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摘錄)
那是歷史性的一天。有人甚至說,「歷史性」不足以形容這天如何令人震撼。二○一六年十一月八日,美國民眾選出唐諾.川普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川普以不小的差距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川普的勝選翻轉了美國內政和外交政策,並警示中美和台美關係可能大幅改變──或許會永久性地調整。觀察家幾乎異口同聲地指出,川普是華盛頓-北京-台北三邊關係不穩定的因素。許多人聲稱,川普瞬間為美中台三邊關係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怎麼說?原因為何?
川普的勝選來得毫無預警。許多觀察家及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支持者──尤其是希拉蕊陣營──都對選舉結果大感意外或震驚。大部分的民調、賭盤和媒體都自信滿滿地預測希拉蕊會脫穎而出。就局勢而言,民主黨是多數黨,而希拉蕊不僅公職歷練豐富(川普則完全沒有經驗),其顯赫的背景也廣為人知(希拉蕊曾是第一夫人,並在柯林頓卸任後當選美國紐約州參議員並接任國務卿)。此外,相較於共和黨,在競選期間民主黨也擁有卓越的宣傳能力和雄厚的財力──最有錢的候選人通常能贏得美國大選。希拉蕊也獲得現任總統的支持;歐巴馬不僅民調支持率高,他也努力為希拉蕊站台。此時,共和黨內鬨的跡象越來越嚴重(甚至有許多黨內高層公開反對提名川普)。
最後,對於美國可能出現史上首位女總統這件事,大部分的民眾感到既進步又興奮。相較之下,主流媒體把川普的形象描述得不堪入耳。川普在競選期間因口無遮攔、攻訐各方而惹惱許多人。川普的對手大肆抨擊他的言論,並指控其內容下流無恥,甚至足以讓他失去競選總統的資格。媒體報導壓倒性地看好希拉蕊。事實上,希拉蕊最後也以相當大的差距──將近三百萬票──贏得普選票。美國的新聞媒體就此大做文章,並指出希拉蕊實際上贏得大選。他們強調普選票在民主政體裡才真的有意義。然而,總統大選的關鍵是代表各州選票的選舉人票,全國得票數不重要。這是過去逾兩百年美國選出總統的方式。有別於直接民主,美國是一個採取聯邦制的共和國。
進一步來說,美國的體制決定了候選人將如何競選。候選人不追求在全國的普選票中勝出,而是將策略聚焦在贏得選舉人票。因此,他們忽略那些他們確信能穩拿或必輸的地方,而且不在那些地方競選。
川普勝選為華府權力圈和美國主流媒體上了一課
川普之所以勝選,是因為許多選民對政府積怨已久:政府(或華府權力圈的政治精英)對其領導人民的權力(和能力)過於傲慢、中產階級和勞工的惡劣待遇(導致兩者人數縮水)、國內政治的腐敗(尤其是與中央政府息息相關的全球主義、漏洞百出的貿易協議,以及移民問題)、美國民主的敗壞(反映在威權和集權主義的崛起;行政命令的氾濫和一連串讓華府官僚權力膨脹的法院判決),對政府的信心嚴重下滑(一連串民調都如此反映),以及美國國際影響力的衰退。
川普這個初生之犢與華盛頓交情不多,但也因此占了優勢。歐巴馬很受歡迎,而他的政績卻令人側目,選民想要改變。但希拉蕊無法提供選民解藥,因為她的競選政見是繼續推行歐巴馬的政策。相形之下,川普的選舉策略令人耳目一新──尤其當我們回顧美國總統大選,而且無比卓越。他以非常有效的新方式運用社群媒體。
無論如何,華盛頓、左派和美國主流媒體不歡迎川普的勝選,對整體局勢過於輕描淡寫。多數人看好希拉蕊;選舉結果讓他們目瞪口呆。許多人為希拉蕊的敗選辯護,儘管他們的說法左支右絀。媒體和民主黨認為,問題出在種族歧視、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士.柯米(James Comey)及其他「因素」。當然,俄羅斯也是問題之一。他們也提出其他藉口──在他們看來,川普未贏得理直氣壯。他們難以接受敗選的結果,而且憤恨不已。他們在大選落幕後拒絕接受川普的勝利或川普接任總統的事實。他們認為川普的勝利必須被推翻。為了翻轉大選結果,他們嘗試對選舉人團施壓,以期改變他們(具強制性?)的選票。民主黨高層甚至在國會提出廢除選舉人團的法案。
美國在選戰期間嚴重分化,而就某些重要的層面而言,此一情形在選後不但未見好轉,反而變得更糟。華盛頓、希拉蕊的支持者、媒體、好萊塢和美國學界都毫不留情地攻訐川普,其外交政策更是首當其衝。川普在競選期間聚焦於國內議題,對外交政策則輕描淡寫。而當他提到外交政策時,主題通常圍繞著貿易議題──尤其是不公平的貿易關係和美國因此而付出的代價──美國為安全夥伴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川普的話聽來刺耳、挑釁意味濃厚。
川普批評中國的經濟政策造成美國的貿易赤字;他認為這是美國工作機會流失、企業倒閉和國力衰退的根本原因。川普的言論充滿爭議且極具挑釁。然而,川普對於美國的困境有其解方;他認為美國的窘境來自前朝差勁和愚蠢的談判者。川普提議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課徵百分之四十五的關稅,以平衡中美貿易的逆差。此外,川普也建議把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的標籤──一項具有法律和其他後果的嚴重指控。美國主流媒體偕同民主黨和希拉蕊支持者,共同抨擊川普針對中國的激進倡議,及其未經思考的即興意見和極具風險的政策建議。此外,川普不在乎傳統的國際秩序和美國外交政策的諸多原則。他是偶像破壞者,也是反叛者。
自由派記者提出警告:川普的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將帶來非常不好的後果。他們斷定川普會開啟貿易戰爭,並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許多人認為,對於外交政策的生疏和難以捉摸的個性讓川普成為一個「明顯的危險」。然而川普和他的支持者則認為,全球貿易秩序和國際體系已老舊不堪,而且無力延續其運作模式。他們宣稱,國際體系未能有效地處理全球貿易、恐怖主義、人口遷徙(尤其是流向歐洲和美國的人)等諸多嚴重的問題。除了前述問題,他們也宣稱美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下滑。歐巴馬的轉向亞洲政策一敗塗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定」(TTIP)已失去生機,而美國與中俄──兩個威脅美國的核武強權──的關係則陷入多年以來的新低潮。美國的外交政策亟需改頭換面。我們也可以委婉地說,川普與民主黨和自由派媒體處於對立的兩極,互相以激進的言詞攻擊對方;後者公開表現出對川普的不屑與厭惡,川普及其支持者則以極度不誠實和立場偏頗來形容他的反對者。
這是後來廣為人知(或聲名狼藉)的「台美熱線」的背景。二○一六年十二月二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致電給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如同許多其他國家的領導人,她向川普的勝選表達恭賀之意。蔡英文也表示,她希望台美之間能繼續維持密切關係。雙方通話約十分鐘。兩人的談話輕鬆,內容未涉及任何重要或緊急的事情。或許除了台灣內部,我們可預期該事件會在幾天內落幕,不會掀起任何波瀾。然而,這通電話瞬間引起各方關注。美國媒體批評川普破壞規矩,並指控他將開啟與中國的戰爭。從後續發展來看,看似短期詆毀川普的「報導熱潮」(feeding frenzy)持續了好一陣子。媒體首先指控川普不善思考,隨後又認定問題不在於此,於是轉而批評川普嚴重的外交失誤。從來沒有一位美國總統會與台灣領導人直接對談;過去四十多年美國恪守一中原則,僅與北京保持官方往來。如此的默契是中美關係得以運作並維持和平的基礎,也是雙邊關係的全部。現在該怎麼辦?
川蔡通話事件
在「事件」(有些媒體以此稱呼川普和蔡英文的熱線)發生以前,習近平致電川普並恭賀他贏得總統大選。據說其他中國官員曾討論中國有意對外大肆採購的計畫。他們向川普再次提起採購計畫,此舉可望改善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並為美國的勞工帶來工作機會。習近平稱蔡英文的賀電是「台灣的小動作」,並認為此舉不會影響中美關係──一切都在掌控中。中國或許會懲罰台灣;自二○一六年一月蔡英文和民進黨從台灣總統大選脫穎而出後,中國即對台灣展開一連串的懲戒措施。
但川普表示,他不會受中國「宰制」。川普再次把美國的貿易赤字歸咎於中國「糟糕的」貿易政策。他反問:「為何他國能要求我不接聽來電?」接著,川普投下一顆名符其實的臭氣彈(stink bomb)。他在十二月十一日的美國《福斯新聞》專訪中指出,除非美國能在貿易等各方面與中國進行交易,否則他不知道美國為何需受限於一中政策。簡言之,川普正在操弄聯結政治(linkage politics),他試著壓制中國。這使得中共高層再也無法從容以對。與中共關係密切的《環球時報》指出,川普「在外交上如小孩般天真,一中政策不能買賣。」
在美國,媒體引述美國學者的說法,宣稱中國可能「允許與美國的關係惡化,以展現在台灣問題上的決心。」此一說法暗示中美在台灣問題上可能爆發一場新危機。情況進而急轉直下──《環球時報》宣稱,若川普「摧毀」一中政策,北京「將以武力犯台取代和平統一,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優先選項。」還有,中國將援助美國的敵人,包括提供武器給華盛頓的對手,而川普的動作也會危害中國在北韓核武問題上提供給美國的協助。向來乏味無趣的中國外交部則強調,他們「嚴正關切」美國的作為。最後,一位外交部發言人也應聲附和,台灣當局會後悔成為美國的籌碼。
四天後,十二月十五日,中國海軍在南海地區──中國宣稱擁有這個區域的主權,美國則挑戰此說──捕獲一架正在測量海水質量(鹽量與水溫等)的美國無人潛航器。該事件發生在距離蘇比克灣僅五十英里的海域;蘇比克灣曾是美國在亞洲最大的軍事基地之一。中美船艦的對峙非比尋常,尤其是近距離交鋒──中國海軍距離美國的無人潛航器僅五百公尺的距離。根據某位美國政策專家的說法,該事件再次證明「美國的區域權威已日漸式微。」
雖然歐巴馬政府的五角大廈提出抗議,但其力道頗為溫和。中國隨後交還無人潛航器,而整起事件似乎就此告一段落。中國似乎贏得這場小爭執,並在川普的批評下保住顏面。美國軍方不打算與中國正面衝突。然而,事後一些報導指出,美國無人潛航器更陰險的任務是探測海底和收集數據,以協助美國監測中國停泊在海南島的潛艦。
川普立即在推特上發布訊息,表示他不想取回無人潛航器;川普的回應為表面上已透過協商解決問題的中美相關單位埋下衝突的伏筆。因此,關於南海議題的緊張氛圍提升了。事實上,川普的回馬槍也讓各界留意到,他所提倡的「以實力帶來和平」政策背後的現實,將與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陸政策產生碰撞。此外,中國軍方正在新造的陸地上建造軍事設施,因此未來爆發更多嚴重的衝突幾乎勢所難免。
與此同時,十二月十日中國派遣能裝載核彈的轟炸機繞行台灣,接近台灣的領空。北京同時派遣戰鬥機護航,以備不時之需。當中國軍機靠近日本領土時,日本立即派遣F-15戰機提防中國軍機。美國也派遣EP-3和RC-135偵察機緊盯中國軍機的動態。 事後解放軍空軍發布多張轟炸機飛行的照片。由於照片背景包含台灣第一高峰玉山,導致許多觀察家認為解放軍已進入台灣的防空區。不久後,中國官媒又發布轟-6K轟炸機試射飛彈、摧毀一棟四層樓高建築物的照片。有人認為照片中的建築物近似蔡英文辦公室所在的總統府。
中國空軍不到一個月對台灣進行的第二次「包圍」(第一次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讓許多觀察家警覺到,繼經濟和外交之後,中國已開始採取「第三種策略」──軍事行動,來「修理」台灣。或許中國正同時採取所有的策略……這種想法讓人驚恐萬分。中國海軍也在台灣鄰近海域進行演習。從蔡英文就任總統到二○一六年底,台北宣稱中國曾四度入侵台灣領海,而其中兩次發生在蔡英文與川普通完電話之後。有人便「自然地」做出結論:台海情勢明顯升溫……「戰爭之犬」已被放出來了。
更盛大的軍演與軍備競賽
一樁對兩岸關係更具殺傷力的「事件」接著爆發。中國舉行了近期聲勢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中國軍機繞行台灣的兩星期後,中國的新航空母艦「遼寧號」和一支艦隊穿越台灣以東的沖繩和宮古島,在回程時行經台灣宣稱擁有主權的東沙群島,最後穿越南海、抵達中國在海南的基地。有些分析家認為,這場軍演的目的是對台北和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發出警告。對台灣政府而言,這是一場威力十足且明顯具威脅意味的軍力展演。台北派出F-16戰機做為回應。然而,當下的大問題是:美國是否力挺台灣?從種種跡象看來,答案是肯定的。歐巴馬在總統任期尾聲簽署了二○一七年度《美國國防授權法案》(U.S.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其中一項條款旨在擴大台美聯合軍演的範圍。許多觀察家認為該條款和法案中的其他條款的目標都在「綁住中國」。但此舉能發揮多少效用?無論如何,北京將視美國的舉動為一種挑戰。
幾乎與此同時,歐巴馬簽署了作為二○一七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一部分的《反外國宣傳與造謠法案》(Countering Disinformation and Propaganda Act)。美國此舉也把中國置於容易抨擊的位置。有些觀察家認為,歐巴馬接二連三的舉動,若非終於對中國「強硬起來」,就是試著逼川普對中國永遠採取「戰爭姿態」,如同之前他對俄國干預美國大選所做的懲罰性抵制。換句話說,歐巴馬刻意製造對立,讓川普與中國來往時必須面對許多阻力,甚至更嚴重的後果。有些觀察家甚至表示擔憂,歐巴馬正試圖把川普和中國推向戰爭。歐巴馬會這麼做嗎?顯然歐巴馬對川普破壞其歷史定位的舉動充滿敵意,不打算與川普好聚好散。美國的主流媒體殷切期盼歐巴馬能帶來一齣好戲。他們似乎不在乎是否會促成戰爭,因為他們極度厭惡川普。
無論如何,川普並沒有被中國的軍力展演所震懾;他將威脅和恐嚇遊戲升高到核武的層級。川普在推特上表示,美國必須大幅加強和提升核武能力。為了強調所言不虛,川普隨後向MSNBC某節目主持人表示:「軍備競賽啟動了,我們會在每個項目上脫穎而出並擊敗對手。」對眾多專家而言,他們腦海中可能浮現兩個想法。首先,美國的核武能力在歐巴馬的領導下變得積弱不振,因此川普必須嘗試扭轉美國的頹勢,川普的觀察適切地回應美國戰略部署能力的衰退。其次,過去雷根領導下的美國透過軍備競賽讓蘇聯破產。今日美國可以對中國故技重施!美國的敵人──尤其是中國──確實已汰換老舊的彈頭和發射系統,以更好更新的軍備取而代之。軍備競賽早已展開,而美國早就瞠乎其後了。美國必須扭轉此一情勢。然而,美國有辦法在能力和時間上打敗中國嗎?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口袋比中國深嗎?情況似乎不甚樂觀。
無論如何,中共高層未以製造更多核武或導彈回應美國。顯然他們不想接受川普的挑釁(不是因為他們的經濟實力不足)。或許他們也不希望升高中美本質上仍以口水戰為主的角力。此外,北京留有不對稱作戰這一手……如前所述,「不對稱作戰」是中國對抗美國的主要戰略,包括廣泛運用各種武器和策略。解放軍在有些武器和策略運用上更勝美軍。重要的是,近期中國在其他方面也突飛猛進。顯然中國不打算「善待」美國,而且另有盤算……中國官員初步以「刻意突顯」中國和「在不打烊的推特板上胡搞」等兩項指控來回應和譴責川普。西方媒體支持中國。一位西方記者寫道,新華社言下之意是要川普閉嘴,並指出「迷戀『推特外交』是不智之舉。」北京得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