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國族主義與全球主義的「拉鋸戰」 
法國大革命後出現的「右派」vs.「左派」
「右派」、「右翼」vs.「左派」、「左翼」──這些稱呼一開始是出現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以推翻波旁王朝專制政權的公民革命所成立的國民議會中,為了接下來的政治走向大致分成兩派對立的意見。
一派人馬支持波旁王朝的王政,是尊重傳統的保守派。「路易十六確實有他的問題,但也沒必要廢除已持續數百年的王政,只要另立他人為王就行了。」這股勢力在這樣的理念下希望盡可能維持既有體制。
另一派則較激進,要求推翻王政,打破舊體制,毫無忌憚宣示,「此刻正該藉著這場革命推翻腐敗的王政,建立屬於人民的共和國!」
隨後,王妃瑪麗・安東妮(Marie-Antoinette)勾結娘家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試圖引進外國軍隊來鎮壓市民一事曝光。為此輿論高漲,武裝市民襲擊王宮並逮捕了國王與王妃(八月十日事件)。當時,許多貴族遇害身亡,財產也遭沒收。
保住一命的貴族逃亡到外國,只剩下共和派召開議會(國民公會),決定終止王權。至此,法國正式成為共和國。
未料,接著竟是共和派分裂。一派是要求處決路易十六並沒收富人財產的雅各賓派(山嶽派),另一派是主張保護個人財產,並希望結束革命的吉倫特派,兩派形成對立。
由於從議長席看去,雅各賓派坐在左側,吉倫特派坐在右側,因此前者就被稱為「左派」,後者則為「右派」。
這時的「右派」,是一種重視群體(社會與家庭)傳統與秩序,不追求劇烈變化的想法,也可說是遵循「保守主義」。秉持的立場是以守護社會與家庭為最高價值,將個人視為群體中的一分子而努力。
相對地,「左派」的想法則是「比起群體,更重視個人。凡是限制個人權利與自由的傳統,都該從根本徹底改變」。這些人喜愛改革、進步,就最原始的意義來說,就是稱為「自由主義者」的一群人。
以圖解來看,可以畫出極為單純的簡圖來呈現「群體或個人」。右與左的對立,就像這樣,非常簡單。

「右派=國家」、「左派=個人」的矛盾產生混亂
以主張建立大政府的民主黨式、羅斯福式的自由主義,恰恰與極度尊重個人自由的古典自由主義呈現完全相反。因此,原先主張古典派自由主義的美國人開始厭惡起「liberal」這個字,改用其他新的字眼。
那就是「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支持這套思想的人就稱為「自由至上主義者」。
自由至上主義者是一群反對所有國家管制與規範的人。他們認為不應管制槍械,反對重稅,也不需要社會福利,國家只要維持治安即可。總之,這群極致的自由主義者追求的是不干涉個人生活的「小政府」。

美國在經歷全球大恐慌之後,左派自由主義(民主黨)轉為主張由大政府主導財富平均分配。
這時,站在對立的保守右派(共和黨)秉持的立場,就是反對羅斯福新政。「這樣的政策和蘇聯的官僚統制經濟沒有兩樣,國家權力的擴大將會壓迫到個人,我們不能接受。」
這些人進一步主張,「我們要求尊重個人自由,將社會福利降到最低程度並減稅。我們需要的是小政府。」這類自由至上主義者的思想就此誕生。這其實是十九世紀以來拓荒農民的思想,在美國等於是「保守主義」、「右派思想」。
於是,自由主義與保守的意義互換,一路延續到現在,就連在日本也直接沿用,照單全收。
如今,自由主義人士只要一開口就提人權,並主張廢除國家控管,一方面追求的方向卻是大政府、龐大官僚機構以及統制經濟,對於中國的獨裁與打壓人權體制閉口不談,就是這個緣故。這樣的矛盾,原因就出在自由主義與保守派的概念產生扭曲。

「左派代表自由主義,右派則是權威主義」──這套十九世紀式的思想軸線,已經無法用來解釋當今的全球局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