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卷首語:讓我們輕鬆走入政治世界

  眼前這個時代看來科學如此昌明,我們身處的世界卻依舊存在高度的「超現實」特徵,甚且彷彿有些「假做真時真亦假」的味道;政治範疇就是個最好的例子,至少我如此認為。例如一九四八年,歐威爾在《一九八四》這本充滿諷刺、又處處潛藏真知灼見的反烏托邦小說中,不僅藉由「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一連串虛構口號,將現實政治場域裡頭的矛盾表露得淋漓盡致,甚至天才洋溢地創造出「雙重思考」(doublethink)概念。根據他的說法,所謂雙重思考的特徵是:
  知道又不知道;
  意識到赤裸裸的真相,卻又說出仔細構築的謊言;
  同持支持兩種相牴的意見,且明知兩者彼此矛盾,卻又兩個都相信;
  用邏輯對抗邏輯;
  聲稱自己崇尚道德,卻又做出違反道德的事;
  相信民主是不可能的事,卻又擔任其守護者;
  忘記必須忘記的事,必要時將記憶找回來,接著又迅速忘記。
  從某個角度看來,這難道不是存在於當下政治世界的「真實」嗎?
  雖說自十九世紀以來,從歐洲大陸一隅出發,透過無數革命先賢烈士前仆後繼地呼籲、吶喊、衝撞、狂飆,乃至奮不顧身流血犧牲,終於迎來眼前這個到處高舉「人民當家作主」大旗的新時代,不過,真說到政治,或許大家還是直覺將它歸類成「衙門裡一小撮人的事」。問題是,倘果真如此,那麼多人加上那麼些年忙活了半天,究竟改變了些甚麼?真的有所改變嗎?又或者,是否我們所爭取到的改變還不夠?若此,未來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還有哪些改變是值得繼續奮鬥的?為了解決至少是自己心中一連串盤旋不去的疑惑,也為了對台下傳道授業對象負責,更期盼拋磚引玉聆聽各位腦力激激盪,於是自問自答且自說自話地寫完了這本「懺悔錄」。
  以下,就先跟各位分享幾點個人心中疑惑與思考的初步結果。

矛盾:政治現實與政治學教科書勾勒的理想
  到底「政治」是個什麼東西?
  相信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是有點懂,又有點不太懂。
  各位所以自認有點懂,或許因為當大家把當前政治局勢或其牽扯的社會問題拿來茶餘飯後閒聊時,看似許多人都能娓娓說來、頭頭是道,甚至俯耳悄悄傳遞一些少為人知又難言究竟的內幕秘辛;但是,捫心自問有時又覺得不太懂的原因,則是一旦這些話題扯上若干政治專有理論名詞,往往爭執了半天卻極少有人真能搞清楚說明白這些詰屈聱牙的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時,人們多半不是乾脆跳過它們,便是選擇直接從主觀立場和媒體議論內容來望文生義。
  話說回來,政治和它所涉及的概念真的這麼難懂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說明一件事情,也就是我們在這本書裡頭所要說明的其實是「政治」,而不是「政治學」。儘管難免會提到若干政治學者的名字,或運用到一些政治理論名詞,但解釋這些名詞之目的絕不是要大家去懂得什麼叫「政治學」,而只是因為這些名詞既偶爾充斥在媒體報導、名嘴高談闊論,或濫用在一堆無聊政客的唇槍舌戰之中,如果一點都不瞭解其真正涵義,結果當然只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換言之,如果讀者們不嫌棄,個人不僅希望輕鬆簡單地帶領大家走進政治世界,亦期盼能傳授一點防身術,讓各位不會隨便被巧言令色迷惑。
  儘管如此,並不是說「政治學」不值一提(畢竟這是本人學術專業所在);在此要強調的是,正如同我們從小將在學校裡所學的內容大致分成「自然科」與「社會科」一樣,很明顯地,所謂社會科或者社會科學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其實永遠無法從所觀察的對象中去得到結論,因為例外始終存在;這既是社會科學一直在理論與實際之間存在差距的緣故,這個差距也讓許多人訕笑學者不過是一些根本跟現實脫節,只會講空話的人(或者是一隻訓練有素的驢)而已。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呢?
  個人認為,第一個原因來自某種「理想性」;其實,每個人都有理想,研究者也是如此,關鍵是他們(或我們)經常忘了所謂理想得靠持續努力與時間來達到,既非本來就該存在,且經常努力也難有收穫。其次則可能是源自某種想法上的「僵固性」,也就是某些人會突然忘了歷史不僅一直在前進與演變中,且根本不存在終點問題(除非接受有世界末日),因此在與時俱進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時,往往並無「最好」而頂多只有「較好」的辦法,所以,倘若認定自己所學的理論乃解決問題之最好途徑,一旦情勢變遷,與現實脫節之麻煩自然也隨之而來。
  當然,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地排除政治學的重要,畢竟它是幾千年來透過無數智者努力,藉由長期觀察社會現實結果所累積出來的涓滴心得與建議,就算無法解釋清楚所有的政治問題,也沒辦法為人類未來指出明確道路,甚或下意識地迴避政治現實,畢竟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提供大家一些思考起點,由此設法理清自己到底要什麼與不要什麼。因此,本書還是試圖利用若干政治理論作為引子,一方面幫各位瞭解其本來面目,亦藉此釐清一些我們共同面對的政治問題與困境。

衝突與秩序:我們究竟要什麼?
  事實是,當大多數人被問到對於「政治」的印象時,諸如:骯髒、貪贓枉法、包庇徇私、政商勾結、充滿利益交換,或甚至「只是少數政客在玩的遊戲」、「我不知道,反正跟我也沒有關係」……等等,可能是最常聽到的答案。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答案總歸起來其實就是「黑暗」和「衝突」這兩個印象。
  如果我們再問大家到底想過著什麼樣生活的話,那麼諸如:穩定、社會井然有序、政治清廉、經濟蒸蒸日上、世界和平、國泰民安、「最好股市天天破歷史高點,人民根本不用繳稅」……等則是可以想見的答案。總而言之,人們顯然都希望過著「明亮」而有「秩序」的生活。
  問題這不就出來了嗎?
  既然過著無憂無慮、悠閒快樂的日子乃「民之所欲」,為何我們好像一直只能被迫在鎮日擔心受怕的社會裡過活?何況是在一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當中?為什麼看似充斥黑暗與衝突面的政治世界始終籠罩著我們?那些少數黑心自私者,到底如何取得控制我們的權力,又透過怎樣的政治方式來控制我們?難道就不能解決這些問題?抑或根本不存在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究竟是理想真的離我們太遙遠?又或者只是我們不懂如何去築夢踏實?
  面對前述疑惑,首先必須說明,本書對於那些參與實際政治過程的政治人物,多半以政客(politician)而非政治家(statesman)稱之;儘管這個名詞不無貶意,且所謂政治家也未必不存在,但所以大量使用政客這個稱呼的原因是:第一,自古至今為滿足私慾而參政者確實如過江之鯽,多到政治家猶如鳳毛麟角萬中無一,致使兩者根本不成比例,當然,當我們用政客來形容政治人物時,希望政治家們切莫妄自菲薄;第二,正如卡萊爾提倡的「歷史除了為偉人立傳,甚麼都不是」之「英雄史觀」般,我們並不否認確實存在許多帶領人們度過難關的聖賢先哲,但英雄崇拜既容易使人盲目,歷史上更充斥無數利用這種崇拜心理創造出來,最終禍國殃民的「假英雄」,因此,諸如「政治家」這種英雄式封號雖然可用於蓋棺論定,對於現實人物仍應謹慎避用。
  至於在釐清「政治」與「政治學」,以及「政客」與「政治家」之間的關係與差異後,接下來,便請各位跟著本書來進行一場政治之旅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