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6. 4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1978年,鄧小平分別接替毛澤東和華國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兼共產黨總書記。他推動經濟改革,使中國開始向世界開放。十年後,中國已經在快速蛻變,逐漸發展成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混合式經濟型態。但民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因此造成經濟生活日益自由化,政治生活卻依然受共產黨嚴密控制的矛盾現象,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1989年4月15日,進行民主抗爭的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全面占領這個平日空空蕩蕩的遼闊廣場。6月4日晚間,在鄧小平命令之下,解放軍開進首都鎮壓反抗活動。
繪圖:薩維涅克,法國,《3台幽默諷刺秀》(Carica 3),法國三號電視台利穆贊/普瓦圖–夏杭特地區頻道,1989年7月1日〔瓶上文字〕墨汁
1989年6月30日,中國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天安門廣場有三千名平民受傷,超過三百人死亡。直到今天,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確切傷亡人數依然是個謎。數字問題不談,中國政府對抗議民眾的鎮壓行動,在當時的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帶來極其負面的效應。各國譴責聲浪不斷,中國血腥鎮壓的暴行,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遭受長期孤立。
繪圖:赫爾布羅克,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989年6月6日〔上方文字〕人民的共和國
也是在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並宣示要為中國社會帶來基礎性的變革。1976年毛澤東去世,他的陵寢也設在這座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週年後,赫爾布羅克以畫筆呈現中共言行不一的行徑,抨擊解放軍對人民的鎮壓。在解放軍奉命以武力弭平示威運動的同時,日本及西方電視媒體也將鎮壓畫面拍攝了下來。2001年去世的赫爾布羅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論漫畫家之一,他在服務於《華盛頓郵報》的多年時間裡,秉持民主與自由的理念,致力批判共產主義,並嚴厲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流弊。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1989年〔餐盤上〕中國 〔圖下方〕鄧小平全面勝利
隨著1989年天安門示威活動的擴大蔓延,中國的保守派領導人也加強對趙紫陽等傾改革派政要的反動。在此同時,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的蘇維埃共產集團,正在改革開放的腳步下逐漸解體。中國的保守派分子在鄧小平羽翼下斷然決定結束民主對話,於5月19日宣布實施戒嚴。在本圖中,身穿「毛裝」的鄧小平正津津有味地吞食中國人民。他在天安門事件中,似乎至少暫時獲得全面勝利,反對派聲音被完全壓制,中共政權內部的貪腐終究沒有受到質疑,超過十億的中國人民則繼續為經濟成長賣命工作。
繪圖:奧利凡特,美國,1989年6月5日
〔標語牌上〕不自由毋寧死 〔圖下方〕勿忘天安門廣場
奧利凡特是媒體漫畫界的重量級人物,有時甚至被推舉為美國政漫元老,影響力無人能及。毫無疑問的是,他的作品犀利度可謂登峰造極。圖中一名男子被坦克車輾死,屍體倒臥在腳踏車上。這個畫面呼應了天安門事件中,那位單獨以肉身阻擋坦克車前進的無名英雄。那幕發生在1989年6月5日的情景獲媒體鏡頭捕捉後,成為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影像之一。奧利凡特漫畫中標語牌上的文字,清楚闡明抗議民眾的決心,但殘酷的畫面也凸顯這個自由之夢已經被輾碎。直到今天,1989年中共政權在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在中國國內依然是一個禁忌話題。
1989. 11. 9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歷史性終結之夜
1989 年11 月9 日到10 日那個夜晚,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前東德)警政當局全面開啟設於柏林圍牆上的邊境檢查哨。當天稍早,東德民眾已經可以獲准離開東德。這是一個感人的歷史性時刻,東德群眾紛紛湧向柏林圍牆歡欣慶祝,邊境衛兵很快就招架不住。1989 年春天以來,許多東德人民已經陸續通過匈牙利及捷克打開的邊境逃往西德。11 月9 日這個象徵性的時刻雖然無法代表福山教授所謂的「歷史之終結」,但確實為二十世紀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篇章畫下句點。
繪圖:阿爾坦,義大利,《全景雜誌》(Panorama),1990年「我本來以為自己只是個無名小卒,其實我也參與了那個歷史性的一刻呢!」
柏林圍牆倒塌的影像被傳送到全球各地的電視螢幕,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史上第一次全世界電視觀眾透過實況轉播,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此外,透過槓桿效應的作用,柏林圍牆倒塌還進一步導致蘇維埃帝國崩盤,使更多歷史性的場景,接二連三地迸現在電視螢幕中。我們還清楚記得不久後的11 月17 及18 日在布拉格發生的絲絨革命,以及12 月分的羅馬尼亞革命,以及總統暨共黨總書記齊奧賽斯古(Ceaucescu)
繪圖:司徒特曼,德國,《青年世界報》(Junge Welt),1989年 「革命萬歲!」
司徒特曼從東德角度畫出身穿法國凡爾賽宮廷服飾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_atcher)、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這幾位大國領導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一度對事態發展顯得保留,這個情形唯妙唯肖地反映在圖上政治人物的僵硬笑容和逢場作戲的神態中。由於一切發生太快,西方各國元首似乎措手不及,無法立刻察覺這個事件的歷史意義。密特朗總統宛如被朝臣簇擁的法皇路易十四,在深宮院落裡看不到柏林圍牆倒塌,即將無可避免地促成兩德統一。他還停留在過去的觀點,認為蘇聯不可能容許東西德合併。跟密特朗一樣,柴契爾夫人一開始也對德國統一的可能性表示不認同。
繪圖:克勞斯‧博勒,德國,《世界報》(Die Welt),1989年
《世界報》是德國保守派大報,當年總部位於漢堡。博勒筆下這個禿頂四眼田雞,一看就知道是前東德總理何內克(Erich Honecker)。何內克在1961年打造柏林圍牆,作為「對抗法西斯的防線」,1976年起擔任東德最高領導人。在本圖中,他死命設法阻止東德這個壓力鍋爆炸。1989年10月初開始,反對東德政權的抗議聲浪日益洶湧,10月18日何內克在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施壓下被迫辭職。這位堅持不走戈巴契夫式改革路線的人物雖然下台,但街頭的民主激情早已勢不可擋。
繪圖:札埃夫,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1989年11月13日
札埃夫的漫畫說明德國統一在以色列及全球猶太社群中,掀起痛苦的回憶。柏林圍牆的倒塌,連帶瓦解了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蘇聯總書記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1945年聯手策定的世界秩序。歐洲盟軍據此決定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後歐洲的命運。札埃夫在圖中畫了納粹德國集中營中被囚禁者身穿的衣服,彷彿二次大戰的傷痛歷歷在目,也象徵猶太民眾對於德國統一並恢復1945年的領土範圍,深感不安。
繪圖:芭芭拉‧亨尼格,德國,《每週郵報》(Wochenpost),1989年
芭芭拉‧亨尼格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東德,1980年代時經常與諷刺月刊《厄倫史匹格爾》(Eulenspiegel)合作。圖中柏林圍牆破開一個大缺口,前方展開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複雜迷宮,具體象徵成千上萬東德人民在跨越圍牆進入西柏林後,面對陌生的西方新世界時所感受到的焦慮。無論在社會經濟或地緣政治層面,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時代變動的規模,一時也不能理解這個事件如何扭轉了歷史。柏林圍牆同時代表生活中的現實,也象徵著歐洲自1948年以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圍牆的倒塌不但立刻使德國分裂的現狀遭受挑戰,也預示著蘇聯的解體,及東西二極分立時代的結束。 2001. 9. 11
九一一事件
美國領土遭受恐怖攻擊
2001 年9 月11 日,十九名恐怖分子分別劫持四架美國班機,攻擊象徵美國經濟、軍事及政治力的三座地標,短短一個上午造成三千零三十四人死亡。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卻發生有史以來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多死傷的恐怖攻擊事件。這宗恐怖攻擊被美國視為新型態軍事行動,國家與非國家間的衝突正式搬上檯面。新的敵人面貌多變,也沒有一定的領土,是由激進伊斯蘭分子組織的一種跨國操作網路,有如雲霧般瀰漫滲透,難以捉摸。美國的應變及防衛體系繼承自冷戰時期,遇到這種新敵人顯得難以招架。
繪圖:彼得‧史朗克,英國,《星期天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2001年9月16日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南塔於遭飛機撞擊後不到一小時即倒塌,引發全面恐慌,事件的發展超乎任何邏輯想像。南塔倒塌使救援計畫完全癱瘓,倒塌的威力使方圓一百三十公尺內的一切在轉瞬間化為灰燼。原籍瑞士的史朗克在此演繹孟克(Ed?vard Munch)名畫《吶喊》中的驚恐表情,呈現大樓灰燼快速噴散在街道時,民眾爭相逃命的情景。透過這個表達人類被恐懼攻占的普世象徵,漫畫家成功捕捉了短短幾秒內就深深烙印在紐約市民、乃至美國全體人民、乃至全人類集體記憶中的恐怖。藉由這幅作品展現的強烈張力,漫畫家復刻了巨大空間中的音響效應,恐怖的叫喊聲震撼天際,貫穿全世界的心靈。
繪圖:丹濟格,美國,2011年9月11日
九一一恐怖攻擊爆發後,美國舉國哀悼受難者,全美最知名的媒體漫畫家則試圖用畫筆描繪整個美國社會的慌張失措。成長於紐約的丹濟格援引山姆大叔(Uncle Sam)的譬喻,設法在世貿中心大樓的廢墟中撫平美國的傷痕。畫家用幾筆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山姆大叔既憤怒又無法置信的神態,在他的周圍是幾千幾萬噸的瓦礫破片,以及淹沒曼哈頓半島南端的有毒煙塵。背景中唯一剩下的顯著地標是帝國大廈,矗立在世界末日般的景象中。原本象徵紐約及美國經貿實力的世貿雙塔,已經名副其實地在歷史灰燼中粉身碎骨。在這次大規模計劃性攻擊事件於美國本土發生後,美國似乎明白,位於國土兩邊的兩座汪洋不再足以阻止敵人進犯。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生活報》(Al Hayat),2006年9月11日
為了紀念恐怖攻擊發生五週年,哈達德連畫五組世貿雙塔造型的數字「11」,使它成為受難十字架。哈達德透過這種古代處刑方式的描繪,暗示出九一一以後所有回教徒長期遭受的羞辱與報復。由於十字架是基督教社會最主要的宗教符碼,這個畫面傳遞出來的訊息顯得特別深刻。此外,將十字架等同於人類救贖工具的指涉,是布希所代表的福音主義新教意識中非常重要的特徵。由沙烏地阿拉伯出資運營的《生活報》,是阿拉伯國家旅外僑民社群的指標性新聞刊物,報導路線相當能夠接納西方的世界觀。
繪圖:卡布,法國,《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2001年9月19日
「賣出!」
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兩週後,卡布這幅漫畫刊載於《查理週報》頭版。這次我們是從世貿大樓內部,透過犧牲者的角度看到事件的發生。位於紐約曼哈頓南端金融區內的世貿雙塔中,有許多與華爾街股市有密切關係的金融機構總部或分公司,例如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等。大樓裡還有原料交易中心—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每天咖啡、糖、可可等原料商品,在此進行金額以億美元計算的龐大交易。卡布冒著遭受輿論譴責的危險,大膽抨擊了人類對金錢的盲目追求。
2003-2006
全球SARS危機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與禽流感爆發
2003 年3 月12 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布全球警告。到年底時,禽流感病毒H5N1又重新爆發。兩種疾病的病毒都具有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對象為動物,但會隨之傳染給人類。這兩種人畜共通病,都是新型流行病學問題的重要具體表徵,與人類改變其居住環境有密切關連。
繪圖:提伍寧,俄羅斯,《俄羅斯新聞週刊》(Russian Newsweek),2006年1月16日
2005年8月H5N1病毒在俄羅斯首度出現,然後迅速傳播到全國,直到2006年初才被控制住。西歐首例於2005年10月在英國被發現。病毒感染因素至今仍不清楚,但顯然涉及禽類產品產銷及候鳥遷徙。在當局於鳥類遷徙區大規模實施圍堵計畫之際,提伍寧幽默地嘲諷人們對所有「鳥類」產生的恐懼偏執狂。相對於當局發布警示的規模,人類受感染的案例其實不多,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250人死亡,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最初估計病毒突變後將造成的死亡人數—七百萬到一千萬人。
繪圖:夏帕特,法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3年4月10日
新加坡 / 越南 / 香港 / 中國 〔桌上〕政府
SARS病毒是2002年在中國廣東省出現,2003年3月傳到香港,從一處旅館開始陸續蔓延到東南亞及北亞,然而北京一直拒絕提供中國境內的感染數據。夏帕特用漫畫抨擊中國政府面對衛生危機所表現的不負責態度,並點出病毒透過空中運輸迅速傳播的可怕。一星期後中國當局改變態度,公布北京市的感染數字。2003年7月時SARS已經擴散到世界五大洲,共有八千四百人受感染,其中八百一十二人死亡。
2004. 12. 26
印度洋大海嘯
空前的世紀浩劫
2004 年12 月26 日的印度洋大海嘯,以不同程度衝擊了東南亞、南亞各國以及東非五個國家,短短一天內造成三十萬人死亡。這起災難發生的原因是,印尼蘇門答臘外海板塊隱沒,引發強烈海底地震,連帶造成巨大海嘯。地震強度高達芮氏地震儀九級,釋放出的能量掀起震央上方整片海水,在海面形成一連串大波浪,以同心圓方式高速湧向遙遠的彼方。
繪圖:喬斯‧ 柯里儂,荷蘭,2004年12月
……祝耶誕 並賀新年
透過漂流在狂瀾中的歲末賀詞, 喬斯‧ 柯里儂凸顯出世紀災難的恐怖與歲末佳節的歡欣之間,令人心悸的落差。這幅漫畫有力地呈現了大海嘯突如其來的驚人威力,足以在數分鐘內吞噬無數海岸地區居民及前來度假的遊客。雖然四分之三的死難者集中在印尼蘇門答臘的亞齊(Aceh)省,但國際媒體的報導焦點集中在災區的西方觀光客。每年這個季節,許多西方旅客都會前往溫暖的東南亞度假。不過透過媒體報導這些來自四十餘國旅客的命運,印度洋海嘯在全球激起了更強烈的關注浪潮。
2011. 1. 14
阿拉伯之春
伊斯蘭世界的民主革命
2011 年1 月14 日, 突尼西亞總統班‧ 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在掌權二十三年後,以盜匪之姿逃出自己的國家,他倒也確實是個盜匪。2 月11 日,統治埃及將近三十年的穆巴拉克(Hosni Moubarak)遭到監禁。2 月20 日,擔任葉門總統長達三十三年的薩里赫(Ali Abdallah Saleh)被迫交出政權,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正式辭職的元首。10 月20 日,以極權手段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的格達費在試圖壓制抗議民眾、並以重裝武器加以攻擊後,被憤怒的利比亞人追捕並草草處決。這些革命行動無疑是透過網路科技串聯成氣,但最深層的背景因素則是青年訴求、對教育品質的不滿、高失業率,以及數十年來被政府蔑視的集體感受。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 《生活報》(Al Hayat), 2010年6月7日
〔右〕「飾演阿拉伯人角色的人在哪?」
〔左〕「在這!」
哈達德這幅漫畫從阿拉伯世界內部表現出,抗議浪潮席捲前夕阿拉伯人普遍的無力感。在2010 年初夏,還沒有任何徵象可以預告阿拉伯之春的發生。在整個阿拉伯地區,長期的威權統治形塑出一種政治停滯的狀態,經濟由少數特定家族掌控,貪腐嚴重侵蝕社會,反對力量被全面壓制。由二十二國組成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只是一種表面性的政治結合,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在看似平靜無波的表象底下,權利和個人自由的闕如使人民積壓越來越多的挫折與憤怒,終於在2010 年12 月首波起義後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繪圖:奧立佛‧薛普,奧地利,《南德日報》(Suddeutsche Zeitung),2011年2月6日
〔左側攝影機上〕半島電視台
〔旗幟上〕www (網際網路)
〔右下〕依據德拉克洛瓦畫作
薛普這幅刊登在慕尼黑主要日報上的漫畫,是以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名作《自由引導人民》為創作靈感,該幅畫作象徵性地呈現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光榮三日」的情景。在薛普的版本中,我們看到新式通訊科技對埃及革命造成的影響。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媒體使示威民眾得以規避傳統媒體的檢查,並與連續新聞頻道進行串聯,特別是整個阿拉伯地區都可以收視的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這種資訊傳播的全新自由感,使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得以克服恐懼,成功對抗穆巴拉克賴以維持權力的安全機關。說網際網路點燃起義運動雖然可能言過其實,但網路無疑首度成為動員民眾的重要因素。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2011年
國際依據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的軍事介入於3月19日展開,目的是在利比亞領土上空設置禁航區,藉以「保護平民安全」。挪威派遣數架F-16戰機參與了空中攻擊行動。哈根畫了一架這種戰機,機身上漆有挪威皇家空軍(Luftforsvaret)的標誌。畫面情景影射負責指揮聯軍行動的北約組織遭受各方批評的情形。部分觀察家認為北約組織支持利比亞叛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保護平民的需要,因此也逾越了聯合國所交付的職責。
北京之春
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1978年,鄧小平分別接替毛澤東和華國鋒,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兼共產黨總書記。他推動經濟改革,使中國開始向世界開放。十年後,中國已經在快速蛻變,逐漸發展成所謂「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的混合式經濟型態。但民主改革並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因此造成經濟生活日益自由化,政治生活卻依然受共產黨嚴密控制的矛盾現象,兩者間的落差越來越大。1989年4月15日,進行民主抗爭的學生聚集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全面占領這個平日空空蕩蕩的遼闊廣場。6月4日晚間,在鄧小平命令之下,解放軍開進首都鎮壓反抗活動。
繪圖:薩維涅克,法國,《3台幽默諷刺秀》(Carica 3),法國三號電視台利穆贊/普瓦圖–夏杭特地區頻道,1989年7月1日〔瓶上文字〕墨汁
1989年6月30日,中國政府公布的報告顯示,天安門廣場有三千名平民受傷,超過三百人死亡。直到今天,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確切傷亡人數依然是個謎。數字問題不談,中國政府對抗議民眾的鎮壓行動,在當時的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帶來極其負面的效應。各國譴責聲浪不斷,中國血腥鎮壓的暴行,使其在國際社會中遭受長期孤立。
繪圖:赫爾布羅克,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989年6月6日〔上方文字〕人民的共和國
也是在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並宣示要為中國社會帶來基礎性的變革。1976年毛澤東去世,他的陵寢也設在這座廣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週年後,赫爾布羅克以畫筆呈現中共言行不一的行徑,抨擊解放軍對人民的鎮壓。在解放軍奉命以武力弭平示威運動的同時,日本及西方電視媒體也將鎮壓畫面拍攝了下來。2001年去世的赫爾布羅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社論漫畫家之一,他在服務於《華盛頓郵報》的多年時間裡,秉持民主與自由的理念,致力批判共產主義,並嚴厲抨擊麥卡錫主義的流弊。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1989年〔餐盤上〕中國 〔圖下方〕鄧小平全面勝利
隨著1989年天安門示威活動的擴大蔓延,中國的保守派領導人也加強對趙紫陽等傾改革派政要的反動。在此同時,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領導的蘇維埃共產集團,正在改革開放的腳步下逐漸解體。中國的保守派分子在鄧小平羽翼下斷然決定結束民主對話,於5月19日宣布實施戒嚴。在本圖中,身穿「毛裝」的鄧小平正津津有味地吞食中國人民。他在天安門事件中,似乎至少暫時獲得全面勝利,反對派聲音被完全壓制,中共政權內部的貪腐終究沒有受到質疑,超過十億的中國人民則繼續為經濟成長賣命工作。
繪圖:奧利凡特,美國,1989年6月5日
〔標語牌上〕不自由毋寧死 〔圖下方〕勿忘天安門廣場
奧利凡特是媒體漫畫界的重量級人物,有時甚至被推舉為美國政漫元老,影響力無人能及。毫無疑問的是,他的作品犀利度可謂登峰造極。圖中一名男子被坦克車輾死,屍體倒臥在腳踏車上。這個畫面呼應了天安門事件中,那位單獨以肉身阻擋坦克車前進的無名英雄。那幕發生在1989年6月5日的情景獲媒體鏡頭捕捉後,成為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影像之一。奧利凡特漫畫中標語牌上的文字,清楚闡明抗議民眾的決心,但殘酷的畫面也凸顯這個自由之夢已經被輾碎。直到今天,1989年中共政權在天安門廣場的血腥鎮壓,在中國國內依然是一個禁忌話題。
1989. 11. 9
柏林圍牆的末日
東歐鐵幕的歷史性終結之夜
1989 年11 月9 日到10 日那個夜晚,在所有人不可置信的目光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前東德)警政當局全面開啟設於柏林圍牆上的邊境檢查哨。當天稍早,東德民眾已經可以獲准離開東德。這是一個感人的歷史性時刻,東德群眾紛紛湧向柏林圍牆歡欣慶祝,邊境衛兵很快就招架不住。1989 年春天以來,許多東德人民已經陸續通過匈牙利及捷克打開的邊境逃往西德。11 月9 日這個象徵性的時刻雖然無法代表福山教授所謂的「歷史之終結」,但確實為二十世紀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政治篇章畫下句點。
繪圖:阿爾坦,義大利,《全景雜誌》(Panorama),1990年「我本來以為自己只是個無名小卒,其實我也參與了那個歷史性的一刻呢!」
柏林圍牆倒塌的影像被傳送到全球各地的電視螢幕,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這是史上第一次全世界電視觀眾透過實況轉播,彷彿親身經歷了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此外,透過槓桿效應的作用,柏林圍牆倒塌還進一步導致蘇維埃帝國崩盤,使更多歷史性的場景,接二連三地迸現在電視螢幕中。我們還清楚記得不久後的11 月17 及18 日在布拉格發生的絲絨革命,以及12 月分的羅馬尼亞革命,以及總統暨共黨總書記齊奧賽斯古(Ceaucescu)
繪圖:司徒特曼,德國,《青年世界報》(Junge Welt),1989年 「革命萬歲!」
司徒特曼從東德角度畫出身穿法國凡爾賽宮廷服飾的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_atcher)、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和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這幾位大國領導人在柏林圍牆倒塌後,一度對事態發展顯得保留,這個情形唯妙唯肖地反映在圖上政治人物的僵硬笑容和逢場作戲的神態中。由於一切發生太快,西方各國元首似乎措手不及,無法立刻察覺這個事件的歷史意義。密特朗總統宛如被朝臣簇擁的法皇路易十四,在深宮院落裡看不到柏林圍牆倒塌,即將無可避免地促成兩德統一。他還停留在過去的觀點,認為蘇聯不可能容許東西德合併。跟密特朗一樣,柴契爾夫人一開始也對德國統一的可能性表示不認同。
繪圖:克勞斯‧博勒,德國,《世界報》(Die Welt),1989年
《世界報》是德國保守派大報,當年總部位於漢堡。博勒筆下這個禿頂四眼田雞,一看就知道是前東德總理何內克(Erich Honecker)。何內克在1961年打造柏林圍牆,作為「對抗法西斯的防線」,1976年起擔任東德最高領導人。在本圖中,他死命設法阻止東德這個壓力鍋爆炸。1989年10月初開始,反對東德政權的抗議聲浪日益洶湧,10月18日何內克在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施壓下被迫辭職。這位堅持不走戈巴契夫式改革路線的人物雖然下台,但街頭的民主激情早已勢不可擋。
繪圖:札埃夫,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1989年11月13日
札埃夫的漫畫說明德國統一在以色列及全球猶太社群中,掀起痛苦的回憶。柏林圍牆的倒塌,連帶瓦解了二戰結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蘇聯總書記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1945年聯手策定的世界秩序。歐洲盟軍據此決定德意志第三帝國投降後歐洲的命運。札埃夫在圖中畫了納粹德國集中營中被囚禁者身穿的衣服,彷彿二次大戰的傷痛歷歷在目,也象徵猶太民眾對於德國統一並恢復1945年的領土範圍,深感不安。
繪圖:芭芭拉‧亨尼格,德國,《每週郵報》(Wochenpost),1989年
芭芭拉‧亨尼格出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東德,1980年代時經常與諷刺月刊《厄倫史匹格爾》(Eulenspiegel)合作。圖中柏林圍牆破開一個大缺口,前方展開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複雜迷宮,具體象徵成千上萬東德人民在跨越圍牆進入西柏林後,面對陌生的西方新世界時所感受到的焦慮。無論在社會經濟或地緣政治層面,大多數人都難以想像時代變動的規模,一時也不能理解這個事件如何扭轉了歷史。柏林圍牆同時代表生活中的現實,也象徵著歐洲自1948年以來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圍牆的倒塌不但立刻使德國分裂的現狀遭受挑戰,也預示著蘇聯的解體,及東西二極分立時代的結束。 2001. 9. 11
九一一事件
美國領土遭受恐怖攻擊
2001 年9 月11 日,十九名恐怖分子分別劫持四架美國班機,攻擊象徵美國經濟、軍事及政治力的三座地標,短短一個上午造成三千零三十四人死亡。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卻發生有史以來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多死傷的恐怖攻擊事件。這宗恐怖攻擊被美國視為新型態軍事行動,國家與非國家間的衝突正式搬上檯面。新的敵人面貌多變,也沒有一定的領土,是由激進伊斯蘭分子組織的一種跨國操作網路,有如雲霧般瀰漫滲透,難以捉摸。美國的應變及防衛體系繼承自冷戰時期,遇到這種新敵人顯得難以招架。
繪圖:彼得‧史朗克,英國,《星期天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2001年9月16日
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南塔於遭飛機撞擊後不到一小時即倒塌,引發全面恐慌,事件的發展超乎任何邏輯想像。南塔倒塌使救援計畫完全癱瘓,倒塌的威力使方圓一百三十公尺內的一切在轉瞬間化為灰燼。原籍瑞士的史朗克在此演繹孟克(Ed?vard Munch)名畫《吶喊》中的驚恐表情,呈現大樓灰燼快速噴散在街道時,民眾爭相逃命的情景。透過這個表達人類被恐懼攻占的普世象徵,漫畫家成功捕捉了短短幾秒內就深深烙印在紐約市民、乃至美國全體人民、乃至全人類集體記憶中的恐怖。藉由這幅作品展現的強烈張力,漫畫家復刻了巨大空間中的音響效應,恐怖的叫喊聲震撼天際,貫穿全世界的心靈。
繪圖:丹濟格,美國,2011年9月11日
九一一恐怖攻擊爆發後,美國舉國哀悼受難者,全美最知名的媒體漫畫家則試圖用畫筆描繪整個美國社會的慌張失措。成長於紐約的丹濟格援引山姆大叔(Uncle Sam)的譬喻,設法在世貿中心大樓的廢墟中撫平美國的傷痕。畫家用幾筆簡潔有力的線條,勾勒出山姆大叔既憤怒又無法置信的神態,在他的周圍是幾千幾萬噸的瓦礫破片,以及淹沒曼哈頓半島南端的有毒煙塵。背景中唯一剩下的顯著地標是帝國大廈,矗立在世界末日般的景象中。原本象徵紐約及美國經貿實力的世貿雙塔,已經名副其實地在歷史灰燼中粉身碎骨。在這次大規模計劃性攻擊事件於美國本土發生後,美國似乎明白,位於國土兩邊的兩座汪洋不再足以阻止敵人進犯。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生活報》(Al Hayat),2006年9月11日
為了紀念恐怖攻擊發生五週年,哈達德連畫五組世貿雙塔造型的數字「11」,使它成為受難十字架。哈達德透過這種古代處刑方式的描繪,暗示出九一一以後所有回教徒長期遭受的羞辱與報復。由於十字架是基督教社會最主要的宗教符碼,這個畫面傳遞出來的訊息顯得特別深刻。此外,將十字架等同於人類救贖工具的指涉,是布希所代表的福音主義新教意識中非常重要的特徵。由沙烏地阿拉伯出資運營的《生活報》,是阿拉伯國家旅外僑民社群的指標性新聞刊物,報導路線相當能夠接納西方的世界觀。
繪圖:卡布,法國,《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2001年9月19日
「賣出!」
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兩週後,卡布這幅漫畫刊載於《查理週報》頭版。這次我們是從世貿大樓內部,透過犧牲者的角度看到事件的發生。位於紐約曼哈頓南端金融區內的世貿雙塔中,有許多與華爾街股市有密切關係的金融機構總部或分公司,例如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等。大樓裡還有原料交易中心—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le Exchange),每天咖啡、糖、可可等原料商品,在此進行金額以億美元計算的龐大交易。卡布冒著遭受輿論譴責的危險,大膽抨擊了人類對金錢的盲目追求。
2003-2006
全球SARS危機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與禽流感爆發
2003 年3 月12 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發布全球警告。到年底時,禽流感病毒H5N1又重新爆發。兩種疾病的病毒都具有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對象為動物,但會隨之傳染給人類。這兩種人畜共通病,都是新型流行病學問題的重要具體表徵,與人類改變其居住環境有密切關連。
繪圖:提伍寧,俄羅斯,《俄羅斯新聞週刊》(Russian Newsweek),2006年1月16日
2005年8月H5N1病毒在俄羅斯首度出現,然後迅速傳播到全國,直到2006年初才被控制住。西歐首例於2005年10月在英國被發現。病毒感染因素至今仍不清楚,但顯然涉及禽類產品產銷及候鳥遷徙。在當局於鳥類遷徙區大規模實施圍堵計畫之際,提伍寧幽默地嘲諷人們對所有「鳥類」產生的恐懼偏執狂。相對於當局發布警示的規模,人類受感染的案例其實不多,至2008年全世界共有250人死亡,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最初估計病毒突變後將造成的死亡人數—七百萬到一千萬人。
繪圖:夏帕特,法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3年4月10日
新加坡 / 越南 / 香港 / 中國 〔桌上〕政府
SARS病毒是2002年在中國廣東省出現,2003年3月傳到香港,從一處旅館開始陸續蔓延到東南亞及北亞,然而北京一直拒絕提供中國境內的感染數據。夏帕特用漫畫抨擊中國政府面對衛生危機所表現的不負責態度,並點出病毒透過空中運輸迅速傳播的可怕。一星期後中國當局改變態度,公布北京市的感染數字。2003年7月時SARS已經擴散到世界五大洲,共有八千四百人受感染,其中八百一十二人死亡。
2004. 12. 26
印度洋大海嘯
空前的世紀浩劫
2004 年12 月26 日的印度洋大海嘯,以不同程度衝擊了東南亞、南亞各國以及東非五個國家,短短一天內造成三十萬人死亡。這起災難發生的原因是,印尼蘇門答臘外海板塊隱沒,引發強烈海底地震,連帶造成巨大海嘯。地震強度高達芮氏地震儀九級,釋放出的能量掀起震央上方整片海水,在海面形成一連串大波浪,以同心圓方式高速湧向遙遠的彼方。
繪圖:喬斯‧ 柯里儂,荷蘭,2004年12月
……祝耶誕 並賀新年
透過漂流在狂瀾中的歲末賀詞, 喬斯‧ 柯里儂凸顯出世紀災難的恐怖與歲末佳節的歡欣之間,令人心悸的落差。這幅漫畫有力地呈現了大海嘯突如其來的驚人威力,足以在數分鐘內吞噬無數海岸地區居民及前來度假的遊客。雖然四分之三的死難者集中在印尼蘇門答臘的亞齊(Aceh)省,但國際媒體的報導焦點集中在災區的西方觀光客。每年這個季節,許多西方旅客都會前往溫暖的東南亞度假。不過透過媒體報導這些來自四十餘國旅客的命運,印度洋海嘯在全球激起了更強烈的關注浪潮。
2011. 1. 14
阿拉伯之春
伊斯蘭世界的民主革命
2011 年1 月14 日, 突尼西亞總統班‧ 阿里(Zine el-Abidine Ben Ali)在掌權二十三年後,以盜匪之姿逃出自己的國家,他倒也確實是個盜匪。2 月11 日,統治埃及將近三十年的穆巴拉克(Hosni Moubarak)遭到監禁。2 月20 日,擔任葉門總統長達三十三年的薩里赫(Ali Abdallah Saleh)被迫交出政權,成為阿拉伯世界第一位正式辭職的元首。10 月20 日,以極權手段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的格達費在試圖壓制抗議民眾、並以重裝武器加以攻擊後,被憤怒的利比亞人追捕並草草處決。這些革命行動無疑是透過網路科技串聯成氣,但最深層的背景因素則是青年訴求、對教育品質的不滿、高失業率,以及數十年來被政府蔑視的集體感受。
繪圖:哈達德,黎巴嫩, 《生活報》(Al Hayat), 2010年6月7日
〔右〕「飾演阿拉伯人角色的人在哪?」
〔左〕「在這!」
哈達德這幅漫畫從阿拉伯世界內部表現出,抗議浪潮席捲前夕阿拉伯人普遍的無力感。在2010 年初夏,還沒有任何徵象可以預告阿拉伯之春的發生。在整個阿拉伯地區,長期的威權統治形塑出一種政治停滯的狀態,經濟由少數特定家族掌控,貪腐嚴重侵蝕社會,反對力量被全面壓制。由二十二國組成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只是一種表面性的政治結合,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在看似平靜無波的表象底下,權利和個人自由的闕如使人民積壓越來越多的挫折與憤怒,終於在2010 年12 月首波起義後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繪圖:奧立佛‧薛普,奧地利,《南德日報》(Suddeutsche Zeitung),2011年2月6日
〔左側攝影機上〕半島電視台
〔旗幟上〕www (網際網路)
〔右下〕依據德拉克洛瓦畫作
薛普這幅刊登在慕尼黑主要日報上的漫畫,是以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名作《自由引導人民》為創作靈感,該幅畫作象徵性地呈現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光榮三日」的情景。在薛普的版本中,我們看到新式通訊科技對埃及革命造成的影響。推特和臉書等社群媒體使示威民眾得以規避傳統媒體的檢查,並與連續新聞頻道進行串聯,特別是整個阿拉伯地區都可以收視的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這種資訊傳播的全新自由感,使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得以克服恐懼,成功對抗穆巴拉克賴以維持權力的安全機關。說網際網路點燃起義運動雖然可能言過其實,但網路無疑首度成為動員民眾的重要因素。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2011年
國際依據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的軍事介入於3月19日展開,目的是在利比亞領土上空設置禁航區,藉以「保護平民安全」。挪威派遣數架F-16戰機參與了空中攻擊行動。哈根畫了一架這種戰機,機身上漆有挪威皇家空軍(Luftforsvaret)的標誌。畫面情景影射負責指揮聯軍行動的北約組織遭受各方批評的情形。部分觀察家認為北約組織支持利比亞叛軍的程度,遠遠超過了保護平民的需要,因此也逾越了聯合國所交付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