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圖解政治學

79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政治及政治意識型態

1-1政治、權威、權力

(一)政治與經濟、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之交互影響
1.政治安定有助於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經濟是否能發展,實有賴政治的安定及清廉;一旦國家政治動亂,人心浮動,致貨幣失去其流通性,經濟市場恐將回到以物易物之原始狀態,故政治安定性恆為經濟發展之基礎。
2.經濟成長有助於政治發展
 檢視臺灣的民主化歷程,伴隨臺灣的經濟發展,中產階級興起、社會結構功能分化、利益團體陸續成立,促使80年代社會力解放及社會運動興盛,讓臺灣民主轉型、政治發展。
3.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交互影響
 在全球化的今日,國際規範、國際建制對國內政治常有深刻的影響,從政治領域之聯合國(UN)到經濟領域之世界貿易組織(WTO),不但制約著國家,也規制著企業體或一般人民。相對地,一國(特別是強國)內之政權更迭或政治衝突也會影響著國際政治,甚至產生感染效果之風潮,這可由2010 年底從突尼西亞開始,蔓延到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之北非民主化浪潮(似有第四波民主化之可能),加以論證。

(二)主要政治學者對政治之界定
1.鄂蘭(Hannah Arendt)將政治權力界定為:「同心協力的行動」(acting in concert)。
2.海伍德(Andrew Heywood)對政治的定義如下:「人們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3.伊斯頓(David Easton)將政治界定為:「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4.柯利克(Bernard Crick) 《政治的辯護》(In Defence of Politics)一書中定義:「政治是在特定規則之下各種利益相互折衝的活動,並依其對整個社群生存與福祉重要性的比重,來分配權力的大小。」
5.烈夫特維屈(Adrian Leftwich)在其《政治是何物:政治的活動及其研究》(What is Politics? The Activity and Its Study)書中所指出的:「政治是所有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核心,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公共的和私人的,政治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團體、機構和社群中」。
6.拉斯威爾(Lasswell)在其《政治: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Politics:Who Gets What, When, How?),政治就是權力: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結果。
7.馬克思(Karl Marx)在《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指出政治權力指涉「僅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化權力,它是用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對馬克思來說,政治和法律、文化一樣,皆是「上層建築」(superstructure)的一部分,而有別於經濟的「下層建築」(base),後者是社會生活的真正基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