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張新鷹*1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上海臺灣研究所連續在上海、臺灣、廈門,主辦了三屆“兩岸民間互信論壇"。其中,第二屆論壇與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苗栗獅頭山勸化堂合辦,第三屆論壇與福建省臺辦合辦。先後有兩岸學術界、宗教界、企業界、新聞界專業人士60多人次參加論壇,提交文稿50餘篇,涵蓋與增強兩岸民間互信相關聯的政治基礎、文化認同、宗教狀況、旅遊發展、輿論引導、觀念融通等多方面內容,交流氣氛熱烈坦誠,不乏真知灼見。
如今,合辦各方從歷次“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發言文稿中,選出23篇,結集成冊。我想,這個做法,意在留下2016年之前兩岸關係正常推進的八年當中的一頁記錄,也是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干擾因素有所升高的今天繼續增進民間互信,安立一塊可供登陟的階石。
由於論壇的合作者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屬於宗教文化社團,獅頭山勸化堂又具有宗教團體性質,故而三次論壇都包括了宗教交流的議題,也就此成為編者要我為本文集撰序的因緣。筆者不揣冒昧,斗膽應命,主要是為了借此機會向宗教與社會協會前任理事長、老友張家麟教授和現任理事長、獅頭山勸化堂董事長黃錦源先生表示真誠的感謝,向參加論壇的兩岸專家學者、特別是各位臺灣朋友,以及為論壇成功舉辦付出心力的有關部門領導、全體會務人員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時,也願意就論壇給予自己的感受發表一點聯想。古語云“人無信不立",這裏的“信",是指個人的誠信、信用。同樣,對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來說,雙方民眾缺乏互信,兩岸之間的正常關係也無法真正確立。這裏的“互信",是指兩岸民眾相互信任、相互信賴的那種心態。過去,兩岸曾有長期隔絕的歷史,雙方民眾割斷往來,不通音訊,只有猜疑甚至敵視,沒有絲毫互信可言。曾幾何時,時移勢易,世事變遷,兩岸關係得以解凍,“九二共識"得以形成,以此為政治基石的兩岸經貿、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愈益活躍;“大三通"終於實現,“ECFA"終於簽署;兩岸民眾往來不斷增加,交往途徑和方式日趨多樣;“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在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密切,增強民間互信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反過來,民間互信的擴大又為兩岸各領域、各層面交流走向全面深化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在兩岸經貿、文教合作和人員往來歷經20多年發展已然蔚成規模的時候,“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閃亮登場,帶有總結經驗、瞻望未來的意義。特別是三屆論壇都是在臺灣本次“政黨輪替"之前舉辦的,此時回首,更可以通過現實狀況的對比,彰顯論壇的話題具有某種超越特定歷史時段的特殊價值。
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是兩岸民間往來開展最早的領域之一。“兩岸未通,宗教先通",“直航未航,媽祖先航",就是對“神緣"作用促進兩岸民間交往的直觀概述。至於兩岸宗教學術交流,則是以1992年臺灣“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筆者當時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召開“道家與道教思想研討會"為正式發端的。20多年之間,臺海風雲變幻,時而波瀾不驚,時而浪濤洶湧,還有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等因素經常發生影響,但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卻是兩岸民間交流之中較少受到局勢擾動的一個區域,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呈現繁榮熱烈的氣象。這尤其表現在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和積極融入中華文化的那些宗教形態及以之為研究考察對象的那些學術活動方面。置身其間,作為大陸團隊之一員,在交流當中所真切感受到的從臺灣普通信眾到許多知名學者乃至資深宗教人士那種出於內心、細緻入微的親近情誼,常常令人激動不已。這樣的交流,其實是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的建立,是相互瞭解逐步增強的結果,包含著兩岸參與者的長期磨合、不懈努力。兩岸民間互信的遞進,就是要依靠相互瞭解的加深,上升到情感交流交融的維度。其最高境界,是求得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實現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從“心靈契合"到建設“命運共同體",換言之,就是從文化認同到中華民族復興使命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居於基底和神髓的地位,一以貫之,無可替代。兩岸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之所以很多時候能夠涵泳情感的融會,正是因為作為深厚內蘊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裏面起到了精神紐帶的作用。舉凡兩岸交流取得長足發展並由此增進了民間互信的領域,應該都沒有例外地得益於這條精神紐帶的存在。
因此,我們還可以說,繼續開展包括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在內的兩岸交流,同時不斷拓寬兩岸交流的範圍和渠道,是調動和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維繫兩岸民間情感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推動民間互信向更深層次邁進的需要。在新一輪“政黨輪替"標誌著臺灣政治生態走向某種新態勢的時候,通過促進文化認同以至中華民族認同而達成兩岸老中青三代同胞對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最大公約數",在“一中"前提下盡一切可能爭取“聚同化異",正是當今時代對兩岸有識之士的深切要求,也是“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應在新的條件下再次啟動的不二因由,值得儕輩協力圓成。
而且,吾人亦確信,在兩岸同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間偉力面前,在兩岸民間互信業已奠定基礎而功不唐捐的現實架構之上,不論是那些一廂情願的“文化臺獨"“實質臺獨"的拙劣表演,或是本文集中多次點到的那些敗壞大陸民眾對臺灣印象的“法輪功"惡意宣傳,都無非是一場小小的鬧劇,遲早免不了旗折鼓敝,黔驢技窮。“沉舟側畔千帆過"兩岸一家、融合發展的民意主流仍會不可阻擋地浩蕩前行,“兩岸命運共同體"必將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事業中放射異彩,彪炳史冊!
夏曆丁酉年(2017)三月於北京
累積民間互信•共創華族新頁:序
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
臺灣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張家麟
中華文化為兩岸一家的基礎兩岸百姓共同傳承優質的中華文化,流著炎黃祖先相同的血脈。這種同文、同種、同語的民族文化條件,既形塑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也為「兩岸一家親」立下基礎。此深厚的內在條件,為兩岸民間、官方互信及彼此往來,搭起一條友誼之橋。
然而,在兩岸政治體制的分隔長達百餘年,再加上政治的詭譎多變,兩岸高層關係始終慢步發展。兩岸關係發展曾在馬英九上臺後漸趨緊密;而到馬、習會時達到高潮,似乎已經露出兩岸攜手共創華夏民族新頁的曙光。然而在DPP(民進黨)執政後戛然而止,兩岸再度陷入僵局與冷對抗。
打造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新品牌」
大陸高層曾提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兩岸交往大戰略,知名智庫―上海臺灣研究所也早嗅出應該以兩岸民間交流來積累互信,作為深化兩岸關係的利基。於2013年洞燭機先,與「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合作,召集兩岸的宗教、文化、旅遊三個領域專家、學者,連續3年分別在上海、苗栗、廈門召開「兩岸民間互信論壇」。試圖為兩岸政治高層外,再開一扇基層民間往來的「希望之窗」,為兩岸關係打亮一塊民間互信的「新品牌」。
3年下來,兩岸宗教文化學者在此框架下集思廣義、貢獻智慧,已經為「如何深化兩岸民間互信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書寫約60篇文章。今年為了將此成果公諸於世,擇其中23篇代表性論述付梓,以饗讀者。仔細閱讀這些論文,發現他們聚焦於「宗教交流與兩岸互信」、「兩岸文化異同」、「中華文化與兩岸發展」、「臺灣宗教、文化」、「兩岸政治局勢與兩岸關係」等5個子題。它們形同是在兩岸政治、經濟主流論述之外,提出「民間社會」(Civil Society)菁英對宗教、文化的「另類」建言。
論壇的成果及意義
本書得以出版,既是召開3屆民間互信論壇的一項重大成果,也可彰顯出以下幾點意義:
首先,重新肯定宗教、文化在兩岸關係與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早在1980年代,兩岸處於對峙的局勢,儘管大陸不斷對臺灣招手,但在臺灣政治體制下,用「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拒絕與大陸往來。然而在臺灣民間社會,靠宗教、文化的尋根之旅,逐漸溶解兩岸「政治冰山」。最早是臺灣老兵在親情及鄉土的呼喚下,無畏政府法制框架,從事返鄉探親之旅;接著是由媽祖、關帝廟宇頭人返回大陸福建銅山、湄州祖廟謁祖尋根,以宗教交流開啟兩岸往來。這些皆是臺灣人民自動自發的作為,而且是來自臺灣基層百姓同文化、同宗教、同語言的情感舉動。
臺研所在深刻研究臺灣問題後,認為除了高層政治、經濟問題之外,應該也要重視民間基層社會的宗教、文化議題。才會以「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為名來呼群保義,號召此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兩岸的未來把脈,這本書形同是這三年來專家學者用宗教、文化來解決兩岸困境的「處方箋」。
中華文化為華族復興的要素
其次,儒、釋、道三教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元素,而中華文化則為兩岸交流與華族復興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三屆民間互信論壇篩選的論文中幾乎環繞在宗教、中華文化、華人儒釋道三教、宗教交流等議題。足可看出此領域的菁英,深刻理解儒、釋、道及中華文化在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得知華夏民族是以儒、釋、道三教構成中華文化,它既是中華民族的特色,也是我們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差異;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
唯有深化兩岸儒、釋、道及民間宗教的交流,就有助於「兩岸同屬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及「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可能性。這些華人所專屬的兩岸宗教交流,既能豐富當代及未來中華文化的內容,也可使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因此,兩岸政治家除了擘劃兩岸的政治、經濟交流框架外,不應忽略中華文化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觸媒。
創造官、民菁英合作模式
再者,由本書的出版,看出了大陸官方菁英與臺灣民間社會菁英共同為兩岸關係與發展投入心血。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是由大陸上海臺灣研究所倡議,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配合後共同推動。前者為大陸官方智庫,後者為臺灣公益型社團,這兩類團體中的菁英攜手合作,召集兩岸的專家學者與會,為兩岸當前及未來問題針砭、把脈。現在,兩岸高層政治再度陷入僵局,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再次發揮民間基層社會菁英的影響力,為兩岸未來注入一股新氣象。而從本書收錄大陸專家學者書寫16篇,臺灣學者7篇文章來看,它說明了「兩岸官、民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未來或許可以擴張為「兩岸官方、臺灣民間及大陸民間」三者交流的新模式。
展望未來
回顧過去三年的民間論壇,已經積累不錯的成果,希望在未來在此基礎上持續開展。維持過去一來一往的交流模式,「第四屆兩岸民間互信論壇」能夠在臺灣舉行。當前臺灣政府不談「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政治高層互信薄弱之際,臺灣民間社會更應該為了兩岸和平發展作出努力。
我們深信,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及民間宗教是華夏子民共同擁有的瑰寶,也是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對話基礎。唯有在此框架下建構未來的兩岸民間互信論壇平臺,才能持續號召兩岸諸多官方、民間社會菁英,共同為兩岸的未來提出深刻且具意義的建言。
張新鷹*1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2014年11月,上海臺灣研究所連續在上海、臺灣、廈門,主辦了三屆“兩岸民間互信論壇"。其中,第二屆論壇與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苗栗獅頭山勸化堂合辦,第三屆論壇與福建省臺辦合辦。先後有兩岸學術界、宗教界、企業界、新聞界專業人士60多人次參加論壇,提交文稿50餘篇,涵蓋與增強兩岸民間互信相關聯的政治基礎、文化認同、宗教狀況、旅遊發展、輿論引導、觀念融通等多方面內容,交流氣氛熱烈坦誠,不乏真知灼見。
如今,合辦各方從歷次“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發言文稿中,選出23篇,結集成冊。我想,這個做法,意在留下2016年之前兩岸關係正常推進的八年當中的一頁記錄,也是為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干擾因素有所升高的今天繼續增進民間互信,安立一塊可供登陟的階石。
由於論壇的合作者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屬於宗教文化社團,獅頭山勸化堂又具有宗教團體性質,故而三次論壇都包括了宗教交流的議題,也就此成為編者要我為本文集撰序的因緣。筆者不揣冒昧,斗膽應命,主要是為了借此機會向宗教與社會協會前任理事長、老友張家麟教授和現任理事長、獅頭山勸化堂董事長黃錦源先生表示真誠的感謝,向參加論壇的兩岸專家學者、特別是各位臺灣朋友,以及為論壇成功舉辦付出心力的有關部門領導、全體會務人員表示由衷的敬意!同時,也願意就論壇給予自己的感受發表一點聯想。古語云“人無信不立",這裏的“信",是指個人的誠信、信用。同樣,對於中國大陸和臺灣來說,雙方民眾缺乏互信,兩岸之間的正常關係也無法真正確立。這裏的“互信",是指兩岸民眾相互信任、相互信賴的那種心態。過去,兩岸曾有長期隔絕的歷史,雙方民眾割斷往來,不通音訊,只有猜疑甚至敵視,沒有絲毫互信可言。曾幾何時,時移勢易,世事變遷,兩岸關係得以解凍,“九二共識"得以形成,以此為政治基石的兩岸經貿、文化、教育、科技交流愈益活躍;“大三通"終於實現,“ECFA"終於簽署;兩岸民眾往來不斷增加,交往途徑和方式日趨多樣;“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在實際生活中越來越密切,增強民間互信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反過來,民間互信的擴大又為兩岸各領域、各層面交流走向全面深化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在兩岸經貿、文教合作和人員往來歷經20多年發展已然蔚成規模的時候,“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閃亮登場,帶有總結經驗、瞻望未來的意義。特別是三屆論壇都是在臺灣本次“政黨輪替"之前舉辦的,此時回首,更可以通過現實狀況的對比,彰顯論壇的話題具有某種超越特定歷史時段的特殊價值。
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是兩岸民間往來開展最早的領域之一。“兩岸未通,宗教先通",“直航未航,媽祖先航",就是對“神緣"作用促進兩岸民間交往的直觀概述。至於兩岸宗教學術交流,則是以1992年臺灣“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與筆者當時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聯合召開“道家與道教思想研討會"為正式發端的。20多年之間,臺海風雲變幻,時而波瀾不驚,時而浪濤洶湧,還有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等因素經常發生影響,但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卻是兩岸民間交流之中較少受到局勢擾動的一個區域,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越發呈現繁榮熱烈的氣象。這尤其表現在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和積極融入中華文化的那些宗教形態及以之為研究考察對象的那些學術活動方面。置身其間,作為大陸團隊之一員,在交流當中所真切感受到的從臺灣普通信眾到許多知名學者乃至資深宗教人士那種出於內心、細緻入微的親近情誼,常常令人激動不已。這樣的交流,其實是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的建立,是相互瞭解逐步增強的結果,包含著兩岸參與者的長期磨合、不懈努力。兩岸民間互信的遞進,就是要依靠相互瞭解的加深,上升到情感交流交融的維度。其最高境界,是求得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實現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從“心靈契合"到建設“命運共同體",換言之,就是從文化認同到中華民族復興使命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居於基底和神髓的地位,一以貫之,無可替代。兩岸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之所以很多時候能夠涵泳情感的融會,正是因為作為深厚內蘊的中華傳統文化在裏面起到了精神紐帶的作用。舉凡兩岸交流取得長足發展並由此增進了民間互信的領域,應該都沒有例外地得益於這條精神紐帶的存在。
因此,我們還可以說,繼續開展包括宗教和宗教學術交流在內的兩岸交流,同時不斷拓寬兩岸交流的範圍和渠道,是調動和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維繫兩岸民間情感交流交融的需要,也是推動民間互信向更深層次邁進的需要。在新一輪“政黨輪替"標誌著臺灣政治生態走向某種新態勢的時候,通過促進文化認同以至中華民族認同而達成兩岸老中青三代同胞對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最大公約數",在“一中"前提下盡一切可能爭取“聚同化異",正是當今時代對兩岸有識之士的深切要求,也是“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應在新的條件下再次啟動的不二因由,值得儕輩協力圓成。
而且,吾人亦確信,在兩岸同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間偉力面前,在兩岸民間互信業已奠定基礎而功不唐捐的現實架構之上,不論是那些一廂情願的“文化臺獨"“實質臺獨"的拙劣表演,或是本文集中多次點到的那些敗壞大陸民眾對臺灣印象的“法輪功"惡意宣傳,都無非是一場小小的鬧劇,遲早免不了旗折鼓敝,黔驢技窮。“沉舟側畔千帆過"兩岸一家、融合發展的民意主流仍會不可阻擋地浩蕩前行,“兩岸命運共同體"必將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事業中放射異彩,彪炳史冊!
夏曆丁酉年(2017)三月於北京
累積民間互信•共創華族新頁:序
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榮譽理事長
臺灣真理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張家麟
中華文化為兩岸一家的基礎兩岸百姓共同傳承優質的中華文化,流著炎黃祖先相同的血脈。這種同文、同種、同語的民族文化條件,既形塑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也為「兩岸一家親」立下基礎。此深厚的內在條件,為兩岸民間、官方互信及彼此往來,搭起一條友誼之橋。
然而,在兩岸政治體制的分隔長達百餘年,再加上政治的詭譎多變,兩岸高層關係始終慢步發展。兩岸關係發展曾在馬英九上臺後漸趨緊密;而到馬、習會時達到高潮,似乎已經露出兩岸攜手共創華夏民族新頁的曙光。然而在DPP(民進黨)執政後戛然而止,兩岸再度陷入僵局與冷對抗。
打造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新品牌」
大陸高層曾提出「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兩岸交往大戰略,知名智庫―上海臺灣研究所也早嗅出應該以兩岸民間交流來積累互信,作為深化兩岸關係的利基。於2013年洞燭機先,與「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合作,召集兩岸的宗教、文化、旅遊三個領域專家、學者,連續3年分別在上海、苗栗、廈門召開「兩岸民間互信論壇」。試圖為兩岸政治高層外,再開一扇基層民間往來的「希望之窗」,為兩岸關係打亮一塊民間互信的「新品牌」。
3年下來,兩岸宗教文化學者在此框架下集思廣義、貢獻智慧,已經為「如何深化兩岸民間互信及兩岸關係」的問題,書寫約60篇文章。今年為了將此成果公諸於世,擇其中23篇代表性論述付梓,以饗讀者。仔細閱讀這些論文,發現他們聚焦於「宗教交流與兩岸互信」、「兩岸文化異同」、「中華文化與兩岸發展」、「臺灣宗教、文化」、「兩岸政治局勢與兩岸關係」等5個子題。它們形同是在兩岸政治、經濟主流論述之外,提出「民間社會」(Civil Society)菁英對宗教、文化的「另類」建言。
論壇的成果及意義
本書得以出版,既是召開3屆民間互信論壇的一項重大成果,也可彰顯出以下幾點意義:
首先,重新肯定宗教、文化在兩岸關係與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早在1980年代,兩岸處於對峙的局勢,儘管大陸不斷對臺灣招手,但在臺灣政治體制下,用「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的三不政策拒絕與大陸往來。然而在臺灣民間社會,靠宗教、文化的尋根之旅,逐漸溶解兩岸「政治冰山」。最早是臺灣老兵在親情及鄉土的呼喚下,無畏政府法制框架,從事返鄉探親之旅;接著是由媽祖、關帝廟宇頭人返回大陸福建銅山、湄州祖廟謁祖尋根,以宗教交流開啟兩岸往來。這些皆是臺灣人民自動自發的作為,而且是來自臺灣基層百姓同文化、同宗教、同語言的情感舉動。
臺研所在深刻研究臺灣問題後,認為除了高層政治、經濟問題之外,應該也要重視民間基層社會的宗教、文化議題。才會以「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為名來呼群保義,號召此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兩岸的未來把脈,這本書形同是這三年來專家學者用宗教、文化來解決兩岸困境的「處方箋」。
中華文化為華族復興的要素
其次,儒、釋、道三教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元素,而中華文化則為兩岸交流與華族復興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三屆民間互信論壇篩選的論文中幾乎環繞在宗教、中華文化、華人儒釋道三教、宗教交流等議題。足可看出此領域的菁英,深刻理解儒、釋、道及中華文化在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得知華夏民族是以儒、釋、道三教構成中華文化,它既是中華民族的特色,也是我們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差異;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礎。
唯有深化兩岸儒、釋、道及民間宗教的交流,就有助於「兩岸同屬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及「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可能性。這些華人所專屬的兩岸宗教交流,既能豐富當代及未來中華文化的內容,也可使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因此,兩岸政治家除了擘劃兩岸的政治、經濟交流框架外,不應忽略中華文化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觸媒。
創造官、民菁英合作模式
再者,由本書的出版,看出了大陸官方菁英與臺灣民間社會菁英共同為兩岸關係與發展投入心血。兩岸民間互信論壇是由大陸上海臺灣研究所倡議,臺灣宗教與社會協會配合後共同推動。前者為大陸官方智庫,後者為臺灣公益型社團,這兩類團體中的菁英攜手合作,召集兩岸的專家學者與會,為兩岸當前及未來問題針砭、把脈。現在,兩岸高層政治再度陷入僵局,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再次發揮民間基層社會菁英的影響力,為兩岸未來注入一股新氣象。而從本書收錄大陸專家學者書寫16篇,臺灣學者7篇文章來看,它說明了「兩岸官、民合作模式」的可行性,未來或許可以擴張為「兩岸官方、臺灣民間及大陸民間」三者交流的新模式。
展望未來
回顧過去三年的民間論壇,已經積累不錯的成果,希望在未來在此基礎上持續開展。維持過去一來一往的交流模式,「第四屆兩岸民間互信論壇」能夠在臺灣舉行。當前臺灣政府不談「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政治高層互信薄弱之際,臺灣民間社會更應該為了兩岸和平發展作出努力。
我們深信,中華文化、儒、釋、道三教及民間宗教是華夏子民共同擁有的瑰寶,也是兩岸民間互信論壇的對話基礎。唯有在此框架下建構未來的兩岸民間互信論壇平臺,才能持續號召兩岸諸多官方、民間社會菁英,共同為兩岸的未來提出深刻且具意義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