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1】關於本書:你要財富,還是快樂?
那是六月一個美麗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很興奮,因為我們正和八歲和十歲的孩子一起去參加一個創意夏令營,任務是設計夢想中的發明。我們到達後,每個人分配到一台 iPad,要我們找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然後為這個可能的方法畫出彩色的底稿。這既有趣又刺激,但在休息期間,主辦單位人員走向我們面前,說了一些完全不相關的話,且出乎我們意料。他說:「你倆充滿能量,活力十足。而且似乎快樂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你們兩個是做什麼的?」
儘管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的評論感到驚訝,我們當下對望了一眼並會心一笑,因為我們很清楚他想說什麼。儘管他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我們的故事。這不是我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人們甚至說我們不僅看起來很幸福,而且看起來更年輕。夏令營的主持人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只不過秘密不是在結婚十二年後我們仍然深愛對方,雖然仍是如此,但真正的原因遠比那簡單:我們了解金錢的力量,並且拿來作為設計充滿歡樂財務生活的工具。
財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健康、人際關係和我們的精神生活。當我們詢問週遭人們對金錢的看法時,最常見的反應是常見的反應是:有壓力、擔心、沮喪、焦慮、幻滅或不知所措。這是由於面臨持續不斷的挑戰下的結果,例如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稅收和生活中的挫折,讓原本的計畫推遲好幾步。你可能是月光族、負債累累或正在面對「無法重來」的困境,如裁員、養孩子、付房貸、離婚甚至移民到一個新的國家重新開始。這種「過河卒子」的情況形成未來的不確定,它不是讓你陷入更深的絕望,就是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儘管努力工作以實現理想或累積財富是件好事,但太多人因此犧牲了生命最重要的事:幸福、健康、家庭生活、人際關係、人生目標與享受活在當下。你能同時擁有財富和幸福,而不是犧牲其中一個來交換另一個嗎?你能同時享受這兩種滋味,而不用排先後順序嗎?而這就是你的財富喜悅人生,無論你目前財務狀況如何,每個人都適用。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創造你想要的財務生活,將你的幸福、人生目的和樂趣列為優先順位。
●我們怎麼知道?
我們倆都來自於普通家庭,但我們在34歲時就完成了財務獨立,七年內還清房貸。我們都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從來沒有繼承過一毛錢,也沒有中過樂透。然而,我們確實做到一件事:沒有讓日子過得每下愈況。我們有強烈的欲望和理想推動一個十年計畫,以改變我們的財務生活。那時,我們選擇和其他人不同的方式追求我們的目標。
我們的方式既不是「活在當下」(You Only Live Once,YOLO) ,也不是極端摳門過日子。我們選擇把快樂喜悅作為財務的核心,創造幸福樂趣是我們創造收入的目的。十年間當我們不僅慢慢累積財富,也創造了美好的回憶:遊歷了28個國家,建立家庭、生兒育女,提升我們的職業生涯,承擔風險投資並開始副業。這帶來了更平衡、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而且不覺得遺憾。
為了設計你的財務喜悅人生,你必須首先認清你自己,也就是我們過去的人生 準確一點說:相信你自己。
【摘錄2】第二週:和金錢產生正向循環
●稀缺與豐富的心態
當你早上醒來時,腦海中通常會閃過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是「我睡眠不夠」。在未來的一週裡,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在說:
• 「我每天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所有事情。」
• 「我的工作與生活不夠平衡。」
• 「我不夠瘦,也不夠健康。」
• 「我這輩子不夠快樂,也沒時間休閒。」
• 「我沒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我的基本需求和享受生活。」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一週結束之前,你已經說了太多次「不夠」,以至於完全看不到已經擁有的東西。一直強調你沒有的東西,反映出藏在內心深處的空虛感不停作祟。稀缺性常常深深根植在我們思維方式中,表現對資源稀缺的恐懼,進而驅動我們的行動、行為和視野。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深深地陷入了我所說的稀缺心態中。他們認為生活只有這麼多,就好像只有一個蛋糕可以分。如果其中有人要分得多一點,對其他人來說就得少分一點。」
以下是稀缺心態的一些例子:
‧你的朋友或同事在工作中得到了晉陞,你看起來為他們感到高興,但在內心深處對你可是重重一擊。
‧你的自我價值是來自於自己擁有的事物,以及與他人比較中獲得。
‧你從不投資,喜歡看到你的錢存在銀行帳戶裡。因為你從小就沒錢,所以錢在眼前會讓你感到安全或成功。
這種根深蒂固的稀缺心態從何而來?與金錢相關的稀缺心態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也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貨幣是幾千年前發明的,金錢和其他資源相關的稀缺心態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貨幣的世界中才根深蒂固。
錢(money)被稱為貨幣(currency)是有原因的——因為它是會流動的。世界上的貨幣數量是無限的,每天都在創造貨幣。為了重新校正思維方式,從稀缺到富足,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稀缺心態的迷思:
●迷思1:永遠不夠
這個迷思說的是,像金錢這樣的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永遠不夠。這就像認為總共只有一個披薩,如果一個人吃了一大塊,其他人就得少吃一些。然而,在現實中,富足的心態意味著可以做出更多的比薩,我們可以找到公平的方式來分享它們,這樣每個人都夠吃。
●迷思2:更多的財富才是富足
這個迷思是將物質財富和對金錢的追求,與富足和幸福劃上等號。當一個人擁有的越多,他的生活就越富有。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直在追求物質生活,但生活品質卻一團糟的原因。我們的世界中沒有「足夠」這個概念。每年,我們都想增進我們的生活、升級、或者只是為了更多而想要更多。每年我們都一直苦幹實幹,長時間工作,用我們一生的能量來填滿一口永遠填不滿的井。
●迷思3:稀缺心態是與生俱來的
這個迷思假設稀缺心態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我們天生就喜歡囤積資源,並將世界視為零和遊戲。這種心態產生了一種文化,認為種族和性別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種族主義的內涵,把它看作是世界的運作方式。它創造了「他們」和「我們」 所以我們認為一個人或群體的收益必須是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損失。
然而事實是,我們可以選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與金錢的關係。雖然稀缺性會影響我們的思維,但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信念和心態可以受到社會因素、經驗和教育的影響。通過挑戰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塑造出富足和其他無限可能。
真正的富足超越了物質財富,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際關係、幸福感和成就感。將重點從物質累積轉移到整體的富足,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整個人生,在生活和財富喜悅之中取得平衡。
這裡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開始從稀缺心態轉變為富足心態:
讓感恩成為核心價值觀:認知並感恩你現有的當下,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不管你的日子有多糟糕,問問自己:我感激什麼?每天把它寫在筆記本上。這讓你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保持樂觀。
從日常生活中去除負面詞彙:對自己說:我夠了,我有足夠的時間,我足夠聰明,我看到了我週圍的機會……等等。
揚棄舊有的思維:你曾經說過多少次:我不能做X,因為我沒有Y。例如,我無法增加收入,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工作技能。或者其他基於稀缺心態的想法,例如:為什麼這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揚棄舊有思維只是要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你(特別是你)一直在說類似的話。很多時候我們說某些話是因為週圍的人都這麼說,但當你也這麼做的時候,就同時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內心的藩籬,而且它很快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烏雲。
選擇富足的心態並不意味著你週圍的所有資源都會變得豐富。它只代表你正在創造另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那裡你將播下好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富足生活。
【摘錄3】第七週:為未來投資
●什麼是投資策略?
投資策略是配置資產的行為準則。決定哪種類型策略來配置資金的因素,包括了風險承受能力和對未來資金的需求。
投資策略可以幫助你實現資本累積的速度。如果正處於人生中財富累積階段,資產的快速增長就很重要;如果處於財富保護階段,財產保護就會是策略重心。一般而言,投資股票市場的策略包括:
短期交易:這可能是你在社交媒體、親朋好友或路人甲之間最常見、充滿噪音的類型。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賺快錢的方式。這個策略就是試著「把握市場時機」,選擇一個理想的時間,挑選在短時間內(通常是12個月或更短時間)會表現良好的股票。我們建議應該完全避開這種策略。
低買高賣:這也是一種嘗試把握市場時機,買入持有(buy-and-hold)策略。通過挑選股票、低買高賣來獲利,通常持有的時間會超過12個月。
價值投資:這些是低價購買的策略,基本上選擇價格低於其公司真實價值的股票。這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做的,因為他擁有對公司進行評價的技能,並且有足夠的資金對他投資的任何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上述投資策略的共同點是,選擇股票或將委託給投資經理。這種類型的投資稱為主動投資。大多數時候,市場在擇時、選股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更糟糕的是,大量研究證明,主動型投資經理的表現並不明顯優於市場。
那麼,為什麼還要挑選股票或聘請昂貴的投資經理呢?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巴菲特,他作為主動型經理,卻採取不同的方法。他同時也是被動投資——你應該好好關注這個策略——的最著名支持者。
為了證明這一點,在2008年,巴菲特對一家避險基金(一種主動型基金)下了100萬美元的賭注,賭指數基金的被動投資將比對沖基金表現更好,十年後,他贏得了賭注 。
●被動投資
被動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最少的買賣交易,將投資報酬極大化。這很重要,因為它避免了頻繁交易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影響投資報酬。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買入並持有的策略,與短期交易的行為相反。
利用投資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來實行這個策略的投資者,對短期的市場走勢並不感興趣,而且幾乎不會選擇進場時機。被動投資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如果時間夠長,市場終會產生正報酬。被動投資就是要隨著時間經過緩慢、穩定地、肯定地致富。
我們對長期投資的偏好是遵循這種被動投資策略,因為它提供了最好的賺錢機會,同時能保護資金免受損失。我們確實將部分資金分配給了個別公司股票,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公司,並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但是,如果你不準備研究公司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找到買進公司股票的理由,我們就不建議初學者這樣做。我們認為,只有在以下情況下,你才應該購買個股:
• 你了解如何研究或評價公司價值。
• 你是一個老練或富有的投資者。
為了讓事情變得超級簡單和無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續投資指數基金或ETF,同時忘記它們,只是偶爾檢視一下你的帳戶並在需要時進行再平衡(rebalance)就行。
●太棒了!但什麼是指數?
指數是一組清單,類似於購物清單。但是,指數不是雜貨,而是可以投資的股票市場中的公司清單。一些例子包括標準普爾500指數、富時100指數、富時250 指數等。該名單通常由一個委員會,根據既定的篩選門檻組合而成。標準普爾500指數是最負盛名的指數之一,因為它是美國股票市場前500家公司的名單。由聲譽卓著的公司—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維護這份名單。該名單內包括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它的歷史績效表現良好。
●那麼,什麼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追蹤指數表現的被動式基金。它是兩種主要追蹤指數的投資工具中最原始且較簡單的,另一種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它適合新手和市場投資者,特別是每月定時定額直接轉帳投資。這些基金的結構大多為稱為開放式投資公司(OEIC) ,這是英國的術語,意思是將資金集中在一個籃子裡,用來投資於各種類型的股票和其他類型的投資。英國的其他指數基金為單位信託(unit trust)架構(在美國,這些基金被稱為共同基金)。OEIC和單位信託基金都是「開放式」的,意思是你可以隨時買賣基金的股份。請注意,指數基金不太會頻繁交易,也沒有交易成本。投資人只需支付年管理費,通常也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這讓指數基金成為很便宜的投資方式。
投資於指數基金是拿錢申購基金,然後基金將這筆錢投資於指數清單上的各個公司。用足球打個比方,這就像購買整個英超聯賽(指數基金)而不是購買單一明星俱樂部(單一股票)。如果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投資1,000英鎊(約合台幣4萬元),則這1,000 英鎊將分佈在指數的500家公司中,並按其市值(公司所有股東目前持有的公司股票的總價值)加權。通過追蹤指數,指數基金提供與指數本身相同的表現。例如,如果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一年內的報酬率為9%,那麼如果該指數基金密切追蹤該指數,預計該指數基金的報酬率也會是9%。
●指數基金投資優勢
成本:與主動型基金相比,成本較低(通常為每年0.04%-0.25%,而主動型基金每年為1%-2%)。
多樣化:廣泛且分散投資,降低個股特定風險。
自動篩選:指數基金定期自動納入表現良好的公司,同時剔除表現不佳的公司。
情緒穩定:減少對短期市場波動的反應,關注長期績效。
普及性:任何人都能投資,無論其財務專業背景為何,使投資更加平易近人。
良好的報酬:長期下來,歷史平均報酬率約為7%,有助於財富累積。
財務自由:指數基金具有成本效益,在財富累積和財產保護方面相當重要。
指數基金投資有一些缺點:
市場風險:雖然指數基金消除了個股的「特定風險」,但不可避免仍會面臨市場風險,即整個市場可能隨著時間上漲或下跌的風險。這是必定發生的,無法避免。
追蹤誤差:雖然指數基金追蹤標的指數,但它們之間仍可能會有追蹤誤差,也就是基金表現與指數表現之間的差異。這可能是由費用、稅收和其他因素所引起。
行業和產業偏重:多數指數基金的行業和產業配置並不完全分散。像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在金融和科技的權重偏高。因此,投資的這樣的指數基金等於是把資金分配給少數幾個行業。
缺乏彈性:指數基金的持股無法客製化,如果有特定價值、偏好或風險考量時,調整投資的能力會受到限制。
市場報酬:這是指數基金的基本特徵。雖然它們提供與市場相近的報酬,但績效不太可能超越指數。這可能是尋求更高報酬的投資者所顧慮的問題。但是,如果目標是緩慢但肯定地致富,這就不會是問題。
那是六月一個美麗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很興奮,因為我們正和八歲和十歲的孩子一起去參加一個創意夏令營,任務是設計夢想中的發明。我們到達後,每個人分配到一台 iPad,要我們找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然後為這個可能的方法畫出彩色的底稿。這既有趣又刺激,但在休息期間,主辦單位人員走向我們面前,說了一些完全不相關的話,且出乎我們意料。他說:「你倆充滿能量,活力十足。而且似乎快樂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你們兩個是做什麼的?」
儘管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的評論感到驚訝,我們當下對望了一眼並會心一笑,因為我們很清楚他想說什麼。儘管他不能完全理解,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我們的故事。這不是我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人們甚至說我們不僅看起來很幸福,而且看起來更年輕。夏令營的主持人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只不過秘密不是在結婚十二年後我們仍然深愛對方,雖然仍是如此,但真正的原因遠比那簡單:我們了解金錢的力量,並且拿來作為設計充滿歡樂財務生活的工具。
財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健康、人際關係和我們的精神生活。當我們詢問週遭人們對金錢的看法時,最常見的反應是常見的反應是:有壓力、擔心、沮喪、焦慮、幻滅或不知所措。這是由於面臨持續不斷的挑戰下的結果,例如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稅收和生活中的挫折,讓原本的計畫推遲好幾步。你可能是月光族、負債累累或正在面對「無法重來」的困境,如裁員、養孩子、付房貸、離婚甚至移民到一個新的國家重新開始。這種「過河卒子」的情況形成未來的不確定,它不是讓你陷入更深的絕望,就是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儘管努力工作以實現理想或累積財富是件好事,但太多人因此犧牲了生命最重要的事:幸福、健康、家庭生活、人際關係、人生目標與享受活在當下。你能同時擁有財富和幸福,而不是犧牲其中一個來交換另一個嗎?你能同時享受這兩種滋味,而不用排先後順序嗎?而這就是你的財富喜悅人生,無論你目前財務狀況如何,每個人都適用。這本書將改變你的人生,創造你想要的財務生活,將你的幸福、人生目的和樂趣列為優先順位。
●我們怎麼知道?
我們倆都來自於普通家庭,但我們在34歲時就完成了財務獨立,七年內還清房貸。我們都沒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從來沒有繼承過一毛錢,也沒有中過樂透。然而,我們確實做到一件事:沒有讓日子過得每下愈況。我們有強烈的欲望和理想推動一個十年計畫,以改變我們的財務生活。那時,我們選擇和其他人不同的方式追求我們的目標。
我們的方式既不是「活在當下」(You Only Live Once,YOLO) ,也不是極端摳門過日子。我們選擇把快樂喜悅作為財務的核心,創造幸福樂趣是我們創造收入的目的。十年間當我們不僅慢慢累積財富,也創造了美好的回憶:遊歷了28個國家,建立家庭、生兒育女,提升我們的職業生涯,承擔風險投資並開始副業。這帶來了更平衡、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而且不覺得遺憾。
為了設計你的財務喜悅人生,你必須首先認清你自己,也就是我們過去的人生 準確一點說:相信你自己。
【摘錄2】第二週:和金錢產生正向循環
●稀缺與豐富的心態
當你早上醒來時,腦海中通常會閃過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是「我睡眠不夠」。在未來的一週裡,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常常在說:
• 「我每天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所有事情。」
• 「我的工作與生活不夠平衡。」
• 「我不夠瘦,也不夠健康。」
• 「我這輩子不夠快樂,也沒時間休閒。」
• 「我沒有足夠的錢來滿足我的基本需求和享受生活。」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一週結束之前,你已經說了太多次「不夠」,以至於完全看不到已經擁有的東西。一直強調你沒有的東西,反映出藏在內心深處的空虛感不停作祟。稀缺性常常深深根植在我們思維方式中,表現對資源稀缺的恐懼,進而驅動我們的行動、行為和視野。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深深地陷入了我所說的稀缺心態中。他們認為生活只有這麼多,就好像只有一個蛋糕可以分。如果其中有人要分得多一點,對其他人來說就得少分一點。」
以下是稀缺心態的一些例子:
‧你的朋友或同事在工作中得到了晉陞,你看起來為他們感到高興,但在內心深處對你可是重重一擊。
‧你的自我價值是來自於自己擁有的事物,以及與他人比較中獲得。
‧你從不投資,喜歡看到你的錢存在銀行帳戶裡。因為你從小就沒錢,所以錢在眼前會讓你感到安全或成功。
這種根深蒂固的稀缺心態從何而來?與金錢相關的稀缺心態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也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貨幣是幾千年前發明的,金錢和其他資源相關的稀缺心態是因為我們每天生活在貨幣的世界中才根深蒂固。
錢(money)被稱為貨幣(currency)是有原因的——因為它是會流動的。世界上的貨幣數量是無限的,每天都在創造貨幣。為了重新校正思維方式,從稀缺到富足,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稀缺心態的迷思:
●迷思1:永遠不夠
這個迷思說的是,像金錢這樣的資源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永遠不夠。這就像認為總共只有一個披薩,如果一個人吃了一大塊,其他人就得少吃一些。然而,在現實中,富足的心態意味著可以做出更多的比薩,我們可以找到公平的方式來分享它們,這樣每個人都夠吃。
●迷思2:更多的財富才是富足
這個迷思是將物質財富和對金錢的追求,與富足和幸福劃上等號。當一個人擁有的越多,他的生活就越富有。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直在追求物質生活,但生活品質卻一團糟的原因。我們的世界中沒有「足夠」這個概念。每年,我們都想增進我們的生活、升級、或者只是為了更多而想要更多。每年我們都一直苦幹實幹,長時間工作,用我們一生的能量來填滿一口永遠填不滿的井。
●迷思3:稀缺心態是與生俱來的
這個迷思假設稀缺心態是天生的,不可避免的。我們天生就喜歡囤積資源,並將世界視為零和遊戲。這種心態產生了一種文化,認為種族和性別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種族主義的內涵,把它看作是世界的運作方式。它創造了「他們」和「我們」 所以我們認為一個人或群體的收益必須是另一個人或群體的損失。
然而事實是,我們可以選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金錢的看法以及與金錢的關係。雖然稀缺性會影響我們的思維,但它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的信念和心態可以受到社會因素、經驗和教育的影響。通過挑戰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塑造出富足和其他無限可能。
真正的富足超越了物質財富,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際關係、幸福感和成就感。將重點從物質累積轉移到整體的富足,可以幫助我們成就整個人生,在生活和財富喜悅之中取得平衡。
這裡有一些簡單的方法,可以開始從稀缺心態轉變為富足心態:
讓感恩成為核心價值觀:認知並感恩你現有的當下,欣賞已經擁有的東西。不管你的日子有多糟糕,問問自己:我感激什麼?每天把它寫在筆記本上。這讓你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保持樂觀。
從日常生活中去除負面詞彙:對自己說:我夠了,我有足夠的時間,我足夠聰明,我看到了我週圍的機會……等等。
揚棄舊有的思維:你曾經說過多少次:我不能做X,因為我沒有Y。例如,我無法增加收入,因為我沒有其他的工作技能。或者其他基於稀缺心態的想法,例如:為什麼這總是發生在我身上?
揚棄舊有思維只是要自己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你(特別是你)一直在說類似的話。很多時候我們說某些話是因為週圍的人都這麼說,但當你也這麼做的時候,就同時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內心的藩籬,而且它很快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烏雲。
選擇富足的心態並不意味著你週圍的所有資源都會變得豐富。它只代表你正在創造另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那裡你將播下好的種子,在不久的將來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富足生活。
【摘錄3】第七週:為未來投資
●什麼是投資策略?
投資策略是配置資產的行為準則。決定哪種類型策略來配置資金的因素,包括了風險承受能力和對未來資金的需求。
投資策略可以幫助你實現資本累積的速度。如果正處於人生中財富累積階段,資產的快速增長就很重要;如果處於財富保護階段,財產保護就會是策略重心。一般而言,投資股票市場的策略包括:
短期交易:這可能是你在社交媒體、親朋好友或路人甲之間最常見、充滿噪音的類型。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賺快錢的方式。這個策略就是試著「把握市場時機」,選擇一個理想的時間,挑選在短時間內(通常是12個月或更短時間)會表現良好的股票。我們建議應該完全避開這種策略。
低買高賣:這也是一種嘗試把握市場時機,買入持有(buy-and-hold)策略。通過挑選股票、低買高賣來獲利,通常持有的時間會超過12個月。
價值投資:這些是低價購買的策略,基本上選擇價格低於其公司真實價值的股票。這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做的,因為他擁有對公司進行評價的技能,並且有足夠的資金對他投資的任何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上述投資策略的共同點是,選擇股票或將委託給投資經理。這種類型的投資稱為主動投資。大多數時候,市場在擇時、選股和專業技能的培養付出了很大的成本。更糟糕的是,大量研究證明,主動型投資經理的表現並不明顯優於市場。
那麼,為什麼還要挑選股票或聘請昂貴的投資經理呢?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巴菲特,他作為主動型經理,卻採取不同的方法。他同時也是被動投資——你應該好好關注這個策略——的最著名支持者。
為了證明這一點,在2008年,巴菲特對一家避險基金(一種主動型基金)下了100萬美元的賭注,賭指數基金的被動投資將比對沖基金表現更好,十年後,他贏得了賭注 。
●被動投資
被動投資是一種投資策略,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用最少的買賣交易,將投資報酬極大化。這很重要,因為它避免了頻繁交易所產生的交易成本影響投資報酬。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買入並持有的策略,與短期交易的行為相反。
利用投資指數基金(index fund)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來實行這個策略的投資者,對短期的市場走勢並不感興趣,而且幾乎不會選擇進場時機。被動投資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如果時間夠長,市場終會產生正報酬。被動投資就是要隨著時間經過緩慢、穩定地、肯定地致富。
我們對長期投資的偏好是遵循這種被動投資策略,因為它提供了最好的賺錢機會,同時能保護資金免受損失。我們確實將部分資金分配給了個別公司股票,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公司,並進行了詳盡的研究。但是,如果你不準備研究公司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以及找到買進公司股票的理由,我們就不建議初學者這樣做。我們認為,只有在以下情況下,你才應該購買個股:
• 你了解如何研究或評價公司價值。
• 你是一個老練或富有的投資者。
為了讓事情變得超級簡單和無壓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持續投資指數基金或ETF,同時忘記它們,只是偶爾檢視一下你的帳戶並在需要時進行再平衡(rebalance)就行。
●太棒了!但什麼是指數?
指數是一組清單,類似於購物清單。但是,指數不是雜貨,而是可以投資的股票市場中的公司清單。一些例子包括標準普爾500指數、富時100指數、富時250 指數等。該名單通常由一個委員會,根據既定的篩選門檻組合而成。標準普爾500指數是最負盛名的指數之一,因為它是美國股票市場前500家公司的名單。由聲譽卓著的公司—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維護這份名單。該名單內包括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科技公司,它的歷史績效表現良好。
●那麼,什麼是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追蹤指數表現的被動式基金。它是兩種主要追蹤指數的投資工具中最原始且較簡單的,另一種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它適合新手和市場投資者,特別是每月定時定額直接轉帳投資。這些基金的結構大多為稱為開放式投資公司(OEIC) ,這是英國的術語,意思是將資金集中在一個籃子裡,用來投資於各種類型的股票和其他類型的投資。英國的其他指數基金為單位信託(unit trust)架構(在美國,這些基金被稱為共同基金)。OEIC和單位信託基金都是「開放式」的,意思是你可以隨時買賣基金的股份。請注意,指數基金不太會頻繁交易,也沒有交易成本。投資人只需支付年管理費,通常也只有零點幾個百分點,這讓指數基金成為很便宜的投資方式。
投資於指數基金是拿錢申購基金,然後基金將這筆錢投資於指數清單上的各個公司。用足球打個比方,這就像購買整個英超聯賽(指數基金)而不是購買單一明星俱樂部(單一股票)。如果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投資1,000英鎊(約合台幣4萬元),則這1,000 英鎊將分佈在指數的500家公司中,並按其市值(公司所有股東目前持有的公司股票的總價值)加權。通過追蹤指數,指數基金提供與指數本身相同的表現。例如,如果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一年內的報酬率為9%,那麼如果該指數基金密切追蹤該指數,預計該指數基金的報酬率也會是9%。
●指數基金投資優勢
成本:與主動型基金相比,成本較低(通常為每年0.04%-0.25%,而主動型基金每年為1%-2%)。
多樣化:廣泛且分散投資,降低個股特定風險。
自動篩選:指數基金定期自動納入表現良好的公司,同時剔除表現不佳的公司。
情緒穩定:減少對短期市場波動的反應,關注長期績效。
普及性:任何人都能投資,無論其財務專業背景為何,使投資更加平易近人。
良好的報酬:長期下來,歷史平均報酬率約為7%,有助於財富累積。
財務自由:指數基金具有成本效益,在財富累積和財產保護方面相當重要。
指數基金投資有一些缺點:
市場風險:雖然指數基金消除了個股的「特定風險」,但不可避免仍會面臨市場風險,即整個市場可能隨著時間上漲或下跌的風險。這是必定發生的,無法避免。
追蹤誤差:雖然指數基金追蹤標的指數,但它們之間仍可能會有追蹤誤差,也就是基金表現與指數表現之間的差異。這可能是由費用、稅收和其他因素所引起。
行業和產業偏重:多數指數基金的行業和產業配置並不完全分散。像是標準普爾500指數在金融和科技的權重偏高。因此,投資的這樣的指數基金等於是把資金分配給少數幾個行業。
缺乏彈性:指數基金的持股無法客製化,如果有特定價值、偏好或風險考量時,調整投資的能力會受到限制。
市場報酬:這是指數基金的基本特徵。雖然它們提供與市場相近的報酬,但績效不太可能超越指數。這可能是尋求更高報酬的投資者所顧慮的問題。但是,如果目標是緩慢但肯定地致富,這就不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