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導論
對於基本分析投資顧問來說,2009 年3 月份以來的十年期間是一段理想歲月。人們在這段期間很容易賺錢,因為市場行情持續走高。可是,我們千萬要弄清楚:不可搞混了多頭行情與交易技巧之間的差異。人們只要有一陣子可以輕鬆賺錢,就可能因此變得自信滿滿,總認為市場會如此繼續發展。

然而,我們的記憶很短暫。很多交易者已經忘記2008 年曾經發生過的市場狀況。2018 年底,我們雖然歷經下跌行情的洗禮,但就本書撰寫的2019 年中期來說,股票市場已經再創歷史新高。不過,多頭市場總會有結束的一天。空頭市場勢必會來臨。我們不知道這會發生在什麼時候,也不知道空頭行情的規模會有多大。一旦如此,這類走勢往往極為嚴峻,嚴重程度可能會遠超過多數人的想像。我之所以撰寫本書,目的是希望各位的投資可以預作安排,確保在各種市況下都能受到妥善保護與獲利。從根本上來說,要讓自己在精神上免受任何市場波動影響,無論是上漲、下跌或橫向盤整。否則的話,你過去8 年或10 年所累積的獲利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的虧損。這類虧損可能發生在半年之內。

與我一起共事的交易者普遍存在一種恐懼心理。大家害怕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即使你已經賺了一些錢,仍會擔心行情隨時反轉,而不知如何因應。你害怕既有的獲利可能得而復失。即使行情繼續上漲,人們也會擔心即將發生的跌勢,而且不知如何是好。

本書的讀者當中,有很多人都經歷過嚴重的空頭行情,譬如2008 年曾經發生的股災,這方面的痛楚雖然可能隨著時間久遠而淡化,但記憶總是不會完全被磨滅的。你可能僱用了投資顧問,但在行情上漲過程中,這些顧問的表現通常難以超越參考基準,碰到下跌行情,你的虧損還會遠遠落後參考基準。對於這種程度的「績效」,你竟然還得付費才能取得!

如何學會用這套方法交易
我不能算是標準的投資顧問。事實上,我根本稱不上是投資顧問。我是一個自學的金融交易者。1990 年代,我在墨西哥經營激流泛舟事業。至於我們家族,則在紐西蘭擁有一家小型風險投資公司──當時正陷入困境。該公司聘僱的投資顧問顯然不勝任,連續進行了幾筆不當的投資。我父親打電話對我說:「聽好,情況相當糟糕,這幾個投資顧問顯然不值得信任。我需要找到我能夠信賴的人。」這些投資涉及的資金規模相當龐大,於是我結束了在墨西哥的生活,返家開始整頓家族的財務投資生意。

我必須自學,我沒有數學的學位。我也沒有金融財務方面的學位。可是,我的腦筋還算靈光,衝勁十足,而且樂意辛勤工作,父親相信我可以把局面扭轉過來。我則琢磨著應該如何進行。

這家公司涉及兩個主要經營領域:一是風險資本投資,一是股票交易。經過兩三個月的梳理之後,我發現我們聘僱的投資顧問各懷鬼胎,全然不勝任。所以,我把他們全部都開除。

我決定自行處理投資組合。當時正逢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崩盤開始。我們眼看著過去累積的獲利快速消失,我們聘僱的市場投資顧問表示:「勞倫斯,不用擔心,只要繼續堅持下去,行情還會回來的。」我當時認為:「這些人都來自大型銀行,想必十分精明,我應該可以信賴他們。」

我繼續自學,思考行情可能的發展方向,同時也目睹這些投資顧問與銀行家推薦的股票──譬如:安隆(Enron)和世界通訊(WorldCom)──價格暴跌到零。我認為整個投資組合呈現的風險/報酬結構完全不恰當。於是,我決定不理會所有投資顧問的建議,把整個投資組合全部轉為現金。結果證明我的決策非常明智,因為我們當時正處於大空頭市場的開端。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斷然套現,損失顯然會更嚴重得多。

我們還沒有開始賺錢,但不再繼續虧損了。整個發展讓我對於外部投資顧問徹底喪失信心。我必須盡可能地自學,取得完整的控制權,尋找某種適合我們家族事業的投資方法。我開始參加交易課程,閱讀五百多本各種投資和交易方面的書籍,探索各種投資風格和策略。最後,我得到一個結論,我必須找到某種投資方法,這套方法呈現充分的統計證據顯示我的交易確實具備優勢。

我發現多數交易者與投資顧問是運用基本分析擬定決策,但這畢竟僅代表有根據的猜測而已。如此從事投資並不能取得長期穩定的績效。

我需要證據。這促使我進一步研究統計學相關而有所根據的交易方法,它們的算法簡單,可以被編製為電腦程式。運用市場歷史資料,我可以觀察各種方法如果實際運用於過去的結果。這給予我信心,我知道自己只要按照這些規則進行這些交易,那麼起碼知道持續運用該規則,統計結果大體上會如何。

Chapter1 不論市場發展如何,績效報酬都會更好
人們為何依據情緒進行交易
這種情況為何會發生?世界上畢竟充斥著各種金融資訊,足以淹沒整個媒體。可是,多數交易者似乎並不瞭解一點:金融媒體機構有他們自己的考量,這些考量未必符合交易者的利益。他們的考量是盡可能賺取廣告收益;他們希望盡可能提供可以吸引交易者的資訊。當行情下跌或出現重大賣壓,媒體一定會確保你能看到。他們渲染金融市場的恐慌。然後,他們訪問所謂的專家或投資顧問,雖然這些人實際上只是表達個人意見。他們被捲入這場遊戲,他們甚至相信自己的說法,但他們只是根據他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東西做出預測而已。

電視上紅咚咚的一片,走勢圖顯示的趨勢向下,每個人都預測著行情接下來會如何發展──所有這一切都對於交易者構成沉重的壓力和恐懼。交易者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們應該出場嗎?雖然資訊傳播業者希望他們繼續追蹤觀察。這點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他們的目的所在。

大多數交易者的行為會是情緒化的,遠超過他們自己願意承認的程度。當他們看著自己的交易帳戶,想的會是損失了多少金額而不是百分率,這會造成種種不確定。他們沒辦法理性思考,首先是因為受到CNBC 上名嘴們談論各種恐怖故事的影響,其次是交易者的思緒僅考慮到帳戶內流失的金額。處在這種情況下,情緒會全然壓倒理性。他們深感恐懼,希望保留手中尚存的東西。

處在非理性的心境下,你感到恐懼,還有你透過CNBC 和《華爾街日報》聽到各種恐怖故事,這是你最不適合擬定交易決策的時候,因為這些決策都不是根據邏輯分析擬定的。它們主要是考慮交易帳戶的損失。人類普遍存在強烈的損失厭惡傾向,不願承擔虧損。可是,我們知道,想要賺錢就必須願意承擔風險,有時候也確實會發生虧損。

交易帳戶規模不論有多大,你都希望帳戶繼續成長。人們天性就會不斷估算自己擁有多少錢,發生了多少盈虧。另外,人們往往會習慣於思考絕對金額,不是相對百分率。帳面發生10% 的虧損似乎還可以接受,但帳戶規模如果是100 萬,你可能會告訴自己,「我剛虧損了10 萬。」所以,帳戶規模如果是1,000 萬,10% 的虧損也就是100 萬。百分率雖然相同,但用絕對金額來看可能會讓你變得不理性。

我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在這些方面的問題。剛開始的時候,我的交易帳戶有30,000,我告訴自己,我可以接受20% 的帳戶耗損。換言之,這相當於6,000。看起來似乎還算合理。可是,假定我的交易帳戶規模來到200 萬;這種情況下,20% 就是400,000。這種水準的金額會讓你擬定策略的心理狀態全然不同。相對於30,000,雖然百分比相同,策略與市場走勢也一致,但面對龐大的絕對金額時,心理感受必然大不相同。

如何對抗情緒
即使最精明的交易者,也難免受到恐懼與非理性行為的影響。為了防範這方面的問題,最好是使用經過統計資料驗證的自動化交易系統。其次,若能確信系統的設計符合理性原則,就能將交易決策交由電腦執行。設計交易系統的過程中,我們知道自己沒有受到情緒影響,電腦當然也沒有情緒。電腦只是根據交易決策的運算方法執行指令。交易策略如果設計恰當,能夠確實反映你的風險容忍偏好,而且你也相信電腦運算方法具備長期優勢,你自然就可以按照電腦的指示採取行動。這是最適合從事交易的狀況。市場每天的價格波動已經不會對你構成影響,因為你知道行情不論如何變化,你的系統都具備長期獲利能力。

舉例來說,如果市場出現賣壓徵兆,但你知道自己的系統可以在這種市況下賺錢。這個市況變動不會對你造成影響,因為你採用的系統可以在別人發生虧損的情況下繼續賺錢。

我個人採用的交易策略是由50 個系統共同構成,我從來不擔心自己的部位或交易狀況。我的心情永遠保持平靜,因為我對於可能遭遇的狀況都已經預作安排。事實上,不論交易順利與否,我的妻子從來不覺得我的心情會因此發生變動。長達25 年的穩定期望績效,讓我的心情能夠始終保持平靜。

本書後續篇幅內,我將介紹一種系統性交易方法給讀者,這是由幾種不相關系統同時進行交易的策略,適用於任何市況。各位不必如同我一樣同時交易50 種系統;我會告訴各位如何使用少數幾套系統就能達到我強調的效果。運用這類系統,你就再也不必因為空頭市場或其他市場走勢而擔心受怕。我會逐步解釋你所需要做的每個行動與相關細節,讓你可以因應各種市況。當你的某些系統如果發生虧損,必然有另一些系統得以賺錢。

本書宗旨是協助各位降低或消除交易引發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會隨著不確定性的降低而逐漸消退。你無須、也不必刻意預測市場的走向;反之,你已經準備妥當而得以因應任何行情演變:多頭、空頭或橫向盤整。處在多頭市場,如果當時採用做多系統賺錢,你知道空頭市場一旦抬頭,你的放空系統就會啟動。結果,不論市場行為如何變動,整體績效都會提升;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壓力將會顯著減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