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投資?
| 名為「複利」的魔法
筆者提及,巴菲特為待人親切的威斯康辛州夫妻這樣的「普通人」,帶來富裕的生活,並因此帶給世界莫大影響。那麼具體而言,所謂帶來富裕的生活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或者說,像威斯康辛州夫妻般長期身為股東的人,究竟能增加多少資產?
巴菲特從 1965 年開始運用波克夏的資產 。他將自己從 1965 年至今,每年的運用績效公開在官方網站上 。根據這些資料,假設從 1965 年至 2014 年投資波克夏股票,最初投資的金額將以年增率約 22% 成長 。這可是約 1.8 萬倍呢!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額,但這是真的 。
這就是俗稱「複利的威力」,一年中成長 22%,僅是投資額的 1.2 倍,但如果持續五十年,就會成為好幾萬倍 。
常有人問:「為什麼人必須投資?」我認為這個簡單的問題其實相當深奧,但假如硬要簡單回答,就是:「因為透過投資,可以持續增加自己未來的資產價值 。」
投資的目的,就是放大未來價值 說到投資,也許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股票 。誠然,股票為投資的代名詞,但是投資並不限於股票 。在這些定義中,無論股票、不動產、存款,都只不過是投資的手段,不能成為投資本身的定義 。
筆者認為,所謂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放大資產的未來價值」。所謂價值,並不限於金錢上的價值,而且價值的定義因人而異 。再者,投資標的也不限於金融商品 。
投資常常要花時間才能產生實際價值 。若能好好運用在過程中培養的知識,讓現在工作上經手的專案成功,便可能因專案成功而升遷,進而獲得更大的成功,這就是透過複利的威力,讓自我投資產生好幾倍的價值 。反之,若因為短期產生的價值不大,而立刻唾棄投資,便無法享受複利的威力 。
我們一般將投資無法在未來產生價值的可能性,稱為「風險」。若投資在未來產生價值,那便是我們負擔風險的報酬,投資就是具有這種性質的事情 。
股票是零和遊戲嗎? 如果投資某間企業的股票,那間企業以此週轉過來的金錢創造出更高營收,那給予股東的財富大餅就會比股東投資的總額還高 。換言之,投資並非股東間的「零和遊戲」,而是產生新的價值 。
若 A、B 企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兩者總和的財富大餅成長了,就不能稱為零和遊戲 。的確,A 企業相對來說得到較多大餅,B 企業看似未得利,但 B 企業的大餅也確實成長了 。差別只在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分配,也就是「勝利」的程度,而 A、B 企業的投資人雙方獲利都有所成長 。投資能產生新的價值,增加贏家數,所以和零和遊戲不同 。
何謂解讀力?
獲取超額報酬的根本能力 大餅成長率分布愈廣的領域,「也更容易找到大餅成長率較高之標的」。因此能否具備看出「企業成長潛能」的眼光,會左右獲利的幅度 。
使巴菲特成為超級巨星的能力,本書稱之為投資的「解讀力」。以解讀力見長的投資人,能比投資 S&P 500 所獲得的利益還多 。藉由驅使解讀力而獲得的利益,和投資 S&P 500 等普通指數所得到的利益之差距,本書稱之為「超額報酬」。
若能長期驅使解讀力,就可以享受複利的威力,大幅增加資產成為市場上笑到最後又令人敬佩的「不死投資客」。
| 解讀資訊帶來的超額報酬
解讀力:創造並擷取附加價值 哈佛商學院視以下觀點為商業的基本概念,並將之徹底傳授給學生 :「創造附加價值,擷取其中部分價值。」(Create value. Then capture that value.)不可在創造附加價值前,就擷取附加價值 。不創造新價值卻擷取附加價值,就等同於「零和遊戲」。永續的商業典範不可能變成「零和遊戲」。
解讀力創造的附加價值,是相對於沒有解讀力也能得到的價值:超額收益,也就是高於從 S&P 500 能獲得的收益 。人稱最具解讀力、在投資業界創造出附加價值的避險基金產業中,訂定出「2 與 20」(2% 的運用資產、20% 的績效費)的標準,當作擷取附加價值時的平衡點機制 。
複利的負面威力 複利的威力不僅反映在從投資獲得的收益,也會加諸於手續費 。也就是說,持續每年支付 2% 的手續費,收益就相對的持續以複利減少 2% 。
研究假設巴菲特每年收取「2 與 20」的手續費:原本投資額應在五十年成長為 1.8 萬倍,卻因收取手續費而縮水至 1,200 倍 。而且,以二十年來看,從 11 倍縮小為 4.6 倍,結果竟低於 S&P 500 的 6.5 倍 。
縱使擁有再高的解讀力,託付後回到手中的價值卻低於能在 S&P 500 獲得的收益,那麼支付高額手續費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
投資「什麼標的」?——掌控消息者掌控投資
| 消息依取得方法形成差距
馬賽克理論 將分開來看不甚重要的消息,或奠基於第一手消息所導出的分析重疊,並藉由重疊思考的過程,分析者理出可能發生的重大消息,這稱為「馬賽克理論」。市場不允許內線交易這種狡猾事,而認同靠自己的雙腳獲取消息,且如同拼拼圖般驗證假說,藉此獲得投資收益 。
活用社交網絡 麥羅伊教授和柯恩教授關注大學母校的社交網絡與解讀力之間的關聯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證券分析師推薦「買進」的企業中,若有一些企業要角和該分析師畢業自同一所大學,則投資前者的績效較優 。
這種關係的緊密度會影響收益 。基金經理人若投資 X 公司,推測和 X 公司要角具有「畢業自同一所大學和同一間學院,且畢業年度相同」的關係會比「畢業自同一所大學」的關係更加緊密,且收益在統計上顯著較高 。此結果說明了 MBA 校友之間的社交網絡多麼堅固 。
| 消息依解讀方法形成差距
內線交易的啟示 內線人士(企業要角)進行自家公司的股票交易後,必須詳細公布該交易內容 。董事長增購自家公司的股票,可以解讀為他對於自家公司未來的預估發展抱持樂觀態度,可成為「買進」訊號 。
麥羅伊教授和柯恩教授將內線人士交易區分為「例行交易」和「機會型交易」。研究結果顯示,模仿例行交易人時,超額收益近乎為零;對照之下,模仿機會型交易人的交易時,可看見顯著的超額收益,此超額收益每月達 0.82%,年增率逼近 10% 。關注企業間的關係 大客戶的獲利狀況會左右供應商的業績 。柯恩教授的研究結論:市場即使取得大客戶關於財報的重大消息,也往往不會立即反映至供應商的預期營收和股價 。這顯示,如果基於大客戶所公布的關於財報的重大消息,事先預測供應商的財報消息,並以此進行投資,就可以獲取超額收益 。
法說會上可以取得的隱藏重磅訊息 法說會上,企業有從「舉手」的與會人士中自由選擇發問者的權利 。握有負面重大消息的企業在法說會中,會盡可能避免抽選推薦「賣出」的證券分析師 。
兩位教授的研究結論:電話會議中只偏心抽出推薦「買進」自家公司的證券分析師,稱為由企業「套招」過的法說會 。套招企業一旦停止套招,此差距就逆轉,而且該差距在一年的比率高達 12% 。若能事先分辨出套招企業,就能放空該企業的股票,獲得超額收益 。
法說會上比發言更重要的肢體語言 避險基金專家會聘請前間諜 。例如,Business Intelligence Advisors(BIA)公司運用 CIA 的技術探究經營團隊的真正意圖 。他們從經營團隊的用字遣詞到肢體語言,解析所有面向,驗證發言內容的可信度 。BIA 的技能可以成為解讀力的根源 。利用 BIA 分辨出企業是否進行「可疑」的財報發布,再放空該企業的股票,會是不錯的做法 。
「如何」投資?——了解自我者,掌控投資
投資世界超出了定量分析的範圍,可說是投資專家的經驗法則和「直覺」重疊作用的世界 。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大腦會無意識的走「捷徑」,運用事先形成的各種「認知偏誤」來瞬間判斷事物 。在進行投資判斷等重大判斷時,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個人類潛在意識的習性,強制要求大腦深入思考 。此時,敵人不是別人,而是無意識的自己,儼然是「與自己的戰鬥」。
熱手謬誤與回歸均值 「那位選手今天手感很熱」的現象稱為「熱手」。人類即使深刻記得「連續進球四次」,卻會忘記「第五次沒進」,這稱為「熱手謬誤」。不久後,該選手的投籃命中率會逐漸往平均值靠攏,稱為「回歸均值」。
投資人的績效也是如此 。投資人必須看基金經理人回歸均值後的績效再進行判斷 。熱手謬誤和回歸均值是出現於投資的各種領域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
| 數字先說先贏?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係指過度重視最早提出的數字或證據,此後無法偏離該前提太遠,是一種認知偏誤 。人類一旦被數字固定住,也就難以脫身移動 。原本應該要探討股價上漲的原因,如果還划算就投資,但划算與否的判斷基準卻成了錨定數字 。尋寶關鍵詞:套利與資產拆分 幾乎不需負擔風險而能獲得收益,這在投資世界中通常不太可能發生 。金融市場中的「一物二價」一旦發生,投資人若能盡早發現,就能成為珍貴的投資機會 。
母公司市值低於旗下子公司個別的推算市值總和時,稱為「集團折價」。此時,母公司可將旗下事業分拆出來掛牌,稱為「資產分拆」。若買進便宜的一方(作多),賣掉較高價的一方(放空),當其回歸一物一價時,就能確實獲利,這種交易稱為「套利」交易 。然而,低估市場的非理性,會遭遇慘痛經驗 。「市場的非理性,比你的支付能力還要持久。」這是凱因斯的名言 。
「誰在」投資?——釐清誘因者掌控投資
| 機構投資人創造出的投資機會
投資不只是資產之間的比價,更是一場由不同類型投資者共同參與的行為遊戲。理解他人的誘因,往往比僅僅研究標的更能掌握市場動態。正因如此:一流投資人不僅要「掌控自我」,還要「釐清他人的誘因」,儼然就是「釐清誘因者掌控投資」:
.受雇投資人的誘因: 受雇投資人(領薪水運用他人資產的投資人)必須避免冒著龐大風險卻嚴重失敗,而落入被「解雇」的命運 。他們帶著運用績效比其他競爭對手相對「勝出一點」或「不至於輸太多」的誘因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非經濟賣方: 對方的交易動機明確,而且並非由於市場觀點互異,又與經濟理性毫無關係,稱為「非經濟賣方」。這類交易動機出自經濟理性之外的賣方,會成為絕佳的交易對手 。代表案例: 日經平均指數更換組成個股時,日經平均連動型基金的受雇投資人為了躲避職位風險,必須將更換投資組合所伴隨的績效表現的偏離程度抑制在最小限度,而盡可能在更換生效前一刻才同時進行交易 。這創造了絕佳的套利機會 。
| 激進投資人與激進放空投資人
激進投資人的運作邏輯與一般投資法截然不同。集中購買股票,對經營團隊提出要求……以「出鋒頭至上」,透過媒體宣揚主張。根據研究:激進策略的超額收益源頭,為目標企業被併購而得到的高昂價格。目標企業最終未被併購的案例,其長期附加價值效應約為 0%。因此,對激進投資人來說,關鍵不是企業改善,而是「是否會被買走」。
.激進投資人的誘因: 激進投資人(如高登·蓋克)集中購買股票,對經營團隊提出要求 。激進投資人會以「出鋒頭至上」,透過媒體宣揚主張,製造催化劑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 葛林伍德教授研究顯示,激進策略的超額收益源頭,為目標企業被併購而得到的高昂價格 。目標企業最終未被併購的案例,其長期附加價值效應約為 0% 。
| 國會動向會影響股價?
我們都知道,國會議員必須為了當地選民服務,理應支持對當地產業和企業有利的法案。但市場未必即時消化法案的影響。因此在法案通過後的短時間內,會出現一段價格延滯期。就有研究顯示:若採用放空受害者、買進受益者的策略,超額收益的年增率竟高達 11%。像這樣理解政治行為模式,就能在市場反應前找到機會。
政治人物的誘因: 國會議員要贏得選舉,在處理國政時,必須為了當地選民而動,支持對當地產業和企業有利的法案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 議員的投票行動是公開消息 。研究顯示,市場並未於法案通過後立刻反映法案對產業的影響 。若實行套利投資策略(放空負面影響的企業,作多正面影響的企業),超額收益的年增率竟高達 11% 。
| 名為「複利」的魔法
筆者提及,巴菲特為待人親切的威斯康辛州夫妻這樣的「普通人」,帶來富裕的生活,並因此帶給世界莫大影響。那麼具體而言,所謂帶來富裕的生活是到什麼樣的程度呢?或者說,像威斯康辛州夫妻般長期身為股東的人,究竟能增加多少資產?
巴菲特從 1965 年開始運用波克夏的資產 。他將自己從 1965 年至今,每年的運用績效公開在官方網站上 。根據這些資料,假設從 1965 年至 2014 年投資波克夏股票,最初投資的金額將以年增率約 22% 成長 。這可是約 1.8 萬倍呢!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金額,但這是真的 。
這就是俗稱「複利的威力」,一年中成長 22%,僅是投資額的 1.2 倍,但如果持續五十年,就會成為好幾萬倍 。
常有人問:「為什麼人必須投資?」我認為這個簡單的問題其實相當深奧,但假如硬要簡單回答,就是:「因為透過投資,可以持續增加自己未來的資產價值 。」
投資的目的,就是放大未來價值 說到投資,也許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股票 。誠然,股票為投資的代名詞,但是投資並不限於股票 。在這些定義中,無論股票、不動產、存款,都只不過是投資的手段,不能成為投資本身的定義 。
筆者認為,所謂投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放大資產的未來價值」。所謂價值,並不限於金錢上的價值,而且價值的定義因人而異 。再者,投資標的也不限於金融商品 。
投資常常要花時間才能產生實際價值 。若能好好運用在過程中培養的知識,讓現在工作上經手的專案成功,便可能因專案成功而升遷,進而獲得更大的成功,這就是透過複利的威力,讓自我投資產生好幾倍的價值 。反之,若因為短期產生的價值不大,而立刻唾棄投資,便無法享受複利的威力 。
我們一般將投資無法在未來產生價值的可能性,稱為「風險」。若投資在未來產生價值,那便是我們負擔風險的報酬,投資就是具有這種性質的事情 。
股票是零和遊戲嗎? 如果投資某間企業的股票,那間企業以此週轉過來的金錢創造出更高營收,那給予股東的財富大餅就會比股東投資的總額還高 。換言之,投資並非股東間的「零和遊戲」,而是產生新的價值 。
若 A、B 企業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兩者總和的財富大餅成長了,就不能稱為零和遊戲 。的確,A 企業相對來說得到較多大餅,B 企業看似未得利,但 B 企業的大餅也確實成長了 。差別只在產業界整體的大餅分配,也就是「勝利」的程度,而 A、B 企業的投資人雙方獲利都有所成長 。投資能產生新的價值,增加贏家數,所以和零和遊戲不同 。
何謂解讀力?
獲取超額報酬的根本能力 大餅成長率分布愈廣的領域,「也更容易找到大餅成長率較高之標的」。因此能否具備看出「企業成長潛能」的眼光,會左右獲利的幅度 。
使巴菲特成為超級巨星的能力,本書稱之為投資的「解讀力」。以解讀力見長的投資人,能比投資 S&P 500 所獲得的利益還多 。藉由驅使解讀力而獲得的利益,和投資 S&P 500 等普通指數所得到的利益之差距,本書稱之為「超額報酬」。
若能長期驅使解讀力,就可以享受複利的威力,大幅增加資產成為市場上笑到最後又令人敬佩的「不死投資客」。
| 解讀資訊帶來的超額報酬
解讀力:創造並擷取附加價值 哈佛商學院視以下觀點為商業的基本概念,並將之徹底傳授給學生 :「創造附加價值,擷取其中部分價值。」(Create value. Then capture that value.)不可在創造附加價值前,就擷取附加價值 。不創造新價值卻擷取附加價值,就等同於「零和遊戲」。永續的商業典範不可能變成「零和遊戲」。
解讀力創造的附加價值,是相對於沒有解讀力也能得到的價值:超額收益,也就是高於從 S&P 500 能獲得的收益 。人稱最具解讀力、在投資業界創造出附加價值的避險基金產業中,訂定出「2 與 20」(2% 的運用資產、20% 的績效費)的標準,當作擷取附加價值時的平衡點機制 。
複利的負面威力 複利的威力不僅反映在從投資獲得的收益,也會加諸於手續費 。也就是說,持續每年支付 2% 的手續費,收益就相對的持續以複利減少 2% 。
研究假設巴菲特每年收取「2 與 20」的手續費:原本投資額應在五十年成長為 1.8 萬倍,卻因收取手續費而縮水至 1,200 倍 。而且,以二十年來看,從 11 倍縮小為 4.6 倍,結果竟低於 S&P 500 的 6.5 倍 。
縱使擁有再高的解讀力,託付後回到手中的價值卻低於能在 S&P 500 獲得的收益,那麼支付高額手續費的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
投資「什麼標的」?——掌控消息者掌控投資
| 消息依取得方法形成差距
馬賽克理論 將分開來看不甚重要的消息,或奠基於第一手消息所導出的分析重疊,並藉由重疊思考的過程,分析者理出可能發生的重大消息,這稱為「馬賽克理論」。市場不允許內線交易這種狡猾事,而認同靠自己的雙腳獲取消息,且如同拼拼圖般驗證假說,藉此獲得投資收益 。
活用社交網絡 麥羅伊教授和柯恩教授關注大學母校的社交網絡與解讀力之間的關聯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證券分析師推薦「買進」的企業中,若有一些企業要角和該分析師畢業自同一所大學,則投資前者的績效較優 。
這種關係的緊密度會影響收益 。基金經理人若投資 X 公司,推測和 X 公司要角具有「畢業自同一所大學和同一間學院,且畢業年度相同」的關係會比「畢業自同一所大學」的關係更加緊密,且收益在統計上顯著較高 。此結果說明了 MBA 校友之間的社交網絡多麼堅固 。
| 消息依解讀方法形成差距
內線交易的啟示 內線人士(企業要角)進行自家公司的股票交易後,必須詳細公布該交易內容 。董事長增購自家公司的股票,可以解讀為他對於自家公司未來的預估發展抱持樂觀態度,可成為「買進」訊號 。
麥羅伊教授和柯恩教授將內線人士交易區分為「例行交易」和「機會型交易」。研究結果顯示,模仿例行交易人時,超額收益近乎為零;對照之下,模仿機會型交易人的交易時,可看見顯著的超額收益,此超額收益每月達 0.82%,年增率逼近 10% 。關注企業間的關係 大客戶的獲利狀況會左右供應商的業績 。柯恩教授的研究結論:市場即使取得大客戶關於財報的重大消息,也往往不會立即反映至供應商的預期營收和股價 。這顯示,如果基於大客戶所公布的關於財報的重大消息,事先預測供應商的財報消息,並以此進行投資,就可以獲取超額收益 。
法說會上可以取得的隱藏重磅訊息 法說會上,企業有從「舉手」的與會人士中自由選擇發問者的權利 。握有負面重大消息的企業在法說會中,會盡可能避免抽選推薦「賣出」的證券分析師 。
兩位教授的研究結論:電話會議中只偏心抽出推薦「買進」自家公司的證券分析師,稱為由企業「套招」過的法說會 。套招企業一旦停止套招,此差距就逆轉,而且該差距在一年的比率高達 12% 。若能事先分辨出套招企業,就能放空該企業的股票,獲得超額收益 。
法說會上比發言更重要的肢體語言 避險基金專家會聘請前間諜 。例如,Business Intelligence Advisors(BIA)公司運用 CIA 的技術探究經營團隊的真正意圖 。他們從經營團隊的用字遣詞到肢體語言,解析所有面向,驗證發言內容的可信度 。BIA 的技能可以成為解讀力的根源 。利用 BIA 分辨出企業是否進行「可疑」的財報發布,再放空該企業的股票,會是不錯的做法 。
「如何」投資?——了解自我者,掌控投資
投資世界超出了定量分析的範圍,可說是投資專家的經驗法則和「直覺」重疊作用的世界 。行為經濟學發現人類大腦會無意識的走「捷徑」,運用事先形成的各種「認知偏誤」來瞬間判斷事物 。在進行投資判斷等重大判斷時,我們有必要了解這個人類潛在意識的習性,強制要求大腦深入思考 。此時,敵人不是別人,而是無意識的自己,儼然是「與自己的戰鬥」。
熱手謬誤與回歸均值 「那位選手今天手感很熱」的現象稱為「熱手」。人類即使深刻記得「連續進球四次」,卻會忘記「第五次沒進」,這稱為「熱手謬誤」。不久後,該選手的投籃命中率會逐漸往平均值靠攏,稱為「回歸均值」。
投資人的績效也是如此 。投資人必須看基金經理人回歸均值後的績效再進行判斷 。熱手謬誤和回歸均值是出現於投資的各種領域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
| 數字先說先贏?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係指過度重視最早提出的數字或證據,此後無法偏離該前提太遠,是一種認知偏誤 。人類一旦被數字固定住,也就難以脫身移動 。原本應該要探討股價上漲的原因,如果還划算就投資,但划算與否的判斷基準卻成了錨定數字 。尋寶關鍵詞:套利與資產拆分 幾乎不需負擔風險而能獲得收益,這在投資世界中通常不太可能發生 。金融市場中的「一物二價」一旦發生,投資人若能盡早發現,就能成為珍貴的投資機會 。
母公司市值低於旗下子公司個別的推算市值總和時,稱為「集團折價」。此時,母公司可將旗下事業分拆出來掛牌,稱為「資產分拆」。若買進便宜的一方(作多),賣掉較高價的一方(放空),當其回歸一物一價時,就能確實獲利,這種交易稱為「套利」交易 。然而,低估市場的非理性,會遭遇慘痛經驗 。「市場的非理性,比你的支付能力還要持久。」這是凱因斯的名言 。
「誰在」投資?——釐清誘因者掌控投資
| 機構投資人創造出的投資機會
投資不只是資產之間的比價,更是一場由不同類型投資者共同參與的行為遊戲。理解他人的誘因,往往比僅僅研究標的更能掌握市場動態。正因如此:一流投資人不僅要「掌控自我」,還要「釐清他人的誘因」,儼然就是「釐清誘因者掌控投資」:
.受雇投資人的誘因: 受雇投資人(領薪水運用他人資產的投資人)必須避免冒著龐大風險卻嚴重失敗,而落入被「解雇」的命運 。他們帶著運用績效比其他競爭對手相對「勝出一點」或「不至於輸太多」的誘因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非經濟賣方: 對方的交易動機明確,而且並非由於市場觀點互異,又與經濟理性毫無關係,稱為「非經濟賣方」。這類交易動機出自經濟理性之外的賣方,會成為絕佳的交易對手 。代表案例: 日經平均指數更換組成個股時,日經平均連動型基金的受雇投資人為了躲避職位風險,必須將更換投資組合所伴隨的績效表現的偏離程度抑制在最小限度,而盡可能在更換生效前一刻才同時進行交易 。這創造了絕佳的套利機會 。
| 激進投資人與激進放空投資人
激進投資人的運作邏輯與一般投資法截然不同。集中購買股票,對經營團隊提出要求……以「出鋒頭至上」,透過媒體宣揚主張。根據研究:激進策略的超額收益源頭,為目標企業被併購而得到的高昂價格。目標企業最終未被併購的案例,其長期附加價值效應約為 0%。因此,對激進投資人來說,關鍵不是企業改善,而是「是否會被買走」。
.激進投資人的誘因: 激進投資人(如高登·蓋克)集中購買股票,對經營團隊提出要求 。激進投資人會以「出鋒頭至上」,透過媒體宣揚主張,製造催化劑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 葛林伍德教授研究顯示,激進策略的超額收益源頭,為目標企業被併購而得到的高昂價格 。目標企業最終未被併購的案例,其長期附加價值效應約為 0% 。
| 國會動向會影響股價?
我們都知道,國會議員必須為了當地選民服務,理應支持對當地產業和企業有利的法案。但市場未必即時消化法案的影響。因此在法案通過後的短時間內,會出現一段價格延滯期。就有研究顯示:若採用放空受害者、買進受益者的策略,超額收益的年增率竟高達 11%。像這樣理解政治行為模式,就能在市場反應前找到機會。
政治人物的誘因: 國會議員要贏得選舉,在處理國政時,必須為了當地選民而動,支持對當地產業和企業有利的法案 。
他們的超額收益來源: 議員的投票行動是公開消息 。研究顯示,市場並未於法案通過後立刻反映法案對產業的影響 。若實行套利投資策略(放空負面影響的企業,作多正面影響的企業),超額收益的年增率竟高達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