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沒有民眾的支持,難以維持政權 ▋
◆ 靠著民眾的支持登上君王寶座的個人。
◆ 有些人是靠一般民眾的支持,有的則是靠貴族(權貴)的支持。
◆ 不管情形如何,都會有一方企圖擁立某位有力人士,藉以壓倒對手。
◆ 得到貴族的支持而非民眾的支持時,要統治國家比較困難。
◆ 這是因為君王身邊所圍繞的,都是與君王對等的貴族。
▎支持勢力決定國家的權力結構
馬基維利認為,在國民支持下建立的新國家,其構成要素為君王、貴族(有勢力的權貴)及民眾。而君王則是藉著另外二者的任一勢力,決定國家的權力結構。當然也有人是赤手空拳,超越了馬基維利論,同時在權貴及民眾的簇擁下,登上最高權位者的寶座。
德國希特勒就是箇中翹楚。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精神上、政治上皆被混亂的德國人民選擇由希特勒所率領的納粹黨為全國第一大黨,並由當時的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元帥任命希特勒為首相。當時是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才四十五歲。
▎民眾也認同的希特勒
希特勒之所以能獲得政權,是因為他結合了深恐共產黨抬頭的容克(Junker,普魯士地方的大地主)和希望再整軍備的國防軍,又肩負生活困頓的全國國民寄望。
企圖一黨獨裁的納粹黨,首先捏造了「國會議事堂縱火事件」,讓當前的強敵共產黨無法合法化。接著在三月的議會中,通過將立法權全權委任政府的「去除國家及國民苦難法律」(通稱「授權法」或「全權附與法」),解散之前曾協助納粹黨的其他政黨,確立一黨獨大的政權。六月,將炮口轉向黨內的希特勒,組織形同暴力組織突擊隊(SA)的國防部,並整肅擔任國防部長的盟友安魯斯特.雷姆、納粹黨中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勁敵葛雷克爾.舒特拉撒等人,鞏固自己的地位。
同年的八月,興登堡總統辭世,希特勒繼任其位,稱自己為Fuhrer(德文,指導者之意),名副其實地掌握獨裁權。
此後,德國人的思想、言論、學問,甚至藝術等都受到統轄。換句話說,希特勒、納粹黨、秘密警察(gestapo,蓋世太保)即代表超強權的法律,至此德國成了一個恐怖的無法律國家。
完全掌握政權的希特勒,第一個目標就是打破凡爾賽體制(Versailles)。一九三三年,德國退出國際聯盟,奪回在法國管理下的薩爾(Saar),宣布重整軍備。一九三六年,希特勒無視〈羅加諾條約〉(Locarno),進入萊茵地非武裝地帶。如此一來,德國等於不遵守〈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所做的限制,終於掙脫了多年來的桎梏。
▎國防軍成了希特勒的走狗
一九三七年,兼任政府、國防軍首腦的希特勒,明確指示接下來的國家目標─德國不能滿足於成功收復失土,必須集合國土外的德國人,建設大德意志帝國。並且以俄國為目標征服斯拉夫諸國、擴大德國人的生存空間等。易言之,等於發動侵略戰爭。
對此,陸軍大臣兼國防軍最高司令官的布朗柏格、陸軍總司令普利契元帥都表達了強烈的反對立場,結果被希特勒以捏造不實罪名慘遭罷免。希特勒更趁此機會整肅國防軍,自己擔任最高司令官一職。從此,擔任希特勒保護者的國防軍,一轉眼成了希特勒的走狗。
根據馬基維利的理論,個人要登上君王王座,不是靠有力的權貴之士支持、就是結合民眾的人量。但是希特勒解散協助其成事的政黨、鎮壓支持他的民眾,又將最大的支援者──國防軍──控制於自己的股掌之中,掌握了所有的權力。因此,希特勒此後無往不利,一氣呵成。
一九三八年,他威脅奧地利的首相修修尼克,併吞了奧地利(Anschluss)。九月,根據「慕尼黑會談」(Munich pact),合併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蘇台德地方(Sudeten)。次年三月,將捷克斯洛伐克解體並將之併吞,接著再併吞波羅的海沿岸小國立陶宛(Lithuania)有德國人居住的梅梅爾地方,完成了大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也完成了第三帝國的理想。
▎讓德國國民沈淪於不幸
眾所周知,達成了第一和第二大目標的希特勒,為了更進一步完成他的終極目標──將斯拉夫人貶為奴隸,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和蘇聯的首相共謀進行「分割波蘭」,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都捲入了空前未有的浩劫中。
如前所述,馬基維利認為,如果最終目的是為「政治的安定及人民的福祉」,那麼在其進行過程中所做的大逆不道之事是被允許、可以諒解的。但是希特勒唯我獨尊、制壓一切,因而引起史上最大慘禍的行為,則是超過馬基維利理論,不被許可的。
希特勒將德國定位在「千年帝國」之上,但是隨著一九四五年五月蘇聯大軍攻陷柏林,這個帝國轟然垮台了。她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又三個月。
◆ 靠著民眾的支持登上君王寶座的個人。
◆ 有些人是靠一般民眾的支持,有的則是靠貴族(權貴)的支持。
◆ 不管情形如何,都會有一方企圖擁立某位有力人士,藉以壓倒對手。
◆ 得到貴族的支持而非民眾的支持時,要統治國家比較困難。
◆ 這是因為君王身邊所圍繞的,都是與君王對等的貴族。
▎支持勢力決定國家的權力結構
馬基維利認為,在國民支持下建立的新國家,其構成要素為君王、貴族(有勢力的權貴)及民眾。而君王則是藉著另外二者的任一勢力,決定國家的權力結構。當然也有人是赤手空拳,超越了馬基維利論,同時在權貴及民眾的簇擁下,登上最高權位者的寶座。
德國希特勒就是箇中翹楚。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精神上、政治上皆被混亂的德國人民選擇由希特勒所率領的納粹黨為全國第一大黨,並由當時的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元帥任命希特勒為首相。當時是一九三三年一月三十日,希特勒才四十五歲。
▎民眾也認同的希特勒
希特勒之所以能獲得政權,是因為他結合了深恐共產黨抬頭的容克(Junker,普魯士地方的大地主)和希望再整軍備的國防軍,又肩負生活困頓的全國國民寄望。
企圖一黨獨裁的納粹黨,首先捏造了「國會議事堂縱火事件」,讓當前的強敵共產黨無法合法化。接著在三月的議會中,通過將立法權全權委任政府的「去除國家及國民苦難法律」(通稱「授權法」或「全權附與法」),解散之前曾協助納粹黨的其他政黨,確立一黨獨大的政權。六月,將炮口轉向黨內的希特勒,組織形同暴力組織突擊隊(SA)的國防部,並整肅擔任國防部長的盟友安魯斯特.雷姆、納粹黨中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勁敵葛雷克爾.舒特拉撒等人,鞏固自己的地位。
同年的八月,興登堡總統辭世,希特勒繼任其位,稱自己為Fuhrer(德文,指導者之意),名副其實地掌握獨裁權。
此後,德國人的思想、言論、學問,甚至藝術等都受到統轄。換句話說,希特勒、納粹黨、秘密警察(gestapo,蓋世太保)即代表超強權的法律,至此德國成了一個恐怖的無法律國家。
完全掌握政權的希特勒,第一個目標就是打破凡爾賽體制(Versailles)。一九三三年,德國退出國際聯盟,奪回在法國管理下的薩爾(Saar),宣布重整軍備。一九三六年,希特勒無視〈羅加諾條約〉(Locarno),進入萊茵地非武裝地帶。如此一來,德國等於不遵守〈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所做的限制,終於掙脫了多年來的桎梏。
▎國防軍成了希特勒的走狗
一九三七年,兼任政府、國防軍首腦的希特勒,明確指示接下來的國家目標─德國不能滿足於成功收復失土,必須集合國土外的德國人,建設大德意志帝國。並且以俄國為目標征服斯拉夫諸國、擴大德國人的生存空間等。易言之,等於發動侵略戰爭。
對此,陸軍大臣兼國防軍最高司令官的布朗柏格、陸軍總司令普利契元帥都表達了強烈的反對立場,結果被希特勒以捏造不實罪名慘遭罷免。希特勒更趁此機會整肅國防軍,自己擔任最高司令官一職。從此,擔任希特勒保護者的國防軍,一轉眼成了希特勒的走狗。
根據馬基維利的理論,個人要登上君王王座,不是靠有力的權貴之士支持、就是結合民眾的人量。但是希特勒解散協助其成事的政黨、鎮壓支持他的民眾,又將最大的支援者──國防軍──控制於自己的股掌之中,掌握了所有的權力。因此,希特勒此後無往不利,一氣呵成。
一九三八年,他威脅奧地利的首相修修尼克,併吞了奧地利(Anschluss)。九月,根據「慕尼黑會談」(Munich pact),合併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蘇台德地方(Sudeten)。次年三月,將捷克斯洛伐克解體並將之併吞,接著再併吞波羅的海沿岸小國立陶宛(Lithuania)有德國人居住的梅梅爾地方,完成了大德意志帝國的統一,也完成了第三帝國的理想。
▎讓德國國民沈淪於不幸
眾所周知,達成了第一和第二大目標的希特勒,為了更進一步完成他的終極目標──將斯拉夫人貶為奴隸,擴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和蘇聯的首相共謀進行「分割波蘭」,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讓全世界都捲入了空前未有的浩劫中。
如前所述,馬基維利認為,如果最終目的是為「政治的安定及人民的福祉」,那麼在其進行過程中所做的大逆不道之事是被允許、可以諒解的。但是希特勒唯我獨尊、制壓一切,因而引起史上最大慘禍的行為,則是超過馬基維利理論,不被許可的。
希特勒將德國定位在「千年帝國」之上,但是隨著一九四五年五月蘇聯大軍攻陷柏林,這個帝國轟然垮台了。她的歷史只有短短的十二年又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