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兩岸關係止跌回穩
從上海回台北過年,感覺兩地都是「春意初露,乍暖還寒」的天氣,有如當下兩岸關係的寫照。回想二○一四年,台灣發生一連串震撼視聽的事件,使雙方關係陷入國民黨執政近七年來的最低點。時至今日,從官方的互動、輿論的向背和坊間的巷議街談中仍嗅得到那股冷戚的氛圍,間歇已有國內外觀察家對兩岸的未來發出悲觀的論調。
不過,換個角度可能感受不同。譬如,去年是台灣開放陸客來台的第六年,旅遊人數已近四百萬,前市依然看漲;近來在大陸,「瘋台灣」成為都會族的新時潮,舉凡寶島的人文風貌、城鄉美景、南北佳餚、民間習俗都變成大陸民眾艷羨與熱議的題材;許多影視歌壇上知名的台籍藝人,更是對岸年輕世代耳熟能詳、激情擁戴的心目偶像;來台讀書的陸生也持續增加,去年實際報到入學的已逾二千五百名,他們在此地大學校園中享受到更為自由開放的學風,也結識到大批從現代民主環境中成長的同儕青年,得以在耳濡目染下擴充視野;此外,基於馬政府的既定方針,從大三通以迄,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日漸活絡,不論音樂、美術、戲劇、體育、學術、宗教、公益慈善等各界人士交互往訪,絡繹於途,不斷消弭隔閡,建立友誼,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我們在與對岸互動過程中也見證到台灣民間人士蓬勃的朝氣和高昂的鬥志,他們以志工的身分參與其中,默默為兩岸搭建友誼的橋樑。最值得強調的是,無論陸生、陸客還是一般大陸民眾,只要接觸過台灣的人、事、物,幾乎都會留下正面的印象。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外媒專訪時脫口說出「兩國一制」,引發諸多議論,柯P亦承認失誤。其實,「兩國」一辭固屬不宜,但柯市長的重點似在「一制」二字,他想要強調的可能是,兩岸雖一分為二,但關係的改善必須建立在「雙方制度逐漸接近」的前提上。換言之,兩岸政府與其在統獨之間打轉,不如先求在政經社會制度的差距縮減到足以坐而論道的地步。這種思維和早年台灣當局「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及「以三階段完成國統綱領」時期的政策路線頗為相似,它的「亮點」在於我方碰到統獨問題時可以反守為攻,把燙手山芋拋給對方,蓋兩岸長久分治下衍生出來的次文化差異與民主體制上的優劣有別,絕非朝夕之功可以彌合的。如此說來,柯P的「失言」其實蘊有深意。
綜上所述,至少能引出兩個論點:首先,兩岸的糾結在民間力量的積極介入之下並非無解,或許有一天,行到柳暗花明處,情勢終將豁然開朗;其次,兩岸未來談判的籌碼並非全為「大」的一方所掌握,台灣人民奮鬥成功的經驗與果實必將成為兩岸統一與否或如何統一的關鍵因素。
無論如何,兩岸一水之隔,唇齒相依,連蔣經國總統都曾鄭重宣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可見台灣絕無與大陸兵戎相見的本錢;同樣地,大陸欲想以脅迫或軍武來對付台灣也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有些本地政客眼中只有政黨或私己利益,一味使用「反中」和「親中」兩極選項以譁眾取寵,玩弄愚民把戲,不惜以海峽和平為祭品,視兩岸蒼生為芻狗,每每造成雙方關係冷熱無常、進退失據的危境,亦為極其不智且不當之舉。
記得前年開春期間,台灣適逢多事之秋,佛光山星雲大師親書「蜿蜒向前,福慧雙全」偈語,舉蛇蟲曲折前行為譬喻替國人加油打氣,其精妙之處,識者盡皆嘆服。二○一五年伊始,大師又撰「三陽和諧」四字,祝禱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謹借用智者的話語,期盼新的一年裡兩岸關係在互敬互諒中止跌回穩,也深信兩岸之間唯有在穩定中求發展最符合台灣民眾的福祉。兩岸的和平競賽
趁著回台之便與幾位就讀政大的大陸學生會面。他們說起當初懷著憧憬而來,想要體驗台灣的開放社會和自由風氣,到了之後卻受制於「三限六不」法令,在校禁止實習和工作,即使畢業也不准就業,造成他們在台灣發展的空間相對狹窄;另一方面,留台數年期間又將與原社會形成時空斷層。對於未來,同學們滿心茫然。
開放陸生入學,本是美事一樁,可以讓對岸的年輕學子浸染民主時潮,為兩岸關係發展培育和平種籽,假以時日也可望拉近雙方社會現代化程度的差距。近年陸生來台的人數逐年成長,二○一四年達到二千七百三十四人,算是執政黨兩岸政策的小小成果。記得馬總統擔任黨主席時承諾將儘快取消對陸生的不平等限制,遲遲未能付諸實施,如今礙於政治環境的變化,恐怕更將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反觀負笈大陸的台灣學生,處境截然不同。早年的台生帶著忐忑不安的疑慮登陸一探究竟,卻意外獲得言論、行動與工作的自主性,如今都感覺收穫豐盈,他們更認知到,中國正在全面除舊佈新,城市建設一日千里,民間財富不斷累積,機關學校、公私企業與都市居民頻密與國際社會接軌。二○一四年中國出境遊客超過一億人次,入境觀光的也有兩千七百萬人次;據了解,此刻在美國進修的中國留學生就有卅萬人之多,足見大國不但崛起,更在高速開放之中。不久之後,中國大陸必將成為全球年輕世代就業或創業的重要市場之一。
兩年多前,我應邀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大學部)入學考的口試委員,當面與七十幾位列名台灣學測頂標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對話,才驚覺到大陸社會對台灣青年學生的磁吸力量。固然,自一九八五年大陸開放台生就學至二○一四年底為止,人數不過萬人,但報考學生的質與量不斷提高,尤其彼等來大陸讀書的決定多出於自由意志而非家庭影響。理由何在呢?除了兩岸實力此消彼長的趨勢外,我認為大陸正從封建落伍邁向革新開放,台灣卻從理性進步走回狹隘封閉,也是一股逆向的推力。
兩岸從二○○八年起聯手推動經貿文化交流,雙方熙來攘往,成果相當可觀,卻在旦夕之間被一個太陽花事件打得幾乎熄火滅燈,再加上九合一大選的結果,使雙方往來一下子由熱而冷,不禁令人對兩岸關係如此「脆弱」發出喟嘆。事實上,這幾年國民黨改革無力,坐讓「鎖台」意識高漲才是禍首,使更多政治投機客「逢中必反」,不計是非對錯,也不顧是否攸關台灣百姓利益;第二個原因是思想的僵化,決策者在時移勢轉之下依然墨守成規,不知通權達變,總在「兩岸對等」或「台灣優先」的民粹教條中自欺欺人,過去若干「惠台」計畫,都被人以國家安全為名,或遭到矮化為由,或本地市場難當衝擊、利益分配未盡公允為慮,先設法減緩其進度,終至不了了之。若政府的大陸政策繼續採取易攻為守之式,處處畫地自限,最後吃虧的仍是我方。
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兩會上鄭重提出要加強對台灣青少年工作;幾乎同時,馬雲等企業家相繼來台,宣布將成立基金,協助本地青年創業。不管是「統戰」還是「讓利」,大陸朝野領導人一旦向台灣招手示好,難免引起議論紛紛。不過,台灣既為民主國家,任何勢力,包括政府在內,對年輕人選擇未來的自由豈能橫加干預?更不可能代做決定了!
從某個角度觀之,兩岸除了和平發展外,似乎正開始進行一場和平競賽,雙方以各自的優勢條件博取新世代青睞,而兩岸的青年菁英人才也將以本身的去留行動來投下他們的認同票。
從上海回台北過年,感覺兩地都是「春意初露,乍暖還寒」的天氣,有如當下兩岸關係的寫照。回想二○一四年,台灣發生一連串震撼視聽的事件,使雙方關係陷入國民黨執政近七年來的最低點。時至今日,從官方的互動、輿論的向背和坊間的巷議街談中仍嗅得到那股冷戚的氛圍,間歇已有國內外觀察家對兩岸的未來發出悲觀的論調。
不過,換個角度可能感受不同。譬如,去年是台灣開放陸客來台的第六年,旅遊人數已近四百萬,前市依然看漲;近來在大陸,「瘋台灣」成為都會族的新時潮,舉凡寶島的人文風貌、城鄉美景、南北佳餚、民間習俗都變成大陸民眾艷羨與熱議的題材;許多影視歌壇上知名的台籍藝人,更是對岸年輕世代耳熟能詳、激情擁戴的心目偶像;來台讀書的陸生也持續增加,去年實際報到入學的已逾二千五百名,他們在此地大學校園中享受到更為自由開放的學風,也結識到大批從現代民主環境中成長的同儕青年,得以在耳濡目染下擴充視野;此外,基於馬政府的既定方針,從大三通以迄,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日漸活絡,不論音樂、美術、戲劇、體育、學術、宗教、公益慈善等各界人士交互往訪,絡繹於途,不斷消弭隔閡,建立友誼,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我們在與對岸互動過程中也見證到台灣民間人士蓬勃的朝氣和高昂的鬥志,他們以志工的身分參與其中,默默為兩岸搭建友誼的橋樑。最值得強調的是,無論陸生、陸客還是一般大陸民眾,只要接觸過台灣的人、事、物,幾乎都會留下正面的印象。
最近,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外媒專訪時脫口說出「兩國一制」,引發諸多議論,柯P亦承認失誤。其實,「兩國」一辭固屬不宜,但柯市長的重點似在「一制」二字,他想要強調的可能是,兩岸雖一分為二,但關係的改善必須建立在「雙方制度逐漸接近」的前提上。換言之,兩岸政府與其在統獨之間打轉,不如先求在政經社會制度的差距縮減到足以坐而論道的地步。這種思維和早年台灣當局「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以及「以三階段完成國統綱領」時期的政策路線頗為相似,它的「亮點」在於我方碰到統獨問題時可以反守為攻,把燙手山芋拋給對方,蓋兩岸長久分治下衍生出來的次文化差異與民主體制上的優劣有別,絕非朝夕之功可以彌合的。如此說來,柯P的「失言」其實蘊有深意。
綜上所述,至少能引出兩個論點:首先,兩岸的糾結在民間力量的積極介入之下並非無解,或許有一天,行到柳暗花明處,情勢終將豁然開朗;其次,兩岸未來談判的籌碼並非全為「大」的一方所掌握,台灣人民奮鬥成功的經驗與果實必將成為兩岸統一與否或如何統一的關鍵因素。
無論如何,兩岸一水之隔,唇齒相依,連蔣經國總統都曾鄭重宣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可見台灣絕無與大陸兵戎相見的本錢;同樣地,大陸欲想以脅迫或軍武來對付台灣也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有些本地政客眼中只有政黨或私己利益,一味使用「反中」和「親中」兩極選項以譁眾取寵,玩弄愚民把戲,不惜以海峽和平為祭品,視兩岸蒼生為芻狗,每每造成雙方關係冷熱無常、進退失據的危境,亦為極其不智且不當之舉。
記得前年開春期間,台灣適逢多事之秋,佛光山星雲大師親書「蜿蜒向前,福慧雙全」偈語,舉蛇蟲曲折前行為譬喻替國人加油打氣,其精妙之處,識者盡皆嘆服。二○一五年伊始,大師又撰「三陽和諧」四字,祝禱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我謹借用智者的話語,期盼新的一年裡兩岸關係在互敬互諒中止跌回穩,也深信兩岸之間唯有在穩定中求發展最符合台灣民眾的福祉。兩岸的和平競賽
趁著回台之便與幾位就讀政大的大陸學生會面。他們說起當初懷著憧憬而來,想要體驗台灣的開放社會和自由風氣,到了之後卻受制於「三限六不」法令,在校禁止實習和工作,即使畢業也不准就業,造成他們在台灣發展的空間相對狹窄;另一方面,留台數年期間又將與原社會形成時空斷層。對於未來,同學們滿心茫然。
開放陸生入學,本是美事一樁,可以讓對岸的年輕學子浸染民主時潮,為兩岸關係發展培育和平種籽,假以時日也可望拉近雙方社會現代化程度的差距。近年陸生來台的人數逐年成長,二○一四年達到二千七百三十四人,算是執政黨兩岸政策的小小成果。記得馬總統擔任黨主席時承諾將儘快取消對陸生的不平等限制,遲遲未能付諸實施,如今礙於政治環境的變化,恐怕更將一拖再拖,遙遙無期。
反觀負笈大陸的台灣學生,處境截然不同。早年的台生帶著忐忑不安的疑慮登陸一探究竟,卻意外獲得言論、行動與工作的自主性,如今都感覺收穫豐盈,他們更認知到,中國正在全面除舊佈新,城市建設一日千里,民間財富不斷累積,機關學校、公私企業與都市居民頻密與國際社會接軌。二○一四年中國出境遊客超過一億人次,入境觀光的也有兩千七百萬人次;據了解,此刻在美國進修的中國留學生就有卅萬人之多,足見大國不但崛起,更在高速開放之中。不久之後,中國大陸必將成為全球年輕世代就業或創業的重要市場之一。
兩年多前,我應邀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大學部)入學考的口試委員,當面與七十幾位列名台灣學測頂標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對話,才驚覺到大陸社會對台灣青年學生的磁吸力量。固然,自一九八五年大陸開放台生就學至二○一四年底為止,人數不過萬人,但報考學生的質與量不斷提高,尤其彼等來大陸讀書的決定多出於自由意志而非家庭影響。理由何在呢?除了兩岸實力此消彼長的趨勢外,我認為大陸正從封建落伍邁向革新開放,台灣卻從理性進步走回狹隘封閉,也是一股逆向的推力。
兩岸從二○○八年起聯手推動經貿文化交流,雙方熙來攘往,成果相當可觀,卻在旦夕之間被一個太陽花事件打得幾乎熄火滅燈,再加上九合一大選的結果,使雙方往來一下子由熱而冷,不禁令人對兩岸關係如此「脆弱」發出喟嘆。事實上,這幾年國民黨改革無力,坐讓「鎖台」意識高漲才是禍首,使更多政治投機客「逢中必反」,不計是非對錯,也不顧是否攸關台灣百姓利益;第二個原因是思想的僵化,決策者在時移勢轉之下依然墨守成規,不知通權達變,總在「兩岸對等」或「台灣優先」的民粹教條中自欺欺人,過去若干「惠台」計畫,都被人以國家安全為名,或遭到矮化為由,或本地市場難當衝擊、利益分配未盡公允為慮,先設法減緩其進度,終至不了了之。若政府的大陸政策繼續採取易攻為守之式,處處畫地自限,最後吃虧的仍是我方。
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兩會上鄭重提出要加強對台灣青少年工作;幾乎同時,馬雲等企業家相繼來台,宣布將成立基金,協助本地青年創業。不管是「統戰」還是「讓利」,大陸朝野領導人一旦向台灣招手示好,難免引起議論紛紛。不過,台灣既為民主國家,任何勢力,包括政府在內,對年輕人選擇未來的自由豈能橫加干預?更不可能代做決定了!
從某個角度觀之,兩岸除了和平發展外,似乎正開始進行一場和平競賽,雙方以各自的優勢條件博取新世代青睞,而兩岸的青年菁英人才也將以本身的去留行動來投下他們的認同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