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最早與最久的大馬餐廳
大稻埕的馬來亞餐廳,是在臺灣第一個名字上以馬來亞為名的中餐廳,儘管沒賣大馬料理,那麼真正意義上的大馬餐廳,又是哪一家呢?
我問了許多六〇至八〇年代早期在臺灣留學的學長姊,他們多沒印象有什麼大馬餐廳在臺灣。我想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由於大馬人始終沒有在臺灣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移民有的是透過婚姻仲介、逃避戰亂而來臺,多因留學而與臺灣人結婚的大馬人,人數上就顯得單薄,以至於大馬餐廳多年來在臺灣的存在感較低。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大馬餐廳,是九〇年代才出現,也許它們不一定是最早的,但還是值得書寫進來。以下觀察主要以臺北為主,視角難免受限,請讀者包涵。
目前臺灣,抑或在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是哪一家呢?在說答案前,先說開業最久的吧,答案就是曾在師大夜市開業多年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記得二〇一〇年剛到臺灣時,臺北的馬來西亞餐廳並不多。初到臺北,必定先到熱鬧的師大夜市觀光,那就有機會遇見「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因為這家餐廳有非常醒目的招牌。後來,有留意到身邊朋友跟我一樣,在臺北所光顧的第一家大馬餐廳,就是「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我最後一次去光顧,是在二〇二〇年十月,當時聽說餐廳將歇業了。老闆是一位臺灣阿姨,她說餐廳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營業,她先生是東馬沙巴人,已過世多年。由於她年紀也大,決定到美國與孩子住,所以才決定停業,如果之後不習慣美國生活的話,也許會再回來繼續開店。
也許這麼多年來,阿姨經營的不是店,而是與大馬的牽絆,她說許多大馬學生不捨得她把店收掉。一位老學長跟我提到,大概九〇年代至二〇一〇年之前,老闆娘是在師大宿舍後面的街上擺攤,後來就搬到了泰順街廿六巷五十三號二樓,如今外牆還能看到相關裝潢。一位九〇年代初在臺北求學的學長記得,在那大馬餐廳不多的年代,秋冬時,「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可以說是他們為鄉愁取暖的地方。
關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確切的開張年份,儘管阿姨稱大概是在一九九一年,但也有留臺的同鄉長輩依稀記得,他們似乎早在一九八九年就去光顧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至少在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之前,「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就是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甚至可以說是全臺最久的。
那排在「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之後,現存開業時間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位於捷運南京復興站附近的「妞呀小廚」了。
「妞呀小廚」創立於二〇〇〇年,它和許多在臺灣的大馬餐廳一樣,是由臺馬跨國婚姻夫妻共同經營的。 「妞呀小廚」中的「妞呀」是源自於馬來語「Nyonya」,也就是常聽到的「娘惹」,而「峇峇娘惹」一詞的意思是指華人移民與土著通婚後而形成的族群。而「妞呀小廚」老闆Mimi是來自馬六甲,她家族就有「峇峇娘惹」血統。
雖然「妞呀小廚」開業以來都沒搬遷過,但因為店址不靠近大學,因此其知名度在臺北的大馬旅臺生圈子不算高,之所以能撐到現在,除價格不貴外,很大原因是臨近捷運南京復興站,這帶龐大的上班族群撐起了他們的生意。幸運的是,COVID-19疫情並沒有擊垮他們。
二〇〇一後曙光乍現的十年
根據個人這些年的「田野食查」,也許在「妞呀小廚」出現以前,除師大夜市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外,整個臺北的大馬餐廳版圖是一片空白。
我來臺灣的時間點算幸運的,這十多年隨著社交媒體網站興起,臺灣開始流行書寫部落格,為讀者們留下了大馬餐廳的記錄,同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更多人可用關鍵字,透過地圖按圖索驥,才讓更多大馬餐廳得以被發掘。
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妞呀小廚後出現的,有二〇〇四年成立的「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和「私房麵」。「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店址在臺北車站附近的館前路,大約在二〇一〇年左右結束營運了,至於「私房麵」,雖然外表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卻有賣海南雞飯、叻沙等料理的餐廳,「私房麵」位於政大商圈,據悉老闆早年曾移民馬來西亞。此外,另一家也在政大商圈的「呷麵騎士」,大約在二〇一一年開業至今,外表也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相當多元,有肉骨茶、東坡肉、獅子頭因為來自大馬的老闆,曾在臺灣福華飯店當主廚。
接著是二〇〇六年在和平東路二段開業的「魚尾獅星馬料理」,同年開業的還有位於政大商圈的「波波恰恰」。前者最終在二〇一三年七月歇業了,現址就是「西藏廚房」,而後者曾在中國科技大學附近開分店,但目前只剩政大創始店還營業著,這家餐廳起初是由臺灣老闆和一位大馬人所創的。
接著是「小檳城」,也許因為大馬檳城有很多臺商的關係吧,也是熱門旅遊目的地,因此臺灣民眾對檳城二字相當熟悉,所以臺灣最多同名的大馬餐廳,就是「小檳城」,只是老闆不一定是檳城人。
二〇〇八年成立的「小檳城南洋茶餐廳」,也許就是第一個「小檳城」,這是由旅居臺灣多年的大馬藝人林美貞女士所創立的。幸運地,我曾在二〇二〇年一月有幸電話訪問了林美貞女士。林美貞大約在二〇〇五年左右,在臺北市市民大道、敦化一帶開了一家已忘了招牌名字的大馬餐廳,接著才與友人合夥開了小檳城南洋茶餐廳和長江白咖啡餐廳。
不過根據網路上的資訊,有關這兩家餐廳最早的部落格美食文章可追溯至二〇〇八年,而「最新」的文章則在二〇一一年。後來林美貞因生涯另有規畫,只參與這兩家餐廳的初期經營後就退出了。爾後小檳城共開了三家店,長江白咖啡則是四家,兩家餐廳的價位屬中高,曾在臺北車站美食廣場等黃金地段營業,不過大約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了。
至於其他的「小檳城」,還有約於二〇一五年在花蓮成立的「小檳城特色南洋麵食」、二〇一七年在新北市南勢角開業的「小檳城食堂」。其中小檳城食堂的老闆和我一樣是來自霹靂州,他多年前到澳洲打工度假認識了臺灣女友,所以才因婚姻關係移民來臺,由於他曾在家鄉跟親戚學做燒臘,才得以在臺灣創業。
最後,其他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臺北市大馬餐廳,包括位於國父紀念館附近的蕉葉正宗馬來西亞料理、臺北醫學大學附近的「大紅花新馬小廚」等。新北市方面,有二〇〇七年在永和創立的「南洋嘛嘛檔」,據悉只營業了一年。
二〇一一年後潮起潮落的十年
民國一百年三月十八日,大馬成為第一百個給予臺灣免簽入境的國家,再加上亞洲航空、捷星航空等廉航興起的熱潮下,臺灣旅客更方便地進入大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旅行,也得以讓星馬料理被臺灣看到。與此同時,大馬旅臺生人數從二〇一一年的八千二百三十五人,到二〇一四年攀升至一萬三千二百八十六人,這意味著臺灣的大馬餐廳潛在消費客群增加了。
回頭看那些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大馬餐廳,假如他們多撐幾年的話,也許今日的星馬餐廳版圖會不一樣吧。
而接下來這一家,就是在二〇一一年開業,如今已跨越十年的「馬六甲馬來西亞風味館」(以下簡稱「馬六甲餐廳」),創辦人就是上一章出現的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
我曾在二〇一一年暑假在新竹的馬六甲餐廳創始店訪問潘健成先生,至今依然記得他當時相當自信地說,他不希望臺灣朋友吃辣時只想到泰國,吃海南雞飯、肉骨茶時只想到新加坡,為了推廣家鄉美食,以及讓來訪的海外客戶不是只能吃臺菜,就乾脆投資創辦了馬六甲餐廳,接著二〇一七年在臺北市開信義安和分店,但該店兩年後結束營運。
同樣在二〇一一年,還有一家與馬六甲餐廳一樣,走高價位路線的大馬餐廳在臺北東區成立,那就是「皇室娘惹」(Nyonya Imperial)。皇室娘惹是由大馬商人拿督葉紹全的易健集團引進的,當時在大馬有五家分店,臺北店是首家海外分店。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臺灣)在同年成立時,就是在皇室娘惹舉行開幕典禮。可惜的是,皇室娘惹經營數年後就歇業了。
此外,同年成立的還有國父紀念館附近的「Pappamia帕帕咪婭馬來西亞白咖啡餐廳」和位於福隆的「南洋風味咖哩」。前者屬中等價位,但該店大約於二〇一四年結業了,而後者的創辦人是一名在臺灣成家立業多年的檳城人,該店位於福隆海灘附近,目前還營業著,從地理位置來看,可以說是臺灣最東邊的大馬餐廳了。
礙於資訊有限,二〇一三年似乎沒有大馬餐廳在雙北市開業,也有可能是曇花一現或我沒去過,但二〇一四年出現了兩家蠻有名的餐廳。那就是「馬來風光餐廳」和「池先生kopitiam」。
先說馬來風光餐廳,它位於捷運象山站附近,其特色在於相比其他大馬餐廳多是個人單點,它主要提供合菜式料理,也因此單價較高,但也是在臺大馬僑民多人聚餐時的好去處。有趣的是,老闆顏素冠是曾在大馬生活超過十年的臺灣人,她因為想念大馬美食而在返臺後創業。馬來風光餐廳與馬六甲餐廳一樣,都是重金聘請大馬師傅來臺掌廚的,可惜後來餐廳因都更的關係,在二〇一八年安然歇業了。
◆
臺灣作家王瑞閔曾在其著作《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提到,公館是聚集多國東南亞料理的美食街。不過書中提到的只是泰、緬、越、印尼等料理,少了星馬料理,而且多聚焦在汀州路上的公館商圈,我認為應把範圍擴大至廣義上的臺大商圈,即包括臺大學生所熟悉的辛亥路後門一一八巷美食街。
由於臺大商圈的輻射範圍還包括鄰近的臺科大、師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甚至景美的世新大學,這幾所大學都有許多大馬旅臺生,穩定的大馬旅臺生消費群,讓臺大商圈成了大馬餐廳的一級戰場。截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臺大商圈有七家大馬餐廳。
首先,臺大商圈營業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二〇一一年在一一八巷開業的「憶馬當鮮」,老闆娘來自大馬。而鄰近一一八巷的「正香馬來西亞餐室」(原名「正香海南雞飯」),則是在二〇一五年秋季開業,老闆葉先生來自砂拉越,他曾是臺灣W Hotel燒臘副主廚,與憶馬當鮮一樣,都是因為馬臺婚姻而留下來創業。
至於可以說是臺北知名度最高的「池先生kopitiam」,其實在二〇一四年創業時,並非在臺大商圈開業,而是在創辦人池家瑋母校輔仁大學後面的輔大夜市。有關池家瑋的創業故事,已有許多媒體報導過,在此再次簡單介紹,池家瑋輔大畢業後曾當護理師一段日子,後來決定在輔大夜市租攤位賣大馬咖哩飯,同時開小貨車到雙北各處定點販售便當,直至生意量與知名度提升後,便決定於二〇一五年擴大事業版圖。
◆
上一章提到,臺灣政府在二〇一四年實施「評點配額制度」,此政策讓更多在臺外國留學生畢業後更容易留臺工作。這意味著,更多大馬旅臺生在脫離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族,成為能經濟獨立的受薪階級後,消費力的提升,得以進一步刺激大馬餐廳在臺灣遍地開花。
而池先生在這大環境下,跟對了潮流,二〇一五年在一一八巷插旗開第一家店面(大安店),後來搬遷至旁邊的復興南路。同年,正香馬來西亞餐室開業,這意味著在憶馬當鮮、池先生、正香在臺大後門一帶三足鼎立。
二〇一七年,池家瑋在公館商圈開了分店,二〇二二年在士林區芝山展第三家門市。後來,池家瑋姊姊池雪麗也來臺,二〇二〇年推出主打沙嗲火鍋的新品牌「吧生仔碌碌」,店址就在池先生公館店對面。
接著在疫情下的二〇二一年十月,池雪麗在公館商圈開了專賣大馬食品與小吃的「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應該是全臺第一家大馬商店。(按:池先生三間店與「吧生仔碌碌+迷你市場」為不同的事業個體,並非相互隸屬的分店。)
根據個人粗淺的「田野食查」,臺灣之所以有許多越南、印尼等東南亞餐廳能經營,是因為各縣市都有越南、印尼商店網絡作為支撐,省去了各餐廳進貨成本的困擾,而「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扮演了這角色,有售賣各種大馬國產的醬料包、食材、飲料、冷凍榴槤,而且也有提供網購運送到各縣市的服務。
據我所知,由於「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有代理進口大馬某些品牌的醬油,確實也有在臺的大馬餐廳跟他們進貨,如果未來這銷售體系更完整與規模化,也許會進一步刺激大馬人在臺灣創業開餐廳吧。
◆
大馬餐廳的創業者背景,還是以婚姻移民關係為主。其他在二〇一五年後成立,同時因馬臺婚姻關係而在雙北開店的,還有「星馬快餐」(在臺北東區和新莊有分店,曾在西門町展店)、中和區的「黃記海南雞」(二〇二〇年搬到高雄)、南勢角的「小檳城食堂」、新莊的「餓餓食堂」、汐止的「文昌記」與「老黃記」等……
另一家蠻有故事的餐廳,是高雄的「Sayang-Sayang東南亞創意料理」,也是因馬臺婚姻的關係而誕生的。Sayang-Sayang在馬來語就是疼愛的意思,餐廳創辦人吳佳真Wendy的母親趙苒芳是檳城華人,父親是臺南人。由於父親在Wendy不到一歲的時候過世,因此Wendy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趙苒芳女士在吉打州開了「明真珠餐館」,而Wendy也在這裡幫忙,後來Wendy選擇來臺讀大學,畢業一段時間後,母女倆選擇落腳高雄,二〇一七年在這港都共同經營餐廳。
其他縣市方面,也是二〇一五年後開業的,臺中的有「老王去野餐」、「新馬小廚」,花蓮有「七飽飽馬來西亞料理」 接下來就不逐一列舉了,因為其他縣市也有不少我還未發掘到的餐廳,無法完全掌握是否還營業,畢竟其他縣市的消費人口規模、市場接受度未必比北部來得高,有一定的經營壓力,這幾年有見過不少中南部的大馬餐廳經營不到一兩年就歇業的。若遺漏了讀者關注的大馬餐廳,請多見諒。
大稻埕的馬來亞餐廳,是在臺灣第一個名字上以馬來亞為名的中餐廳,儘管沒賣大馬料理,那麼真正意義上的大馬餐廳,又是哪一家呢?
我問了許多六〇至八〇年代早期在臺灣留學的學長姊,他們多沒印象有什麼大馬餐廳在臺灣。我想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由於大馬人始終沒有在臺灣形成大規模的移民潮,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移民有的是透過婚姻仲介、逃避戰亂而來臺,多因留學而與臺灣人結婚的大馬人,人數上就顯得單薄,以至於大馬餐廳多年來在臺灣的存在感較低。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大馬餐廳,是九〇年代才出現,也許它們不一定是最早的,但還是值得書寫進來。以下觀察主要以臺北為主,視角難免受限,請讀者包涵。
目前臺灣,抑或在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是哪一家呢?在說答案前,先說開業最久的吧,答案就是曾在師大夜市開業多年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記得二〇一〇年剛到臺灣時,臺北的馬來西亞餐廳並不多。初到臺北,必定先到熱鬧的師大夜市觀光,那就有機會遇見「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因為這家餐廳有非常醒目的招牌。後來,有留意到身邊朋友跟我一樣,在臺北所光顧的第一家大馬餐廳,就是「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
我最後一次去光顧,是在二〇二〇年十月,當時聽說餐廳將歇業了。老闆是一位臺灣阿姨,她說餐廳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營業,她先生是東馬沙巴人,已過世多年。由於她年紀也大,決定到美國與孩子住,所以才決定停業,如果之後不習慣美國生活的話,也許會再回來繼續開店。
也許這麼多年來,阿姨經營的不是店,而是與大馬的牽絆,她說許多大馬學生不捨得她把店收掉。一位老學長跟我提到,大概九〇年代至二〇一〇年之前,老闆娘是在師大宿舍後面的街上擺攤,後來就搬到了泰順街廿六巷五十三號二樓,如今外牆還能看到相關裝潢。一位九〇年代初在臺北求學的學長記得,在那大馬餐廳不多的年代,秋冬時,「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可以說是他們為鄉愁取暖的地方。
關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確切的開張年份,儘管阿姨稱大概是在一九九一年,但也有留臺的同鄉長輩依稀記得,他們似乎早在一九八九年就去光顧了。無論如何,可以確定至少在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之前,「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就是臺北現存最久的大馬餐廳,甚至可以說是全臺最久的。
那排在「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之後,現存開業時間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位於捷運南京復興站附近的「妞呀小廚」了。
「妞呀小廚」創立於二〇〇〇年,它和許多在臺灣的大馬餐廳一樣,是由臺馬跨國婚姻夫妻共同經營的。 「妞呀小廚」中的「妞呀」是源自於馬來語「Nyonya」,也就是常聽到的「娘惹」,而「峇峇娘惹」一詞的意思是指華人移民與土著通婚後而形成的族群。而「妞呀小廚」老闆Mimi是來自馬六甲,她家族就有「峇峇娘惹」血統。
雖然「妞呀小廚」開業以來都沒搬遷過,但因為店址不靠近大學,因此其知名度在臺北的大馬旅臺生圈子不算高,之所以能撐到現在,除價格不貴外,很大原因是臨近捷運南京復興站,這帶龐大的上班族群撐起了他們的生意。幸運的是,COVID-19疫情並沒有擊垮他們。
二〇〇一後曙光乍現的十年
根據個人這些年的「田野食查」,也許在「妞呀小廚」出現以前,除師大夜市的「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外,整個臺北的大馬餐廳版圖是一片空白。
我來臺灣的時間點算幸運的,這十多年隨著社交媒體網站興起,臺灣開始流行書寫部落格,為讀者們留下了大馬餐廳的記錄,同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更多人可用關鍵字,透過地圖按圖索驥,才讓更多大馬餐廳得以被發掘。
繼正宗馬來西亞咖哩雞、妞呀小廚後出現的,有二〇〇四年成立的「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和「私房麵」。「SAYANG沙洋馬來西亞精緻料理」店址在臺北車站附近的館前路,大約在二〇一〇年左右結束營運了,至於「私房麵」,雖然外表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卻有賣海南雞飯、叻沙等料理的餐廳,「私房麵」位於政大商圈,據悉老闆早年曾移民馬來西亞。此外,另一家也在政大商圈的「呷麵騎士」,大約在二〇一一年開業至今,外表也看似臺灣餐廳,但菜單相當多元,有肉骨茶、東坡肉、獅子頭因為來自大馬的老闆,曾在臺灣福華飯店當主廚。
接著是二〇〇六年在和平東路二段開業的「魚尾獅星馬料理」,同年開業的還有位於政大商圈的「波波恰恰」。前者最終在二〇一三年七月歇業了,現址就是「西藏廚房」,而後者曾在中國科技大學附近開分店,但目前只剩政大創始店還營業著,這家餐廳起初是由臺灣老闆和一位大馬人所創的。
接著是「小檳城」,也許因為大馬檳城有很多臺商的關係吧,也是熱門旅遊目的地,因此臺灣民眾對檳城二字相當熟悉,所以臺灣最多同名的大馬餐廳,就是「小檳城」,只是老闆不一定是檳城人。
二〇〇八年成立的「小檳城南洋茶餐廳」,也許就是第一個「小檳城」,這是由旅居臺灣多年的大馬藝人林美貞女士所創立的。幸運地,我曾在二〇二〇年一月有幸電話訪問了林美貞女士。林美貞大約在二〇〇五年左右,在臺北市市民大道、敦化一帶開了一家已忘了招牌名字的大馬餐廳,接著才與友人合夥開了小檳城南洋茶餐廳和長江白咖啡餐廳。
不過根據網路上的資訊,有關這兩家餐廳最早的部落格美食文章可追溯至二〇〇八年,而「最新」的文章則在二〇一一年。後來林美貞因生涯另有規畫,只參與這兩家餐廳的初期經營後就退出了。爾後小檳城共開了三家店,長江白咖啡則是四家,兩家餐廳的價位屬中高,曾在臺北車站美食廣場等黃金地段營業,不過大約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了。
至於其他的「小檳城」,還有約於二〇一五年在花蓮成立的「小檳城特色南洋麵食」、二〇一七年在新北市南勢角開業的「小檳城食堂」。其中小檳城食堂的老闆和我一樣是來自霹靂州,他多年前到澳洲打工度假認識了臺灣女友,所以才因婚姻關係移民來臺,由於他曾在家鄉跟親戚學做燒臘,才得以在臺灣創業。
最後,其他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臺北市大馬餐廳,包括位於國父紀念館附近的蕉葉正宗馬來西亞料理、臺北醫學大學附近的「大紅花新馬小廚」等。新北市方面,有二〇〇七年在永和創立的「南洋嘛嘛檔」,據悉只營業了一年。
二〇一一年後潮起潮落的十年
民國一百年三月十八日,大馬成為第一百個給予臺灣免簽入境的國家,再加上亞洲航空、捷星航空等廉航興起的熱潮下,臺灣旅客更方便地進入大馬、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旅行,也得以讓星馬料理被臺灣看到。與此同時,大馬旅臺生人數從二〇一一年的八千二百三十五人,到二〇一四年攀升至一萬三千二百八十六人,這意味著臺灣的大馬餐廳潛在消費客群增加了。
回頭看那些在二〇一一年左右結束營業的大馬餐廳,假如他們多撐幾年的話,也許今日的星馬餐廳版圖會不一樣吧。
而接下來這一家,就是在二〇一一年開業,如今已跨越十年的「馬六甲馬來西亞風味館」(以下簡稱「馬六甲餐廳」),創辦人就是上一章出現的群聯電子創辦人潘健成。
我曾在二〇一一年暑假在新竹的馬六甲餐廳創始店訪問潘健成先生,至今依然記得他當時相當自信地說,他不希望臺灣朋友吃辣時只想到泰國,吃海南雞飯、肉骨茶時只想到新加坡,為了推廣家鄉美食,以及讓來訪的海外客戶不是只能吃臺菜,就乾脆投資創辦了馬六甲餐廳,接著二〇一七年在臺北市開信義安和分店,但該店兩年後結束營運。
同樣在二〇一一年,還有一家與馬六甲餐廳一樣,走高價位路線的大馬餐廳在臺北東區成立,那就是「皇室娘惹」(Nyonya Imperial)。皇室娘惹是由大馬商人拿督葉紹全的易健集團引進的,當時在大馬有五家分店,臺北店是首家海外分店。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臺灣)在同年成立時,就是在皇室娘惹舉行開幕典禮。可惜的是,皇室娘惹經營數年後就歇業了。
此外,同年成立的還有國父紀念館附近的「Pappamia帕帕咪婭馬來西亞白咖啡餐廳」和位於福隆的「南洋風味咖哩」。前者屬中等價位,但該店大約於二〇一四年結業了,而後者的創辦人是一名在臺灣成家立業多年的檳城人,該店位於福隆海灘附近,目前還營業著,從地理位置來看,可以說是臺灣最東邊的大馬餐廳了。
礙於資訊有限,二〇一三年似乎沒有大馬餐廳在雙北市開業,也有可能是曇花一現或我沒去過,但二〇一四年出現了兩家蠻有名的餐廳。那就是「馬來風光餐廳」和「池先生kopitiam」。
先說馬來風光餐廳,它位於捷運象山站附近,其特色在於相比其他大馬餐廳多是個人單點,它主要提供合菜式料理,也因此單價較高,但也是在臺大馬僑民多人聚餐時的好去處。有趣的是,老闆顏素冠是曾在大馬生活超過十年的臺灣人,她因為想念大馬美食而在返臺後創業。馬來風光餐廳與馬六甲餐廳一樣,都是重金聘請大馬師傅來臺掌廚的,可惜後來餐廳因都更的關係,在二〇一八年安然歇業了。
◆
臺灣作家王瑞閔曾在其著作《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提到,公館是聚集多國東南亞料理的美食街。不過書中提到的只是泰、緬、越、印尼等料理,少了星馬料理,而且多聚焦在汀州路上的公館商圈,我認為應把範圍擴大至廣義上的臺大商圈,即包括臺大學生所熟悉的辛亥路後門一一八巷美食街。
由於臺大商圈的輻射範圍還包括鄰近的臺科大、師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甚至景美的世新大學,這幾所大學都有許多大馬旅臺生,穩定的大馬旅臺生消費群,讓臺大商圈成了大馬餐廳的一級戰場。截至二〇二一年十二月,臺大商圈有七家大馬餐廳。
首先,臺大商圈營業最久的大馬餐廳,就是二〇一一年在一一八巷開業的「憶馬當鮮」,老闆娘來自大馬。而鄰近一一八巷的「正香馬來西亞餐室」(原名「正香海南雞飯」),則是在二〇一五年秋季開業,老闆葉先生來自砂拉越,他曾是臺灣W Hotel燒臘副主廚,與憶馬當鮮一樣,都是因為馬臺婚姻而留下來創業。
至於可以說是臺北知名度最高的「池先生kopitiam」,其實在二〇一四年創業時,並非在臺大商圈開業,而是在創辦人池家瑋母校輔仁大學後面的輔大夜市。有關池家瑋的創業故事,已有許多媒體報導過,在此再次簡單介紹,池家瑋輔大畢業後曾當護理師一段日子,後來決定在輔大夜市租攤位賣大馬咖哩飯,同時開小貨車到雙北各處定點販售便當,直至生意量與知名度提升後,便決定於二〇一五年擴大事業版圖。
◆
上一章提到,臺灣政府在二〇一四年實施「評點配額制度」,此政策讓更多在臺外國留學生畢業後更容易留臺工作。這意味著,更多大馬旅臺生在脫離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族,成為能經濟獨立的受薪階級後,消費力的提升,得以進一步刺激大馬餐廳在臺灣遍地開花。
而池先生在這大環境下,跟對了潮流,二〇一五年在一一八巷插旗開第一家店面(大安店),後來搬遷至旁邊的復興南路。同年,正香馬來西亞餐室開業,這意味著在憶馬當鮮、池先生、正香在臺大後門一帶三足鼎立。
二〇一七年,池家瑋在公館商圈開了分店,二〇二二年在士林區芝山展第三家門市。後來,池家瑋姊姊池雪麗也來臺,二〇二〇年推出主打沙嗲火鍋的新品牌「吧生仔碌碌」,店址就在池先生公館店對面。
接著在疫情下的二〇二一年十月,池雪麗在公館商圈開了專賣大馬食品與小吃的「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應該是全臺第一家大馬商店。(按:池先生三間店與「吧生仔碌碌+迷你市場」為不同的事業個體,並非相互隸屬的分店。)
根據個人粗淺的「田野食查」,臺灣之所以有許多越南、印尼等東南亞餐廳能經營,是因為各縣市都有越南、印尼商店網絡作為支撐,省去了各餐廳進貨成本的困擾,而「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扮演了這角色,有售賣各種大馬國產的醬料包、食材、飲料、冷凍榴槤,而且也有提供網購運送到各縣市的服務。
據我所知,由於「OH! MY馬來西亞迷你市場」也有代理進口大馬某些品牌的醬油,確實也有在臺的大馬餐廳跟他們進貨,如果未來這銷售體系更完整與規模化,也許會進一步刺激大馬人在臺灣創業開餐廳吧。
◆
大馬餐廳的創業者背景,還是以婚姻移民關係為主。其他在二〇一五年後成立,同時因馬臺婚姻關係而在雙北開店的,還有「星馬快餐」(在臺北東區和新莊有分店,曾在西門町展店)、中和區的「黃記海南雞」(二〇二〇年搬到高雄)、南勢角的「小檳城食堂」、新莊的「餓餓食堂」、汐止的「文昌記」與「老黃記」等……
另一家蠻有故事的餐廳,是高雄的「Sayang-Sayang東南亞創意料理」,也是因馬臺婚姻的關係而誕生的。Sayang-Sayang在馬來語就是疼愛的意思,餐廳創辦人吳佳真Wendy的母親趙苒芳是檳城華人,父親是臺南人。由於父親在Wendy不到一歲的時候過世,因此Wendy自小和母親相依為命。趙苒芳女士在吉打州開了「明真珠餐館」,而Wendy也在這裡幫忙,後來Wendy選擇來臺讀大學,畢業一段時間後,母女倆選擇落腳高雄,二〇一七年在這港都共同經營餐廳。
其他縣市方面,也是二〇一五年後開業的,臺中的有「老王去野餐」、「新馬小廚」,花蓮有「七飽飽馬來西亞料理」 接下來就不逐一列舉了,因為其他縣市也有不少我還未發掘到的餐廳,無法完全掌握是否還營業,畢竟其他縣市的消費人口規模、市場接受度未必比北部來得高,有一定的經營壓力,這幾年有見過不少中南部的大馬餐廳經營不到一兩年就歇業的。若遺漏了讀者關注的大馬餐廳,請多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