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文1】1956年 在貪婪與恐懼中,堅守價值投資
在具體講解1956年巴菲特的投資實例之前,先跟大家說一說這個時期對於巴菲特成長的重要性。
巴菲特從1971年開始撰寫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全體股東的信(簡稱「致股東的信」),這早已廣為人知。但其實,他在1956 年開始的15年「代客理財」生涯中,也會每年寫一篇致公司投資合夥人的信(以下簡稱「致合夥人的信」),卻很少有人去挖掘,然而這部分對於理解巴菲特的財富雪球如何滾起來,至關重要。
我在研究巴菲特所有的致合夥人的信、公司文件、年度報告、協力廠商參考資料和其他原始資訊後,發現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注意到一點,也就是巴菲特1996年發布的「股東手冊」(An Owner’s Manual),其實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琢磨了。本章先回顧巴菲特「股東手冊」第1條,表明了巴菲特對合夥人的態度,也可以讓我們反思自身作為投資者,是否具有足夠端正的投資態度。
「不要認為你擁有的是一張價格每天都在變動的紙張,遇到經濟或政治事件時就忙著賣出。你要像擁有這家企業一樣思考。」
巴菲特把投資者視為經營的合夥人,而他是管理與控股的合夥人。他說:「感激投資者的信任,將安度餘生的資金託付給我們共同冒險投資。」巴菲特希望投資者不要覺得自己只是擁有一張價格每天波動的紙張,在經濟政治緊張時就想拋售。他希望投資者視自己為企業的部分擁有者,如同與家人共同擁有一座農場或公寓,將股份長期保留。
1956年,26歲的巴菲特第一年創業時就是按照這個守則來進行。這一年的投資,有以下4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第一,在創業之前,巴菲特拒絕了葛拉漢的合夥人邀請。
巴菲特是「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親傳弟子,在創業之前,他曾在葛拉漢的公司短暫工作過。
1956年的春天,葛拉漢宣布退休,他給了巴菲特成為公司合夥人的機會。即使這是對巴菲特的肯定和讚賞,但對巴菲特而言,成為葛拉漢的繼承人已經失去意義,因為他已經跟隨自己仰慕的大師工作過,滿足了兒時的心願。
而且,葛拉漢退休後巴菲特也不願作為下級合夥人來工作,更不喜歡住在紐約。於是,他拒絕了邀請,回到老家奧馬哈以代客理財的方式創業(注意:未遵循合法合規管道代客理財是違法的)。
創業之前,26歲的巴菲特大約有17.4萬美元的資產。但他並沒有買房而是選擇了租房,他認為這樣能讓他的資產繼續增長,因為他的報酬率將遠遠超過房價的增長。
自巴菲特帶著9,800美元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以來,其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61%。可他還是很著急,他有很多好的想法,但缺少本金,因此他決定成立一家合夥投資公司。要知道,在1950年代,一名研究生獨自創業在家裡辦公,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
第二,巴菲特開始創業的時候,自己只出資了700美元。
是的,你沒有看錯,當時身家17萬美元的小富豪巴菲特,真的只拿了700美元入股,這就是巴菲特滾雪球的開始。
從巴菲特5歲賣口香糖開始,他就用各種方式緊緊抓住每一分錢,這就是他變得比同齡人更富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創業時,他邀請6位親友作為投資者,籌集了10.5萬美元開始投資,並明確表示這些資金不可撤回。他的岳父威廉.湯普森(William H. Thompson)博士投資了2.5萬美元,參與投資的還有媽媽、姊姊、姑姑、大學室友和兒時玩伴。
也許是因為英文中的博士和醫生是同一個單詞,一些書中將其岳父的身分誤譯為醫生。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個翻譯上的錯誤,但是理解投資者的身分對理解巴菲特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巴菲特從小就非常重視聲譽,他無法忍受因股票價格下跌而受到投資者批評,所以他只邀請自己的親友加入合夥公司。巴菲特自身的資金在每家公司只投資了100 美元,但從經營基金獲得的利潤中提取費用。事實上,按照當時的標準,巴菲特已經有些資本了,但他覺得應該「從管理投資公司中獲得槓桿作用」,他認為自己應該出主意,而不是資本。因此,巴菲特設計了一個收費公式——4%以上的報酬他拿一半,4%以下的報酬他拿四分之一。如果沒有賺錢,巴菲特就會虧錢(他以個人名譽無限擔保本金)。
對巴菲特來說,擔任親朋好友的委託人意味著他承擔的責任非常大。為了讓他的投資者知曉他的基本原則,他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召開了正式會議。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是,雖然他願意為公司承擔無限責任,但他不願意為投資者會議的晚餐買單,所以晚餐費用是大家分攤。
第三,賺錢是巴菲特的娛樂方式。
巴菲特的思考永遠集中在賺錢上,甚至在家裡舉辦聚會時,他經常中途離席上樓工作。他的娛樂方式要不是對著某位聽眾滔滔不絕地談股票,要不就是偶爾彈奏烏克麗麗。他的傳記《雪球》(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載是,巴菲特連看星星時,都覺得星星長得像是美元符號。
巴菲特工作時間不固定,他會穿著睡衣一邊閱讀年報,一邊喝著可口可樂、吃著洋芋片,享受獨處的樂趣。巴菲特的太太蘇珊.巴菲特(Susan Buffett)在回憶錄中說,巴菲特在家裡連拿小刀切火雞都不會,所有的時間都在想著要如何更好地投資。巴菲特不會照顧寶寶,更像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寶寶。
工作的時候,巴菲特會親自將文件歸檔、記帳及報稅,精確計算工作成果,自己樂在其中。他用家裡的電話與一些股票經紀人保持日常通話,將公司的開支盡可能縮減到零。唯一束縛巴菲特的,只有可供他使用的資金、精力及時間。
第四,巴菲特會像偵探一樣全方位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公司,也喜歡拜訪管理層並影響對方。
巴菲特會找到一切他能找到的資料來研究公司,而且經常親自去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或者標普公司(S&P Global Ratings),以獲得股票相關的數據和資料。
拜訪管理層是巴菲特做生意的一種方式,他透過這些會面盡可能地了解各家公司。在與管理層的私人接觸中,他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讓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9月1日,恩師及前雇主葛拉漢為巴菲特介紹了一筆12萬美元的投資,這筆錢比巴菲特拿到的初始資金還要多,這讓巴菲特離專業資金管理者更近了一步。
1956年,巴菲特做了一個經典預測,他預測美股市場的整體價值被高估了,特別是大型藍籌股。藍籌股的概念源自於賭場,早期賭場中的大額籌碼為藍色,所以市值大的股票被稱為藍籌股。
巴菲特預測市場短期內會跌下來,但他同時覺得對未來5到10年的市場來說,價格其實是被低估的,因為就算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熊市,也不會對價值本身造成大傷害,所以如果再下跌他還將增加頭寸,不排除使用槓桿。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預測市場主要是希望找到更多被低估的股票,因為這決定了未來賺取利潤的比例。
1956年年底,巴菲特寫了一封描述合夥公司年底經營狀況的信給合夥人,提到當年的總收入為4,500 美元,比市場高出4個百分點。在此說明,標普五百指數包括美國主要交易所500支具有代表性的股票,與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相比,其包含的股票更多,風險更分散,更能反映美國股市整體情況。
【摘文2】1985年 別再修補那艘破船
1985年巴菲特終於決定關掉不賺錢且拖累整體表現的紡織業務, 他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盡表述了困境下的思考,列舉了多年來他和工人共同做出的努力,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與其繼續在一艘破船上補漏,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上。
1985年的致股東的信還有一段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生意上都格外受用,揭示了這個樸素的道理:
「你不需要明白所有生意,我不明白的生意非常多,但股票市場的好處就是,你可以站在那裡一直不揮杆,直到你舒服為止。沒有必要一直拿著榔頭,因為你會看到什麼都想敲一下。」
身為職業交易員,大多數錯誤都來自於無聊想找點事做。人們往往沒有真的思考好就做了決策,而當行情或者時機更有利於自己時,卻沒了初始規模的本金。所以也許一直不揮杆,不拿榔頭才是對的。人生很多決策也是如此,「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我們如果想少些後悔就該多點耐心等待,等到那舒適的甜區好球再從容揮杆。
1985年,波克夏.海瑟威的淨值增加了6.1億美元,報酬率高達48.2%。巴菲特將這個報酬率形容為哈雷彗星造訪,稀有而珍貴。
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價格往往不合理
巴菲特在信中指出,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高薪專業人士組成的機構會使金融市場更穩定、更理性。事實上,那些機構持股且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的價格往往並不合理。
那些在市場上備受關注的股票,往往因為機構持有的緣故產生溢價,市場價格遠高於那些並未被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此時投資者可能因為媒體報導、又或是追逐熱點,其買入價格往往並不合理,從而產生風險。
我做過一個統計,每個月都買入上個月週轉率猛增的股票,持有一個月後賣出,這樣迴圈交易連續5年,在考慮手續費的情況下本金會虧損90%,可見跟風追市場熱門股票,無論在哪都不是好的投資策略。
石油大亨的故事
巴菲特回憶起他的老師講過的故事,以描述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一位老石油開發商在天堂門口被告知他有資格進入天堂,但那裡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容納石油開發商了。於是,老開發商對著天堂裡的人大喊:「地獄裡發現石油了!」結果,所有的石油開發商紛紛奔向地獄,而老開發商猶豫了一下,竟然也選擇跟隨他們。
這個故事帶來的,是關於市場非理性群體行為的重要啟示。市場參與者常常會因為聽到某個消息而做出非理性的集體行為,就像故事中的石油開發商聽到地獄裡有石油的消息後,盲目跟隨群眾一樣,投資者也會因為市場謠言或趨勢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羊群效應在市場中非常常見。當一大群人開始做某件事時,個體很容易被這種趨勢影響,而忽略了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在投資中要保持冷靜和理性,不被市場的瘋狂所左右。理解市場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在波動中找到真正的投資機會。
薪酬只與自己的業績掛鉤
在波克夏.海瑟威,巴菲特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獎勵機制,依據每個人在其職權範圍內的目標達成狀況進行薪酬發放。表現好的應得獎勵,與公司股價無關且獎酬沒有上限,這年就有人拿到超過200萬美元的獎金。在1985年,這種機制與當時大多數企業都不同,對員工和公司產生了以下影響。
第一,每個人的薪酬與其自身的業績掛鉤,避免了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現象。員工更有動力提高工作表現,確保自己能達成甚至超越設定的目標。
第二,減少短視近利。員工不再關注短期股價波動,而是專注於長遠的業績提升。
第三,增加員工忠誠度。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平的認可和回報,增加了對公司的忠誠度。這有助於減少人員流失,保持團隊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透過將薪酬與個人業績掛鉤,巴菲特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促進公平競爭。這不僅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績效,還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關閉波克夏.海瑟威紡織業務
雖然巴菲特對紡織業務有感情,但紡織業的長期困境和市場競爭讓他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細解釋了原因。
致股東的信
美國紡織業所面臨的是全球產能過剩的激烈競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國外低勞力成本的競爭。但關廠絕對不是工人的錯,事實上比起美國其他產業的工人,紡織業工人的薪資水準低得可憐。
在簽署勞資協定時,工會的幹部與成員充分認識到整個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從未提出不合理的調薪要求或不符合生產效益的訴求,相反地,大家都努力地想要維持競爭力,即使到了公司最後清算的時刻,他們仍極力配合,而諷刺的是,要是工會表現得過分一點,使我們早一點認識到這行業不具前景而立刻關廠,我們的損失可能會少一點。
這對股東來說是最悲慘的結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錯誤的產業。這種情況有如山繆.詹森(Samuel Johnson,英國詩人)所說的那匹馬,「一匹能數到十的馬,是匹了不起的馬,卻不是了不起的數學家」。同樣,一家能夠合理運用資金的紡織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紡織公司,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企業。
當你遇到一艘總是會漏水的破船,與其不斷費力氣去補破洞, 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上。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知道什麼會事半功倍,什麼又註定事倍功半,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應對變化,別像巴菲特知道紡織業會虧損,還苦熬了20年,得到的還是一樣的結局。
在這年致股東的信的末尾,我們還可以發現從1985年開始,巴菲特不喝百事轉喝可口可樂了。報稅紀錄表明,也是從這年開始,巴菲特悄悄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且在1987年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大跌25%後加速購買,直到1989年共買入10億美元,占當時波克夏.海瑟威帳面淨值的三分之一。
在具體講解1956年巴菲特的投資實例之前,先跟大家說一說這個時期對於巴菲特成長的重要性。
巴菲特從1971年開始撰寫致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全體股東的信(簡稱「致股東的信」),這早已廣為人知。但其實,他在1956 年開始的15年「代客理財」生涯中,也會每年寫一篇致公司投資合夥人的信(以下簡稱「致合夥人的信」),卻很少有人去挖掘,然而這部分對於理解巴菲特的財富雪球如何滾起來,至關重要。
我在研究巴菲特所有的致合夥人的信、公司文件、年度報告、協力廠商參考資料和其他原始資訊後,發現大多數人並沒有真正注意到一點,也就是巴菲特1996年發布的「股東手冊」(An Owner’s Manual),其實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琢磨了。本章先回顧巴菲特「股東手冊」第1條,表明了巴菲特對合夥人的態度,也可以讓我們反思自身作為投資者,是否具有足夠端正的投資態度。
「不要認為你擁有的是一張價格每天都在變動的紙張,遇到經濟或政治事件時就忙著賣出。你要像擁有這家企業一樣思考。」
巴菲特把投資者視為經營的合夥人,而他是管理與控股的合夥人。他說:「感激投資者的信任,將安度餘生的資金託付給我們共同冒險投資。」巴菲特希望投資者不要覺得自己只是擁有一張價格每天波動的紙張,在經濟政治緊張時就想拋售。他希望投資者視自己為企業的部分擁有者,如同與家人共同擁有一座農場或公寓,將股份長期保留。
1956年,26歲的巴菲特第一年創業時就是按照這個守則來進行。這一年的投資,有以下4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第一,在創業之前,巴菲特拒絕了葛拉漢的合夥人邀請。
巴菲特是「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親傳弟子,在創業之前,他曾在葛拉漢的公司短暫工作過。
1956年的春天,葛拉漢宣布退休,他給了巴菲特成為公司合夥人的機會。即使這是對巴菲特的肯定和讚賞,但對巴菲特而言,成為葛拉漢的繼承人已經失去意義,因為他已經跟隨自己仰慕的大師工作過,滿足了兒時的心願。
而且,葛拉漢退休後巴菲特也不願作為下級合夥人來工作,更不喜歡住在紐約。於是,他拒絕了邀請,回到老家奧馬哈以代客理財的方式創業(注意:未遵循合法合規管道代客理財是違法的)。
創業之前,26歲的巴菲特大約有17.4萬美元的資產。但他並沒有買房而是選擇了租房,他認為這樣能讓他的資產繼續增長,因為他的報酬率將遠遠超過房價的增長。
自巴菲特帶著9,800美元就讀哥倫比亞大學以來,其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達61%。可他還是很著急,他有很多好的想法,但缺少本金,因此他決定成立一家合夥投資公司。要知道,在1950年代,一名研究生獨自創業在家裡辦公,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情。
第二,巴菲特開始創業的時候,自己只出資了700美元。
是的,你沒有看錯,當時身家17萬美元的小富豪巴菲特,真的只拿了700美元入股,這就是巴菲特滾雪球的開始。
從巴菲特5歲賣口香糖開始,他就用各種方式緊緊抓住每一分錢,這就是他變得比同齡人更富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創業時,他邀請6位親友作為投資者,籌集了10.5萬美元開始投資,並明確表示這些資金不可撤回。他的岳父威廉.湯普森(William H. Thompson)博士投資了2.5萬美元,參與投資的還有媽媽、姊姊、姑姑、大學室友和兒時玩伴。
也許是因為英文中的博士和醫生是同一個單詞,一些書中將其岳父的身分誤譯為醫生。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個翻譯上的錯誤,但是理解投資者的身分對理解巴菲特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巴菲特從小就非常重視聲譽,他無法忍受因股票價格下跌而受到投資者批評,所以他只邀請自己的親友加入合夥公司。巴菲特自身的資金在每家公司只投資了100 美元,但從經營基金獲得的利潤中提取費用。事實上,按照當時的標準,巴菲特已經有些資本了,但他覺得應該「從管理投資公司中獲得槓桿作用」,他認為自己應該出主意,而不是資本。因此,巴菲特設計了一個收費公式——4%以上的報酬他拿一半,4%以下的報酬他拿四分之一。如果沒有賺錢,巴菲特就會虧錢(他以個人名譽無限擔保本金)。
對巴菲特來說,擔任親朋好友的委託人意味著他承擔的責任非常大。為了讓他的投資者知曉他的基本原則,他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召開了正式會議。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是,雖然他願意為公司承擔無限責任,但他不願意為投資者會議的晚餐買單,所以晚餐費用是大家分攤。
第三,賺錢是巴菲特的娛樂方式。
巴菲特的思考永遠集中在賺錢上,甚至在家裡舉辦聚會時,他經常中途離席上樓工作。他的娛樂方式要不是對著某位聽眾滔滔不絕地談股票,要不就是偶爾彈奏烏克麗麗。他的傳記《雪球》(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記載是,巴菲特連看星星時,都覺得星星長得像是美元符號。
巴菲特工作時間不固定,他會穿著睡衣一邊閱讀年報,一邊喝著可口可樂、吃著洋芋片,享受獨處的樂趣。巴菲特的太太蘇珊.巴菲特(Susan Buffett)在回憶錄中說,巴菲特在家裡連拿小刀切火雞都不會,所有的時間都在想著要如何更好地投資。巴菲特不會照顧寶寶,更像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寶寶。
工作的時候,巴菲特會親自將文件歸檔、記帳及報稅,精確計算工作成果,自己樂在其中。他用家裡的電話與一些股票經紀人保持日常通話,將公司的開支盡可能縮減到零。唯一束縛巴菲特的,只有可供他使用的資金、精力及時間。
第四,巴菲特會像偵探一樣全方位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公司,也喜歡拜訪管理層並影響對方。
巴菲特會找到一切他能找到的資料來研究公司,而且經常親自去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或者標普公司(S&P Global Ratings),以獲得股票相關的數據和資料。
拜訪管理層是巴菲特做生意的一種方式,他透過這些會面盡可能地了解各家公司。在與管理層的私人接觸中,他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讓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6年9月1日,恩師及前雇主葛拉漢為巴菲特介紹了一筆12萬美元的投資,這筆錢比巴菲特拿到的初始資金還要多,這讓巴菲特離專業資金管理者更近了一步。
1956年,巴菲特做了一個經典預測,他預測美股市場的整體價值被高估了,特別是大型藍籌股。藍籌股的概念源自於賭場,早期賭場中的大額籌碼為藍色,所以市值大的股票被稱為藍籌股。
巴菲特預測市場短期內會跌下來,但他同時覺得對未來5到10年的市場來說,價格其實是被低估的,因為就算是經歷一個完整的熊市,也不會對價值本身造成大傷害,所以如果再下跌他還將增加頭寸,不排除使用槓桿。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預測市場主要是希望找到更多被低估的股票,因為這決定了未來賺取利潤的比例。
1956年年底,巴菲特寫了一封描述合夥公司年底經營狀況的信給合夥人,提到當年的總收入為4,500 美元,比市場高出4個百分點。在此說明,標普五百指數包括美國主要交易所500支具有代表性的股票,與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相比,其包含的股票更多,風險更分散,更能反映美國股市整體情況。
【摘文2】1985年 別再修補那艘破船
1985年巴菲特終於決定關掉不賺錢且拖累整體表現的紡織業務, 他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盡表述了困境下的思考,列舉了多年來他和工人共同做出的努力,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與其繼續在一艘破船上補漏,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上。
1985年的致股東的信還有一段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生意上都格外受用,揭示了這個樸素的道理:
「你不需要明白所有生意,我不明白的生意非常多,但股票市場的好處就是,你可以站在那裡一直不揮杆,直到你舒服為止。沒有必要一直拿著榔頭,因為你會看到什麼都想敲一下。」
身為職業交易員,大多數錯誤都來自於無聊想找點事做。人們往往沒有真的思考好就做了決策,而當行情或者時機更有利於自己時,卻沒了初始規模的本金。所以也許一直不揮杆,不拿榔頭才是對的。人生很多決策也是如此,「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我們如果想少些後悔就該多點耐心等待,等到那舒適的甜區好球再從容揮杆。
1985年,波克夏.海瑟威的淨值增加了6.1億美元,報酬率高達48.2%。巴菲特將這個報酬率形容為哈雷彗星造訪,稀有而珍貴。
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價格往往不合理
巴菲特在信中指出,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高薪專業人士組成的機構會使金融市場更穩定、更理性。事實上,那些機構持股且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的價格往往並不合理。
那些在市場上備受關注的股票,往往因為機構持有的緣故產生溢價,市場價格遠高於那些並未被市場持續關注的股票。此時投資者可能因為媒體報導、又或是追逐熱點,其買入價格往往並不合理,從而產生風險。
我做過一個統計,每個月都買入上個月週轉率猛增的股票,持有一個月後賣出,這樣迴圈交易連續5年,在考慮手續費的情況下本金會虧損90%,可見跟風追市場熱門股票,無論在哪都不是好的投資策略。
石油大亨的故事
巴菲特回憶起他的老師講過的故事,以描述市場的非理性行為。一位老石油開發商在天堂門口被告知他有資格進入天堂,但那裡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容納石油開發商了。於是,老開發商對著天堂裡的人大喊:「地獄裡發現石油了!」結果,所有的石油開發商紛紛奔向地獄,而老開發商猶豫了一下,竟然也選擇跟隨他們。
這個故事帶來的,是關於市場非理性群體行為的重要啟示。市場參與者常常會因為聽到某個消息而做出非理性的集體行為,就像故事中的石油開發商聽到地獄裡有石油的消息後,盲目跟隨群眾一樣,投資者也會因為市場謠言或趨勢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羊群效應在市場中非常常見。當一大群人開始做某件事時,個體很容易被這種趨勢影響,而忽略了自己的獨立判斷。我們在投資中要保持冷靜和理性,不被市場的瘋狂所左右。理解市場的非理性行為,才能在波動中找到真正的投資機會。
薪酬只與自己的業績掛鉤
在波克夏.海瑟威,巴菲特設計了一套獨特的獎勵機制,依據每個人在其職權範圍內的目標達成狀況進行薪酬發放。表現好的應得獎勵,與公司股價無關且獎酬沒有上限,這年就有人拿到超過200萬美元的獎金。在1985年,這種機制與當時大多數企業都不同,對員工和公司產生了以下影響。
第一,每個人的薪酬與其自身的業績掛鉤,避免了平均分配的「大鍋飯」現象。員工更有動力提高工作表現,確保自己能達成甚至超越設定的目標。
第二,減少短視近利。員工不再關注短期股價波動,而是專注於長遠的業績提升。
第三,增加員工忠誠度。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公平的認可和回報,增加了對公司的忠誠度。這有助於減少人員流失,保持團隊的穩定性和凝聚力。
透過將薪酬與個人業績掛鉤,巴菲特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促進公平競爭。這不僅提升了公司的整體績效,還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對公司的長期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關閉波克夏.海瑟威紡織業務
雖然巴菲特對紡織業務有感情,但紡織業的長期困境和市場競爭讓他不得不做出這個決定。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詳細解釋了原因。
致股東的信
美國紡織業所面臨的是全球產能過剩的激烈競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主要來自國外低勞力成本的競爭。但關廠絕對不是工人的錯,事實上比起美國其他產業的工人,紡織業工人的薪資水準低得可憐。
在簽署勞資協定時,工會的幹部與成員充分認識到整個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從未提出不合理的調薪要求或不符合生產效益的訴求,相反地,大家都努力地想要維持競爭力,即使到了公司最後清算的時刻,他們仍極力配合,而諷刺的是,要是工會表現得過分一點,使我們早一點認識到這行業不具前景而立刻關廠,我們的損失可能會少一點。
這對股東來說是最悲慘的結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錯誤的產業。這種情況有如山繆.詹森(Samuel Johnson,英國詩人)所說的那匹馬,「一匹能數到十的馬,是匹了不起的馬,卻不是了不起的數學家」。同樣,一家能夠合理運用資金的紡織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紡織公司,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企業。
當你遇到一艘總是會漏水的破船,與其不斷費力氣去補破洞, 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換條好船上。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知道什麼會事半功倍,什麼又註定事倍功半,這就需要我們及時應對變化,別像巴菲特知道紡織業會虧損,還苦熬了20年,得到的還是一樣的結局。
在這年致股東的信的末尾,我們還可以發現從1985年開始,巴菲特不喝百事轉喝可口可樂了。報稅紀錄表明,也是從這年開始,巴菲特悄悄買入可口可樂公司股票,且在1987年可口可樂公司股票大跌25%後加速購買,直到1989年共買入10億美元,占當時波克夏.海瑟威帳面淨值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