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李光耀的祕密〉
李顯龍總理的自白
■解開封存
「我是峇峇(I am a Baba)。」
這是李光耀的長子,也是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突然說出口的「自白」。
現場的賓客,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峇峇娘惹人。他們的臉色瞬間僵硬。不過,其他的眾多來賓並沒有意識到,總理這份「自白」的沉重,儀式依然保持和諧的氣氛。在新加坡當地的峇峇娘惹群體中,屬於長老級人物,當時七十歲的黃萬慶(Peter Wee),作為其中的嘉賓坐在會場第一排。他記得自己聽到李總理這句話,不由自主小聲地說:「糟了」。
天啊,這麼重要的事情可以輕易地在這種場合坦白嗎?據說這是黃萬慶當下的心情。這是在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位於新加坡市中心的「峇峇娘惹博物館」開幕式時上演的事件。
這裡要稍微說明一下,李顯龍總理所說的「峇峇」,就是Peranakan話裡面「男性的Peranakan」之意。換句話說,總理承認自己是峇峇娘惹,但這不正是他父親李光耀所封存起來的家族祕密嗎?
■「峇峇」與「娘惹」
「峇峇」有個含義,是指有錢的「紳士」,翻成日文的話,大概是口語上的「老闆」的意思。峇峇是馬來語的詞彙,但據說也是源自波斯語的外來語。有可能是來自中東的波斯貿易商傳到東南亞的。在現代波斯語中,峇峇則是對祖父母的尊稱。最早是在馬來半島上從事貿易的印度商人,開始稱海峽華人的男性為峇峇,之後逐漸成為當地統稱男性Peranakan的用語。
另一方面,Peranakan的女性叫做「娘惹」,也有另一個含義,是指「貴婦」。峇峇娘惹的傳統菜就叫做「娘惹菜」,這是因為娘惹菜就是由母親口耳相傳給女兒的。娘惹菜的特色是會使用很多的辛香料。
「娘惹」源自爪哇語,最初是對「已婚外國女性」的敬稱。回溯到更早以前的話,也有一說,這個詞起源於葡萄牙語的「Dona」(婦女)。考慮到葡萄牙是十五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中,第一個進入東南亞的國家,也說得通了。在現代爪哇語中,也有「Nona」這個詞,意思是「成年女性」。
一旦嚐過以「娘惹」為名的正宗娘惹菜,便會令人沒齒難忘的。娘惹菜的外觀很奇特,既不是中國菜,也不是馬來西亞菜,反而比較類似以咖哩為主的印度料理,但沒有那麼辣,口感溫順,甜味和酸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關峇峇娘惹豐富的味覺文化,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解說,敬請期待。
■沒有紀錄的「宣言」
回到先前的故事,李顯龍總理在開始演講前的自我介紹中,說出了代稱Peranakan男性的「峇峇」一詞。
這是作為新加坡開國元勳的李光耀之家族,正式承認了其出身的歷史性時刻。儘管在此之前這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但這是在新加坡建國約半世紀後,李光耀終生閉口不談的峇峇娘惹身分,首次公諸於世。
但是,有關李顯龍總理的「峇峇宣言」,並沒有記載在新加坡政府的官方記錄中。我找遍了國家圖書館等地,到處都沒有關於這個發言的證據。
我不曉得為什麼會被刪掉,但我推測,新加坡政府仍處心積慮避免提及李氏家族是峇峇娘惹的事實。這是因為只要總理一句話,就會引起各種風波。這個國家一絲不苟的官僚們,對於峇峇娘惹的身分問題非常敏感。
的確,「峇峇娘惹」一詞,會讓人聯想到隱藏在新加坡古老歷史中的敏感族群問題。至今在公開場合,若以政治意圖地提及這個名字仍是禁忌。我想,李顯龍總理試圖以「峇峇宣言」,解除父親封印的峇峇娘惹身分,但未能完全如願。
■席捲整個東南亞的風波
李顯龍總理的「峇峇宣言」雖然沒有留下文件或錄音檔案,但很快就從參加開幕式的人們口中,傳到了東南亞各地的峇峇娘惹耳裡,且至今仍被傳頌。
我拜訪了幾位當時的與會者,詢問他們有關二○○八年那場開幕式的狀況。據說李顯龍總理並非像是早就準備承認,才說出「我是峇峇」。或許,他只是想對現場的來賓說些應酬話,因此隨意地說:「我和各位一樣都是峇峇娘惹」。
即便如此,他的「自白」對東南亞這個多元族群社會的民眾,還是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對我們峇峇娘惹來說,代表新加坡的總理本人承認自己是峇峇娘惹,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一位同樣出席開幕式,六十多歲的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女士,感慨地說這麼說。
馬來西亞有一項有利於馬來西亞土著(Bumiputera,原意為「土地之子」)的特權政策。由於存在這種公開實施的種族歧視政策,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很難抬頭挺胸生活著;況且峇峇娘惹還是華人中的少數者。這位女性可能覺得,鄰國新加坡最偉大的李顯龍總理承認他是峇峇娘惹,這件事似乎同時照亮了自身的存在。
「沒有人料到他會這麼說,因此我當下也不是很在意。不過開幕式結束後,我回到家靜靜地想一想,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我感覺如此一來,這個時代終於告一段落了。」
一位七十多歲,來自馬來西亞,但現在具新加坡國籍的峇峇娘惹男性,也對李顯龍的這番話記憶猶新。現代馬來半島上的峇峇娘惹人們似乎覺得,他們雖不算是邊緣的一群,但也不算是一直都走在光明的道路上。
■設立峇峇娘惹博物館的動機
這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嗎?先不論李顯龍總理內心的想法,毫無疑問,那一天新加坡政府了開設峇峇娘惹博物館,這背後絕對有明確的國家戰略。讓我們來看看新加坡國內的狀況。
新加坡內部有各種族群,大致可分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三種,而且還可以根據出身地細分出子群。全部共有多少類別,無法細數。
然而,新加坡竟然只為了其中一個族群的峇峇娘惹,在美術館和博物館林立的市中心蓋了一座氣派的專門博物館。不禁讓人思考在這股氣勢的背後,新加坡的目的是什麼?儘管從表面上來看,設立這座博物館的目的,是向新加坡國民和外國遊客介紹峇峇娘惹獨特的文化和歷史。
再者,李顯龍總理在宣布博物館開張後微笑著繼續演說。以下摘錄一些他的發言,這是思考峇峇娘惹社會定位時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
「縱觀其悠久的歷史,東南亞一直是整個亞洲文化潮流相互碰撞和影響的中心地帶。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和印度的商船都停靠在這裡,交易絲綢、香料和瓷器等商品。」
「許多商人和當地人通婚,在這片土地上安家立業。而他們的後代就是現在所知的峇峇娘惹。」(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