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摘錄)

但臺灣呢?中國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構成了嚴重威脅,雖然不是直接針對我們,而是對「自決原則」的挑戰。近年來,中國關於統一臺灣的論述變得越來越強硬,隨著中國軍事實力增強,爆發戰爭以併吞臺灣的風險也隨之上升。高德斯坦指出,中國內部越來越常出現「解放軍有意志和能力確保國家統一」的言論。在一段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影片中,一名海軍艦長表示:「我們有決心、有能力對任何試圖破壞祖國統一的入侵者直接發動攻擊,絕不手軟。」
這是一個嚴峻的局勢,但歷史背景同樣重要。臺灣的歷史脈絡錯綜複雜,在一八九五年之前曾是中國的一部分,隨後被割讓給日本。在二戰前及戰爭期間,日本將臺灣作為軍事基地,是其「不沉的航空母艦」。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將臺灣交給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ROC),但關於臺灣主權的爭議持續了數年。一九四九年,中國內戰中,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蔣介石率領國民黨政府撤退至臺灣,在此建立流亡政府。此後數十年間,兩岸政府皆聲稱自己是代表整個中國(包括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唯一合法政權,而在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蔣介石在臺灣的政府仍計劃反攻大陸。美國長期承認臺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直到美國意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為無法忽視的現實後,才停止承認臺灣為全中國的合法政府。目前,臺灣尚未正式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從法律層面仍視中國大陸為其領土的一部分。然而,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臺灣民眾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而是「臺灣人」,島內的國族認同也逐漸從「中華民國」轉向「臺灣」本身。(事實上,過去臺灣官員不喜歡國際上稱臺灣為「臺灣」,因為這暗示臺灣是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國家,而非中國的合法政府。)
如今,臺灣問題常被簡化成侵略大國試圖掌控鄰近小國的故事,但實際情況比這更為複雜。當內戰結束後,戰敗的一方退守至國家的一小部分領土,可以想見,主權爭議會隨之而來。久而久之,臺灣已逐漸從中國的一個爭議地區,發展為一個擁有自決權的獨立實體。然而,若從中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理解,某些美國支持臺灣的舉措可能適得其反。首先,臺灣曾被日本和中華民國作為對中國大陸發動或謀劃戰爭的據點。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臺灣的獨立運動與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串連起來,認為這是美國為了維持在亞太地區霸權而扶植的行動,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可能會更下定決心打擊任何臺灣獨立的可能性。另舉個類比的例子:如果波多黎各尋求獨立,而中國宣布軍事保護波多黎各,並利用其對抗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那麼美國對於波多黎各獨立的態度會變得更支持還是更反對?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為了確保臺灣的自決權,應避免採取可能促使北京以武力實現統一的行動。我們應全力維持和平現狀,因為一旦中國決定攻占臺灣,美國是否能成功防衛臺灣還是未知數,而任何美中戰爭將造成前所未有的人道與經濟災難,尤其是對臺灣人民而言。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大象打架,草皮遭殃。」如果臺灣被捲入美中權力角逐,那麼三方之中,臺灣無疑將受到最嚴重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臺海戰爭或許可以避免。民調顯示,臺灣人更傾向認為局勢不會最終導致戰爭,而「一些臺灣政治人物認為,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反而增加了風險」。《金融時報》引述臺灣專家的話:「華府應更清楚地解釋,為何它對中國可能發動攻擊的憂慮正在升高。」事實上,臺灣與中國政府近年來有過較為和緩的互動,且過去幾年間,數百萬中國遊客曾造訪臺灣。甚至可能存在一條通往最終獨立的和平道路,即透過維持現狀,直到臺灣的永久自治在實質上成為既成事實。(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內部對於正式獨立仍有爭議,未來最理想的發展方向尚不明確,但無論如何,臺灣的未來不應該取決於美國的戰略目標。)
要實現持久的和平與公正解決方案,美國必須避免採取讓中國感到需要展現武力的行動,或者避免讓中國認為,如果不以武力統一臺灣就是對美國的屈辱性讓步。我們應該避免給人一種印象,彷彿美國視中國為敵人,而臺灣則是對抗中國的重要盟友。同時,更應避免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讓整個區域變成一個隨時可能引爆的火藥庫。
不幸的是,美國支持臺灣的自決權可能與堅持民主原則無關,而是與維持自身在亞洲的影響力相關。《大西洋月刊》記者何貴森(Chris Horton)指出,美國之所以如此關注臺灣問題,是因為「臺灣的戰略重要性無法低估,無論是對美國還是日益強勢的中國而言」。如果臺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將立即成為太平洋強權,掌握全球一些最先進的科技,並具備封鎖日本與南韓石油供應的能力,這種籌碼可能使中國向美國施壓,要求關閉駐日與駐韓基地。」
美國政府可能會選擇放棄能夠緩解臺海緊張局勢的機會,因為這些機會若被解讀為對中國有利,便不會受到重視。例如,萊爾.高德斯坦認為,美中臺仍存在外交和解的可能性,但這需要促進中國與臺灣之間的友好關係。然而,美國並未積極推動兩岸和解,反而鼓勵臺灣發展成為布滿飛彈的「豪豬」(porcupine)戰略,以抵禦中國入侵。美國官員甚至刻意做出激怒中國的舉動,例如,拜登承諾如果中國攻打臺灣,美國將出兵協防,或是裴洛西藉由訪臺來展現個人政治影響力。這些行為看似是在支持臺灣的自決權,但實際上卻增加了戰爭爆發的風險。五十年來,美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臺海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並且雙方都未採取行動破壞這一共識。如果美國不採取魯莽且挑釁的行動,這種現狀或許仍能持續下去。
事實上,中國理性的長期對臺戰略並非武力攻臺,因為這將嚴重損害自身利益,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自我毀滅的戰爭。(目前也沒有明確跡象顯示中國真的在策劃入侵。)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有些人認為,臺海戰爭幾乎已成定局。美國印太司令部情報主任曾表示:「對我們來說,問題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發生。」現在難以想像的不是戰爭,而是和平的外交解決方案。(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