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比特幣交易流程介紹
看了前一章所描述的比特幣未來願景,各位讀者是否對這個新興且神秘的投資市場蠢蠢欲動了呢?這一章就讓我們從買進第一顆屬於自己的加密貨幣為目標,學習所有幣圈新手必須了解的知識吧!
在比特幣交易所尚未蓬勃發展之前,一般人要獲得比特幣只有兩種方法:直接去挖礦,或是找到願意轉移比特幣給你的人進行「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使用者可以在比特幣網站Bitcoin.org生成自己的比特幣錢包,也可以另尋其他錢包商免費提供生成錢包的服務。進行場外交易時,只要直接將「地址」貼給對方,他就能將比特幣轉給你。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分行代碼、國碼、身分認證等資訊,而這就是比特幣作為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最為去中心化的模式。然而,用法幣跟陌生人進行比特幣場外交易,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安全性和信任度的風險。因此,現在除非大額交易或有特別原因,一般人買比特幣不會特別透過這種方式。加上現在詐騙橫行,若是收到來路不明的加密貨幣,也很有可能淪為詐騙的洗錢受害者或幫兇,甚至讓自己的戶頭受到凍結。至於挖礦取得比特幣這件事情,因為現在對於挖礦設備和電力及算力的需求競爭非常激烈,個人挖礦者獨立挖到比特幣的機率已經跟中樂透差不多了。
2024年9月,台灣金管會的證券期貨局頒布了修正後的洗錢防制法,並在同年11月30日施行,未依規定向金管會完成洗錢防制登記者,不得提供虛擬資產服務。金管會網站也列出了目前已經通過審核的台灣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讀者在選擇交易所之前,一定要先查詢對方是不是列在表格上的正規平台。想要私下進行加密幣交易的讀者,也要小心別在網路上公開發文徵求,以免誤觸法網。
◆中心化比特幣交易所的特點
對於加密貨幣的初學者來說,買賣加密貨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個合法的中心化交易所註冊(例如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幣託交易所和MAX交易所),把台幣匯到交易所(俗稱「入金」)之後,再用時價或是限價來買入加密貨幣,這個流程基本上跟買賣股票沒什麼差別。這個章節我們就來學習使用加密貨幣交易所有哪些該知道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常被問到的概念問題:
Q1:該選擇台幣交易所還是國際交易所?
大部分台灣幣圈投資人都有至少兩個交易所帳號,一個是能連結台灣的個人銀行帳戶,直接用台幣入金買幣的台幣交易所帳號,如MAX或BitoPro(幣託);另一個則是功能與交易深度更完善的國際級大交易所帳號,如幣安、OKX等。由於這些國際大型交易所目前無法直接支援台幣與加密貨幣的交易(可以選擇用信用卡刷卡入金,但手續費很高,匯率通常也不好,所以不建議),所以大部分的台灣投資人都是先在台幣交易所用台幣買進美元穩定幣USDT,再以加密貨幣的形式傳送到國際大型交易所帳戶,進行交易和其他理財投資。反之,如果在國際交易所獲利了結,想把加密貨幣轉回自己的台幣交易所和台幣帳戶內,則是將上述流程反向操作一次。
注意:在選定心儀的交易所之後,記得使用筆者的推薦註冊連結來註冊。我在每個交易所影片下方都會提供該所的註冊連結,可享手續費折扣20%的優惠。另外,讀者註冊成功之後,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優惠連結,並推廣給朋友,讓自己享有介紹人的分潤。這個部分可以想像成幣圈交易所為了推廣,會部分讓利給願意拍影片、寫文章、線下推薦朋友進入幣圈的行銷活動。不過,也有許多人因此當起了「帶單老師」,專門賺取介紹費和返佣,「老師」穩賺你的返佣手續費,不負責你的跟單盈虧,甚至會推薦不可靠的野雞交易所給你。所以進入幣圈的第一件事,一定是DYOR(Do Your Own Research,做好自己的研究),為自己負責,這是投資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幾乎所有的幣圈交易所都會推出自己的平台幣,提供交易手續費減免,以吸引投資者樂意使用。國際大交易所推出的平台幣如幣安的BNB、OKX的OKB或是Crypto.com的CRO,因為功能繁多,除了賺價差之外,還可以用來質押挖礦或是累積信用卡回饋等級,玩法多樣,也非常具有投資價值。關於2024年最新的以台幣購買加密貨幣的完整教學,也可以看我的這支影片,裡面有更詳細的註冊步驟。
Q2:什麼是訂單簿式撮合交易?
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就像提供買賣股票的證券交易所一樣,有眾多不同的「幣」可供買賣。交易所擔任平台,透過在訂單簿上「掛單」(Maker)與「吃單」(Taker),買賣雙方可以在平台上撮合交易。平台透過這種交易方式賺取交易手續費,一般約在0.05%到0.2%之間。通常各交易所都會推出自己的平台幣(如幣安的BNB、MAX交易所的MAX或是幣託的BITO),在下單之前,讀者也可以先購買平台幣使用來獲得手續費折扣。
Q3:什麼是加密貨幣的託管?
當用戶註冊交易所帳戶時,要設定自己的帳號和密碼,帳戶內會提供幾個「地址」(Address)供你使用(不同的區塊鏈會需要不同的「地址」)。當用戶需要轉進加密貨幣時,可以透過轉入這些地址來入金;當用戶需要轉出加密貨幣時,則在帳戶中直接操作,填上外部地址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會拿到這些地址真正的「私鑰」,因此,這些資金其實是託付給交易所協助管理。一個完整的錢包可以對接區塊鏈上的其他應用,但交易所帳號則無法做到,就是因為你沒有私鑰的緣故。這是交易所帳戶與錢包最大的區別之一,前者交易更方便,後者在管理資金上保有更大的自主權。
Q4:什麼是「交易對」?
「交易對」是加密貨幣交易所與證券交易所最大的差別之一。當我們買股票時,只會看到一個數字(法幣價格),沒有交易對的概念。因為不用說明,我們就知道這是台幣計價。但加密貨幣是無國界的投資標的,如果顯示每顆比特幣5萬塊⋯⋯那到底是5萬美元、歐元、還是台幣?為了標示清楚,每個幣的交易對就必須個別呈現,這一點讓不少新手吃盡苦頭:我只是想買個BTC,交易介面怎麼顯示BTC/USDT、BTC/BNB、ETH/ BTC⋯⋯到底怎麼買?
不用擔心,新手只要記得一招就好:無論你想買什麼幣,就去找「那種幣/USDT」就可以了。斜線後方是「貨幣本位」,也就是用來說明每顆比特幣用美元計價多少錢、用台幣計算又是多少錢。斜線前方就是「你正在買賣的東西」啦!例如我想投資BTC、ETH、DOGE,我就去找BTC/USDT、ETH/USDT、DOGE/USDT即可。USDT是交易所內最常見的單位本位,幣價與地位等同於美元(更多「穩定幣」的介紹,可以參考本書3-4),而BTC/USDT這個交易對則顯示了比特幣現在每顆值多少美元。當然,在台幣交易所我們需要用台幣兌換USDT,那麼你要找的就是TWD/USDT。
Q5:什麼是KYC、AML?
台灣與多數國家都要求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須為用戶完成KYC,也就是先通過「身分認證」(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這是各國法律的基本規範,目的是為了避免洗錢等不法用途。在註冊交易所帳號時,交易所會要求用戶提供身分證正反面照片等個人資料,除了身分證、護照之外,也常見包含地址的水電費帳單或是拿著證件照片拍大頭照之類。如果對於將個資交給加密貨幣交易所感到不放心,可以在上傳的證件照片打上「僅供XXX註冊用」的浮水印。
除此之外,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AML)也是各國政府和交易所越來越重視的部分。越是合法合規的中心化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因應所在國家政府要求,對於KYC和AML的管控力道也會越趨加強。
例如這兩年,台幣交易所有時會發生使用者在轉出加密貨幣到國外,或從國外交易所轉回要換成台幣時,大筆資金(通常單筆50萬台幣以上)被交易所「風控」(風險控制)管制,必須提交資金來源等資料才能放行的情況,這通常是為了符合政府要求的「反洗錢」規定。
如果讀者不想透露太多自己的身分資訊並想保持交易的隱私,也可以選擇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s,DEX),因為DEX不需要傳統的註冊流程和繁瑣的實名KYC。但DEX需要使用者擁有更多的區塊鏈知識,畢竟一旦發生操作錯誤,沒有服務人員可以幫你找回資產,所以建議還是先學習中心化交易所的流程之後再鑽研本書後面會提到的DEX、Web3或冷錢包的服務,學會保管自己的數位資產。
Q8:購買加密貨幣會被政府課稅嗎?
這是許多投資者非常關心的議題,若投資加密貨幣獲利,是否需要繳稅給台灣政府呢?由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白紙黑字法規,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會以我的會計師和國稅局的實務往來為原則作答。答案是:原則上加密貨幣的獲利應該要納入綜合所得稅,只是目前還沒有人真的被徵收。
另外還有一個加密貨幣投資人常見的認知是,在國外交易所賺到的錢,若用USDT匯回台灣交易所再賣掉換成台幣,應該適用個人每年海外所得的扣除額共750萬元(超過以稅率20%計算)。關於這一點會計師的建議是,若這個獲利是發生在海外的交易所,就可以享有海外財產交易所得750萬的免稅額。但要注意保留紀錄和入金的成本證明,萬一之後國稅局來查帳,要能夠證明這筆獲利是在國外交易所發生的(如果這筆錢是本金甚至虧損,也要提供證明才能扣除)。再次重申,由於國稅局也還沒有夠多的實際案例和明文法條,所以上述回答也是僅供參考。
另外,若真的在海外交易所賺太多錢,也可以考慮使用加密貨幣信用卡在當地直接把錢花掉,不用換回台幣出金,避開稅收問題。知名國際交易所如Bybit、Bitget、Crypto.com或是香港的RedotPay,都有和Visa或Mastercard合作推出聯名信用卡,只要將USDT儲值到信用卡帳戶就可以直接利用加密貨幣來消費,甚至可以在國外的ATM提領當地法幣,更符合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的使用概念。不過,使用加密貨幣信用卡(通常以USDT結算,所以又稱為U卡)需要注意刷卡手續費(通常屬於國外刷卡消費)和美金匯率,刷卡回饋也是要注意研究各大交易所的相關規定。
4-3 幣圈策略三:新幣挖礦
入門難度:★☆☆☆☆
獲利程度:★★★☆☆
風險程度:★☆☆☆☆
適合對象:幣安的BNB或穩定幣持有者
ICO→IEO→Launchpool
在介紹什麼是新幣挖礦(Launchpool)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什麼是ICO。「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這個詞彙是幣圈模仿傳統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即向大眾融資,只是將早期投資人的權益從「股份」換成「代幣」(token),投資人投入的真金白銀則由法幣換成加密貨幣(通常是擁有智能合約功能的ETH)。相信資深的幣圈人都還記得上上一次牛市,即2016到2017年底時,幣圈興起了一股ICO的風潮,缺乏政府監管、浮濫發行的白皮書和專案,利用新興的以太坊智能合約概念,結合投資者的FOMO心態,完美實現了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言「豬在風口也能飛起來」。這些缺乏應用場景的白皮書和毫無價值的加密代幣,前期曾讓海量投機者致富,但後期有更多項目方跑路或是代幣破發(跌破發行價)、甚至歸零,導致無數投資人追討無門,血本無歸。ICO亂象也間接導致了2018年加密市場暴跌進入熊市。
但在眾多浮濫的項目之中,也會有極少數真正的鑽石,例如2017年成立的交易所「幣安」也是透過ICO發行了BNB,才得以獲得足夠資金成立,並持續茁壯成為現在的「宇宙最大交易所」。在經歷了大量ICO泡沫破滅之後,幣安、OKX等國際級交易所痛定思痛,推出了新的玩法,即「首次交易所發行」(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IEO)。與ICO 最大的不同是,投資人可以不再只憑新創團隊自己的網頁、單薄的白皮書和真假難辨的團隊名單,來判斷是否投入自己的真金白銀。IEO是由交易所的業界專業人士事先替投資人評估,再幫助項目方在交易所上架代幣,等於是由交易所來替這些專案查核並背書,大大減少了虛假資訊和項目方跑路的風險。
新幣挖礦(Launchpool)讓你躺著也能賺
為了吸引交易所內的投資者來了解並投資這些新的專案和其代幣,幣安交易所也推出了Launchpool的活動,即在新項目和新代幣即將上市前,幣安用戶只需要持有BNB、USDC、FDUSD,即可在公告的挖礦活動期間內(通常2到10天)將BNB或穩定幣質押(stake)在活動礦池內,活動結束後會根據用戶質押的數量來贈送新的項目代幣,參與的用戶可以在新幣上架後立刻把幣賣掉(或是保留等待更高的漲幅),實現每次挖礦期間獲得1%到2%的無風險獲利。用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福利,是因為項目方會在上市前與交易所談好將代幣的總發行量部分分潤給交易所的用戶,我們可以理解為加密貨幣發行專案的行銷費用。
在2024年全年期間,幣安共推出了21次的Launchpool活動,共有610萬名用戶參與這些免費領錢的活動。除了Launchpool之外,幣安還推出了5次「HODLer空投」和2次「Megadrop空投」。HODLer空投不會事先公布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而是回溯歷史,根據用戶的BNB持倉量(活期或定期)進行歷史快照來分配新幣,主要是為了避免用戶在活動結束後立刻拋售造成BNB價格的短期下跌。Megadrop空投則較為複雜,需要用戶完成一些「幣安Web3錢包任務+BNB存入定期理財」。根據幣安官方統計,幣安歷史上(2017到2025年初)總共推出過73個代幣空投項目,累計持有1顆BNB的空投價值為313美金(2024年BNB幣單價為300到730美金),也無怪乎許多BNB的持有者會將其稱為「金鏟子」。
幣安新幣挖礦的策略要領:
1.持有BNB、FDUSD或是USDC,在公告活動期間即可質押參與Launchpool獲得免費的新幣。也可以選擇將BNB存入幣安的「活期理財」,就會自動參與每一期的挖礦。不過穩定幣還是需要手動質押才能參與。
2. Launchpool的活動是不定期的驚喜,在牛市會比熊市機會多很多。例如2023年幣安只上了13個Launchpool,但比特幣減半的2024年暴增為21個(外加5次的Hodler和2次的Megadrop)。
3. Launchpool活動質押期間隨時可贖回本金,配發的新幣數量會依照每小時計算,害怕賺了挖礦卻賠了BNB幣價的用戶也可以實現靈活買賣(害怕BNB幣價虧損的用戶也可以採用穩定幣來挖礦)。
4.通過幣安審核的新幣通常是具有潛力的優質項目,懶得自己研究的投資者也可以研讀白皮書,藉此更加了解幣圈生態和趨勢。
5.其他主流交易所,如OKX、Bybit和Bitget也會有類似的送幣活動。對於在交易所無痛獲得新幣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YouTuber 「大方BigFang」,他幾乎每一期幣安或其他大所挖礦都會出詳細的影片教學,非常適合初學者。
6. 風險提醒:再大的幣圈交易所都有倒閉的風險,就算有交易所背書,DYOR還是最重要的。此外,用於挖礦的平台幣在挖礦期間也都有幣價下跌的風險,如果不是長期看好的投資人,也可以選擇用穩定幣去質押。
看了前一章所描述的比特幣未來願景,各位讀者是否對這個新興且神秘的投資市場蠢蠢欲動了呢?這一章就讓我們從買進第一顆屬於自己的加密貨幣為目標,學習所有幣圈新手必須了解的知識吧!
在比特幣交易所尚未蓬勃發展之前,一般人要獲得比特幣只有兩種方法:直接去挖礦,或是找到願意轉移比特幣給你的人進行「場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使用者可以在比特幣網站Bitcoin.org生成自己的比特幣錢包,也可以另尋其他錢包商免費提供生成錢包的服務。進行場外交易時,只要直接將「地址」貼給對方,他就能將比特幣轉給你。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分行代碼、國碼、身分認證等資訊,而這就是比特幣作為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最為去中心化的模式。然而,用法幣跟陌生人進行比特幣場外交易,其實承擔了巨大的安全性和信任度的風險。因此,現在除非大額交易或有特別原因,一般人買比特幣不會特別透過這種方式。加上現在詐騙橫行,若是收到來路不明的加密貨幣,也很有可能淪為詐騙的洗錢受害者或幫兇,甚至讓自己的戶頭受到凍結。至於挖礦取得比特幣這件事情,因為現在對於挖礦設備和電力及算力的需求競爭非常激烈,個人挖礦者獨立挖到比特幣的機率已經跟中樂透差不多了。
2024年9月,台灣金管會的證券期貨局頒布了修正後的洗錢防制法,並在同年11月30日施行,未依規定向金管會完成洗錢防制登記者,不得提供虛擬資產服務。金管會網站也列出了目前已經通過審核的台灣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讀者在選擇交易所之前,一定要先查詢對方是不是列在表格上的正規平台。想要私下進行加密幣交易的讀者,也要小心別在網路上公開發文徵求,以免誤觸法網。
◆中心化比特幣交易所的特點
對於加密貨幣的初學者來說,買賣加密貨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去一個合法的中心化交易所註冊(例如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幣託交易所和MAX交易所),把台幣匯到交易所(俗稱「入金」)之後,再用時價或是限價來買入加密貨幣,這個流程基本上跟買賣股票沒什麼差別。這個章節我們就來學習使用加密貨幣交易所有哪些該知道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常被問到的概念問題:
Q1:該選擇台幣交易所還是國際交易所?
大部分台灣幣圈投資人都有至少兩個交易所帳號,一個是能連結台灣的個人銀行帳戶,直接用台幣入金買幣的台幣交易所帳號,如MAX或BitoPro(幣託);另一個則是功能與交易深度更完善的國際級大交易所帳號,如幣安、OKX等。由於這些國際大型交易所目前無法直接支援台幣與加密貨幣的交易(可以選擇用信用卡刷卡入金,但手續費很高,匯率通常也不好,所以不建議),所以大部分的台灣投資人都是先在台幣交易所用台幣買進美元穩定幣USDT,再以加密貨幣的形式傳送到國際大型交易所帳戶,進行交易和其他理財投資。反之,如果在國際交易所獲利了結,想把加密貨幣轉回自己的台幣交易所和台幣帳戶內,則是將上述流程反向操作一次。
注意:在選定心儀的交易所之後,記得使用筆者的推薦註冊連結來註冊。我在每個交易所影片下方都會提供該所的註冊連結,可享手續費折扣20%的優惠。另外,讀者註冊成功之後,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優惠連結,並推廣給朋友,讓自己享有介紹人的分潤。這個部分可以想像成幣圈交易所為了推廣,會部分讓利給願意拍影片、寫文章、線下推薦朋友進入幣圈的行銷活動。不過,也有許多人因此當起了「帶單老師」,專門賺取介紹費和返佣,「老師」穩賺你的返佣手續費,不負責你的跟單盈虧,甚至會推薦不可靠的野雞交易所給你。所以進入幣圈的第一件事,一定是DYOR(Do Your Own Research,做好自己的研究),為自己負責,這是投資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幾乎所有的幣圈交易所都會推出自己的平台幣,提供交易手續費減免,以吸引投資者樂意使用。國際大交易所推出的平台幣如幣安的BNB、OKX的OKB或是Crypto.com的CRO,因為功能繁多,除了賺價差之外,還可以用來質押挖礦或是累積信用卡回饋等級,玩法多樣,也非常具有投資價值。關於2024年最新的以台幣購買加密貨幣的完整教學,也可以看我的這支影片,裡面有更詳細的註冊步驟。
Q2:什麼是訂單簿式撮合交易?
大多數加密貨幣交易所就像提供買賣股票的證券交易所一樣,有眾多不同的「幣」可供買賣。交易所擔任平台,透過在訂單簿上「掛單」(Maker)與「吃單」(Taker),買賣雙方可以在平台上撮合交易。平台透過這種交易方式賺取交易手續費,一般約在0.05%到0.2%之間。通常各交易所都會推出自己的平台幣(如幣安的BNB、MAX交易所的MAX或是幣託的BITO),在下單之前,讀者也可以先購買平台幣使用來獲得手續費折扣。
Q3:什麼是加密貨幣的託管?
當用戶註冊交易所帳戶時,要設定自己的帳號和密碼,帳戶內會提供幾個「地址」(Address)供你使用(不同的區塊鏈會需要不同的「地址」)。當用戶需要轉進加密貨幣時,可以透過轉入這些地址來入金;當用戶需要轉出加密貨幣時,則在帳戶中直接操作,填上外部地址即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會拿到這些地址真正的「私鑰」,因此,這些資金其實是託付給交易所協助管理。一個完整的錢包可以對接區塊鏈上的其他應用,但交易所帳號則無法做到,就是因為你沒有私鑰的緣故。這是交易所帳戶與錢包最大的區別之一,前者交易更方便,後者在管理資金上保有更大的自主權。
Q4:什麼是「交易對」?
「交易對」是加密貨幣交易所與證券交易所最大的差別之一。當我們買股票時,只會看到一個數字(法幣價格),沒有交易對的概念。因為不用說明,我們就知道這是台幣計價。但加密貨幣是無國界的投資標的,如果顯示每顆比特幣5萬塊⋯⋯那到底是5萬美元、歐元、還是台幣?為了標示清楚,每個幣的交易對就必須個別呈現,這一點讓不少新手吃盡苦頭:我只是想買個BTC,交易介面怎麼顯示BTC/USDT、BTC/BNB、ETH/ BTC⋯⋯到底怎麼買?
不用擔心,新手只要記得一招就好:無論你想買什麼幣,就去找「那種幣/USDT」就可以了。斜線後方是「貨幣本位」,也就是用來說明每顆比特幣用美元計價多少錢、用台幣計算又是多少錢。斜線前方就是「你正在買賣的東西」啦!例如我想投資BTC、ETH、DOGE,我就去找BTC/USDT、ETH/USDT、DOGE/USDT即可。USDT是交易所內最常見的單位本位,幣價與地位等同於美元(更多「穩定幣」的介紹,可以參考本書3-4),而BTC/USDT這個交易對則顯示了比特幣現在每顆值多少美元。當然,在台幣交易所我們需要用台幣兌換USDT,那麼你要找的就是TWD/USDT。
Q5:什麼是KYC、AML?
台灣與多數國家都要求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須為用戶完成KYC,也就是先通過「身分認證」(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這是各國法律的基本規範,目的是為了避免洗錢等不法用途。在註冊交易所帳號時,交易所會要求用戶提供身分證正反面照片等個人資料,除了身分證、護照之外,也常見包含地址的水電費帳單或是拿著證件照片拍大頭照之類。如果對於將個資交給加密貨幣交易所感到不放心,可以在上傳的證件照片打上「僅供XXX註冊用」的浮水印。
除此之外,反洗錢(Anti-Money Laundering,AML)也是各國政府和交易所越來越重視的部分。越是合法合規的中心化大型加密貨幣交易所,因應所在國家政府要求,對於KYC和AML的管控力道也會越趨加強。
例如這兩年,台幣交易所有時會發生使用者在轉出加密貨幣到國外,或從國外交易所轉回要換成台幣時,大筆資金(通常單筆50萬台幣以上)被交易所「風控」(風險控制)管制,必須提交資金來源等資料才能放行的情況,這通常是為了符合政府要求的「反洗錢」規定。
如果讀者不想透露太多自己的身分資訊並想保持交易的隱私,也可以選擇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s,DEX),因為DEX不需要傳統的註冊流程和繁瑣的實名KYC。但DEX需要使用者擁有更多的區塊鏈知識,畢竟一旦發生操作錯誤,沒有服務人員可以幫你找回資產,所以建議還是先學習中心化交易所的流程之後再鑽研本書後面會提到的DEX、Web3或冷錢包的服務,學會保管自己的數位資產。
Q8:購買加密貨幣會被政府課稅嗎?
這是許多投資者非常關心的議題,若投資加密貨幣獲利,是否需要繳稅給台灣政府呢?由於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白紙黑字法規,所以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會以我的會計師和國稅局的實務往來為原則作答。答案是:原則上加密貨幣的獲利應該要納入綜合所得稅,只是目前還沒有人真的被徵收。
另外還有一個加密貨幣投資人常見的認知是,在國外交易所賺到的錢,若用USDT匯回台灣交易所再賣掉換成台幣,應該適用個人每年海外所得的扣除額共750萬元(超過以稅率20%計算)。關於這一點會計師的建議是,若這個獲利是發生在海外的交易所,就可以享有海外財產交易所得750萬的免稅額。但要注意保留紀錄和入金的成本證明,萬一之後國稅局來查帳,要能夠證明這筆獲利是在國外交易所發生的(如果這筆錢是本金甚至虧損,也要提供證明才能扣除)。再次重申,由於國稅局也還沒有夠多的實際案例和明文法條,所以上述回答也是僅供參考。
另外,若真的在海外交易所賺太多錢,也可以考慮使用加密貨幣信用卡在當地直接把錢花掉,不用換回台幣出金,避開稅收問題。知名國際交易所如Bybit、Bitget、Crypto.com或是香港的RedotPay,都有和Visa或Mastercard合作推出聯名信用卡,只要將USDT儲值到信用卡帳戶就可以直接利用加密貨幣來消費,甚至可以在國外的ATM提領當地法幣,更符合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的使用概念。不過,使用加密貨幣信用卡(通常以USDT結算,所以又稱為U卡)需要注意刷卡手續費(通常屬於國外刷卡消費)和美金匯率,刷卡回饋也是要注意研究各大交易所的相關規定。
4-3 幣圈策略三:新幣挖礦
入門難度:★☆☆☆☆
獲利程度:★★★☆☆
風險程度:★☆☆☆☆
適合對象:幣安的BNB或穩定幣持有者
ICO→IEO→Launchpool
在介紹什麼是新幣挖礦(Launchpool)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什麼是ICO。「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這個詞彙是幣圈模仿傳統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即向大眾融資,只是將早期投資人的權益從「股份」換成「代幣」(token),投資人投入的真金白銀則由法幣換成加密貨幣(通常是擁有智能合約功能的ETH)。相信資深的幣圈人都還記得上上一次牛市,即2016到2017年底時,幣圈興起了一股ICO的風潮,缺乏政府監管、浮濫發行的白皮書和專案,利用新興的以太坊智能合約概念,結合投資者的FOMO心態,完美實現了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言「豬在風口也能飛起來」。這些缺乏應用場景的白皮書和毫無價值的加密代幣,前期曾讓海量投機者致富,但後期有更多項目方跑路或是代幣破發(跌破發行價)、甚至歸零,導致無數投資人追討無門,血本無歸。ICO亂象也間接導致了2018年加密市場暴跌進入熊市。
但在眾多浮濫的項目之中,也會有極少數真正的鑽石,例如2017年成立的交易所「幣安」也是透過ICO發行了BNB,才得以獲得足夠資金成立,並持續茁壯成為現在的「宇宙最大交易所」。在經歷了大量ICO泡沫破滅之後,幣安、OKX等國際級交易所痛定思痛,推出了新的玩法,即「首次交易所發行」(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IEO)。與ICO 最大的不同是,投資人可以不再只憑新創團隊自己的網頁、單薄的白皮書和真假難辨的團隊名單,來判斷是否投入自己的真金白銀。IEO是由交易所的業界專業人士事先替投資人評估,再幫助項目方在交易所上架代幣,等於是由交易所來替這些專案查核並背書,大大減少了虛假資訊和項目方跑路的風險。
新幣挖礦(Launchpool)讓你躺著也能賺
為了吸引交易所內的投資者來了解並投資這些新的專案和其代幣,幣安交易所也推出了Launchpool的活動,即在新項目和新代幣即將上市前,幣安用戶只需要持有BNB、USDC、FDUSD,即可在公告的挖礦活動期間內(通常2到10天)將BNB或穩定幣質押(stake)在活動礦池內,活動結束後會根據用戶質押的數量來贈送新的項目代幣,參與的用戶可以在新幣上架後立刻把幣賣掉(或是保留等待更高的漲幅),實現每次挖礦期間獲得1%到2%的無風險獲利。用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福利,是因為項目方會在上市前與交易所談好將代幣的總發行量部分分潤給交易所的用戶,我們可以理解為加密貨幣發行專案的行銷費用。
在2024年全年期間,幣安共推出了21次的Launchpool活動,共有610萬名用戶參與這些免費領錢的活動。除了Launchpool之外,幣安還推出了5次「HODLer空投」和2次「Megadrop空投」。HODLer空投不會事先公布活動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而是回溯歷史,根據用戶的BNB持倉量(活期或定期)進行歷史快照來分配新幣,主要是為了避免用戶在活動結束後立刻拋售造成BNB價格的短期下跌。Megadrop空投則較為複雜,需要用戶完成一些「幣安Web3錢包任務+BNB存入定期理財」。根據幣安官方統計,幣安歷史上(2017到2025年初)總共推出過73個代幣空投項目,累計持有1顆BNB的空投價值為313美金(2024年BNB幣單價為300到730美金),也無怪乎許多BNB的持有者會將其稱為「金鏟子」。
幣安新幣挖礦的策略要領:
1.持有BNB、FDUSD或是USDC,在公告活動期間即可質押參與Launchpool獲得免費的新幣。也可以選擇將BNB存入幣安的「活期理財」,就會自動參與每一期的挖礦。不過穩定幣還是需要手動質押才能參與。
2. Launchpool的活動是不定期的驚喜,在牛市會比熊市機會多很多。例如2023年幣安只上了13個Launchpool,但比特幣減半的2024年暴增為21個(外加5次的Hodler和2次的Megadrop)。
3. Launchpool活動質押期間隨時可贖回本金,配發的新幣數量會依照每小時計算,害怕賺了挖礦卻賠了BNB幣價的用戶也可以實現靈活買賣(害怕BNB幣價虧損的用戶也可以採用穩定幣來挖礦)。
4.通過幣安審核的新幣通常是具有潛力的優質項目,懶得自己研究的投資者也可以研讀白皮書,藉此更加了解幣圈生態和趨勢。
5.其他主流交易所,如OKX、Bybit和Bitget也會有類似的送幣活動。對於在交易所無痛獲得新幣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關注YouTuber 「大方BigFang」,他幾乎每一期幣安或其他大所挖礦都會出詳細的影片教學,非常適合初學者。
6. 風險提醒:再大的幣圈交易所都有倒閉的風險,就算有交易所背書,DYOR還是最重要的。此外,用於挖礦的平台幣在挖礦期間也都有幣價下跌的風險,如果不是長期看好的投資人,也可以選擇用穩定幣去質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