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壹、天人合一之意義
我國歷史上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與心學,可謂均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其理論核心或基本預設前提,構成中華文化思想之特色。「天人
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對於未來人類最大之貢獻。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在性狀與價值上同構、互通與同一。不同學派對於天、天道與人、人道及其關係的不同主張,形成關於天人合一的不同學說。」「天人合一」思想,在探討「天、天道」與「人、人道」的關係,期能建立天地萬物與人類之間友善和諧共存關係,打破彼此對立,而趨向「統一融合」為一體的思想體系理論。
「天與人統一於一個整體而存在,達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即是天人合一之道。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屬一體,內外原無判隔。」
天人合一思想意圖將「超越領域」與「現實領域」進行融合統一。曾仕強教授認為天人合一,是上天之「天理」與人類之「良心」的合一,強調:
一、順應自然;二、自我修煉,提高品德修養,將「自然」與「道德」結合起來,是實現天人合一之方法。例如易經的內涵,包括自然(天理)與倫理(良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應盡人事,聽天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生長之地方,為該地方人類特殊環境需要之食物。例如熱帶植物或寒帶植物,動植物棲息地各有其生活需要,如果加以破壞其「自然生態環境」,勢必帶來人類浩劫,「人定勝天」是一種違背自然之謬誤,危害人類。大同小異,天無所不包,地無所不容,求同存異。反求諸己,西方科學注重器物發展,憑天理良心走未來的路。「虛懷若谷」的包容心,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修養。
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與變化,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生命活動,保持身體機能陰陽平衡。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大自然運轉規律相符合,24節脊椎,一年四季24節氣(太陽對於地球產生之影響),人修心養性,將自己融合納入萬物運轉規律之中,黃帝內經,人的五臟六腑運轉,生理時鐘,與宇宙運轉規律(天道)相同,順勢而為。道家七字訣調理身體疾病,詩經音樂陶冶性情,調理身心靈,採集天地之氣以養人體小宇宙。
古代農業立國,了解自然時令與季節變化,農業生產相關曆法知識,天文曆法學研究,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業之曆法曆注。
第一章 「天人合一」思想概述
壹、天人合一之意義
我國歷史上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宋明理學與心學,可謂均以「天人合一」思想,作為其理論核心或基本預設前提,構成中華文化思想之特色。「天人
合一」哲學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對於未來人類最大之貢獻。天人合一是指「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在性狀與價值上同構、互通與同一。不同學派對於天、天道與人、人道及其關係的不同主張,形成關於天人合一的不同學說。」「天人合一」思想,在探討「天、天道」與「人、人道」的關係,期能建立天地萬物與人類之間友善和諧共存關係,打破彼此對立,而趨向「統一融合」為一體的思想體系理論。
「天與人統一於一個整體而存在,達到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即是天人合一之道。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覺地達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屬一體,內外原無判隔。」
天人合一思想意圖將「超越領域」與「現實領域」進行融合統一。曾仕強教授認為天人合一,是上天之「天理」與人類之「良心」的合一,強調:
一、順應自然;二、自我修煉,提高品德修養,將「自然」與「道德」結合起來,是實現天人合一之方法。例如易經的內涵,包括自然(天理)與倫理(良心),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應盡人事,聽天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植物生長之地方,為該地方人類特殊環境需要之食物。例如熱帶植物或寒帶植物,動植物棲息地各有其生活需要,如果加以破壞其「自然生態環境」,勢必帶來人類浩劫,「人定勝天」是一種違背自然之謬誤,危害人類。大同小異,天無所不包,地無所不容,求同存異。反求諸己,西方科學注重器物發展,憑天理良心走未來的路。「虛懷若谷」的包容心,是天人合一的第一修養。
人體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與變化,才能維持身體正常生命活動,保持身體機能陰陽平衡。人與自然和諧,人與大自然運轉規律相符合,24節脊椎,一年四季24節氣(太陽對於地球產生之影響),人修心養性,將自己融合納入萬物運轉規律之中,黃帝內經,人的五臟六腑運轉,生理時鐘,與宇宙運轉規律(天道)相同,順勢而為。道家七字訣調理身體疾病,詩經音樂陶冶性情,調理身心靈,採集天地之氣以養人體小宇宙。
古代農業立國,了解自然時令與季節變化,農業生產相關曆法知識,天文曆法學研究,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業之曆法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