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承諾與現實的鴻溝
但加州的故事,並沒有像法國或日本那般順利。時光流逝,州長更迭,計畫推進步履維艱。直到2008年,加州選民終於通過一項公投提案,正式批准高鐵計畫。預期在2020年前完成首段路線,耗資預估為330億美元。2011年,推動高鐵最積極的倡議者:傑瑞・布朗在相隔近30年後重新當選州長,重返州府。他沒有錯過這個機會,在2012年的州情諮文中,布朗將高鐵列為任期內的旗艦計畫之一。他向民眾宣示:「如果你和我一樣,相信加州將持續成長,未來會有數百萬人生活在這裡,那麼這項投資就是聰明的。」他進一步承諾:「我們將在幾週內提出修訂後的商業計畫,並在年底前啟動初期建設。」
這一次,布朗得到了強有力的聯邦盟友。2009年,時任總統歐巴馬簽署《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在當時,「復甦」是迫切的政治語言:房市泡沫引爆金融危機,危機引發失業潮,經濟亟需立即刺激。但歐巴馬政府想要的不只是短期刺激,更希望打造一種長遠的歷史遺產。他們試圖藉由宏大的基礎建設計畫,為美國下一個世紀的實力與繁榮打下根基。正如白宮幕僚長拉姆・伊曼紐爾(Rahm Emanuel)當時所說:「你永遠不該浪費一場嚴重危機……這正是一個做你平常做不到的事的機會。」
這正是「再投資」的核心精神:將數千億美元投入未來的基礎建設,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項目之一,就是高鐵。2009年4月,歐巴馬總統站在白宮演講臺上,對全國描繪一幅令人嚮往的畫面:「想像你從城市中心登上列車,不必趕機場、不用脫鞋、不擔心延誤,也不用擔心行李丟失。想像你以每小時超過100英里的速度穿越市鎮,抵達後只需走幾步便能接上大眾運輸,最終抵達目的地附近幾個街區。這不再是某種天馬行空的未來構想——它早已成為現實,只不過不是在美國,而是在其他地方。」他的願望是,這一次,美國不要再缺席。
而最明顯的試驗場,就是加州。歐巴馬接著指出:「加州選民已經決定推動高鐵系統。這是一條全新的現代化鐵路,設站新穎,列車時速可達220英里,將加州的大城市與內陸城鎮緊密連接。它將紓解高速公路與機場的擁堵,讓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車程縮短至僅需兩個半小時。」
到了2009年,加州高鐵可說站上了歷史的絕佳起點。它是美國總統的代表性基礎建設計畫,也是數十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加州州長的核心政見,同時獲得選民支持並撥款數十億美元,還有來自聯邦政府的大量資金挹注。這樣的政治與財務環境,幾乎無可比擬,美國極少有哪項大型工程享有如此完美的起跑條件。加州高鐵局的發言人信心滿滿,甚至在廣播節目中公開宣示:「大家將會在2020年搭上從舊金山開往洛杉磯的高速列車。」
但計畫進度龜速,成本不斷飆升。原定的夢想列車,開始在預算與工期中逐漸偏離軌道。2018年,在任內最後一次州情諮文中,時任州長傑瑞・布朗仍試圖鼓舞民眾,保持信心:「困難挑戰我們,但不能讓我們沮喪,也不能讓我們停下腳步。」然而隔年,他的副州長加文・紐森(Gavin Newsom)接任州長,語氣卻明顯不同。在他上任後的首場州情諮文中,紐森坦言:「實話實說,目前規劃的高鐵計畫太花錢、太耗時,監督不力,資訊也不透明。現在根本無法從沙加緬度蓋到聖地牙哥,更別提從舊金山到洛杉磯。我也希望能做到,但……沒路。」這句「沒路」,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窒礙,更是政治與信任上的斷裂。
原本壯闊的雄心,如今已大幅縮水。加州高鐵不再試圖連接舊金山與洛杉磯這兩座經濟重鎮,而是退而求其次,改為僅建一段穿越中央山谷、連接梅塞德與貝克斯菲爾德的農業區路線。如果這段路線一開始就被提案作為整體計畫的核心,大概不會有多少人願意支持。這個「縮小版」的預算起初估計為220億美元,但至今成本已膨脹至350億。而且,即使一切順利,這段高鐵最早也要到2030年才能開通,甚至可能拖延到2033年。
政治幻景與現實工程之間的夾縫
美國曾是全球鐵路技術的先驅,發明了空氣煞車系統,19世紀末領先世界興建密集的鐵路網。1860年代,加州企業家主導建設橫貫大陸鐵路的西段,長達1,800英里,耗時僅六年完工。
六年,跨越大陸。而如今,六年連延期都做不完。光是「意識到」加州高鐵又要再延後十年,就要花六年。在這六年間,加州沒能建完500英里的高鐵;而中國,卻已經鋪設了超過 23,000 英里 的高鐵網。
2023年10月,我們其中一位作者伊茲拉前往加州弗雷斯諾,實地參觀了加州高鐵局已完工的路段。那是一段令人百感交集的工程:它介於政治幻景與物理現實之間。加州高鐵如今既無足夠資金,也缺乏政治意志,早已無法實現當初連接舊金山與洛杉磯的壯志藍圖;甚至連僅剩的「縮小版」——梅塞德至貝克斯菲爾德段——也面臨資金短缺,沒有明確的籌資路徑。但正因為還殘存著一點資金,還留有一絲政治動能,高鐵局選擇不放棄,他們繼續建造。
障礙不是技術,是協商
伊茲拉沿著鐵道與工程師一同巡視,耳中聽到的問題,大多不是技術難題,而是政治性阻力。他站在99號公路上,這段高速公路已經為了讓出鐵道而整體移位,不遠處,原本是一家迷你倉儲業者。從遠處看,這不過是一塊再平凡不過的土地。但它成為了整個高鐵進度停滯的縮影。許多人以為政府徵地是一件簡單的事:政府開出價格、業主拿錢、土地就此讓渡。實際上,加州高鐵局為了取得這塊地,提交了四次請求,並歷經兩年半的訴訟,才最終完成徵收。
這樣的故事,並非個案,而是不斷重演的日常。部分高鐵路線與現有貨運線交錯,而每年10月至12月的貨運旺季,鐵路公司會對施工設下禁令,使得工程每年有數個月無法推進。即使高鐵在環保效益上遠優於汽車與飛機,它仍需為每一英吋路線完成繁複的環境影響評估。而每一次環評,幾乎都伴隨著訴訟的陰影。以目前主幹線為例:環評程序自 2012 年開始,至 2024 年仍未全面完成。高鐵局前局長布萊恩・凱利(Brian Kelly),自 2018 年到 2024 年領導這項工程,他回憶說:「我總是感到驚訝,這些員工為了完成一份環評文件,竟然投入了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高鐵最費時的部分,不是打樁、不是灌漿、也不是工程技術本身,而是談判。與誰談?與法院、資助者、鐵路公司、業主、屋主、農場主——幾乎每一塊土地、每一筆撥款、每一條路線,都需要協商。這些談判耗時,而耗時就意味著成本上升。談判也迫使工程在不斷妥協下修改原計畫:路線變更、建築設計變更、施工方法變更,這些都是看不見的間接成本。更關鍵的是,談判造成民眾失望與耐性耗盡。原本對高鐵懷抱期待的選民與政治人物,最終失去信心,進一步導致資金中止與政治支持流失。
有一派人認為:為了把項目做對,值得花時間。多幾年審查、更多次的公眾諮詢,是民主程序應有之義,也是保證品質的必要代價。
但這樣的選擇,並非沒有代價。前高鐵局局長凱利直言:「時間是預算的殺手。沒有資金、無法下決策、無法讓工程啟動,損失會非常大。平常每年成本會上升2%至3%,而在高通膨時期,可能高達5%。」拖得越久,成本越高,完工的可能性越低。民眾的失望累積,政治人物的耐性也會耗盡。他們開始轉向下一個議題、下一場選舉、下一筆預算。
忘了怎麼建設的美國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知道這一切有多難看。「我從市長、副州長一路做到州長,親眼看著加州高鐵從一項年度計畫,變成一項十年、二十年都完不了的工程。人們開始質疑,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建造任何大型公共工程。大家常常看著我,問:『那個能在1950、60年代蓋出全國最強公路網與水利系統的加州,到哪去了?』」
但問題,從來不只是加州的高鐵。對於公共建設的制度性停滯,民主黨內部的批評之激烈,毫不遜於共和黨。歐巴馬政府氣候政策核心幕僚、現任白宮氣候協調官約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就坦言:「延遲貫穿聯邦、州與地方各級政府。我們太擅長阻止項目,卻忘了如何建設。」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萊恩・迪斯(Brian Deese)也在 2022 年 4 月的演講中提出類似警告:「帝國大廈只花一年就建成。政府必須證明,我們仍然具備像過去那樣快速建設的能力。最好還能公平建設——這一點,過去我們有時並未做到。」
面對建設遲滯,一個典型的共和黨反應是:「政府本來就低效。」但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說法。根據「軌道成本專案」的國際比較研究,不同國家的建設條件雖有差異(例如是否包含高成本的隧道工程),但即便納入這些變數,美國依然是花最多錢、做最少事的國家之一。美國建造每公里鐵道路線的平均成本為 6.09 億美元。相比之下:
德國為 3.84 億
加拿大為 2.95 億
日本為 2.67 億
最便宜的葡萄牙,僅需 9,600 萬美元
更諷刺的是:這些國家在高成本的隧道比例上,往往高於美國。原因可能正是他們更敢於去做。因為越擅長基礎建設,一個社會就越有信心構想、執行宏大計畫。
我們查過了:這些國家也都有政府。所以問題,顯然不會只是「政府體制」。那麼是工會嗎?這是另一個右派常見的假想敵。但事實是:這些國家的工會密度普遍都高於美國。所以問題,也不只是「工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