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1】在不對的產業中,你無法打敗大盤的原因

1946年,華特.施洛斯(Walter Schloss)剛從戰爭中歸來。不同於數以百萬計在戰場上喪生的同袍,他有過上正常生活的機會,而他的夢想,是在華爾街成為一名選股專家。
但對許多人來說,那個夢想似乎遙不可及。
首先,他沒有大學學歷。此外,他也沒有進入這個產業的人脈。正如某人所說,他「沒有任何人脈,華爾街幾乎沒有人知道他是誰」。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可能早就放棄了。但他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他參加了葛拉漢開設的一門課,課程宣揚一個簡單的投資策略:買進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換句話說,就是當一間公司帳上有兩億美元現金,而市值卻只有一億美元時,就買下它。這個方法就是用半價買股票。
當施洛斯執行這項策略時,他的表現非常出色。他建立了一個由超過100間公司組成的投資組合,這幾檔股票的價格都只有實際價值的一半。從1956年到1984年,他的投資基金創下了21.3%的年均報酬率,使他成為與巴菲特同一等級的超級投資人。
你可能會認為施洛斯是一位投資天才。他一定擁有某種特殊、獨特的投資能力,使他能夠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葛拉漢的課堂上,有一整群人都和施洛斯一樣成功。以下是幾個例子:

 湯姆.納普(Tom Knapp),特威迪布朗(Tweedy, Browne)創辦人,從1968年到1983年的年均報酬率為20%。
 比爾.魯安(Bill Ruane),紅杉基金(Sequoia Fund)創辦人,從1970年到1984年的年均報酬率為18.2%。
 華倫.巴菲特,巴菲特合夥事業有限公司(Buffett Partnerships)創辦人,從1957年到1969年的年均報酬率為23.8%。

這些人都不是天才。
只是當你學會了正確的策略之後,選股就變得比較簡單了。畢竟,如果你有一套可以反覆執行、打敗大盤的公式,那麼年復一年地應用它來賺錢,其實並不困難。
只要有正確的策略,在1950年代要投資成功並不困難。
接著我們來比較金融產業與鋼鐵產業。
1950年代,在哥倫比亞大學,有一位非常聰明的MBA學生。他是幾個校內主要社團的會長,在學生之間被稱為「A型工作狂」。大家都預期他畢業後絕對會事業有成。但他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他畢業後去經營一間鋼鐵廠。這份工作既危險、骯髒又困難,因為原物料價格波動,獲利極不穩定。更糟的是,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致勝的策略,來擊敗其他鋼鐵廠。
因此,他在鋼鐵業從來沒有獲得成功。
即使是最優秀、最聰明的人,在這個產業仍會失敗,因為這個產業的條件太艱困了。相比之下,只要在金融業掌握了正確的策略,即使是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也能致富。
因此,有時候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你是否處於一個容易成功的產業。
對公司來說也一樣。如果你想靠股市致富,那你需要從能讓你賺錢的產業開始。
假設現在是2004年。你正考慮投資美國四大航空公司:西南航空(Southwest)、聯合航空(United)、美國航空(American)和達美航空(Delta)。你要怎麼決定該投資哪一間航空公司?
也許你會挑選可能實現大量銷售成長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押寶達美航空,因為它的銷售額將會成長三倍。
又也許,你會挑選具有最強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選擇西南航空,因為它以低成本優勢著稱。
又或者,你會挑選這段期間結束時,毛利率最高的公司。如果是這樣,你可能會押寶聯合航空,它的毛利率將達到34%。
甚至,你可能會選擇四間公司都投資,以分散風險。有何不可?你手上有這些公司未來15年的財務報表,所以你知道它們的銷售量至少都會成長兩倍甚至三倍。
但是問題來了。
其實,投資其中任何一間航空公司都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你在2004年到2019年這15年間,投資任何一間主要航空公司,你的報酬都會落後大盤。美國航空的漲幅只有23%,而同期標普五百指數的漲幅是189%。達美航空與聯合航空的表現,分別比標普五百指數落後了16%與34%。唯一打敗大盤的是西南航空,但每年的超額報酬也只有幾個百分點。

【摘文2】絕對不要因為一支股票會上漲就買進

接下來我要說一個2010年代最精彩的逆貧致富故事。
有一個孩子在不理想的環境中成長。父親在他十歲時過世。當他在社區大學就讀時,販毒給他的人用手槍敲他的額頭,造成他頭骨骨折,他的醫療帳單高達數千美元。
最後,母親也因為他的毒癮把他趕出家門。
他慢慢地重建自己的人生。
他進了戒毒所。
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和一位美麗的演員結婚。
最後他終於有了足夠的錢開始投資房地產。
但他憑什麼能在房地產業成功?他大學沒有學過房地產投資,也沒有人指導他,他在房地產業毫無經驗。他既沒有多少資金,也不知道該怎麼和銀行談貸款條件。
不過,他始終遵循同一套決策公式,來判斷潛在的投資是否夠便宜。他不會問自己:「這筆投資未來會升值嗎?」而是問:「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對每一筆房地產投資都採用這種方式。
他會看著一棟房產,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會看著第二棟房子,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他會看著第三棟房子,問自己:「相對於買進的價格,這筆投資能產生大量的現金流嗎?」
每當他找到一棟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房子,他就會買下來並長期持有。
透過十多年如一日地實踐這套方法,他建立的投資公司管理超過40億美元的資產。現在的葛蘭特.卡爾登(Grant Cardone)是一位房地產名人,在Instagram上有超過470萬名追隨者。而最重要的是,母親重新接納了他。
卡爾登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投資教訓:與其依據價格上漲來做投資決策,不如根據現金流來判斷。正如卡爾登所說:「我從不為價格上漲而投資⋯⋯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現金流。」
你是否曾聽人談過「炒房」?意思是買下一筆房地產,然後以更高價格轉手賣出。
一般而言,這種做法被認為是投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利率可能會上升。
想擁有房地產的人可能會變少。
另一座城鎮可能變得比較受歡迎。
事實上,這正是知名財經專家戴夫.藍西(Dave Ramsey)在1988年破產的原因。他當時正用低價買進房地產,然後再高價轉售。
儘管他的投機操作一開始帶來了獲利,但是有一天,他的房產沒有升值,導致他還不出債務,最後只好申請破產。
相反的,真正的房地產投資是為了租金收入或現金流而買進房產。目標是買進那些能產生高租金收入、相對於買進價格非常划算的房產。這就是卡爾登成功的方式。他買下那些能產生大量現金流的房產。
結果證明,在金融市場中成功的方法是靠投資,不是靠炒股。
你無法預測明天某支股票會上漲還是下跌:利率可能會上升、某個顛覆性技術可能問世、銀行體系可能崩潰、一場大流行病可能發生、經濟可能陷入衰退、通膨可能導致成本飆升、恐怖攻擊也可能發生。
所以,你不該因為認為某一檔股票價格會上漲而買進。這麼做是投機。你應該做的是像買房地產一樣,因為現金流而買股票。
事實上,現實中的財務決策並不是在問:「這個東西或那個東西能不能以更高的價格賣掉?」而是應該問自己:「這項資產能帶來大量的現金流嗎?」
當學生決定攻讀某個學位時,他們不會關心財經學位或會計學位能不能再度高價賣出。他們關心的是哪個學位能幫他們賺最多錢。
當一位麥當勞加盟主開設新的店面時,他最在意的不是未來能不能把這間店賣給其他加盟主,而是他的餐廳能賺多少獲利。
但有趣的是:似乎沒有人把這種聰明又簡單的方式用於股市中,但我們在許多財務決策中都會運用這種方式,不論是上大學還是買房子。
人們一進入股市,他們的思考模式就完全被價格上漲占據了。
人們買輝達(NVIDIA)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買特斯拉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買亞馬遜的股票,因為他們覺得價格會上漲。
人們會說:「我應該在蘋果股價處於52週低點時投資,因為從這裡開始價格最有可能上漲。」或是他們會說:「我不應該投資亞馬遜,因為它正在52週高點,價格不太可能繼續上漲。」
這叫做投機,不是投資。
改變你的做法吧。不要問自己:「○○公司的股價會長期上漲嗎?」而是要專注於獲利。你要問自己:「買這間公司需要多少錢?相較於買進價,這間公司能賺到多少利潤?」這才是所有成功投資人的做法。

【摘文3】永遠不要買進人們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班傑明.史坦(Benjamin Stein)和柴克瑞.斯坦伯格(Zachary Sternberg)兩位大學生,都擁有有趣的背景。他們在大學期間成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名為雲杉屋投資管理(Spruce House Investment Management);這支基金為許多知名客戶管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
他們花了大量時間狂讀巴菲特的年度股東信,渴望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成立後的最初幾年,他們的績效非常出色。在扣除管理費後,他們仍創造了18%的報酬,相較於標普五百指數約8%的年化報酬率,他們的表現無人能敵。他們的成功如此前所未見,甚至被邀請參與撰寫新版《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書──巴菲特的導師葛拉漢的著作。
但是到了2019年,他們將投資組合轉向幾支成長股,包括Carvana(線上二手車經銷商)和Wayfair(電子商務業務),他們各自持有數百萬股。
這些股票一開始表現得非常好。
Carvana從2019年的80美元飆升至2022年的360美元。
Wayfair從2019年的150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340美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到2021年年中,他們的投資組合已經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幾乎是標普五百的兩倍。」史坦與斯坦伯格寫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我們就讓雲杉屋參與了一些品質極高的創投與成長股機會。」
但是後來一切都變了。
華爾街對這些股票的成長預期過高。他們相信Carvana會持續保持三位數的成長率,而且預期Wayfair每年都會有40%到50%的成長率。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公司能夠達成這麼高的期望。
結果你猜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天,這兩間公司都無法達到這些高預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兩間公司的股價就都崩盤了。Carvana和Wayfair的股價分別下跌了98%和90%。
這些股票──以及其他成長股──跌幅如此之大,結果史坦與斯坦伯格在年底前讓客戶損失了三分之二的資金,導致他們的基金被財經媒體網站ValueWalk評為十大表現最差避險基金之一。
他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寶貴的教訓:永遠不要買大家都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在職場上,員工通常會降低主管的預期、同時提高自己的成果。為什麼?如果員工把主管的期望設定得過高,就會很難超出預期、無法讓上司滿意。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股票。預期愈高,一旦公司未能達標,跌幅就愈大。如果華爾街對某一支股票抱有高度期待,那麼經營團隊就幾乎不可能滿足投資人的期望。換句話說,如果一支股票的期望很高,公司就很難超越預期。結果這支股票的績效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在網路泡沫時期,華爾街對科技公司的期望異常地高。「這間科技公司將成為下一間IBM,」他們說:「那間公司會達到10億美元估值。」但這些公司從未達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預期。當華爾街意識到這點,他們就會立刻拋售股票,導致價格崩跌。
雖然我們不會每天都遇到網路泡沫,但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較小。
2020年時,華爾街對汽車生產商 Nikola的未來抱有極高期待。有投資人預測它會成為整個電動車領域的龍頭;也有投資人認為它對特斯拉的市占率構成重大威脅。總而言之,所有人都預期它會表現得極其優秀。但是,這間公司從未實現這些期待,股價從每股1,977美元暴跌至不到5美元,成為近年表現最差的股票之一。
股價被高估的最大警訊,就是它看起來像一支「熱門股」。很多時候,讀者會寫信問我:「你覺得○○股是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嗎?」他們問的公司幾乎全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股票,近期的例子包括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Nikola和輝達。
千萬要當心熱門股。這是一條違反直覺的建議,大家都喜歡投資那些預期會表現良好的公司。但事實是,那些大家都預期會表現最好的股票,往往最有可能無法達成預期(因此表現不佳)。
你應該做的是買進沒人想要的股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