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類愚蠢的把戲(決策偏誤)
「一個人的情緒與他對事實的了解程度成反比——知道的越少,就越激動。」
——伯特蘭.羅素(Be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
心理學家聲稱,人類會系統性地犯下可預測的判斷錯誤,尤其是在像股票市場這樣複雜、模糊的環境中,其問題的結構並不清晰(與賭場不同),且答案也具有隨機性。投資迫使你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難怪我們會根據眼前的資訊進行選擇,而忽略看不到的證據,或者抓住一個講述得很好的故事,而非深入研究其背後的複雜性。故事是往往是一件單獨事件,而非統計群體,因此我們要嘛不計算報酬率,要嘛就是使用錯誤的參考值、錯誤地計算報酬率。本章將介紹心理偏見如何誤導人們的投資決策,以及我們如何因某些情緒和行為必須向股市交學費,並因另一些情緒和行為而得以從中獲利。
我們傾向於根據資訊的可得性(也就是易於回憶與否)來衡量訊息,因為我們的系統──傾向認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這種「所見即所得」的心態表示,跳入我們腦海的往往是最近的、最戲劇性的、最意想不到的、與最個人相關的圖像;而比較不容易想到歷史、統計、理論和平均值。即使進行了準備工作,股票的價值依然具有不透明性。相反地,系統一給我們的捷徑是:今天新聞說景氣好,所以來買股票吧。這些投資人隨風而行,聲稱他們的行為「有數據佐證」,每個合理的決定當然都基於數據,但究竟是哪些數據?且為什麼要這麼選擇?
在股市崩盤事件後,人們會特別注重風險問題;而在牛市後期,高風險股票的出色報酬則往往成為焦點。根據近幾個月的價格進行推斷,會導致買入昂貴的股票並低價賣出;而同樣的道理,當季表現良好的基金和資產類別也會成為頭條新聞;事實上,在大多數時期裡,股票的獲利通常會超過國庫券,但這種事並不會上新聞。在製造業繁榮時期,週期性很強的企業獲利屢創紀錄,卻沒有報導指出不久前它們還在承受虧損,且未來還會再次虧損。2016年困擾福斯汽車的排放醜聞和接踵而來的汽車召回導致其股價暴跌,這個現象或許反映了人們懷疑福斯汽車是否有良好的市場定位、良好的企業管理,但暴跌的現象是如此地驚人,以至於壓過了人們去回答這些問題的嘗試──因為另一個問題更重要:趕快賣出股票!就是現在!
我們事實上應該反其道而行,注意那些沉默的證據。潛藏在現象背後的,往往是關於社會和體制、但未經檢驗的假設。為了修正近因偏誤(譯註:recency bias,人們在判斷事物發展趨勢時,傾向於認為未來事件會和近期體驗高度類似),請研究歷史,並且研究範圍越長、越廣越好。為了展望未來,投資人必需了解正常基準(normal baseline),認知到哪些事物會改變、而哪一些會持續存在。統計數據、機率和外部觀點是關鍵,而歷史尤其重要,因為人們會重複過去有效的做法,但在股票市場上,決策無法得到及時的回饋,我們得到的大多只是噪音。
然而歷史的缺點是敘事謬誤。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在《黑天鵝效應》(2010)一書中寫道:
「敘事謬誤(narrative fallacy)一詞描述我們有限的能力,在觀察事實序列時,無法不對它們進行解釋,或將邏輯聯繫、關係方向強加其上。解釋可以將事實聯繫在一起,使人們更容易記住事實,也讓事實變得更有意義。但這種習於解釋事物的傾向,容易讓我們以為自己因此對情況更加理解,進而衍生出錯誤。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不存在的因果關係時,問題就出現了。」
如果我們更傾向於相信可疑的故事,只因為它們脈絡分明、清晰可見、與個人有關、情感上有吸引力、聽起來不尋常,並且證實了自己早已相信的事情,那此時就應該警惕地朝反方向前進。請努力研究更長遠、更多元的歷史,並比較歷史、統計歷史和其他理論。儘管如此,資料探勘(data mining)仍然是一個不斷成長的行業,時至今日,要在亞馬遜股票和白銀價格之間、標普500指數和斯里蘭卡黃油產量之間找出虛假的相關性,可說是再簡單不過。投資人需要找到的是長期有效的解釋、關注數字,以及自始至終抱持懷疑的態度。
事情並非不可避免
敘事謬誤的產物之一,是後見之明偏誤(譯註:hindsight bias,指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也就是俗話說的事後諸葛),修正主義歷史(revisionist history)傾向認為結果是不可避免、可預測的,但實際上所需的資訊往往在做出決斷的當下並不可得。就我個人而言,我透過保存公司文件、間歇性記錄自己交易的原因來避免事後偏見。有些人會撰寫投資日記,其內容可能包括「事前驗屍」(premortem),也就是一個人在精神上進行時間旅行,發現自己的決定將帶來糟糕的結果,並在事前推測失敗的原因。
通常當我回顧自己的筆記時,會發現原本買入的理由已經被新的理由取代,這個新理由可能更強勢,或者也可能是賣出的訊號。我最初對怪物飲料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天然果汁飲料產品,但這支股票的上漲卻是由它的能量飲料銷量的爆炸性成長所推動。相對來說,在油價只有45美元時,用110美元為能源公司的資產估價看起來就很愚蠢了。
錨定
因為故事很吸引人,所以我們經常以錯誤的(統計)參考點進行估值,這被稱為「錯誤錨定」(misplaced anchoring)。人們有時很容易受到暗示,在接收到一個不相關的數字時,選擇錨定它。舉例來說,投資人通常不會以低於買進價的價格出售股票,而是會希望能夠損益兩平(但事實上,他們應該根據當下股票的內在價值來做出決定)。對於那些曾經被荒謬地低估、後來價格大幅上漲的股票,富達基金經理彼得.林區建議「在心理上抹掉」錯過的收益,以便集中精力使當下有機會進一步獲利。
任何一個數字都可能是錯置的錨點,無論是股票的先前高點、歷史估值比率還是預估收益。將小型股或成長型股票目前的本益比與其五年平均值進行比較通常沒有意義,因為其成長情況和市場動態可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相反地,你該關注的是這支股票當下的本益比,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你或許可以將它與類似的投資機會進行比較。在評估股票價值時,查看大量數據也很有幫助,記得不要將決策簡化為單一比率。
你可以借鑒於使用正確參考數據的外部視角,做出更好的機率評估。正確的統計參考類別包括在投資組合成立時,具有類似配置的所有案例,包括已不再運行的案例。蒐集更多的數據通常能產生更可靠的預測,但若你知道某個投資組合裡包含了大相逕庭的個股,那麼使用較小的參考類別進行推斷會更準確。我們在此必須避免倖存者偏誤,或只研究成功渡過難關的例子。稍後的章節中,我們將探討為何某些產業和公司比其他人更容易失敗。
更廣泛地說,錯誤的錨定和「所見即所得」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導致我們跳過推理的步驟,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接近結論。成長中的公司比融化的冰塊更有價值,優質企業的估值會比垃圾債券公司更準確,但識別出優秀的藍籌成長股並不表示你該不惜任何代價買進。
尋求反面證據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意思是,當你認為某件事是真的時,會尋求證據來證實它,並傾向於忽略反面事實。蜥蜴腦可以對處於緊急狀況中的身體下命令,但進行投資時,我們需要一個獨立、準確的答案,而不是一個快速的答案。隨著數位媒體、社群網站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難跳出同溫層,社交網路和其他媒體明目張膽地向用戶提供他們喜歡且可能贊同的內容。投資管理一直是個俱樂部式的職業--資產管理者有著相似的背景和共同的思考習慣。當我買進一支股票後價格上漲,同事們祝賀我的成功時,我很難不將此視為對自己判斷的肯定。但其實我應該反過來思考:問問自己是否犯了錯誤,但幸運地遇到股價被高估的狀況。
請努力尋找反駁的證據或悲觀的敘事,進行反向思考,考慮一下故事反過來說是否也有道理。舉例來說,據說低利率或負利率可以刺激經濟,但相反地,低利率也同時表示政府對經濟感到恐慌(因此你也應該感到恐慌),因此經濟只會更加不景氣!由於儲戶的利息收入將減少,因此會需要減少支出來實現其財務目標。任何事物都有陰暗面,我們必須找到它。除了接近熊市的低點外,每項投資通常都會有一些缺陷(即使只是定價過高),此外,缺乏證據並不代表證據不存在;無法證明欺詐行為並不代表詐欺沒有發生。
牛市
藉由排除反向證據,我們很容易過度樂觀地認為自己所選的股票將會蓬勃上漲。華爾街鼓勵這種趨勢,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股票,但只有股票所有者才能出售,因此人們往往建議你購買,遠多於建議你出售。然而現實世界中,對於企業一年多以後的獲利和長期成長率的估計,往往難以符合實情。人們很少預測企業收入下降,但這件事卻經常發生。不過這不適用於對未來兩季的略低預測,因為企業和分析師常常心照不宣地合謀,創造季度股價的「上行驚喜」。時常保持懷疑,並記得將股價預測與過去的結果進行比較,就能夠抵消過度樂觀的情緒。
有些人無法面對事實並否認事實。當損失出現時,不成功的投資人會試圖推卸責任。在小範圍的情況下,人們往往聲稱自己的才能得出了好結果,並將壞的結果歸咎於運氣。但事實上壞結果是你自己的錯,所以我們務必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不要讓對同事或組織的忠誠,妨礙對真理的探索。唯有正確地認識和診斷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捫心自問,是否有一些事情是你下意識逃避的。如果發現自己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且其他人也不知道答案時,請虛心接受這個事實,並開始尋找自己有能力回答的問題。若無法接受真相,就應該讓別人來管理自己的錢。
超級過度自信
投資機構常常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找到的答案是正確的。華爾街對阿爾法男性和生下來就站在在三壘、自認為已經擊中三分全壘打的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老實說,自信的確能對事業有所幫助,在能力可以輕易測量的領域中,自信和能力通常可以相互映襯。然而投資的能力卻難以被檢測,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穩定性與噪音,但面對一個相互連貫且充滿自信的故事時,投資客戶仍然會蜂擁而上。過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理性的,因為經濟人會無所畏懼地承擔任何能夠實現財富最大化的風險。像我這種膽小鬼則相反,除非得到報酬,否則不會去冒險。從遙遠的距離旁觀,那些勝券在握、大膽奮進的冒險者不過只是幸運而已。
若你嚴重地錯誤估計了成功的可能性,並因此承擔了令人不舒服的風險時,所謂的信心就會變質成過度自信。投資人需要信心,去相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的、而市場是錯的,但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這份信心就成為傲慢。無論當下市場給出什麼訊號,你應該按照比例原則,對自己的技能、知識、前後連貫性和耐心保持信心,這麽做有助於理解自己知識和技能的界限。舉例來說,我對股票比對債券更有信心,對長期比短期更有信心。與此同時,請記得對自己專業知識邊緣的話題保持謹慎(比如對我來說,人類心理細微的差異)。
一項交易被定義為損失或獲益,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舉例來說,如果將保費定義為「經常性發生的定額損失」,那根本就不會有人願意買保險;因此保險被反過來定義成一種「確定性」,讓保單持有人不會遭受災難性的損失。當某項投資被視為利益時,人們通常會選擇有保證或更安全的選擇;但當它被定義為損失時,人們則會選擇風險較高的選項,例如面對災難性事件時選擇不投保。投資就是在風險與報酬之間、以及在各種風險之間的權衡,例如信託不誠實、管理不善、產品過時和財務失敗。除非你真的能夠不勞而獲,否則投資組合之間的比較不該被視為損失或獲益,而僅只是一種權衡。
快速認清錯誤
人們常說,投資人是短視且厭惡損失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會快速賣出以得到獲利,但卻不願意認賠殺出,就像是拔掉花朵卻為雜草澆水一樣。然而,如果股票的內在價值並沒有改變,那麼持有價格下跌的股票並不是件錯誤的事,我甚至可能會加倍進場購買。
如果企業情況嚴重惡化,使得股票價格現在變得過高,那麼就不應該錨定在舊價格上。如果股票價值上漲的速度高於價格的上漲速度,此時就不該賣出。我們必須能夠快速認清錯誤,而這裡所指的錯誤並不僅包含「損失」而已。
「一個人的情緒與他對事實的了解程度成反比——知道的越少,就越激動。」
——伯特蘭.羅素(Betrand Russell,英國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
心理學家聲稱,人類會系統性地犯下可預測的判斷錯誤,尤其是在像股票市場這樣複雜、模糊的環境中,其問題的結構並不清晰(與賭場不同),且答案也具有隨機性。投資迫使你在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得出結論,難怪我們會根據眼前的資訊進行選擇,而忽略看不到的證據,或者抓住一個講述得很好的故事,而非深入研究其背後的複雜性。故事是往往是一件單獨事件,而非統計群體,因此我們要嘛不計算報酬率,要嘛就是使用錯誤的參考值、錯誤地計算報酬率。本章將介紹心理偏見如何誤導人們的投資決策,以及我們如何因某些情緒和行為必須向股市交學費,並因另一些情緒和行為而得以從中獲利。
我們傾向於根據資訊的可得性(也就是易於回憶與否)來衡量訊息,因為我們的系統──傾向認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這種「所見即所得」的心態表示,跳入我們腦海的往往是最近的、最戲劇性的、最意想不到的、與最個人相關的圖像;而比較不容易想到歷史、統計、理論和平均值。即使進行了準備工作,股票的價值依然具有不透明性。相反地,系統一給我們的捷徑是:今天新聞說景氣好,所以來買股票吧。這些投資人隨風而行,聲稱他們的行為「有數據佐證」,每個合理的決定當然都基於數據,但究竟是哪些數據?且為什麼要這麼選擇?
在股市崩盤事件後,人們會特別注重風險問題;而在牛市後期,高風險股票的出色報酬則往往成為焦點。根據近幾個月的價格進行推斷,會導致買入昂貴的股票並低價賣出;而同樣的道理,當季表現良好的基金和資產類別也會成為頭條新聞;事實上,在大多數時期裡,股票的獲利通常會超過國庫券,但這種事並不會上新聞。在製造業繁榮時期,週期性很強的企業獲利屢創紀錄,卻沒有報導指出不久前它們還在承受虧損,且未來還會再次虧損。2016年困擾福斯汽車的排放醜聞和接踵而來的汽車召回導致其股價暴跌,這個現象或許反映了人們懷疑福斯汽車是否有良好的市場定位、良好的企業管理,但暴跌的現象是如此地驚人,以至於壓過了人們去回答這些問題的嘗試──因為另一個問題更重要:趕快賣出股票!就是現在!
我們事實上應該反其道而行,注意那些沉默的證據。潛藏在現象背後的,往往是關於社會和體制、但未經檢驗的假設。為了修正近因偏誤(譯註:recency bias,人們在判斷事物發展趨勢時,傾向於認為未來事件會和近期體驗高度類似),請研究歷史,並且研究範圍越長、越廣越好。為了展望未來,投資人必需了解正常基準(normal baseline),認知到哪些事物會改變、而哪一些會持續存在。統計數據、機率和外部觀點是關鍵,而歷史尤其重要,因為人們會重複過去有效的做法,但在股票市場上,決策無法得到及時的回饋,我們得到的大多只是噪音。
然而歷史的缺點是敘事謬誤。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在《黑天鵝效應》(2010)一書中寫道:
「敘事謬誤(narrative fallacy)一詞描述我們有限的能力,在觀察事實序列時,無法不對它們進行解釋,或將邏輯聯繫、關係方向強加其上。解釋可以將事實聯繫在一起,使人們更容易記住事實,也讓事實變得更有意義。但這種習於解釋事物的傾向,容易讓我們以為自己因此對情況更加理解,進而衍生出錯誤。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不存在的因果關係時,問題就出現了。」
如果我們更傾向於相信可疑的故事,只因為它們脈絡分明、清晰可見、與個人有關、情感上有吸引力、聽起來不尋常,並且證實了自己早已相信的事情,那此時就應該警惕地朝反方向前進。請努力研究更長遠、更多元的歷史,並比較歷史、統計歷史和其他理論。儘管如此,資料探勘(data mining)仍然是一個不斷成長的行業,時至今日,要在亞馬遜股票和白銀價格之間、標普500指數和斯里蘭卡黃油產量之間找出虛假的相關性,可說是再簡單不過。投資人需要找到的是長期有效的解釋、關注數字,以及自始至終抱持懷疑的態度。
事情並非不可避免
敘事謬誤的產物之一,是後見之明偏誤(譯註:hindsight bias,指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後,誇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也就是俗話說的事後諸葛),修正主義歷史(revisionist history)傾向認為結果是不可避免、可預測的,但實際上所需的資訊往往在做出決斷的當下並不可得。就我個人而言,我透過保存公司文件、間歇性記錄自己交易的原因來避免事後偏見。有些人會撰寫投資日記,其內容可能包括「事前驗屍」(premortem),也就是一個人在精神上進行時間旅行,發現自己的決定將帶來糟糕的結果,並在事前推測失敗的原因。
通常當我回顧自己的筆記時,會發現原本買入的理由已經被新的理由取代,這個新理由可能更強勢,或者也可能是賣出的訊號。我最初對怪物飲料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天然果汁飲料產品,但這支股票的上漲卻是由它的能量飲料銷量的爆炸性成長所推動。相對來說,在油價只有45美元時,用110美元為能源公司的資產估價看起來就很愚蠢了。
錨定
因為故事很吸引人,所以我們經常以錯誤的(統計)參考點進行估值,這被稱為「錯誤錨定」(misplaced anchoring)。人們有時很容易受到暗示,在接收到一個不相關的數字時,選擇錨定它。舉例來說,投資人通常不會以低於買進價的價格出售股票,而是會希望能夠損益兩平(但事實上,他們應該根據當下股票的內在價值來做出決定)。對於那些曾經被荒謬地低估、後來價格大幅上漲的股票,富達基金經理彼得.林區建議「在心理上抹掉」錯過的收益,以便集中精力使當下有機會進一步獲利。
任何一個數字都可能是錯置的錨點,無論是股票的先前高點、歷史估值比率還是預估收益。將小型股或成長型股票目前的本益比與其五年平均值進行比較通常沒有意義,因為其成長情況和市場動態可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相反地,你該關注的是這支股票當下的本益比,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你或許可以將它與類似的投資機會進行比較。在評估股票價值時,查看大量數據也很有幫助,記得不要將決策簡化為單一比率。
你可以借鑒於使用正確參考數據的外部視角,做出更好的機率評估。正確的統計參考類別包括在投資組合成立時,具有類似配置的所有案例,包括已不再運行的案例。蒐集更多的數據通常能產生更可靠的預測,但若你知道某個投資組合裡包含了大相逕庭的個股,那麼使用較小的參考類別進行推斷會更準確。我們在此必須避免倖存者偏誤,或只研究成功渡過難關的例子。稍後的章節中,我們將探討為何某些產業和公司比其他人更容易失敗。
更廣泛地說,錯誤的錨定和「所見即所得」的思維方式可能會導致我們跳過推理的步驟,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接近結論。成長中的公司比融化的冰塊更有價值,優質企業的估值會比垃圾債券公司更準確,但識別出優秀的藍籌成長股並不表示你該不惜任何代價買進。
尋求反面證據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意思是,當你認為某件事是真的時,會尋求證據來證實它,並傾向於忽略反面事實。蜥蜴腦可以對處於緊急狀況中的身體下命令,但進行投資時,我們需要一個獨立、準確的答案,而不是一個快速的答案。隨著數位媒體、社群網站的發展,我們越來越難跳出同溫層,社交網路和其他媒體明目張膽地向用戶提供他們喜歡且可能贊同的內容。投資管理一直是個俱樂部式的職業--資產管理者有著相似的背景和共同的思考習慣。當我買進一支股票後價格上漲,同事們祝賀我的成功時,我很難不將此視為對自己判斷的肯定。但其實我應該反過來思考:問問自己是否犯了錯誤,但幸運地遇到股價被高估的狀況。
請努力尋找反駁的證據或悲觀的敘事,進行反向思考,考慮一下故事反過來說是否也有道理。舉例來說,據說低利率或負利率可以刺激經濟,但相反地,低利率也同時表示政府對經濟感到恐慌(因此你也應該感到恐慌),因此經濟只會更加不景氣!由於儲戶的利息收入將減少,因此會需要減少支出來實現其財務目標。任何事物都有陰暗面,我們必須找到它。除了接近熊市的低點外,每項投資通常都會有一些缺陷(即使只是定價過高),此外,缺乏證據並不代表證據不存在;無法證明欺詐行為並不代表詐欺沒有發生。
牛市
藉由排除反向證據,我們很容易過度樂觀地認為自己所選的股票將會蓬勃上漲。華爾街鼓勵這種趨勢,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購買股票,但只有股票所有者才能出售,因此人們往往建議你購買,遠多於建議你出售。然而現實世界中,對於企業一年多以後的獲利和長期成長率的估計,往往難以符合實情。人們很少預測企業收入下降,但這件事卻經常發生。不過這不適用於對未來兩季的略低預測,因為企業和分析師常常心照不宣地合謀,創造季度股價的「上行驚喜」。時常保持懷疑,並記得將股價預測與過去的結果進行比較,就能夠抵消過度樂觀的情緒。
有些人無法面對事實並否認事實。當損失出現時,不成功的投資人會試圖推卸責任。在小範圍的情況下,人們往往聲稱自己的才能得出了好結果,並將壞的結果歸咎於運氣。但事實上壞結果是你自己的錯,所以我們務必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不要讓對同事或組織的忠誠,妨礙對真理的探索。唯有正確地認識和診斷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捫心自問,是否有一些事情是你下意識逃避的。如果發現自己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且其他人也不知道答案時,請虛心接受這個事實,並開始尋找自己有能力回答的問題。若無法接受真相,就應該讓別人來管理自己的錢。
超級過度自信
投資機構常常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找到的答案是正確的。華爾街對阿爾法男性和生下來就站在在三壘、自認為已經擊中三分全壘打的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老實說,自信的確能對事業有所幫助,在能力可以輕易測量的領域中,自信和能力通常可以相互映襯。然而投資的能力卻難以被檢測,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穩定性與噪音,但面對一個相互連貫且充滿自信的故事時,投資客戶仍然會蜂擁而上。過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理性的,因為經濟人會無所畏懼地承擔任何能夠實現財富最大化的風險。像我這種膽小鬼則相反,除非得到報酬,否則不會去冒險。從遙遠的距離旁觀,那些勝券在握、大膽奮進的冒險者不過只是幸運而已。
若你嚴重地錯誤估計了成功的可能性,並因此承擔了令人不舒服的風險時,所謂的信心就會變質成過度自信。投資人需要信心,去相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確的、而市場是錯的,但如果沒有正當理由,這份信心就成為傲慢。無論當下市場給出什麼訊號,你應該按照比例原則,對自己的技能、知識、前後連貫性和耐心保持信心,這麽做有助於理解自己知識和技能的界限。舉例來說,我對股票比對債券更有信心,對長期比短期更有信心。與此同時,請記得對自己專業知識邊緣的話題保持謹慎(比如對我來說,人類心理細微的差異)。
一項交易被定義為損失或獲益,也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舉例來說,如果將保費定義為「經常性發生的定額損失」,那根本就不會有人願意買保險;因此保險被反過來定義成一種「確定性」,讓保單持有人不會遭受災難性的損失。當某項投資被視為利益時,人們通常會選擇有保證或更安全的選擇;但當它被定義為損失時,人們則會選擇風險較高的選項,例如面對災難性事件時選擇不投保。投資就是在風險與報酬之間、以及在各種風險之間的權衡,例如信託不誠實、管理不善、產品過時和財務失敗。除非你真的能夠不勞而獲,否則投資組合之間的比較不該被視為損失或獲益,而僅只是一種權衡。
快速認清錯誤
人們常說,投資人是短視且厭惡損失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會快速賣出以得到獲利,但卻不願意認賠殺出,就像是拔掉花朵卻為雜草澆水一樣。然而,如果股票的內在價值並沒有改變,那麼持有價格下跌的股票並不是件錯誤的事,我甚至可能會加倍進場購買。
如果企業情況嚴重惡化,使得股票價格現在變得過高,那麼就不應該錨定在舊價格上。如果股票價值上漲的速度高於價格的上漲速度,此時就不該賣出。我們必須能夠快速認清錯誤,而這裡所指的錯誤並不僅包含「損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