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為什麼買「飆股」,而不是「存股」?
█1-1、買「飆股」的三大理由
在市場一片擁護「存股」,「存股」儼然已經成為台股顯學的現在,我卻大聲呼籲要選「飆股」,是基於以下3點理由:
1. 存股也有風險,把風險放在刀口上。
→既然投資一定有風險,那我寧願把承擔風險的機會,投資在飆股上。
2. 做飆股其實可以很風控。
→很多人普遍覺得上漲中飆股若往下跳水,乍看像是「從20樓往下跳」,很恐怖?
→但若我們事先把「風控防護網」鋪設在19.5樓處就攔截,其實只跌了0.5樓,風險並沒有比較大。
→重點不是股價會下跌多少,而是我們把風控停損點設計在下方多遠處?
3. 存股太慢,飆股較快。
→存股一年報酬率或許可以有18%,但這要本金夠大,存很多年才讓人有感。
→現實生活中,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旅遊規劃……睜開眼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許多地方需要開銷。在風控優先的前提下,我認為選進飆股是最佳選項,選進那些漲幅動輒突破100%、甚至可以讓本金翻數倍的飆股,才能創造較高的正期望報酬,讓資金使用效率相對高。
█1-2、什麼是飆股?
首先,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飆股,認識飆股的樣貌。
◆飆股的定義:「漲多跌少」
單看「漲多跌少」4個字會覺得很抽象,所以透過上面這些飆股走勢圖,我們能進一步得到飆股的4個描述:
1. 長期來看,上漲「空間」比較大,下跌「空間」比較小。
2. 長期來看,上漲「時間」比較長,下跌「時間」比較短。
3. 長期來看,下跌空間,甚少超過原先上漲空間的一半。
4.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的循環,但循環可能隨時結束。
這裡我們發現,原來用「空間力道X時間力道」就可以描述出飆股的輪廓。
順著這邏輯,你可以檢視台股不同年份的不同飆股,絕大多數都符合這「漲多跌少」的定義。
其實開發飆股策略是很有趣的,如果你自己也能投入心思去找到更多的飆股,甚至也把國外的股票掃視一輪,你將對這個「漲多跌少」的定義更加有感。
常聽人說台股是「淺碟市場」,從這份飆股名單裡也可以清楚驗證。此外,看了這幾十檔飆股,我們也會發現飆股名單是不斷變動的,沒有永遠的飆股、沒有永遠的霸主。
換句話說,如果飆股還沒停止「飆股循環」,那就會一直停留在飆股名單上,反之若它不再符合上面第3點定義,當它的回檔開始變多了,時間空間力道也變弱了,那飆股循環就結束了。
這讓我們得到一個交易上的啟發:「在循環持續的過程,說好不放手;在循環結束的時候,說好不持有。」
█1-3、想像會成真,只要精準定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件事會被實現兩次」:
1. 一次先是在大腦裡成形。
2. 然後,是在生活裡被實行。
想成就一件事,我們必須先在腦裡對這件事有了清楚的概念跟精準的定義後,大腦才會認得它,知道它是什麼之後,才能接著動手去實踐。
換個角度說,若我們今天很想要一個什麼東西,但其實自己卻又說不清楚那是什麼,最後通常很難達到。
好比常聽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當大腦不知道什麼是「福」,生活上就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
「想像」之所以會成真,並不神奇,是因為你想得夠明確,定義的夠精準,並且去行動、去實踐。所以價差投機者的問題,不在於操作上「選不到飆股」,在於思考上「要先定義飆股」。
《自在修練:40個賽斯修為法輕鬆上手》也提到:「信念創造實相。」意指在這個世界上,不論與我相處的任何人,或我經驗的任何事,都源自我的念頭。是我在念頭裡先有了人與事的精神意象,而後以我為核心,形成了磁場,接著再吸引人或創造事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深刻去經驗。換句話說,發生在我生命裡的任何事,不論吉凶禍褔、成敗得失,其實全都是由自己創造的。
一旦我們在大腦裡把飆股想清楚、將飆股精準定義,開發策略時就知道該如何設計選入飆股的條件,而且執行買進動作並持有飆股後,更因為已經全心全意的相信它就是飆股,也就得以在上漲過程中抱好抱滿,實現獲利最大化。
█1-4、把投機變成一個事業
很多人把買賣股票當作偏財運,更多人說「投機」不可取,但我卻是選擇「把投機變成一門事業」。
同前所述,很多事情會因為「定義」的改變,而有截然不同的行為結果。當今天我們把「投機」當作一個事業,我們就必須用經營事業的態度去看待投機,我們的眼光、想法也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身為投機這個事業的企業主,你不會再替自己的失敗「解釋原因」,你會想著該怎麼「解決問題」;你會把重點放在「交易的過程」,而非「交易的結果」;你會聚焦在「長遠的目標」,看淡「眼前的損益」;你將不再歸咎「市場的不可控」,而會專注在「自身的可控」。
當你擁有企業主心態,去面對你的交易生涯時,才能不停的成長,不停地增加你自身的無形資產(懂K線型態、指標、籌碼;辨識出漲多跌少的空間與時間力道;做好漲跌風控並嚴守資金風控;具備良好的成長型思維與情緒風控……等等)。你會努力讓你的「投機公司」不破產,可以永續經營,存活於市場上;為了擴大經營你的投機事業,你會致力於追求長期的正報酬。
回頭想想,前面提過的「成為贏家」的思維,是否跟成功的企業主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的,唯有當你把投資看待成一個事業,並以成為成功企業主自許,你終將成為市場的贏家!
Part 2 交易系統三大要素
█2-1、什麼是交易系統?
知名投資顧問與交易訓練專家Van K. Tharp在他的著作中《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有以下幾點論述:
‧「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幾個人都可以把該事情做好,那麼相關技巧就可以被模仿或傳授。」
‧「想要發展一套好模型,你必須找到幾個能夠把特定事情做好的人。」
‧「然後,你需要訪問這些人,尋找他們具備的共通之處,這就是創造模型的最主要工作。關鍵是尋找他們的共通之處,否則你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他們個人特有的性質,這些個人特質通常不重要。」
在創業者中,當我們把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贏家擺在一起比較時,會發現他們雖然來自不同領域,卻可以歸納出許多相同的特質,譬如:
‧保持熱情,永不放棄的恆毅力。
‧覺察當下,時刻專注的正念療癒力。
‧「相信自己可以」的自我效能感與成長型思維。
顯然,有些「贏家特質」是各個領域共通的。同樣的,在交易的世界裡,採用不同交易方法的贏家,他們之間也必定存在「共通之處」。有贏家擅長短線的當沖、隔日沖,有贏家專做長線大波段;有的贏家專注技術分析,有的贏家信奉價值投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跟交易手段,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交易系統」。
然而,不管是初進市場的新手或是已經具有一定資歷的老手,多半都沒辦法具體說明自己完整的交易內容,「交易系統」更是連聽都沒聽過。
市場贏家的「共通之處」,也就是「交易系統」,沒有想像中的複雜難懂,其實就僅是一個完整交易的基本組成:
1. 資金與風險控管
2. 交易策略
3. 交易觀念與交易心理。
在前一章節中我呈現了大量飆股範例,目的是要凸顯「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這個關鍵飆股循環特徵。從這個循環特徵中,請各位思考下面這三個問題:
1. 如何買到未來會飆漲的股票?
2. 買進之後,如何做好風控,因應可能的下跌?
3. 如何持續做到前面2點,並且確保長期正報酬?
如果你能回答問題1,表示你擁有買進飆股的策略;如果你能回答問題2,表示你具備資金管理與風控的概念;如果你能回答問題3,那你的交易心態顯然相當成熟穩健。在你過往的交易過程中,是否3個問題都有了然於胸的答案呢?
說穿了,市場上的贏家之所以是贏家,原因無他,就只是因為他們能掌握自己的交易系統,所以在面對這3個問題總是能夠面面俱到,如此而已。
█2-2、交易系統(一)資金與風險控管: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是「風險」?就是「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而風險控管,就是將事先計算好的風險當作此次交易的最壞打算,當價格觸及停損點時,果斷執行停損,不讓傷害擴大。
請注意,這裡我們指的是「受到傷害時,不讓傷害擴大」,而非「都不受傷害」。
「風險控管」可分成2部分來討論:
‧狀況1:虧損狀態的出場,謂之「原始停損」。
‧狀況2:獲利狀態下出場,謂之「移動停損」。
「資金控管」是實務交易很重要的一個要素,若說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實也不為過,因為良好且正確執行的資金控管,是對抗破產風險、能在市場上永續生存的的關鍵武器。
以下是兩個極端的錯誤資金控管情況:
‧錯誤狀況1:股票才下跌20%,本金卻賠了50%。
‧錯誤狀況2:股票明明大漲100%,但本金卻只增加2%。
這兩個狀況恰恰反映了資金控管要解決的兩大課題:
(一)如何降低資金曝險,不在某一次交易中大失血。
(二)如何在低風險的狀況下,有效率的運用資本去賺取更大的可能獲利?
我們都將在後面章節深入探討。
█2-3、交易系統(二)交易策略:不只「逮到飆股」,還要「抱住飆股」
資金與風險控管談的是「防守」,那「交易策略」掌管的就是「進攻」。好比一支籃球隊,若只是很會防守仍無法贏球,他們還必須設計出進攻的戰術,於比賽過程中投射三分球、禁區高低位搭配、以多打少的快攻陣型等等。
偏偏很多人在進入交易市場時,對於「該如何進攻」是缺乏主見也沒有想法的。他們最常犯的錯誤,不外乎就是聽信小道消息、想問別人意見、遇到下跌卻選擇繼續「買便宜」試圖攤平買進價格、沒有停損點……。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交易者之所以會犯下這些錯誤,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交易時沒有交易策略的,更精準地說,他們的買賣決策缺乏清楚而毫不含糊的指令。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必須簡單且合乎邏輯,如此一來我們才可能用它來穩健交易。在本書的第四章節,我會介紹獵鷹9號選股策略,展示策略架構與驗證結果,讓你知道、並且願意相信「逮到、並且抱住飆股、使獲利最大化的獵鷹九號選股策略」是我推薦給你最理想的進攻策略。
█2-4、交易系統(三)交易心理:讓人知道並做到上面2點
沒有策略、沒有風控,絕對行不通,但就算有策略,有風控,卻還是做不好交易?到底問題出在哪?因為就算擁有最好的資金與風險控管、交易策略,仍然需要有心理層面的規劃,去因應交易中將面臨的各種情緒。
「交易心理」就是讓我們時刻自我覺察,覺察心中的念頭、感受,希望、貪婪、恐懼和痛苦會讓人分心,而這些潛藏在心裡的感受想法,往往就是主導我們決策與行為的最大原動力。
█1-1、買「飆股」的三大理由
在市場一片擁護「存股」,「存股」儼然已經成為台股顯學的現在,我卻大聲呼籲要選「飆股」,是基於以下3點理由:
1. 存股也有風險,把風險放在刀口上。
→既然投資一定有風險,那我寧願把承擔風險的機會,投資在飆股上。
2. 做飆股其實可以很風控。
→很多人普遍覺得上漲中飆股若往下跳水,乍看像是「從20樓往下跳」,很恐怖?
→但若我們事先把「風控防護網」鋪設在19.5樓處就攔截,其實只跌了0.5樓,風險並沒有比較大。
→重點不是股價會下跌多少,而是我們把風控停損點設計在下方多遠處?
3. 存股太慢,飆股較快。
→存股一年報酬率或許可以有18%,但這要本金夠大,存很多年才讓人有感。
→現實生活中,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旅遊規劃……睜開眼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許多地方需要開銷。在風控優先的前提下,我認為選進飆股是最佳選項,選進那些漲幅動輒突破100%、甚至可以讓本金翻數倍的飆股,才能創造較高的正期望報酬,讓資金使用效率相對高。
█1-2、什麼是飆股?
首先,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飆股,認識飆股的樣貌。
◆飆股的定義:「漲多跌少」
單看「漲多跌少」4個字會覺得很抽象,所以透過上面這些飆股走勢圖,我們能進一步得到飆股的4個描述:
1. 長期來看,上漲「空間」比較大,下跌「空間」比較小。
2. 長期來看,上漲「時間」比較長,下跌「時間」比較短。
3. 長期來看,下跌空間,甚少超過原先上漲空間的一半。
4.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的循環,但循環可能隨時結束。
這裡我們發現,原來用「空間力道X時間力道」就可以描述出飆股的輪廓。
順著這邏輯,你可以檢視台股不同年份的不同飆股,絕大多數都符合這「漲多跌少」的定義。
其實開發飆股策略是很有趣的,如果你自己也能投入心思去找到更多的飆股,甚至也把國外的股票掃視一輪,你將對這個「漲多跌少」的定義更加有感。
常聽人說台股是「淺碟市場」,從這份飆股名單裡也可以清楚驗證。此外,看了這幾十檔飆股,我們也會發現飆股名單是不斷變動的,沒有永遠的飆股、沒有永遠的霸主。
換句話說,如果飆股還沒停止「飆股循環」,那就會一直停留在飆股名單上,反之若它不再符合上面第3點定義,當它的回檔開始變多了,時間空間力道也變弱了,那飆股循環就結束了。
這讓我們得到一個交易上的啟發:「在循環持續的過程,說好不放手;在循環結束的時候,說好不持有。」
█1-3、想像會成真,只要精準定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件事會被實現兩次」:
1. 一次先是在大腦裡成形。
2. 然後,是在生活裡被實行。
想成就一件事,我們必須先在腦裡對這件事有了清楚的概念跟精準的定義後,大腦才會認得它,知道它是什麼之後,才能接著動手去實踐。
換個角度說,若我們今天很想要一個什麼東西,但其實自己卻又說不清楚那是什麼,最後通常很難達到。
好比常聽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當大腦不知道什麼是「福」,生活上就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
「想像」之所以會成真,並不神奇,是因為你想得夠明確,定義的夠精準,並且去行動、去實踐。所以價差投機者的問題,不在於操作上「選不到飆股」,在於思考上「要先定義飆股」。
《自在修練:40個賽斯修為法輕鬆上手》也提到:「信念創造實相。」意指在這個世界上,不論與我相處的任何人,或我經驗的任何事,都源自我的念頭。是我在念頭裡先有了人與事的精神意象,而後以我為核心,形成了磁場,接著再吸引人或創造事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深刻去經驗。換句話說,發生在我生命裡的任何事,不論吉凶禍褔、成敗得失,其實全都是由自己創造的。
一旦我們在大腦裡把飆股想清楚、將飆股精準定義,開發策略時就知道該如何設計選入飆股的條件,而且執行買進動作並持有飆股後,更因為已經全心全意的相信它就是飆股,也就得以在上漲過程中抱好抱滿,實現獲利最大化。
█1-4、把投機變成一個事業
很多人把買賣股票當作偏財運,更多人說「投機」不可取,但我卻是選擇「把投機變成一門事業」。
同前所述,很多事情會因為「定義」的改變,而有截然不同的行為結果。當今天我們把「投機」當作一個事業,我們就必須用經營事業的態度去看待投機,我們的眼光、想法也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身為投機這個事業的企業主,你不會再替自己的失敗「解釋原因」,你會想著該怎麼「解決問題」;你會把重點放在「交易的過程」,而非「交易的結果」;你會聚焦在「長遠的目標」,看淡「眼前的損益」;你將不再歸咎「市場的不可控」,而會專注在「自身的可控」。
當你擁有企業主心態,去面對你的交易生涯時,才能不停的成長,不停地增加你自身的無形資產(懂K線型態、指標、籌碼;辨識出漲多跌少的空間與時間力道;做好漲跌風控並嚴守資金風控;具備良好的成長型思維與情緒風控……等等)。你會努力讓你的「投機公司」不破產,可以永續經營,存活於市場上;為了擴大經營你的投機事業,你會致力於追求長期的正報酬。
回頭想想,前面提過的「成為贏家」的思維,是否跟成功的企業主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的,唯有當你把投資看待成一個事業,並以成為成功企業主自許,你終將成為市場的贏家!
Part 2 交易系統三大要素
█2-1、什麼是交易系統?
知名投資顧問與交易訓練專家Van K. Tharp在他的著作中《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有以下幾點論述:
‧「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幾個人都可以把該事情做好,那麼相關技巧就可以被模仿或傳授。」
‧「想要發展一套好模型,你必須找到幾個能夠把特定事情做好的人。」
‧「然後,你需要訪問這些人,尋找他們具備的共通之處,這就是創造模型的最主要工作。關鍵是尋找他們的共通之處,否則你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他們個人特有的性質,這些個人特質通常不重要。」
在創業者中,當我們把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贏家擺在一起比較時,會發現他們雖然來自不同領域,卻可以歸納出許多相同的特質,譬如:
‧保持熱情,永不放棄的恆毅力。
‧覺察當下,時刻專注的正念療癒力。
‧「相信自己可以」的自我效能感與成長型思維。
顯然,有些「贏家特質」是各個領域共通的。同樣的,在交易的世界裡,採用不同交易方法的贏家,他們之間也必定存在「共通之處」。有贏家擅長短線的當沖、隔日沖,有贏家專做長線大波段;有的贏家專注技術分析,有的贏家信奉價值投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策略方法跟交易手段,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交易系統」。
然而,不管是初進市場的新手或是已經具有一定資歷的老手,多半都沒辦法具體說明自己完整的交易內容,「交易系統」更是連聽都沒聽過。
市場贏家的「共通之處」,也就是「交易系統」,沒有想像中的複雜難懂,其實就僅是一個完整交易的基本組成:
1. 資金與風險控管
2. 交易策略
3. 交易觀念與交易心理。
在前一章節中我呈現了大量飆股範例,目的是要凸顯「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這個關鍵飆股循環特徵。從這個循環特徵中,請各位思考下面這三個問題:
1. 如何買到未來會飆漲的股票?
2. 買進之後,如何做好風控,因應可能的下跌?
3. 如何持續做到前面2點,並且確保長期正報酬?
如果你能回答問題1,表示你擁有買進飆股的策略;如果你能回答問題2,表示你具備資金管理與風控的概念;如果你能回答問題3,那你的交易心態顯然相當成熟穩健。在你過往的交易過程中,是否3個問題都有了然於胸的答案呢?
說穿了,市場上的贏家之所以是贏家,原因無他,就只是因為他們能掌握自己的交易系統,所以在面對這3個問題總是能夠面面俱到,如此而已。
█2-2、交易系統(一)資金與風險控管: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是「風險」?就是「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而風險控管,就是將事先計算好的風險當作此次交易的最壞打算,當價格觸及停損點時,果斷執行停損,不讓傷害擴大。
請注意,這裡我們指的是「受到傷害時,不讓傷害擴大」,而非「都不受傷害」。
「風險控管」可分成2部分來討論:
‧狀況1:虧損狀態的出場,謂之「原始停損」。
‧狀況2:獲利狀態下出場,謂之「移動停損」。
「資金控管」是實務交易很重要的一個要素,若說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實也不為過,因為良好且正確執行的資金控管,是對抗破產風險、能在市場上永續生存的的關鍵武器。
以下是兩個極端的錯誤資金控管情況:
‧錯誤狀況1:股票才下跌20%,本金卻賠了50%。
‧錯誤狀況2:股票明明大漲100%,但本金卻只增加2%。
這兩個狀況恰恰反映了資金控管要解決的兩大課題:
(一)如何降低資金曝險,不在某一次交易中大失血。
(二)如何在低風險的狀況下,有效率的運用資本去賺取更大的可能獲利?
我們都將在後面章節深入探討。
█2-3、交易系統(二)交易策略:不只「逮到飆股」,還要「抱住飆股」
資金與風險控管談的是「防守」,那「交易策略」掌管的就是「進攻」。好比一支籃球隊,若只是很會防守仍無法贏球,他們還必須設計出進攻的戰術,於比賽過程中投射三分球、禁區高低位搭配、以多打少的快攻陣型等等。
偏偏很多人在進入交易市場時,對於「該如何進攻」是缺乏主見也沒有想法的。他們最常犯的錯誤,不外乎就是聽信小道消息、想問別人意見、遇到下跌卻選擇繼續「買便宜」試圖攤平買進價格、沒有停損點……。但是,為什麼他們會這樣?交易者之所以會犯下這些錯誤,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交易時沒有交易策略的,更精準地說,他們的買賣決策缺乏清楚而毫不含糊的指令。
一個好的交易策略必須簡單且合乎邏輯,如此一來我們才可能用它來穩健交易。在本書的第四章節,我會介紹獵鷹9號選股策略,展示策略架構與驗證結果,讓你知道、並且願意相信「逮到、並且抱住飆股、使獲利最大化的獵鷹九號選股策略」是我推薦給你最理想的進攻策略。
█2-4、交易系統(三)交易心理:讓人知道並做到上面2點
沒有策略、沒有風控,絕對行不通,但就算有策略,有風控,卻還是做不好交易?到底問題出在哪?因為就算擁有最好的資金與風險控管、交易策略,仍然需要有心理層面的規劃,去因應交易中將面臨的各種情緒。
「交易心理」就是讓我們時刻自我覺察,覺察心中的念頭、感受,希望、貪婪、恐懼和痛苦會讓人分心,而這些潛藏在心裡的感受想法,往往就是主導我們決策與行為的最大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