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整個市場,好像只有自己沒賺錢?】
明明有投資,也在市場中投入資金,卻發現似乎「只有自己沒賺錢」,這種感覺其實很多人都有。2024年聖誕節時,我和一位同學聚會,她感覺很沮喪,拿出手機希望我幫忙看一下庫存。原來是她深深感覺,怎麼2023到2024年市場持續創高,好像人人都賺錢、人人都在分享獲利心得,但自己不僅沒看到帳戶裡的資產成長,甚至還虧損達七位數!
我仔細幫她檢視了庫存,發現這位同學買了不少個股,但當我問她「為何而買」,她卻大多都答不上來,因為都是「聽說好像會漲」而買的。
◎其實,五個人當中只有一個人真正獲利
確實,盲目跟單、沒有掌握真正的策略是無法獲利的主因,尤其當某個產業或股票開始大漲時,很多人會因為害怕錯過機會,也就是FOMO心態(FearOfMissingOut)而追高進場,但通常最後都是賠錢出場。因此,在投資前應該先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確保每次進場前都了解風險與潛在結果。
不過除了FOMO心態,我也想跟大家分享「倖存者偏差」,尤其是社群媒體的盛行,讓你誤以為「大家都在賺」,畢竟賺錢的人通常更願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而賠錢的人往往選擇沉默。但事實上就八二法則(投資上的盈虧是80%的人賠錢,20%的人賺錢)來看,其實投資市場裡賠錢的人(八成)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因此,與其受他人的炫耀影響,不如專注於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長期目標。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賣,當然賺不到錢
而人性的心魔是無法獲利的關鍵,有些人看到股票上漲就追高,回檔時又急著賣掉,最後發現自己不斷虧損,無法穩定獲利,交易紀錄顯示頻繁進出,卻窮忙一場,根本沒賺到錢。又或是進場時機不對,短期內容易套牢,例如2021年加密貨幣市場大漲時,許多人跟風買進比特幣與以太幣,卻在2022年熊市來臨時大幅虧損。
最後就是缺乏明確的投資目標,導致策略不穩定進而無法獲利,資產也沒有成長。什麼叫做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就是經常更換投資標的,像是看到科技股大漲,就跟著買進;後來又聽說生技股更有爆發力,便將資金轉向生技股,結果每個市場都沒能真正賺到錢。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應該建立長期的投資規劃,例如設定「五年內存到100萬」或「十年內達到財務自由」這種明確的目標,在後面的章節會更具體的討論如何執行。
◎內心動搖時,想想巴菲特是怎麼說的
說到以投資成為有錢人的代表,大家第一個想到投資界的大師就是巴菲特吧!巴菲特在投資的核心想法,除了雪球理論,我更希望所有投資人要記得的就是這句「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我們要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們要貪婪」。
混亂的股票市場,最容易賠錢的莫過於「追高殺低」,當別人一頭熱的時候跟著進場,下跌的時候你就停損殺出,但其實真正的贏家從來就不是僅看當下的狀況,反而是站在遠方仔細觀察,找到絕佳的位置才能屢戰屢勝,這就是有錢人的思維。
‧用跑馬拉松的心情看待投資
除此之外,有錢人的關鍵思維就是「調整心態」,並專注長期投資,要有耐心和紀律,明白財富的積累需要時間,切勿追求快速致富的捷徑。巴爺爺也講過,「任何一種股票,如果你沒有把握能夠持有10年,那就連10分鐘都不必考慮持有。」雖然他對於台積電的持有直接打臉這段話,但我認為不用因為單一事件就否定成功者的行為,事後他也解釋自己所擔心的是地緣政治的風險。
我還是想再次強調,看事情要看全面,投資成功的關鍵在於保持穩定心態,別被前面提到社群媒體上的「倖存者偏差」誤導,避免盲目跟風交易,要建立適合自己的長期投資策略;投資市場不是短期致富的遊戲,而是需要耐心與紀律的長跑,確保自己持續學習並持續改善投資策略,且堅持正確的投資方式,長期下來自然能看到財富的穩定增長。
‧最可怕的不是漲跌,而是你不知道自己為何買賣
而我還想特別提醒各位的是,機會同時伴隨著風險,所以巴菲特也說過,「投資最大的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投資本身就帶有風險,但最大的風險就是你自己,只是跟著市場資訊成為牆頭草,卻沒有真正理解買進的產業、基本面、籌碼面等等,才會導致你在股票市場像是賭博一樣。有錢人要進入市場之前,就跟我們平時想買較高價的物品一樣,會貨比三家、事先做好功課,否則就不要碰。
最後,有錢人為什麼有「大家恐懼的時候我貪婪」的自信呢?關鍵在於自我的財商護城河,夠有自信,就能不慌不忙地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也因此「假如你缺乏自信,心虛與恐懼會致使你投資慘敗」,這也是巴菲特的投資名言,他認為,一旦了解所持有的公司前景,並且看好未來發展,那就不要因為眼前的崩跌而亂了手腳。
缺乏自信而緊張的投資人,時常會在股價下跌時賣出股票,然而這種行為就好比剛花了2,000萬買了一棟房子,但因為央行突然出現的房貸限制令,讓你擔心房市會下跌,就立刻通知房仲,只要有人出價1,600萬就可以賣了,這樣的心態絕對是錯誤的吧!

【租屋小資和三明治族群,如何有效地儲蓄理財?】
延續上個章節,我常遇到讀者跟遠方朋友的問題是,都知道存錢很重要,但卻被迫面臨「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的窘境,尤其是租屋的小資族與跟肩負家庭責任的三明治族群,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必需同時照顧父母與子女,財務壓力更是不容忽視。
房租、生活費、家庭開銷等種種支出,讓許多人覺得存錢遙不可及。然而,即使收入不高、開銷繁多,只要掌握正確的理財觀念與儲蓄技巧,還是可以逐步累積財富,讓未來的財務狀況更加穩健,幫助你在現有條件下存下更多錢,並提升財務安全感。
◎採用適合自己的理財比例
無論是租屋的小資族,還是肩負家庭責任的三明治族,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收入與支出的比例。許多人每個月領到薪水後,只注意大筆開銷(如房租、貸款、學費),但魔鬼藏在細節裡,當我們認真檢視小額花費(例如一天一杯咖啡費用、外賣及不需要的訂閱服務),就會發現錢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而這些費用都是可以轉去投資帳戶讓錢增值的。
之前章節提到理財「433原則」(40%必要開支、30%娛樂和個人享受、30%儲蓄或投資),但我認為對租屋小資與三明治族來說,這個比例可能需要調整。
‧硬要遵守433原則,很快就會遇到瓶頸
以房租費用15,000元計算,若是收入3萬元的小資族,等於說薪水的一半都用在必要開支,若又剛好有學貸要負擔,真的很難把錢留下;以有自住房的三明治族來舉例,用青壯年收入平均5萬5千元試算,每個月的房貸負擔2萬5千元,加上小孩的學費一個月約7,000元(以準公共化幼稚園為例),還有水電費約2,000元,必要支出早就超過一半,若還要按照433原則拿出月薪三成的16,500元用於投資─以上加總的花費已經達到50,500元,還沒有算到任何小孩周末的娛樂支出甚或是給長輩的孝親費,真的是收入有限支出無限。
因此在參考433理財原則時,建議從設定存錢的優先順序開始,關鍵在於一定要先留下「緊急預備金」(至少3∼6個月生活費)。以三明治族來說要先存下來30萬左右,這筆錢不用於投資,就是放在儲蓄帳戶,再來一定得開始長期投資,無法做到三成,就至少以一成為目標。如果月收入為5萬5千元,就以每個月投入5,500元為目標,甚至努力一點湊整數到6,000元,可以分別扣台股基金3,000以及美
國科技基金3,000元;或是全部都放指數型ETF,都是可行的方式。
‧租屋小資族,優先選擇交通方便的合租公寓
對於租屋族來說房租是最大支出,如何省錢?房租往往占收入的30∼40%,如果能有效降低房租,就能提高儲蓄率。我自己十八歲就上來台北念大學,大三之後一直到結婚前都是在外租房,很能理解租屋族的心聲和難處。
比起獨立套房,可以優先選擇合租、可煮的整層公寓,不但有室友能分擔租金與水電,減少開銷,也可以自己開伙、進一步減少外食跟外送費用。此外,交通也是很大的開銷,雖然市中心往往較貴,但住在上班地點的附近可以省下非常多的通勤時間,建議選擇離捷運站10∼15分鐘的區域並且步行上班,賺健康也賺時間。
我還建議可以跟房東談判租金或續租優惠:一次付半年或一年租金,可能會獲得折扣,如果能有效將房租控制在收入的25%以下,就能留下更多錢用於儲蓄跟投資。
‧三明治族要和手足分攤扶養責任
三明治族同時要照顧父母與子女,財務壓力大,若沒有良好的計畫,很容易陷入「月光族」的困境。關於扶養父母的責任,建議可以跟家人協商分擔,若有手足,大家一起共同分攤父母的醫療與生活費,而非由單一個人負擔;再來很關鍵的一環是購買適合的保險,確保自己與家人有足夠保障,做到風險轉移,避免突發狀況影響家庭財務穩定;關於保險,在後面章節有更詳細的討論。
至於子女教育基金的部分,就是用善用時間複利跟孩子每年的壓歲錢,利用定期定額投資,累積長期教育資金。根據研究統計指出,從開始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的生活費和補習費等開銷,少說要500萬。針對子女教育金最需要花錢的階段是嬰幼兒時期跟高等教育階段,再透過自動儲蓄,不讓自己有機會「忘記存錢」,請永遠記得,賺到的不是你的錢,留下的才是。

【打造最佳微笑曲線!活用定期定額的優勢】
◎定期不定額:降低成本的進階技巧
所謂定期不定額就是依照市場狀況、靈活調整每次投入的金額,當市場較低點時加碼投資,市場較高點時減少投入,目標是在相對低點買入更多單位數,進一步降低投資成本。現在各大基金平台的自動機制很方便,鉅亨的超底王、基富通的智動投,還有中租基金平台的靈活扣,設定好跌幅就會自動加碼扣款,是無法隨時看盤、忙碌上班族的福音。
那麼實際來說該如何執行?原先設定期扣款6,000元,根據市場狀況,實際投入金額在3,000元至12,000元之間變化。以目前各基金平台的主要加碼機制有兩種狀態:
(1)根據基金帳面上的報酬率,可設定報酬率達正20%時,扣款金額減一半為3,000;反之出現報酬率負20%時,就可以加倍扣款,也就是扣到12,000。
(2)根據基金標的本身跟之前的淨值相比,更貼近市場的狀態。以鉅亨超底王為例,系統每日自動比對最新淨值與過去第10個基金營業日淨值,當淨值下跌觸發使用者所設定的跌幅(%),就會啟動扣款,幅度從2%∼99%都可設定,扣款日期也不限,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銀彈不夠吧(XD)!
定期不定額的優點在於,可以在低點買入較多單位,提高獲利機會,並且避免市場過熱時過度投入資金;但缺點就是資金控管要相當謹慎,且需要設定合理的買入條件,執行上較為複雜。如果覺得設定平台機制太複雜了,就把定期不定額理解成「金字塔買法」,也就是當標的市場價格下跌10%,就加碼10%;下跌15%,就加碼15%,反之上漲就減碼,以此類推。當市場下跌時,利用這個方式來設定逢低加碼的資金分配。
‧如果有閒錢,可以嘗試單筆投入再定期定額
我們再來看「單筆+定期定額」,這個原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一開始投入一筆較大的金額(單筆投資),確保資金迅速進入市場參與成長,之後再用定期定額方式持續投資,平均成本、分散風險。
一開始先投入一筆較大的資金,例如10萬元,之後維持每個月定期定額3,000。先讓較高額的單筆投資可以立即參與市場成長,而不是等市場漲上去才慢慢累積部位;而後面持續定期定額則可以幫助分散風險,分散進場成本,避免一次性買入剛好遇到高點,除了降低短期市場波動影響,也能確保自己一直留在場上。
「單筆+定期定額」的優點是當市場長期向上時,報酬率通常比單純的定期定額高,而一開始的單筆投入能讓資金更快發揮效益,不浪費市場成長機會;不過這同時也是缺點,若剛好單筆投入後市場下跌,短期內可能會有較大浮動虧損。也因此,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有一筆閒置資金的投資人,對於資金有限的則較難執行。

【不敗的科技基金,也是我的起家厝】
我始終相信科技基金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只要人類存在,科技就會一直進步。如果要為孩子從小開始定期定額,除了市值型ETF,絕對就是科技基金。
我是跑科技產業出身的,至今主要的獲利跟資產最大部位,也是在科技基金,這裡指的是主動基金,我喜歡長期績效績優的主動基金,經理人操盤績效跟投研團隊就是致勝關鍵。
那麼,為什麼我選擇布局主動基金來參與科技產業的成長呢?關鍵就在於我親身經歷也看過科技產業當中起落跟發展,交給經理人選股跟操盤是更好的選擇,同時若從績效回測來看,主動基金的長期報酬率是勝過大盤指數的。
◎個人強推!適合長期持有的4檔科技基金
如果透過上述的標準篩選,大概可以挑出以下四檔熱門科技基金:貝萊德世界科技、聯博國際科技基金、摩根JPM美國科技和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科技基金。
「我月薪才X萬,想投資但不知道放多少才好?」這也是小姐姐常會收到的詢問。首先,請大家記得兩個原則:(1)無論資金多寡,都要用閒錢投資;(2)掌握台美雙引擎,但得留意重複性,避免過於集中。接下來就以情境實例來示範定期定額和單筆加碼的不同應用場景。
(情境)已經定期定額扣款美股市值ETF,例如:富邦NASDAQ(00662)、元大S&P500(00646)、國泰費城半導體(00830)、統一FANG+(00757),該怎麼搭配科技基金扣款呢?
如果已經購買美國科技股的ETF,可以選擇美國占比不要那麼高的科技基金,像是富達全球科技基金,或是優質且長期績效好的台股基金,達到分散投資的效果。反之,若已經扣款台股市值型ETF的投資人,就可以搭配上述建議的科技基金來定期定額扣款。
建議比例採取1:1,也就是說假設ETF部分月扣款3,000元,主動基金部分就選一檔、也是月扣款3,000元,不過這個比例也可以增減。以月薪45,000元來看,搭配前面章節的理財比例邏輯,若希望每個月分配在投資的資金比例有30%,所以預計會將15,000元投入市場,則可以採取6,000元投資大盤ETF,6,000元投資美國/世界科技基金,另外3,000元則可以投入台股基金。這樣的做法可以透過自己觀察報酬率跟波動,判斷自己比較適合主動基金還是ETF。

【特別附錄:從小培養孩子財商,讓他成為富一代】
◎零用錢是最好用的財商養成工具
落實親子理財跟兒童財商,最直觀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談經濟話題,像是升息、降息、貸款、關稅貿易戰等等,接著讓孩子幫爸媽付錢,用信用卡或APPLEPAY,介紹信用卡的功用和行動支付;以及透過零用錢的給予讓孩子自己學習分配金錢,進一步養成好的金錢習慣,培養經濟思維。
幾歲可以給孩子零用錢呢?大部分的爸媽都認同國中開始必須要給,所以我們只需要討論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以及該給多少。我建議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階段1】學齡前,三∼六歲,單次10∼50元
最好的時機是五到六歲,更建議用「集章/集點」方式兌換獎勵,來取代給予真錢。例如一個蓋章代表5元,集滿20個章就等同可以獲取100元獎勵。可採取累積制度,讓小孩自己選擇要延遲享樂,還是一次花光,重要的是讓他自己做決定。
【階段2】小學一∼三年級,一週20元,一個月100∼150元
除了生活「必要支出」由父母負擔外,零用錢則是獎勵金的概念,該如何得到呢?例如一個禮拜要遵守一個約定,或是一次考試成績進步;不一定要100分,只需要跟自己比較有進步,就值得獎勵,零用錢同樣要讓孩子自己完全決定想用在哪。
【階段3】小學中高年級(四∼六年級),一週50元、一個月上限200元
這個年紀同儕影響跟慾望會增加,是很好訓練「用錢」的時機,藉此學會自律感恩耐心等待,並設定存錢的目標。
例如一個月200元,累積五個月則會有1,000元。1,000元跟200元比起來,能買的東西大不同,讓孩子藉機會練習取捨,並學會延遲享樂。
透過零用錢的獲得和規劃使用,作為鍛鍊財商的工具,孩子將獲得四大成長:
(1)學習金錢的價值:世上沒有搖錢樹,爸媽也不是搖錢樹,孩子會了解到金錢需要努力才能獲得,進一步懂得珍惜和感恩。
(2)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透過「花自己的錢」的消費經驗,理解金錢跟資源都是有限的,就會學習如何做出明智的選擇。並不是可以想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3)練習理財規劃:因為知道金錢跟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孩子會要學習如何分配零用錢,並規劃短中長期的理財計劃。
(4)強化自信跟責任心:讓孩子對自己的財務負責,培養自主決策的能力,也會更有自信心。
不要光是單純的給予零用錢,藉此培養孩子的有錢人思維,從小理解金錢的力量,會更聰明的使用金錢,而在他未來的人生,懂得解決金錢的分配問題,也會少了許多煩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