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基本觀念與七個框架
01國際觀的基本概念
前言:國際觀的啟蒙,像是打開了對國際事件敏感度的開關。一旦具備國際觀,還學得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便能對這些事件產生自己的觀點。
什麼是國際觀?
所謂國際觀,就是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國際事件產生觀點的能力,而且還要在這些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舉例來說,在觀察台灣的經濟成長時,要考量科技、產業、交通、軍事、天災和外交等因素所來帶的漣漪效應,將會對台灣經濟(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利益)產生什麼影響,而台灣需要具備哪些因應之道。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必須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因應於此而產生觀點的能力。
外語能力不能決定國際觀
國際觀與外語有沒有關係?一個人可能通曉多國語言,如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但是,這跟這個人是不是有國際觀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儘管如此,具備外語能力的確更容易接觸與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事情,包括其他地區的文化、思想、語言、傳說、宗教等等,進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舉例來說,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多數人都不懂當地的普什圖語,只能藉由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嘗試多了解阿富汗。我們則是運用中文能力,在中文資料中找到一些相關的文獻,並自其中發現,阿富汗這個內陸國家的民間故事中,只出現山,從來不曾出現海洋。我們由此推知阿富汗人或大陸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雖然具備外語能力不等於擁有國際觀,但它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廣泛地搜集資訊,更快地發展國際觀。
國際觀不是水晶球,它是sense !
研究國際政治並不是教你觀察一顆水晶球,自其中預判未來,或預測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有多少人能預測到二○一六年川普會當選美國總統?有多少人能推測到二○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會通過?有誰能預測二○二○年會發生新冠疫情?更不要說有多少人預料到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的發生。國際上發生的事件往往是預料之外,包括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的專家學者,也無法推測世界即將發生什麼事。
事實上,觀察國際政治是敏感度的問題,是sense 的問題。如果你具備國際觀,有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一旦有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時,便能夠較快速地理出頭緒,悟出一些因應變化的想法和策略。
二○一六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接著是一段等待英國政府和國會完成脫歐程序的時期。這時,一位有國際觀的企業家會意識到,歐洲單一市場即將不再提供英國產品優惠,便會決定提前把留在英國的產業、工具和產品,暫時移送到一個歐盟國家的倉庫,比如荷蘭,繼而觀察局勢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各國因應川普二進宮(即所謂川普2.0)所作的「防川普」(Trump proof)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二○二四年美國大選,川普勝出,雖然他二○二五年一月二十日才就職,但大家都知道,川普就職後貿易戰必不可免。所以,世界各國在川普就任之前,就相互簽訂了許多兩兩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這用意是告訴美國,即使美國日後豎起關稅壁壘,阻止全球化的進程,但其他國家也可以在美國之外,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體系。
有國際觀的人,不見得能準確預測哪件事會不會發生;但如果事情發生了,他腦海中那一套觀看世界動態的架構,可以讓他比競爭對手更快理出頭緒,推測後面可能的發展,及早作好準備。
02宏觀面的框架:大局、趨勢與外交工具
前言:世界地圖就是財富地圖,宏觀的國際框架,能幫助我們理解大局裡的衝突與大棋盤的互相影響,也能敏銳地理解國際事件,精準地判斷投資。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想要深入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動態,可以從七個框架切入,這七個國際觀的框架,分別是大局、趨勢、外交工具、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與整合思考。在這七個框架裡面,大局、趨勢和外交工具屬於宏觀面
向;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和整合思考則是微觀面向。後文將針對這七個框架一一說明。
第一個框架:大局
(一)「局」的三個層次
什麼是「局」?簡單來說,局就是game,根據國家的實力和規模,再區分成多個層次的觀察面向(圖0-1)。國際政治如果是一盤棋局,影響整個棋局的必然是大國之間的互動,我們先聚焦於世界大國的動向,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等,這些國家具備政治、經濟、人口和軍事的優勢,屬於大國層次。
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中等國家,比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南非、印度、印尼等,這幾個中等國家在國際政治上也有一些影響力,足夠掀起一些波瀾,從而產生了第二個層次:中等國家層次。緊接著,下一個層次是小國層次,台灣就是小國家庭成員之一。基本上, 小國在國際政治中常常是被動的一方,可是,有時候小國的決策也會對大國構成影響,例如,兩岸關係,一直都是鑲嵌在美、中兩個世界強權的關係之中。台灣的前景不能光看兩岸,眼光應該放得更遠、更廣,看成美、中、台三邊關係,再思考台灣該怎麼做、如何於兩強之間生存。這就是大國和小國間的互動。
(二)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
在「局」裡面布滿衝突點,台海、南海、東北亞、印度洋甚至北冰洋都存在衝突點。這當中,可區分成兩個棋盤──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我們常常講,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影響政治,這兩個棋盤往往會互相牽引,並非各自完全獨立。美國和中國的競合,牽涉到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角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是地緣政治的一環,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包圍中國。而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則試圖建構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秩序,透過一帶一路的經濟藍圖,在亞洲大陸尋找突破口。所以說,中、美關係,其實是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角力。
關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倡議的是「新南向政策」,中國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也是瞄準東南亞,除此之外,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國,也都有部署東南亞的計畫。大家聚焦在東南亞時,代表的不僅是政治跟軍事的因素,各國資本也流入東南亞,所以,東南亞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交會的地區。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各國紛紛投注東南亞呢?答案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比較「年輕」。人口年輕的國家,有低成本且具活力的勞動人口,比起台灣、中國,他們的生產力較高、成本較低;其次是,東南亞經濟仍持續發展,中產階級逐步成長,整個市場不斷擴大,世界各地的資金自然移向東南亞了。我們常說,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你要了解政治,也不能忽略經濟,此二者常相互牽引。
反過來說,國際經濟崩盤也會影響不同國家的政治。二○二一年爆發的緬甸軍事政變以及後續尚未止息的國內動盪,世界各國基於人道理由,紛紛對緬甸進行經濟制裁。如果你是一位投資者,看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失序造成經濟崩潰,你是否自其中看到發展的機會?如果沒有好的機會,那你該如何規劃後續的撤資行動?如果,國家危機解除,經濟制裁陸續退場,原本的戰場馬上將轉變為商場,你最好能立刻開始思考,怎麼樣在緬甸進行投資。
(三)因果關係
對一名投資者來說,若能對國際政治具有足夠的敏感度,便可以追到資金的流向,清楚接下來的投資計畫該怎麼做。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相互影響,就是開頭提到的大局互相牽引。
對局的相互牽引有概念之後,接下來就是理解因果關係。一件事情的發生,可能不只是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因相互交叉產生的結果。一個地區發生的事,可能影響到另一個地區,南非就是非常典型例子。過去,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關係極度惡劣。黑人的非洲民族議會黨,得到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支持,與白人長期對抗。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天,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台,白人主導的南非政府意識到局勢有變,認為此時正是跟黑人群體接觸的時機;而非洲民族議會黨則因失去後台,也正在重新摸索新的政治路線。於是,雙方具備對話的契機,從而奠定了釋放非洲民族英雄曼德拉,及解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條件。
東歐共黨政權垮台,催化了南非黑白的和解,從歐洲到非洲的兩個連動事件,也影響到國際資金的流動:東歐共黨垮台,鐵幕一下打開,國際資金湧入東歐,在排擠效應下,非洲黑人國家想要爭取的國際投資就必須另尋來源。剛好南非這時解除種族隔離,於是大家紛紛轉向南非。這些黑人國家過去只敢私下跟南非來往,現在南非既已改革,就可以公開往來了。南非被熱烈迎回國際社會,不再孤立,可是這卻影響到南非與台灣的關係。
原本南非和台灣都被國際社會孤立,所以雙方關係非常友好密切。但現在南非重返國際社會,需要聯合國的支持,聯合國在同一時間又剛好要選出第一位非洲出身的秘書長蓋里,這讓北京有了很好對南非施壓的著力點。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南非只有跟台灣斷交了。這就是一連串連動所引起的漣漪效應。所以才有學者主張,過去習稱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應該改稱「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才比較貼切。
(四)累積而成的sense
美國政治圈過去曾有一個笑話,是關於「外交官是專業出身,大使是政治酬庸」這句話的詮釋。那時有一位剛派駐韓國的美國大使,某天興匆匆地告訴使館人員,他現在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兩個韓國。大使這番表現讓使館人員一陣尷尬。你看,就連外交官都如此不專業,更難強求一般人對國際政經局勢知之甚詳。
我曾經在公共電視台做政治評論節目,有一天,遇到隔壁家的老太太,她跟我說:「劉教授,看了你的節目才知道,原來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的國家啊!」我當時心想,在電視台做節目還不錯,能讓完全沒有國際關係概念的老人家,多認識一些基本的國際知識。
國際觀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累積,我們可以先把一幅世界地圖放到腦海中,先有基本的國際知識(至少知道世界上有兩個韓國,曉得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國家),再慢慢地建構觀察與分析的框架。每當看到一則國際新聞,自然就聯想到國與國的布局,及其聯動所製造出來的影響有哪些。
(五)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之別
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是不一樣的。國際新聞觸碰的範圍非常廣闊,可以涉及一國的近期發展概況、與鄰國關係如何、當前面對哪些內外部困境等等。而非局限在「總統、副總統出訪加深貴我兩國實質關係」之類的浮面報導而已。
基本觀念與七個框架
01國際觀的基本概念
前言:國際觀的啟蒙,像是打開了對國際事件敏感度的開關。一旦具備國際觀,還學得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便能對這些事件產生自己的觀點。
什麼是國際觀?
所謂國際觀,就是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並對這些國際事件產生觀點的能力,而且還要在這些事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舉例來說,在觀察台灣的經濟成長時,要考量科技、產業、交通、軍事、天災和外交等因素所來帶的漣漪效應,將會對台灣經濟(包括個人、企業和國家的利益)產生什麼影響,而台灣需要具備哪些因應之道。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必須知道發生什麼事,以及因應於此而產生觀點的能力。
外語能力不能決定國際觀
國際觀與外語有沒有關係?一個人可能通曉多國語言,如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但是,這跟這個人是不是有國際觀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儘管如此,具備外語能力的確更容易接觸與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事情,包括其他地區的文化、思想、語言、傳說、宗教等等,進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舉例來說,在阿富汗戰爭期間,多數人都不懂當地的普什圖語,只能藉由英語或其他語言的資料嘗試多了解阿富汗。我們則是運用中文能力,在中文資料中找到一些相關的文獻,並自其中發現,阿富汗這個內陸國家的民間故事中,只出現山,從來不曾出現海洋。我們由此推知阿富汗人或大陸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雖然具備外語能力不等於擁有國際觀,但它能夠幫助一個人更廣泛地搜集資訊,更快地發展國際觀。
國際觀不是水晶球,它是sense !
研究國際政治並不是教你觀察一顆水晶球,自其中預判未來,或預測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事。有多少人能預測到二○一六年川普會當選美國總統?有多少人能推測到二○一六年英國脫歐公投會通過?有誰能預測二○二○年會發生新冠疫情?更不要說有多少人預料到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的發生。國際上發生的事件往往是預料之外,包括專門研究國際政治的專家學者,也無法推測世界即將發生什麼事。
事實上,觀察國際政治是敏感度的問題,是sense 的問題。如果你具備國際觀,有一套分析世界局勢的架構,一旦有意料之外的事件發生時,便能夠較快速地理出頭緒,悟出一些因應變化的想法和策略。
二○一六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接著是一段等待英國政府和國會完成脫歐程序的時期。這時,一位有國際觀的企業家會意識到,歐洲單一市場即將不再提供英國產品優惠,便會決定提前把留在英國的產業、工具和產品,暫時移送到一個歐盟國家的倉庫,比如荷蘭,繼而觀察局勢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各國因應川普二進宮(即所謂川普2.0)所作的「防川普」(Trump proof)政策,也是一樣的道理。二○二四年美國大選,川普勝出,雖然他二○二五年一月二十日才就職,但大家都知道,川普就職後貿易戰必不可免。所以,世界各國在川普就任之前,就相互簽訂了許多兩兩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這用意是告訴美國,即使美國日後豎起關稅壁壘,阻止全球化的進程,但其他國家也可以在美國之外,建立自己的自由貿易體系。
有國際觀的人,不見得能準確預測哪件事會不會發生;但如果事情發生了,他腦海中那一套觀看世界動態的架構,可以讓他比競爭對手更快理出頭緒,推測後面可能的發展,及早作好準備。
02宏觀面的框架:大局、趨勢與外交工具
前言:世界地圖就是財富地圖,宏觀的國際框架,能幫助我們理解大局裡的衝突與大棋盤的互相影響,也能敏銳地理解國際事件,精準地判斷投資。
俗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想要深入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動態,可以從七個框架切入,這七個國際觀的框架,分別是大局、趨勢、外交工具、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與整合思考。在這七個框架裡面,大局、趨勢和外交工具屬於宏觀面
向;決策過程、戰爭與和平、軼聞故事和整合思考則是微觀面向。後文將針對這七個框架一一說明。
第一個框架:大局
(一)「局」的三個層次
什麼是「局」?簡單來說,局就是game,根據國家的實力和規模,再區分成多個層次的觀察面向(圖0-1)。國際政治如果是一盤棋局,影響整個棋局的必然是大國之間的互動,我們先聚焦於世界大國的動向,例如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等,這些國家具備政治、經濟、人口和軍事的優勢,屬於大國層次。
當然,世界上還有許多中等國家,比如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巴西、南非、印度、印尼等,這幾個中等國家在國際政治上也有一些影響力,足夠掀起一些波瀾,從而產生了第二個層次:中等國家層次。緊接著,下一個層次是小國層次,台灣就是小國家庭成員之一。基本上, 小國在國際政治中常常是被動的一方,可是,有時候小國的決策也會對大國構成影響,例如,兩岸關係,一直都是鑲嵌在美、中兩個世界強權的關係之中。台灣的前景不能光看兩岸,眼光應該放得更遠、更廣,看成美、中、台三邊關係,再思考台灣該怎麼做、如何於兩強之間生存。這就是大國和小國間的互動。
(二)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
在「局」裡面布滿衝突點,台海、南海、東北亞、印度洋甚至北冰洋都存在衝突點。這當中,可區分成兩個棋盤──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我們常常講,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影響政治,這兩個棋盤往往會互相牽引,並非各自完全獨立。美國和中國的競合,牽涉到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角力。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是地緣政治的一環,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包圍中國。而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則試圖建構以中國為核心的經濟秩序,透過一帶一路的經濟藍圖,在亞洲大陸尋找突破口。所以說,中、美關係,其實是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角力。
關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倡議的是「新南向政策」,中國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也是瞄準東南亞,除此之外,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等國,也都有部署東南亞的計畫。大家聚焦在東南亞時,代表的不僅是政治跟軍事的因素,各國資本也流入東南亞,所以,東南亞變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交會的地區。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各國紛紛投注東南亞呢?答案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比較「年輕」。人口年輕的國家,有低成本且具活力的勞動人口,比起台灣、中國,他們的生產力較高、成本較低;其次是,東南亞經濟仍持續發展,中產階級逐步成長,整個市場不斷擴大,世界各地的資金自然移向東南亞了。我們常說,世界地圖是財富地圖,你要了解政治,也不能忽略經濟,此二者常相互牽引。
反過來說,國際經濟崩盤也會影響不同國家的政治。二○二一年爆發的緬甸軍事政變以及後續尚未止息的國內動盪,世界各國基於人道理由,紛紛對緬甸進行經濟制裁。如果你是一位投資者,看到一個國家的政治失序造成經濟崩潰,你是否自其中看到發展的機會?如果沒有好的機會,那你該如何規劃後續的撤資行動?如果,國家危機解除,經濟制裁陸續退場,原本的戰場馬上將轉變為商場,你最好能立刻開始思考,怎麼樣在緬甸進行投資。
(三)因果關係
對一名投資者來說,若能對國際政治具有足夠的敏感度,便可以追到資金的流向,清楚接下來的投資計畫該怎麼做。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相互影響,就是開頭提到的大局互相牽引。
對局的相互牽引有概念之後,接下來就是理解因果關係。一件事情的發生,可能不只是一個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因相互交叉產生的結果。一個地區發生的事,可能影響到另一個地區,南非就是非常典型例子。過去,南非實施嚴格的種族隔離制度,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關係極度惡劣。黑人的非洲民族議會黨,得到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支持,與白人長期對抗。一九八九年東歐變天,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台,白人主導的南非政府意識到局勢有變,認為此時正是跟黑人群體接觸的時機;而非洲民族議會黨則因失去後台,也正在重新摸索新的政治路線。於是,雙方具備對話的契機,從而奠定了釋放非洲民族英雄曼德拉,及解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條件。
東歐共黨政權垮台,催化了南非黑白的和解,從歐洲到非洲的兩個連動事件,也影響到國際資金的流動:東歐共黨垮台,鐵幕一下打開,國際資金湧入東歐,在排擠效應下,非洲黑人國家想要爭取的國際投資就必須另尋來源。剛好南非這時解除種族隔離,於是大家紛紛轉向南非。這些黑人國家過去只敢私下跟南非來往,現在南非既已改革,就可以公開往來了。南非被熱烈迎回國際社會,不再孤立,可是這卻影響到南非與台灣的關係。
原本南非和台灣都被國際社會孤立,所以雙方關係非常友好密切。但現在南非重返國際社會,需要聯合國的支持,聯合國在同一時間又剛好要選出第一位非洲出身的秘書長蓋里,這讓北京有了很好對南非施壓的著力點。多方因素的影響下,南非只有跟台灣斷交了。這就是一連串連動所引起的漣漪效應。所以才有學者主張,過去習稱的「國際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應該改稱「全球政治」(global politics)才比較貼切。
(四)累積而成的sense
美國政治圈過去曾有一個笑話,是關於「外交官是專業出身,大使是政治酬庸」這句話的詮釋。那時有一位剛派駐韓國的美國大使,某天興匆匆地告訴使館人員,他現在才發現,原來世界上有兩個韓國。大使這番表現讓使館人員一陣尷尬。你看,就連外交官都如此不專業,更難強求一般人對國際政經局勢知之甚詳。
我曾經在公共電視台做政治評論節目,有一天,遇到隔壁家的老太太,她跟我說:「劉教授,看了你的節目才知道,原來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的國家啊!」我當時心想,在電視台做節目還不錯,能讓完全沒有國際關係概念的老人家,多認識一些基本的國際知識。
國際觀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累積,我們可以先把一幅世界地圖放到腦海中,先有基本的國際知識(至少知道世界上有兩個韓國,曉得巴基斯坦和巴勒斯坦是不同國家),再慢慢地建構觀察與分析的框架。每當看到一則國際新聞,自然就聯想到國與國的布局,及其聯動所製造出來的影響有哪些。
(五)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之別
外交新聞與國際新聞是不一樣的。國際新聞觸碰的範圍非常廣闊,可以涉及一國的近期發展概況、與鄰國關係如何、當前面對哪些內外部困境等等。而非局限在「總統、副總統出訪加深貴我兩國實質關係」之類的浮面報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