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工作就像選股票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每次給大學生演講或是給職場新人培訓,我都會問這樣的問題。得到的回答通常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或者能發揮自己長處的,工作起來開心的;或者更直接一點,薪水高的。
憑感覺,難以擁有好工作
而如果我進一步問:那你喜歡什麼工作?你的長處是什麼?你覺得薪水多高是高?他們往往會陷入困惑,回答不上來,就和回答「夢想是什麼」一樣茫然無措。要知道,在選擇工作上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就很容易喪失目標感,認為什麼都好,但似乎什麼都不夠好。例如我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小強,他就是「什麼都想要,又什麼都看不上」的代表。
小強一開始覺得在辦公室工作很光鮮氣派,於是進了一家公司當普通上班族,但一看到網路上「外送員月入十萬元」就覺得心裡不平衡。又聽說房產仲介很賺錢,他馬上辭掉工作去一家仲介做房產銷售,結果沒做滿三個月,就覺得每天早上晨會,打雞血式的喊口號太幼稚,還有每天打電話、發傳單太不體面,還是公務員、銀行職員這類的工作比較有面子。於是,他再次辭職,靠關係、找門路,進了一家銀行的信用卡部,結果他又嫌每天對著陌生人打電話、推銷信用卡既枯燥又沒成就感。
後來,他又覺得健身教練的工作挺好,琢磨著想去試試……工作沒幾年卻換了好幾份工作,小強整天都過得很「廢」,人在狀態外,面試時對於面試官提出,關於他過往工作經歷的疑惑,也給不出正面回答。到現在,他還是沒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像小強這種沒有目標,也沒有量化標準的選擇結果就是: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且錯失了累積職場價值和財富的機會。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該如何去衡量?在我看來,找工作跟選股票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我們學會價值投資,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且投入成本。你可能會有疑惑:找工作和選股票有什麼關係?炒股不是賭博嗎?什麼又是價值投資?下面我們一一來進行了解。
先說「炒股就是賭博」這種觀點到底對不對?其實這種認為股票是賭博的態度,和前面小強憑感覺找工作很相似,都是一種輕率的選擇。
很多人買股票只是因為聽別人說「這檔股票很好」,或者「這家企業會漲,很有前景」之類的傳言。但自己對這家企業的業務範圍、經營狀況、未來發展卻一無所知,甚至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貿然投入自己的血汗錢,導致最後血本無歸。同樣,在找工作上很多人也是聽別人說什麼工作不錯就選什麼工作,對工作內容、方式等完全不了解,等真正入職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像股市裡七虧二平一盈的規律:很多人懷揣著青春和抱負投入職場,結果工作3至5年,10%的人出類拔萃、20%的人差強人意,而70%的人則相對平庸。有的人甚至過了30歲還沒找到方向,純粹圖個溫飽而已。
那麼,如何選到好工作,讓自己避免成為那70%呢?首先,不管是投資還是求職,你都要深入了解對方,知道這家公司的口碑和背景、主要業務及經營情況;其次,確認這家公司的價值如何,對你有怎樣的價值,是否值得你選擇。
可能你認為這兩個建議放在選股票上比較合適,不適合用來找工作。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和很多創業圈的老闆們都探討過,要判斷求職者有沒有上進心,只要在面試時提問兩個問題就可以了:
第一,你了解本公司的業務嗎?(公司的核心產品和優勢,是企業能持續運行的根本。)
第二,你了解本公司的競品(競爭對手)有哪些嗎?(競爭對手決定企業是不是有競爭力,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
如果面試者回答不出來,那基本可以斷定他不會有太強的上進心。可見,不管是投資股票還是找工作,了解對方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必要方法,也是決定自己能否脫穎而出、擺脫平庸的關鍵。
了解一家公司是比較容易的,但給一家公司評估價值就比較難了。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價值?估值又是什麼?
「好」就是價值大於價格
估值就是計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例如,一件成本為100元的褲子售價為150元,100元就是它的內在價值,而150元就是它的價格。如果你知道了它的成本價,就很容易判斷自己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
在求職市場當中,你選擇一份工作,看中的是工作帶來的成長、收入、資源、環境等。企業老闆之所以會僱用你,是因為他們看中你的勞動給企業創造的價值高於企業付給你的薪水和其他成本。還記得之前《我值多少錢?》我們引用的話嗎?「企業在評價一個人時,最透明、最公平的標準,就是這個人創造出來的現金流量。只有在一個人賺取的利潤超過公司為他制定的目標金額時,他的價值才會被承認。」所以,不論是作為求職者的你,還是招聘方的企業,所看重的要素不外乎兩個:價值和價格。
在職場中的價值和價格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大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大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雙贏,企業和員工都很開心。
【第二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小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大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員工被公司拒絕錄用或者解僱。
【第三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大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小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員工婉拒報到或者公司不給員工升職加薪,員工就離職。
【第四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小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小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企業和員工互相看不上,無緣。
所以,對於公司來說,只有不斷發展壯大,為員工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機會,才能不斷吸引優秀的人;對於員工來說,只有不斷成長得更加優秀,能創造更大價值,才能找到更優秀的平臺。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每次給大學生演講或是給職場新人培訓,我都會問這樣的問題。得到的回答通常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或者能發揮自己長處的,工作起來開心的;或者更直接一點,薪水高的。
憑感覺,難以擁有好工作
而如果我進一步問:那你喜歡什麼工作?你的長處是什麼?你覺得薪水多高是高?他們往往會陷入困惑,回答不上來,就和回答「夢想是什麼」一樣茫然無措。要知道,在選擇工作上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就很容易喪失目標感,認為什麼都好,但似乎什麼都不夠好。例如我認識的一個年輕人小強,他就是「什麼都想要,又什麼都看不上」的代表。
小強一開始覺得在辦公室工作很光鮮氣派,於是進了一家公司當普通上班族,但一看到網路上「外送員月入十萬元」就覺得心裡不平衡。又聽說房產仲介很賺錢,他馬上辭掉工作去一家仲介做房產銷售,結果沒做滿三個月,就覺得每天早上晨會,打雞血式的喊口號太幼稚,還有每天打電話、發傳單太不體面,還是公務員、銀行職員這類的工作比較有面子。於是,他再次辭職,靠關係、找門路,進了一家銀行的信用卡部,結果他又嫌每天對著陌生人打電話、推銷信用卡既枯燥又沒成就感。
後來,他又覺得健身教練的工作挺好,琢磨著想去試試……工作沒幾年卻換了好幾份工作,小強整天都過得很「廢」,人在狀態外,面試時對於面試官提出,關於他過往工作經歷的疑惑,也給不出正面回答。到現在,他還是沒搞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像小強這種沒有目標,也沒有量化標準的選擇結果就是: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且錯失了累積職場價值和財富的機會。
那麼,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該如何去衡量?在我看來,找工作跟選股票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我們學會價值投資,選出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且投入成本。你可能會有疑惑:找工作和選股票有什麼關係?炒股不是賭博嗎?什麼又是價值投資?下面我們一一來進行了解。
先說「炒股就是賭博」這種觀點到底對不對?其實這種認為股票是賭博的態度,和前面小強憑感覺找工作很相似,都是一種輕率的選擇。
很多人買股票只是因為聽別人說「這檔股票很好」,或者「這家企業會漲,很有前景」之類的傳言。但自己對這家企業的業務範圍、經營狀況、未來發展卻一無所知,甚至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就貿然投入自己的血汗錢,導致最後血本無歸。同樣,在找工作上很多人也是聽別人說什麼工作不錯就選什麼工作,對工作內容、方式等完全不了解,等真正入職之後才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像股市裡七虧二平一盈的規律:很多人懷揣著青春和抱負投入職場,結果工作3至5年,10%的人出類拔萃、20%的人差強人意,而70%的人則相對平庸。有的人甚至過了30歲還沒找到方向,純粹圖個溫飽而已。
那麼,如何選到好工作,讓自己避免成為那70%呢?首先,不管是投資還是求職,你都要深入了解對方,知道這家公司的口碑和背景、主要業務及經營情況;其次,確認這家公司的價值如何,對你有怎樣的價值,是否值得你選擇。
可能你認為這兩個建議放在選股票上比較合適,不適合用來找工作。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和很多創業圈的老闆們都探討過,要判斷求職者有沒有上進心,只要在面試時提問兩個問題就可以了:
第一,你了解本公司的業務嗎?(公司的核心產品和優勢,是企業能持續運行的根本。)
第二,你了解本公司的競品(競爭對手)有哪些嗎?(競爭對手決定企業是不是有競爭力,能不能持續創造價值。)
如果面試者回答不出來,那基本可以斷定他不會有太強的上進心。可見,不管是投資股票還是找工作,了解對方不僅僅是保護自己的必要方法,也是決定自己能否脫穎而出、擺脫平庸的關鍵。
了解一家公司是比較容易的,但給一家公司評估價值就比較難了。如何判斷一家企業的價值?估值又是什麼?
「好」就是價值大於價格
估值就是計算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例如,一件成本為100元的褲子售價為150元,100元就是它的內在價值,而150元就是它的價格。如果你知道了它的成本價,就很容易判斷自己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
在求職市場當中,你選擇一份工作,看中的是工作帶來的成長、收入、資源、環境等。企業老闆之所以會僱用你,是因為他們看中你的勞動給企業創造的價值高於企業付給你的薪水和其他成本。還記得之前《我值多少錢?》我們引用的話嗎?「企業在評價一個人時,最透明、最公平的標準,就是這個人創造出來的現金流量。只有在一個人賺取的利潤超過公司為他制定的目標金額時,他的價值才會被承認。」所以,不論是作為求職者的你,還是招聘方的企業,所看重的要素不外乎兩個:價值和價格。
在職場中的價值和價格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大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大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雙贏,企業和員工都很開心。
【第二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小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大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員工被公司拒絕錄用或者解僱。
【第三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大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小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員工婉拒報到或者公司不給員工升職加薪,員工就離職。
【第四種】
企業角度:員工的價值(創造的利潤)小於員工的價格(薪水+用人成本)。
員工角度:企業的價值(薪水+成長)小於企業的價格(員工的時間+精力)。
結果:企業和員工互相看不上,無緣。
所以,對於公司來說,只有不斷發展壯大,為員工創造更好的條件和機會,才能不斷吸引優秀的人;對於員工來說,只有不斷成長得更加優秀,能創造更大價值,才能找到更優秀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