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俯瞰東北亞戰和大棋盤
文∕林奇伯
野心家特別鍾愛東北亞,這盤地緣棋局已激烈對弈二百年,競逐熱點一路從中國東北,往東推進到朝鮮半島。棋盤上伏筆處處,招招極端,無一刻靜止,每一著都牽引國際大局走勢。因此,在全球所有地緣政治板塊中,東北亞被稱為「死亡之組」,參與競逐的海陸強權都屬於「怪物」等級,擁核數量和核武器騷動程度也是全球第一。
有關棋盤的伏筆,首位狙擊者俄羅斯布局最深遠,從沙俄時代至今,已發動過好幾波「遠東大拓荒」和「領土大掠奪」,成果十分豐碩,不只拿下太平洋不凍港出海口,連整個中國和北韓都被共產國際染紅,為今日東北亞獨裁聯合陣營打下合作基礎。布線、觀察、耐心、等待適當時機,二○二四年,普丁舉棋,說動北韓派兵俄烏戰場,把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二大火藥庫連動在一起,讓全球局勢來到嶄新轉捩點。
有關極端,東北亞有著世界上最富裕與最貧窮的兩個世界,同時呈現歌舞昇平和劍拔弩張兩種矛盾風景,朝鮮半島即為鮮明展示場。韓戰後,南北韓分道揚鑣,各自飆出罕見奇蹟──南韓藉著經濟實力,化身中等強國,在科技、產業、外交、軍事工業、體育、流行文化等領域,全都躍上世界一流;北韓則把資源全傾注於單一實力「核武」,領導狂人隨時都可藉由導彈試射對強國叫陣,在地緣區域上翻雲覆雨。
有關未來,人類地緣政治競逐的最後處女地只剩「北極海」和「太空」兩個地方。東北亞最北端的白令海峽為進入北極海的咽喉點,東西兩側各掌握在美國與俄羅斯手中,鄰近的日本與中國也特別關注這條直通北歐的便捷航道,東北亞競逐勢必往北邊延伸。
美麗與危險,台灣可扮演牽引張力的角色
東北亞棋盤上的競爭者,無論是日本、韓國、中國或美國,都與台灣有著深刻羈絆。以台灣的國際處境,較難在東北亞戰和中扮演關鍵力量,但卻可以發揮域外樞紐的角色,以經貿和供應鏈實力從周邊牽引整個棋盤上的張弛平衡。
提起東北亞,多數人會想到它的美麗。東京櫻花漫天飛舞,首爾楓葉染紅山頭,蒙古草原馳馬吟嘯,無不引人心醉。而這樣的美麗,又因長期處在戰爭陰影下,更散發出脆弱、珍貴的光澤。《地緣政治:東北亞戰和走索》以歷史縱深為切入點,和讀者一起走進這塊顫巍走索的棋盤,體驗美麗與危險都在一瞬之間的獨特知識氛圍。
第一章 秒懂東北亞地緣政治
【東北亞戰和走索】
文∕林俊宇
全球最悍地緣,隨時撼動全世界
東北亞是全球安全最脆弱的地緣,也是世界四大火藥庫中最接近核戰的火線區域,二百年來從沒安定過,二戰在這裡還未打完,導彈頻繁劃過天際。
東北亞,也被稱為怪物強權的誕生地,一個沒有弱者的超級擂臺。從十九世紀起,整個地緣就充滿了戰和撩亂的磁場,海權懷抱著陸權思維,陸權又在這裡爭奪不凍港出海口。各方勢力較勁,乎敵乎友,二十世紀島鏈防線造就東西對立的雛形,二十一世紀北極海融冰牽引出全球貿易網新格局。東北亞國家性格裡的「悍」,隨時可能「撼動」全世界。
攤開地圖,就可以看見以日韓為中心的「狹義東北亞」之外,還有一個幅員遼闊的「廣義東北亞」,包含了日本、南韓(即大韓民國,或稱「韓國」)、北韓(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或稱「朝鮮」)、中國、俄羅斯與蒙古六個國家,往北控扼北極航線,向南銜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望西涵括了俄羅斯遠東地區,探東則可達美國領土阿拉斯加,讓美俄兩國相鄰。若把駐守日韓的美國也算進去,整個東北亞等於是由七個國家決定了核戰火藥庫是否引燃。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東北亞是麥金德「陸權論」與馬漢「海權論」的活教材,中國在這裡腹背受敵,滿洲是東北亞歷史上的第一個超級擂台,也是強權的緩衝地帶,曾經引來日俄兩國軍事入侵。
十九世紀,俄羅斯透過《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取得整個外東北,拿到不凍港出海口,成片割讓的土地至今仍是中俄兩國不可言說的心結。日本則在二次大戰前扶植滿洲國,觸角廣布內蒙古與河北省,直接與蘇聯接壤。東北哈爾濱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赤化」與「解放」的大城市,被毛澤東稱為「共和國長子」,攸關裡子和面子。
六個地緣國家,三個擁核
二戰後,東北亞緩衝區從中國東北外移到朝鮮半島,並且定著在人為劃出、寬度僅四公里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上。因為緩衝地帶太過狹窄,也等於是沒有緩衝地帶可言,又或者說整個東北亞的北韓、南韓、中國、俄羅斯、日本與蒙古的部分國土都是彼此的緩衝區,一旦爆發衝突,整個地緣即刻捲入其中。
東北亞有大陸、半島、島嶼、沙漠、陸鎖國、永凍層、不凍港、咽喉海峽、緣海、北極海、北緯三十八度線人為邊界等多種能引發權力競逐的地理元素,也有把經濟與政治緊密包裹在一起的當代國際關係典型,域內國家利用各種地理元素合縱連橫,又進一步造就出當代東北亞新面貌,形成「中俄朝」與「美日韓」三對三的戰略態勢。
原先東北亞就已存在著最富裕與最貧窮的兩極,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美韓日台晶片四方聯盟成形,讓地緣政治的對峙態勢與地緣經濟更加吻合。中俄兩國則是槓桿海參崴,讓中國取得內貿中轉港口,以經濟合作為軍事聯盟打下好基礎。
東北亞六個國家裡,就有三個擁有核武;日韓雖然沒有核武,但美軍核威懾能力也迂迴透過駐軍展現出來。北韓長期以核武作為外交威嚇與談判籌碼,則體現出身為地緣緩衝區的不安。
北韓領導人不只一次表態,心中最忌憚的對象並非美國,而是背後的老大哥中國。金正日曾向南韓總統金大中表明,為了維持東北亞的勢力均衡,即使朝鮮半島統一,駐韓美軍也要繼續駐紮在朝鮮半島。根據前美國中情局局長的龐佩奧的說法,二○一八年金正恩也曾向他透露,為了使北韓不受中國威脅,北韓需要美軍繼續駐韓。
另外,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遭遇挫折後,重新意識到遠東的重要。二○二四年普丁除了高調訪問中國東北,提及開放遠東與北韓邊界比鄰的圖們江出海口等項目,也訪問北韓,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重新又把勢力伸進朝鮮半島。而這項協議,讓俄朝產生高度默契,北韓甚至派兵到俄烏戰場,協助普丁。
台灣該如何面向東北亞?地緣政治是解答
整個東北亞地緣政治板塊正在大幅位移中,日本想掙脫和平憲法束縛,南韓逐漸加入島鏈防衛陣營,北韓炸斷聯繫兩韓的京義線與東海線鐵公路,蒙古陸鎖國角色再度活躍,中國持續突破邊界限制,俄羅斯積極轉向遠東,美國布局島鏈大戰略。台灣該如何面對這個關鍵重塑期,並站上最佳戰略位置?首先,必須從改變觀看東北亞的視角開始。
國際社會討論東北亞時,會同步關注整體區域安全與地緣經濟,但台灣社會提到東北亞,往往會優先討論日韓經濟、文化、觀光。像是日本與韓國的軟實力,更是無遠弗屆的稱霸全球,但這種視野習慣已經侷限了台灣人的想像空間。
台灣早已習慣聚焦台海情勢,特別關心中國動態與美國戰略。但中美兩大陣營在東北亞的角力日益白熱化,雙方陣營內部也存在矛盾和精算,台灣有必要拉高視野、換位思考,才能掌握大局觀。如果把東北亞當成是冷戰後島鏈處境的對照鏡,或許就有進深思索的路徑。
中國以「不可分割」為由,心心念念欲把台灣納入囊中,但面對《中俄璦琿條約》收不回台灣三十倍面積大的外東北,又為何能把帝國的恥辱感直接放一旁?答案就在地緣政治裡。
另外,台灣在觀看「朝鮮半島」時,可以和﹁台海情勢﹂綁在同一個視角來看?晶片四方聯盟成形後,台灣與日韓的關係會因為供應鏈的合作,而有了更多可能性?美麗與危險,戰爭與和平,理解東北亞地緣政治,即理解掌控衝突一瞬的智慧。接下來就先從秒懂東北亞地緣政治特色開始,層層剝開強權在衝突與利益間的聰明權衡,步步推敲矛盾兩極顫巍走索的秘訣。
【東北亞關鍵地緣特色】
文∕李崇翔
特色一 地理跨度大,全球最脆弱地緣帶
內半月型地帶vs外半月形地帶
在地緣政治學「陸權論」學者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描述中,東北亞屬於「半月形邊緣地區」,而且含括「內半月形地帶」的中國,以及「外半月形地帶」的日本,海陸兩權在這裡交會、侵蝕、征戰。二戰前的日本以海權國家之姿懷抱陸權野心,從「外半月形地帶」往「內半月形地帶」大面積征服其他國家領土,她的雄心壯志在中國東北得到初步滿足後,如同拿到權力魔戒,從此一去不回頭。
俯瞰地圖,東北亞向北控扼北極航線,往南銜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陸權強國自西向東擴張領土,海權強國勢力則由東往西籠罩。若把地圖再拉近一點,東北亞從東亞北部,一路往內陸延伸到北亞東部,同時擁有漫長海岸線與繁星島嶼,更涵蓋西伯利亞東半部、蒙古高原與草原。其中,濱臨太平洋的一側伸出諸多大半島,並和密布成串的島嶼共同區隔出諸多緣海。位於最北方的白令海峽,是控扼北極海關鍵入口,隨著地球暖化,北極海融冰,成為新興北極海航線的咽喉要塞。
大陸、島嶼、半島、緣海、北極海、咽喉點、天然與人工邊界,東北亞根本是地緣政治學的超級展示場,無怪乎衝突不歇,卻又孕育出擁有先進產業的大型經濟體。
彼此需要,又相互提防
因為地理跨度大,東北亞擁有寒帶針葉林、沼澤、草原、沙漠、高原、平原、丘陵多元地形,專門產出不同屬性的強權,這也使得東北亞化身全球安全最脆弱的地區,二百餘年來從未安定,至今二戰仍未打完。
東北亞各國之間歷史糾纏太過緊密、複雜,彼此需要,又相互提防,呈現敵友難分的格局。即使日本與南韓政治立場相近,歷史心結也讓他們無法真正交心。中國與俄羅斯具有共同對手,卻在合作之餘,不忘互吃彼此領土邊界的豆腐。北韓既仰賴中國,卻被中國視作緩衝區。蒙古想當中立國,中俄強權卻非得要她選邊站。
東北亞不時會擦出星點火花,稍有意外,便可能延燒成熊熊大火,使得東北亞國家性格裡的「強悍」,隨時可能會「撼動」全世界。
文∕林奇伯
野心家特別鍾愛東北亞,這盤地緣棋局已激烈對弈二百年,競逐熱點一路從中國東北,往東推進到朝鮮半島。棋盤上伏筆處處,招招極端,無一刻靜止,每一著都牽引國際大局走勢。因此,在全球所有地緣政治板塊中,東北亞被稱為「死亡之組」,參與競逐的海陸強權都屬於「怪物」等級,擁核數量和核武器騷動程度也是全球第一。
有關棋盤的伏筆,首位狙擊者俄羅斯布局最深遠,從沙俄時代至今,已發動過好幾波「遠東大拓荒」和「領土大掠奪」,成果十分豐碩,不只拿下太平洋不凍港出海口,連整個中國和北韓都被共產國際染紅,為今日東北亞獨裁聯合陣營打下合作基礎。布線、觀察、耐心、等待適當時機,二○二四年,普丁舉棋,說動北韓派兵俄烏戰場,把歐亞大陸東西兩端二大火藥庫連動在一起,讓全球局勢來到嶄新轉捩點。
有關極端,東北亞有著世界上最富裕與最貧窮的兩個世界,同時呈現歌舞昇平和劍拔弩張兩種矛盾風景,朝鮮半島即為鮮明展示場。韓戰後,南北韓分道揚鑣,各自飆出罕見奇蹟──南韓藉著經濟實力,化身中等強國,在科技、產業、外交、軍事工業、體育、流行文化等領域,全都躍上世界一流;北韓則把資源全傾注於單一實力「核武」,領導狂人隨時都可藉由導彈試射對強國叫陣,在地緣區域上翻雲覆雨。
有關未來,人類地緣政治競逐的最後處女地只剩「北極海」和「太空」兩個地方。東北亞最北端的白令海峽為進入北極海的咽喉點,東西兩側各掌握在美國與俄羅斯手中,鄰近的日本與中國也特別關注這條直通北歐的便捷航道,東北亞競逐勢必往北邊延伸。
美麗與危險,台灣可扮演牽引張力的角色
東北亞棋盤上的競爭者,無論是日本、韓國、中國或美國,都與台灣有著深刻羈絆。以台灣的國際處境,較難在東北亞戰和中扮演關鍵力量,但卻可以發揮域外樞紐的角色,以經貿和供應鏈實力從周邊牽引整個棋盤上的張弛平衡。
提起東北亞,多數人會想到它的美麗。東京櫻花漫天飛舞,首爾楓葉染紅山頭,蒙古草原馳馬吟嘯,無不引人心醉。而這樣的美麗,又因長期處在戰爭陰影下,更散發出脆弱、珍貴的光澤。《地緣政治:東北亞戰和走索》以歷史縱深為切入點,和讀者一起走進這塊顫巍走索的棋盤,體驗美麗與危險都在一瞬之間的獨特知識氛圍。
第一章 秒懂東北亞地緣政治
【東北亞戰和走索】
文∕林俊宇
全球最悍地緣,隨時撼動全世界
東北亞是全球安全最脆弱的地緣,也是世界四大火藥庫中最接近核戰的火線區域,二百年來從沒安定過,二戰在這裡還未打完,導彈頻繁劃過天際。
東北亞,也被稱為怪物強權的誕生地,一個沒有弱者的超級擂臺。從十九世紀起,整個地緣就充滿了戰和撩亂的磁場,海權懷抱著陸權思維,陸權又在這裡爭奪不凍港出海口。各方勢力較勁,乎敵乎友,二十世紀島鏈防線造就東西對立的雛形,二十一世紀北極海融冰牽引出全球貿易網新格局。東北亞國家性格裡的「悍」,隨時可能「撼動」全世界。
攤開地圖,就可以看見以日韓為中心的「狹義東北亞」之外,還有一個幅員遼闊的「廣義東北亞」,包含了日本、南韓(即大韓民國,或稱「韓國」)、北韓(即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或稱「朝鮮」)、中國、俄羅斯與蒙古六個國家,往北控扼北極航線,向南銜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望西涵括了俄羅斯遠東地區,探東則可達美國領土阿拉斯加,讓美俄兩國相鄰。若把駐守日韓的美國也算進去,整個東北亞等於是由七個國家決定了核戰火藥庫是否引燃。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東北亞是麥金德「陸權論」與馬漢「海權論」的活教材,中國在這裡腹背受敵,滿洲是東北亞歷史上的第一個超級擂台,也是強權的緩衝地帶,曾經引來日俄兩國軍事入侵。
十九世紀,俄羅斯透過《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取得整個外東北,拿到不凍港出海口,成片割讓的土地至今仍是中俄兩國不可言說的心結。日本則在二次大戰前扶植滿洲國,觸角廣布內蒙古與河北省,直接與蘇聯接壤。東北哈爾濱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赤化」與「解放」的大城市,被毛澤東稱為「共和國長子」,攸關裡子和面子。
六個地緣國家,三個擁核
二戰後,東北亞緩衝區從中國東北外移到朝鮮半島,並且定著在人為劃出、寬度僅四公里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上。因為緩衝地帶太過狹窄,也等於是沒有緩衝地帶可言,又或者說整個東北亞的北韓、南韓、中國、俄羅斯、日本與蒙古的部分國土都是彼此的緩衝區,一旦爆發衝突,整個地緣即刻捲入其中。
東北亞有大陸、半島、島嶼、沙漠、陸鎖國、永凍層、不凍港、咽喉海峽、緣海、北極海、北緯三十八度線人為邊界等多種能引發權力競逐的地理元素,也有把經濟與政治緊密包裹在一起的當代國際關係典型,域內國家利用各種地理元素合縱連橫,又進一步造就出當代東北亞新面貌,形成「中俄朝」與「美日韓」三對三的戰略態勢。
原先東北亞就已存在著最富裕與最貧窮的兩極,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美韓日台晶片四方聯盟成形,讓地緣政治的對峙態勢與地緣經濟更加吻合。中俄兩國則是槓桿海參崴,讓中國取得內貿中轉港口,以經濟合作為軍事聯盟打下好基礎。
東北亞六個國家裡,就有三個擁有核武;日韓雖然沒有核武,但美軍核威懾能力也迂迴透過駐軍展現出來。北韓長期以核武作為外交威嚇與談判籌碼,則體現出身為地緣緩衝區的不安。
北韓領導人不只一次表態,心中最忌憚的對象並非美國,而是背後的老大哥中國。金正日曾向南韓總統金大中表明,為了維持東北亞的勢力均衡,即使朝鮮半島統一,駐韓美軍也要繼續駐紮在朝鮮半島。根據前美國中情局局長的龐佩奧的說法,二○一八年金正恩也曾向他透露,為了使北韓不受中國威脅,北韓需要美軍繼續駐韓。
另外,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遭遇挫折後,重新意識到遠東的重要。二○二四年普丁除了高調訪問中國東北,提及開放遠東與北韓邊界比鄰的圖們江出海口等項目,也訪問北韓,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重新又把勢力伸進朝鮮半島。而這項協議,讓俄朝產生高度默契,北韓甚至派兵到俄烏戰場,協助普丁。
台灣該如何面向東北亞?地緣政治是解答
整個東北亞地緣政治板塊正在大幅位移中,日本想掙脫和平憲法束縛,南韓逐漸加入島鏈防衛陣營,北韓炸斷聯繫兩韓的京義線與東海線鐵公路,蒙古陸鎖國角色再度活躍,中國持續突破邊界限制,俄羅斯積極轉向遠東,美國布局島鏈大戰略。台灣該如何面對這個關鍵重塑期,並站上最佳戰略位置?首先,必須從改變觀看東北亞的視角開始。
國際社會討論東北亞時,會同步關注整體區域安全與地緣經濟,但台灣社會提到東北亞,往往會優先討論日韓經濟、文化、觀光。像是日本與韓國的軟實力,更是無遠弗屆的稱霸全球,但這種視野習慣已經侷限了台灣人的想像空間。
台灣早已習慣聚焦台海情勢,特別關心中國動態與美國戰略。但中美兩大陣營在東北亞的角力日益白熱化,雙方陣營內部也存在矛盾和精算,台灣有必要拉高視野、換位思考,才能掌握大局觀。如果把東北亞當成是冷戰後島鏈處境的對照鏡,或許就有進深思索的路徑。
中國以「不可分割」為由,心心念念欲把台灣納入囊中,但面對《中俄璦琿條約》收不回台灣三十倍面積大的外東北,又為何能把帝國的恥辱感直接放一旁?答案就在地緣政治裡。
另外,台灣在觀看「朝鮮半島」時,可以和﹁台海情勢﹂綁在同一個視角來看?晶片四方聯盟成形後,台灣與日韓的關係會因為供應鏈的合作,而有了更多可能性?美麗與危險,戰爭與和平,理解東北亞地緣政治,即理解掌控衝突一瞬的智慧。接下來就先從秒懂東北亞地緣政治特色開始,層層剝開強權在衝突與利益間的聰明權衡,步步推敲矛盾兩極顫巍走索的秘訣。
【東北亞關鍵地緣特色】
文∕李崇翔
特色一 地理跨度大,全球最脆弱地緣帶
內半月型地帶vs外半月形地帶
在地緣政治學「陸權論」學者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描述中,東北亞屬於「半月形邊緣地區」,而且含括「內半月形地帶」的中國,以及「外半月形地帶」的日本,海陸兩權在這裡交會、侵蝕、征戰。二戰前的日本以海權國家之姿懷抱陸權野心,從「外半月形地帶」往「內半月形地帶」大面積征服其他國家領土,她的雄心壯志在中國東北得到初步滿足後,如同拿到權力魔戒,從此一去不回頭。
俯瞰地圖,東北亞向北控扼北極航線,往南銜接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陸權強國自西向東擴張領土,海權強國勢力則由東往西籠罩。若把地圖再拉近一點,東北亞從東亞北部,一路往內陸延伸到北亞東部,同時擁有漫長海岸線與繁星島嶼,更涵蓋西伯利亞東半部、蒙古高原與草原。其中,濱臨太平洋的一側伸出諸多大半島,並和密布成串的島嶼共同區隔出諸多緣海。位於最北方的白令海峽,是控扼北極海關鍵入口,隨著地球暖化,北極海融冰,成為新興北極海航線的咽喉要塞。
大陸、島嶼、半島、緣海、北極海、咽喉點、天然與人工邊界,東北亞根本是地緣政治學的超級展示場,無怪乎衝突不歇,卻又孕育出擁有先進產業的大型經濟體。
彼此需要,又相互提防
因為地理跨度大,東北亞擁有寒帶針葉林、沼澤、草原、沙漠、高原、平原、丘陵多元地形,專門產出不同屬性的強權,這也使得東北亞化身全球安全最脆弱的地區,二百餘年來從未安定,至今二戰仍未打完。
東北亞各國之間歷史糾纏太過緊密、複雜,彼此需要,又相互提防,呈現敵友難分的格局。即使日本與南韓政治立場相近,歷史心結也讓他們無法真正交心。中國與俄羅斯具有共同對手,卻在合作之餘,不忘互吃彼此領土邊界的豆腐。北韓既仰賴中國,卻被中國視作緩衝區。蒙古想當中立國,中俄強權卻非得要她選邊站。
東北亞不時會擦出星點火花,稍有意外,便可能延燒成熊熊大火,使得東北亞國家性格裡的「強悍」,隨時可能會「撼動」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