,以及它們如何運用於投資組合管理。
一、ETF 歷史
ETF (Exchange Traded Funds)原意指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之基金,台灣譯為「指數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ETF 不論是在時間上對短、中、長期的投資期間來說,或是空間上對股票、債券、外匯、原物料、房地產、密碼貨幣等市場廣度來說,絕對是全球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金融創新之一,相當值得大家關注。
想了解 ETF,應從證券交易市場開始說起。以股票為例,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公司在籌資階段發給投資人作為公司資本部分所有權的憑證,這些投資人被稱為股東,能夠獲得股利,並分享公司成長所帶來的利潤,而股票市場便是指股票發行、買賣、交易的地方。
隨著證券市場多元化的發展,衍生出以交易一籃子股票、債券等的證券投資基金,也稱作「主動式基金」(Active Funds)。具有上百年歷史的這項傳統投資工具,它是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使得原本分散的投資人透過基金的銷售,將手上的資金集中起來,委託專門的機構或專業經理人,統一進行管理與運用。大家所耳聞的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就是主動式基金的一種商品,其價值由操作基金的團隊績效所決定,通常一天只有一個報價可供交易。
為了能夠更有效地衡量市場經濟的變化,於是有了指數(Index)的出現。它由專門的機構編製,用以即時反應某一市場的變動情形,比較常見的指數有道瓊指數、S&P 500 指數、英國富時 100 指數、美元指數、上證指數、台灣加權指數等。由於這些指數常被作為股票或基金投資績效的比較對象,因此與指數連結的基金因應而生,ETF 是當中的翹楚。
二、什麼是 ETF
本書所介紹的 ETF 聚焦在一種追蹤指數漲跌變化,並可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像股票一樣被交易的基金,因此ETF 具有「淨值」,但其實際成交「價格」則由證券市場的供需決定。相對於由專業團隊所發行的主動式基金,ETF 通常被稱為「被動式基金」(Passive Funds)。
由於投資人可能沒有足夠龐大的資金去購買一籃子股票,ETF 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管道,使投資人能以較低的單價,去購買一個與指數相同的投資組合。
原本用以表示市場行情變化的指數,透過證券化的過程,變成了能夠像股票一樣在市場上交易的 ETF。這個證券化的過程,指的是投資人不用傳統的方式去購買一籃子股票,而是以擁有某一比例標的之受益憑證來進行間接投資。
當 ETF 追蹤指數時,必須支付指數授權費給指數編製公司,當指數化投資愈來愈盛行時,編製指數亦成為了一門生意,吸引了許多公司加入,例如:摩根史坦利(MSCI)、富時(FT)、道瓊(DJ)、標普(S&P)、羅素(Russell)、湯森路透(TR)等指數公司。而先鋒(Vanguard),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就曾經在 2012 年 10 月 2 日更動了旗下 22 檔 ETF 所追蹤的指數,目的是為了要節省指數授權費用。
三、ETF 的法律結構
ETF 合法結構的差異在於交易所的功能以及基金可持有不同資產種類,就像是期貨或是商品對比股票以及債券。在美國,若ETF的支付場所被視為開放式共同基金(像是 SPDRs),則會登記在 1940 年的投資公司法案(Investment Company Act)的定位之下,使得 ETF 不但可以透過證券產生收益,同時也可以藉由抽樣技術或是最佳化技術來增加 ETF 交易的可能性。投資經理人可以透過數據工具去追蹤潛在指數,達到模仿一籃子股票和資產的指數表現,卻能用相對低廉的價格去做交易。
ETF 在美國的第二個合法結構形式主要為單位投資信託(UIT)。這種類型的 ETF(像是 QQQ),主要被認為是稅務導向的基金,因此不須支付公司稅。不同於1940 年 Act 的基金,單位投資信託必須在完全被動的過程中維持對目標指數的揭露;不能用效率組合管理的目的去管理證券或是現金。此外,不允許基金成分證券的借貸,因此消除了基金的潛在收入來源。
四、ETF 新發展
在《主動型指數投資》(Active Index Investing )一書中,描述指數化整體和 ETF 的增長時,作者提到「革命剛剛開始」一詞。當時,所有指數化資產(包括大型機構投資組合)估計占全球資產的 10%~11%,而投資於 ETF 的僅為 1,500 億美元。質疑的人認為,這兩個領域都不會有太大增長;作者預計ETF資產將增長到超過 1 兆美元,因而被認為是過於樂觀。如今,這些創新的金融工具已成為塑造投資者的投資方式,以及市場自身運行的最重要元件之一。
圖 1-2 標示美國所發行之ETF和共同基金的資產管理金額(Asset Under Management, AUM),1998 到 2016 年ETF 的成長驚人地接近 160 倍,而同期共同基金增長約 3 倍。不過以規模來說,共同基金仍是主力,即使到 2016 年 ETF 仍約只有共同基金的六分之一,這個比重預估在未來會持續上升。另國際上最新資料亦指出,全球 ETF 所管理的資產總規模,已從 2009 年 1 兆美元,成長到 2017 年 4 月分的 4 兆美元,截至 2019年,共同基金的 AUM 約是 20 兆美元,ETF 的 AUM 約是4兆美元。
主動式基金績效真的可以超越大盤嗎?由於被動式基金 ETF 挾持著追蹤大盤指數的低手續費、良好的稅務效能、資訊透明,因此主動式基金的「信任危機」質疑聲浪日益高漲。尤其被動式基金 ETF 如股票一般,可做日內交易等優勢得以取得全球投資人青睞,成交量與市占比皆迅猛增長。美國勞動部 2018 年 1 月正式生效「信託規定」(Fiduciary Rule),要求理專與基金仲介商在服務投資人的退休與 401(K)帳戶時,必須以客戶最高利益行事,不得推薦不是最便宜或不是最好的選擇給客戶。在這股新動能推升下,ETF 無疑是當今最值得重視的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