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講一句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句話看起來玄之又玄,卻是投機市場裡面最寫實的描述,分別對應了新手、老手、高手的階段。我認為,你追求的是什麼,最後一定會反映在你的未來。我們來看看各階段應該注意哪些重點。
新手期:學習知識與技術,滿足基本操作條件
很多初學者在踏進期貨操作領域時,可能在網路上看過太多神話般的故事,總是認為期貨能快速致富,很多人連券商的投資軟體都不太會用,甚至K棒是什麼意義也不懂,就一股腦地鑽進來想賺錢。
對此,我常常感到好奇,如果我們今天去買一輛車、一台電視機,甚至再小一點的手機好了,可能會先在網路上研究個老半天,查閱所有資訊、貨比三家,來幫助自己不要買錯,最好買到便宜、CP值高的。那為何期貨這種風險更高、CP值也更高的商品,人們卻不太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它?
我想了很久,發現答案很簡單也很直白……我先賣個關子,最後再解答。
首先,新手剛踏入期貨的操作世界時,一切都是模模糊糊,要學的東西非常多,但大致上分成幾個層面:區分K棒型態、了解專業名詞與術語、熟悉看盤軟體的介面與功能。
投資人剛入門時,務必花點時間去了解,這些每天一定會出現的K棒所代表的基本意義。而且很多投資商品都會顯示K線圖,這些與K棒相關的知識都能派上用場。如果不理解K棒所表達的定義與內涵,基礎沒打好,便有可能導致操作上的層層問題。
再來,選好看盤軟體之後,第一步不是下單,而是花1到2周的時間,把許多功能先搞懂並熟練,例如:K棒要怎麼切換不同分K、均線如何設定、技術指標怎麼設定與改變參數、要從哪裡下單……不用全部都學,但自己必會用到的一定要懂,同時將軟體畫面設定成自己需要的格式。
以上是身為新手應該做好的功課。
而在新手期的初學者,因為還不會靈活運用所學,所以操作上會傾向比較單純的做法,喜歡詢問別人哪裡是合適的進場價格、看漲還是看跌,然後就進場操作。一開始新手可能比較沒有停損觀念,也沒有延伸操作的概念,所以往往賺到錢後會疏於防範,誤以為期貨操作還滿簡單的。等新手運沒了,就越做越不順利,金額越賠越大,直到發現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之後,才開始尋求進一步的幫助。
簡單來講,便是該學習的部分沒有先學好,就匆忙地踏入市場交易,直到戶頭的錢越來越少,才驚覺自己應該做點改變,但這時手裡能運用資金可能已經很少或是不夠,更甚者是偷偷挪用不該用的資金,又擔心東窗事發,希望能在短期內補滿資金缺口,然後更加積極地操作。
那這個問題該怎麼預防與改變呢?你必須將操作的可用資金與生活上的資金完全切割開來,不能混在一起。人畢竟是情緒性的動物,如果因為操作不當,讓你生活上的必要花費減少,就會導致焦慮與明顯的情緒波動,而期貨操作需要冷靜且理性思考,任何會導致情緒波動的負面因素都不能存在。
新手期沒有捷徑,就是要花時間去吸收消化並且建立操作模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了解和學習呢?也就是我一開始的提問:為何期貨這種風險更高、CP值也更高的商品,人們卻不太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它?答案很簡單,說穿了──他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想賺錢,就這樣而已。
當想賺錢的心越強烈,自然會有動力學習,而且是學習怎麼釣魚、也就是主動學習相關技術,而不只是希望別人拿魚給自己吃、一心只想求明牌。
老手期:學習紀律,穩定獲利
老手和新手的最大差別,在於是否建立「操作模型」。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講,就是建立一個制式化操作方式,適合你自己的特色與條件。這裡的重點是「適合自己」,每個人進入市場的條件不同,採取的SOP就不同。
比如小王有閒置資金100萬元,可操作3口大台,或是12口小台,非常有變化性,而且每天可操作的時間長達5小時,屬於全職操作者;反觀小明,閒置資金僅有10萬元,只能操作1口小台或是4口微小台,又因為是個上班族,所以每天能看盤操作的時間只有1到2小時而已。
適合小王的操作模式,小明也可以套用嗎?光是操作口數就有落差了。那反過來,適合小明的操作模式,會適合小王嗎?顯然也不適合,所以說兩人的操作模型就會不一樣,小王與小明都要去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操作SOP。
我們常常聽到投資人想學習某人的操作方式去賺錢,但必須先了解條件適不適合。就像股神巴菲特買股票,你跟著他買,而他的資金部位可承受80%的虧損才停損,你能夠承受嗎?
一樣的道理,在看完本書之後,針對我所分享的進退場、停利保本之類技巧,是不是要完全照做?我認為這些只是先拿來過渡的方法而已,你終究會發掘出專屬自己的操作模型。
順利度過新手階段、擁有自己的操作模型,大約是在踏入市場3年之後,只要每月交易次數超過100次,3年便可累積3,600次操作經驗。這些操作有的賺錢、有的賠錢,但由於反覆不斷交易,漸漸地培養盤感,甚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估盤能力,讓賺錢的次數提高。
在這段時期,如果偶爾還是避不了大賠一筆,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操作時間長了以後,慢慢忽略了風險,或是由於勝率還不錯,導致心態上有點膨脹,把看法與做法混在一起,或者太堅持看法而忽略了做法,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能賺錢的領域,長期需要的並不是爆發性,而是穩定性。開源節流在期貨操作上也是必備的一環──「開源」是指找尋進場套利的機會,「節流」則是降低進場時的虧損金額與次數。
高手期:修正心態,攻守兼具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所謂的高手期。不管在任何領域裡,總會有某些人特別出類拔萃,讓我們不禁自問,為何做同樣的事情,他們總是做得比我們好?是學歷的關係嗎?還是家世背景的因素?在投資圈裡操作優秀的人,都具備了什麼成功的條件?
我在投資圈也待超過20年了,這麼多年下來,對於要怎樣操作才稱得上高手?我的結論就一段話:「操作化繁為簡,過程按部就班,損益遵守紀律,賺賠不驕不餒。」高手不只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終極領域、一個至高境界。
不過這些,老手不是也能做到嗎?兩者差別在哪裡?難道是高手懂得運用的技術分析技巧更多、勝率又比老手更高?
實際上,在高手的領域,技術分析沒有那麼重要了,把100次操作結果攤開來看,能準確做對方向進行套利的機率,可能也就50%。要去定義一個高手的操作,應該把時間周期拉長來看,而不是看短期獲利,重點是最後還要能全身而退、留住財富,才稱得上是高手。
換句話說,新手學習知識與技巧、老手建立一個操作模型,這兩個都著重在知道如何出手,也就是攻擊的方法;但如果要成為高手,除了熟練前面的攻擊方法以外,還必須修正心態,做好「防守」。
但新手也重視心態啊,跟高手所重視的有何不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曾經某幾天或某幾周勝率很高,賺錢像喝水一樣容易,非常快速地累積了不小的獲利,但在後面的幾次操作之中,一下子就把前面的獲利給輸光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技術不好、或是看錯方向?都不是,而是因為心態膨脹、整個人飄了。
有些人賺到錢之後,看到自己的高勝率,就把前面所用的技術紀律拋到腦後,忘記先前是用什麼方式與過程賺到錢,只想著如果繼續順利下去,自己可以再賺多少。
可能你本來是從10萬本金辛苦經營,小心翼翼地操作,慢慢累積翻倍到20萬;這20萬又再全部投入,翻倍賺到40萬;繼續全數投入,40萬翻倍成了80萬……此時你的心已經飄了,認為操作其實沒那麼複雜,有些紀律好像不太需要嚴格遵守,於是你改變了一開始的操作模式,換了一個新的想法投入市場,然後就開始出現不順遂的操作,但又不死心,仍舊沒有停下腳步去反省,滿腦子只想著再賺回來,最終還是把前面辛苦賺的又吐個精光。
高手就不會遇到這種狀況了。
對於賺到的錢、用的技術與分析,高手永遠都是一個模子不會改變。獲利就是獲利,該出金就是出金,不會把全數獲利持續投入市場。更不會因為操作不順,就再挹注資金,每個月永遠都是維持固定的資金比例去操作,獲利的時候基本先讓一半落袋為安,這就是最基本的資金控管。
前面提到,即使高手,100筆操作攤開來看,可能也只有50筆是賺的;值得注意的是,賺可能是大賺、小賺,但賠絕不會是大賠。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獲利其中一大部分來源其實是「少輸與多賺」,一來一回之間,輸越少,就是贏越多,這是要去看透的一環。
這樣的話,怎麼可能快速致富?沒錯,這個獲利原則可能不會是賺最多的,但能永遠不敗。況且時勢造英雄,致富也需要伴隨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你想致富、技術夠了,就能夠做到。
新手期:學習知識與技術,滿足基本操作條件
很多初學者在踏進期貨操作領域時,可能在網路上看過太多神話般的故事,總是認為期貨能快速致富,很多人連券商的投資軟體都不太會用,甚至K棒是什麼意義也不懂,就一股腦地鑽進來想賺錢。
對此,我常常感到好奇,如果我們今天去買一輛車、一台電視機,甚至再小一點的手機好了,可能會先在網路上研究個老半天,查閱所有資訊、貨比三家,來幫助自己不要買錯,最好買到便宜、CP值高的。那為何期貨這種風險更高、CP值也更高的商品,人們卻不太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它?
我想了很久,發現答案很簡單也很直白……我先賣個關子,最後再解答。
首先,新手剛踏入期貨的操作世界時,一切都是模模糊糊,要學的東西非常多,但大致上分成幾個層面:區分K棒型態、了解專業名詞與術語、熟悉看盤軟體的介面與功能。
投資人剛入門時,務必花點時間去了解,這些每天一定會出現的K棒所代表的基本意義。而且很多投資商品都會顯示K線圖,這些與K棒相關的知識都能派上用場。如果不理解K棒所表達的定義與內涵,基礎沒打好,便有可能導致操作上的層層問題。
再來,選好看盤軟體之後,第一步不是下單,而是花1到2周的時間,把許多功能先搞懂並熟練,例如:K棒要怎麼切換不同分K、均線如何設定、技術指標怎麼設定與改變參數、要從哪裡下單……不用全部都學,但自己必會用到的一定要懂,同時將軟體畫面設定成自己需要的格式。
以上是身為新手應該做好的功課。
而在新手期的初學者,因為還不會靈活運用所學,所以操作上會傾向比較單純的做法,喜歡詢問別人哪裡是合適的進場價格、看漲還是看跌,然後就進場操作。一開始新手可能比較沒有停損觀念,也沒有延伸操作的概念,所以往往賺到錢後會疏於防範,誤以為期貨操作還滿簡單的。等新手運沒了,就越做越不順利,金額越賠越大,直到發現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之後,才開始尋求進一步的幫助。
簡單來講,便是該學習的部分沒有先學好,就匆忙地踏入市場交易,直到戶頭的錢越來越少,才驚覺自己應該做點改變,但這時手裡能運用資金可能已經很少或是不夠,更甚者是偷偷挪用不該用的資金,又擔心東窗事發,希望能在短期內補滿資金缺口,然後更加積極地操作。
那這個問題該怎麼預防與改變呢?你必須將操作的可用資金與生活上的資金完全切割開來,不能混在一起。人畢竟是情緒性的動物,如果因為操作不當,讓你生活上的必要花費減少,就會導致焦慮與明顯的情緒波動,而期貨操作需要冷靜且理性思考,任何會導致情緒波動的負面因素都不能存在。
新手期沒有捷徑,就是要花時間去吸收消化並且建立操作模型。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了解和學習呢?也就是我一開始的提問:為何期貨這種風險更高、CP值也更高的商品,人們卻不太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它?答案很簡單,說穿了──他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想賺錢,就這樣而已。
當想賺錢的心越強烈,自然會有動力學習,而且是學習怎麼釣魚、也就是主動學習相關技術,而不只是希望別人拿魚給自己吃、一心只想求明牌。
老手期:學習紀律,穩定獲利
老手和新手的最大差別,在於是否建立「操作模型」。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講,就是建立一個制式化操作方式,適合你自己的特色與條件。這裡的重點是「適合自己」,每個人進入市場的條件不同,採取的SOP就不同。
比如小王有閒置資金100萬元,可操作3口大台,或是12口小台,非常有變化性,而且每天可操作的時間長達5小時,屬於全職操作者;反觀小明,閒置資金僅有10萬元,只能操作1口小台或是4口微小台,又因為是個上班族,所以每天能看盤操作的時間只有1到2小時而已。
適合小王的操作模式,小明也可以套用嗎?光是操作口數就有落差了。那反過來,適合小明的操作模式,會適合小王嗎?顯然也不適合,所以說兩人的操作模型就會不一樣,小王與小明都要去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操作SOP。
我們常常聽到投資人想學習某人的操作方式去賺錢,但必須先了解條件適不適合。就像股神巴菲特買股票,你跟著他買,而他的資金部位可承受80%的虧損才停損,你能夠承受嗎?
一樣的道理,在看完本書之後,針對我所分享的進退場、停利保本之類技巧,是不是要完全照做?我認為這些只是先拿來過渡的方法而已,你終究會發掘出專屬自己的操作模型。
順利度過新手階段、擁有自己的操作模型,大約是在踏入市場3年之後,只要每月交易次數超過100次,3年便可累積3,600次操作經驗。這些操作有的賺錢、有的賠錢,但由於反覆不斷交易,漸漸地培養盤感,甚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估盤能力,讓賺錢的次數提高。
在這段時期,如果偶爾還是避不了大賠一筆,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操作時間長了以後,慢慢忽略了風險,或是由於勝率還不錯,導致心態上有點膨脹,把看法與做法混在一起,或者太堅持看法而忽略了做法,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能賺錢的領域,長期需要的並不是爆發性,而是穩定性。開源節流在期貨操作上也是必備的一環──「開源」是指找尋進場套利的機會,「節流」則是降低進場時的虧損金額與次數。
高手期:修正心態,攻守兼具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所謂的高手期。不管在任何領域裡,總會有某些人特別出類拔萃,讓我們不禁自問,為何做同樣的事情,他們總是做得比我們好?是學歷的關係嗎?還是家世背景的因素?在投資圈裡操作優秀的人,都具備了什麼成功的條件?
我在投資圈也待超過20年了,這麼多年下來,對於要怎樣操作才稱得上高手?我的結論就一段話:「操作化繁為簡,過程按部就班,損益遵守紀律,賺賠不驕不餒。」高手不只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終極領域、一個至高境界。
不過這些,老手不是也能做到嗎?兩者差別在哪裡?難道是高手懂得運用的技術分析技巧更多、勝率又比老手更高?
實際上,在高手的領域,技術分析沒有那麼重要了,把100次操作結果攤開來看,能準確做對方向進行套利的機率,可能也就50%。要去定義一個高手的操作,應該把時間周期拉長來看,而不是看短期獲利,重點是最後還要能全身而退、留住財富,才稱得上是高手。
換句話說,新手學習知識與技巧、老手建立一個操作模型,這兩個都著重在知道如何出手,也就是攻擊的方法;但如果要成為高手,除了熟練前面的攻擊方法以外,還必須修正心態,做好「防守」。
但新手也重視心態啊,跟高手所重視的有何不同?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曾經某幾天或某幾周勝率很高,賺錢像喝水一樣容易,非常快速地累積了不小的獲利,但在後面的幾次操作之中,一下子就把前面的獲利給輸光了。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什麼?是不是技術不好、或是看錯方向?都不是,而是因為心態膨脹、整個人飄了。
有些人賺到錢之後,看到自己的高勝率,就把前面所用的技術紀律拋到腦後,忘記先前是用什麼方式與過程賺到錢,只想著如果繼續順利下去,自己可以再賺多少。
可能你本來是從10萬本金辛苦經營,小心翼翼地操作,慢慢累積翻倍到20萬;這20萬又再全部投入,翻倍賺到40萬;繼續全數投入,40萬翻倍成了80萬……此時你的心已經飄了,認為操作其實沒那麼複雜,有些紀律好像不太需要嚴格遵守,於是你改變了一開始的操作模式,換了一個新的想法投入市場,然後就開始出現不順遂的操作,但又不死心,仍舊沒有停下腳步去反省,滿腦子只想著再賺回來,最終還是把前面辛苦賺的又吐個精光。
高手就不會遇到這種狀況了。
對於賺到的錢、用的技術與分析,高手永遠都是一個模子不會改變。獲利就是獲利,該出金就是出金,不會把全數獲利持續投入市場。更不會因為操作不順,就再挹注資金,每個月永遠都是維持固定的資金比例去操作,獲利的時候基本先讓一半落袋為安,這就是最基本的資金控管。
前面提到,即使高手,100筆操作攤開來看,可能也只有50筆是賺的;值得注意的是,賺可能是大賺、小賺,但賠絕不會是大賠。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獲利其中一大部分來源其實是「少輸與多賺」,一來一回之間,輸越少,就是贏越多,這是要去看透的一環。
這樣的話,怎麼可能快速致富?沒錯,這個獲利原則可能不會是賺最多的,但能永遠不敗。況且時勢造英雄,致富也需要伴隨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你想致富、技術夠了,就能夠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