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分裂的世界?21世紀全球區域化崛起

79特價4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2020年11月,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召開會員大會,並以「面對一個去全球化的亞洲與世界?」為年度主題,舉行大型研討會,發表百餘篇論文,共同檢視全球化的現況丶評估去全球化的可能和發展方向。辯論的焦點包括:「全球化是否已戛然而止?還是只減速變形?」若全球化不再能帶動世界經濟成長,也不再是左右國際佈局的最重要因素,那麼取而代之的動力又是什麼?
經過反覆辯論,迄今大部份學者都同意:歷經金融風暴以來的一連串危機,川普刮起的排外風潮,加上美中衝突丶新冠疫情和俄國侵烏,全球化即使持續存在,也失去了原有的動力,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區域化和集團化。亞太十五國共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是區域化的傑作;美歐先後推出印太戰略,強調「志同道合」(like-minded)的夥伴們則是後者的極至。然不論是區域或集團化,都著重更深入且全面地研究全球各個區域內的跨國關係丶合縱連橫,以及區域間的連結,區域化暨區域研究遂趁勢再興,成為今後國際關係研究的新顯學。
然而,國內的國際關係研究向來聚焦理論模型丶美中台以及兩岸關係,也發展出東亞地區和歐洲整合兩個區域研究,但對其它的地區僅有個別學者的努力和零散的著述,無法支撐臺灣企業擴及全球五大的洲的商業需求,滿足年輕世代探索世界各角落的好奇,也不能建立臺灣全球區域研究的社群。尤其,區域研究者必須學習當地語言丶瞭解當地文化丶深入在地生活丶建立在地人脈,非長期投入和有系統地規劃不能成功。不發展區域研究,我們就極易因語言丶文化丶知識和人脈,被侷限在自己和周邊的區域,走不出去。
有鑑於此,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遂成立區域暨區域化研究委員會,籌劃推動國內的相關研究,著手規劃學術專書,並與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合作,出版了這本中文世界第一本全球區域暨區域化研究專書。
本書集合了國內研究各區域的一流學者,從全球視野丶國際政經和地緣政治角度,逐一解釋歐盟丶環地中海丶歐亞聯盟丶中東歐丶中國大陸丶東南亞丶東北亞丶南太平洋丶北極區丶北美洲丶拉丁美洲丶南亞丶非洲以及中東等十四個地區的區域政經丶區域化發展,以及跨區域互動。除了描述各區域的政經現況外,各章也剖析該區域最重要的跨國組織丶各國合縱連橫和最重要議題,同時在附件中條列延伸閱讀文獻,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丶學術期刊和資料庫,既饗讀者,亦攜後進,期能開創國內全球區域和區域化研究新時代。
全書共四篇十四章。第一篇四章關注大歐洲地區;第二篇四章聚焦大亞太地區;第三篇三章論述北極和南北美洲;第四篇三章則檢視環印度洋的南亞丶中東和非洲三個區塊。
蘇宏達的歐洲整合與歐盟研究最新發展分析,先以兩個大軸線將整個歐洲按種族丶宗教丶文化和政治分成四個主要的次區域,然後論述歐洲區域研究的興起與發展,認為歐洲研究可以分為以整個歐洲跨國關係為對象的歐洲區域研究,以歐洲各國合作為標的之歐洲合作研究,以及針對1950年舒曼宣言啟動的歐洲整合丶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為範疇的歐盟研究。歐盟研究發展迄今近八十年,經歷過1945-1965以及1985-2005兩個黃金廿年而卓然有成。早期歐盟研究由美國學派主導,著重理論辯論和大歷史解釋;1990年代以後,歐洲學派興起,長於單一市場丶共同政策丶公民意見分析;2010年前後,亞洲社群開始茁壯,特別專注跨區域主義之比較和歐亞關係。作者認為,亞洲的歐盟研究學者可以在理論辯論丶環境丶性別丶雙邊關係上加以發揮,結合對亞洲區域主義的觀察,與歐美社群展開對話,共同豐富歐盟暨全球區域研究。
卓忠宏的地中海區域研究,涵蓋了歐丶亞丶非三洲濱地中海的全部國家。依據作者描述,地中海區域建制向由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國家主導,其中法國和西班牙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早在1970年代,當時的歐洲共同體即和北非國家簽署雙邊貿易協定以及巴塞隆納公約,建立南北兩岸政治丶貿易丶社會丶安全和環境的交流平台,並在1995年擴大成為包括所有歐盟會員國和其它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巴塞隆納進程之多邊合作架構。2010年,在法國積極推動下,所有環地中海國家和歐盟全體會員國共同創建地中海聯盟(Union for Mediterranean),矢志推動各國在政治丶經濟和文化三個領域的交流合作。歐盟最初動機是追求貿易利益和政治合作,卻因情勢變遷而愈來愈重視跨地中海各國在移民丶環境丶能源等非傳統合安全的合作。據作者分析,歐盟的地中海政策堪稱完整,但內部缺乏足夠的共識和動力。尤其,隨著歐盟不斷擴大,各會員國立場互異,德國法國的地緣考量和針對地中海的認知也不完全一致,成為各國在地中海聯盟架構下推動區域整合的最大挑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