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青年緊握著顫抖不已的拳頭。
他的視線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同一點——他是在看桌上的杯子呢,抑或是在凝視杯中的水呢?……不,兩者皆不是。
在他的視野中,並不存在任何的東西。
在我看來,他所凝望的,只是眼前無盡的虛無。
深深吐了口氣後,青年開口說道:
「我……我絕對要殺了他!」
他的嗓音帶有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壓迫感。雖然他刻意壓低了音量,但那聲音聽起來,卻反而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那一瞬間,店內的好些客人驚異地將目光投向我們。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日,在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的一家昏暗咖啡館中,我與青年相對而坐。
青年身穿深藍色T恤,臉上戴著無框眼鏡,蓄著一頭比平頭還要短上幾分的頭髪。原本該是溫柔又親切的雙眼,如今卻因前所未有的憎惡而震顫不已。
面對無處可宣洩的這份情感,究竟該怎麼辦才好?他的雙眼,因為找不到宣洩憤怒和憎恨的出口,而充斥著焦躁與不耐。
眼前這名年紀不過二十三歲,還帶有幾分學生氣息的青年,名字叫做本村洋。日後,他將成為一名在日本司法界掀起巨大改革風暴的人物。
然而,那個時候的他,做夢也想像不到,自己今後竟然會完成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使命。
不,就連司法界中存在著許多非得改革不可的問題這點,他在當時也是一無所知。
「殺了他!」
他在話中所指的對象,是那名殺害了他最愛的妻子和女兒的十八歲少年——F。
就在那一天,本村的妻子彌生(當時二十三歲)與獨生女夕夏(十一個月)慘遭殺害的「光市母女殺害事件」第一審,於山口地方法院正式開庭。
本村是透過檢察官朗讀的起訴書,才得以第一次明瞭整個案件的詳細情形。但由於犯人是名少年,因此庭上並未將有關案件的更進一步細節,以及少年是於何種家庭背景下成長等事項讓本村知悉。
然而,在檢方的開場陳述中,卻詳盡揭露了拚命想爬到母親身邊的夕夏慘遭犯人重摔至地面,以及彌生在死後遭到強暴的整個殘酷過程。
本村在安慰旁聽席上哭得泣不成聲的彌生母親同時,自已也因為悔恨與自責而不禁淚流滿面。當第一次開庭結束之後,他回到了故鄉小倉。
就在陰曆的盂蘭盆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在小倉的咖啡館中,第一次與本村面對面。即便遠離了一審開庭的山口地方法院,但在本村的全身上下,仍然可以察覺一審所造成的衝擊。
「我是個殘酷的男人。我無法原諒我自己,絕對不能原諒……」
當店內客人的視線終於轉向別處時,本村開始向我訴說。
「怎麼回事?你為何無法原諒自己?」
聽到我詫異的詢問之後,本村的情緒再次激動起來。
「我無法擁抱彌生!臨死之前一定還呼喊著我的名字的彌生,我卻連伸出手擁抱她都做不到!
這世上還會有人比我更殘忍嗎?還會有人比我更無情嗎?當面目全非的彌生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竟然連抱緊她都做不到啊……!」
本村不斷喃喃重複著。
他為了這件事,反覆譴責自己,說話的語氣也漸漸加重起來:
「我……我就是這麼殘酷的男人!」
我是個殘酷的男人——當這句話迸出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店裡流竄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彷彿被青年異常的神情和語氣所震懾一般,店內的客人全都屏住了呼吸。然而,這次卻沒有人轉過頭來,只有幾道目光,偷偷地朝這裡瞥了幾眼。客人們似乎都已經察覺到,我們兩人的情況很不尋常。
要是和我們的眼神對上,被捲進麻煩事中,那就糟糕了!或許是因為心懷這樣一絲恐懼的緣故,他們臉上所擺著的,全都是一副矯枉過正的冷漠態度。
眼前的青年依然不停地泣訴著;在他心中,仍然無法原諒那不敢擁抱妻子遺體的自己。
那是一具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遺體。從妻子慘遭犯人勒斃,直到犯人擦拭她沾滿穢物的下半身為止,這整段姦屍的細節,青年都是透過檢查官的開庭陳述,才首次清楚知曉。
那具遺體——生前如此美麗的彌生,卻一臉痛苦地微睜著眼,身軀上青一塊紫一塊,就這麼停止了呼吸。那並不是自己所熟知的妻子模樣。
然而,在看見變得幾乎面目全非的妻子後,他卻無法伸手擁抱她。對這名青年而言,這是無論如何都難以饒恕的事情。
「若是這個男人,或許真的會殺了犯人也說不定……不,不是『說不定』,而是『一定會這樣做』吧!」
這一刻,我看著青年的眼淚,內心隱隱浮現了這樣的念頭。
被害者有兩名,而犯人則是一名剛滿十八歲的少年,判決的結果,大概會以無期徒刑作收吧!在受到量刑基準主義(譯註:原文為「相場主義」,其意思指的是法官們在判刑時,會習慣遵照以往的慣例,對某些特定類型的刑案(例如殺人案)設下一定的量刑標準,而不會衡量案情狀況做出更嚴厲的判決。除此之外,在「相場主義」的原則下,法官的求刑通常會較檢方來得寬鬆,因此有所謂「七折八扣」之說。)支配的日本司法體系下,期望能夠對此做出更嚴厲的判決——也就是「死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一想到眼前的青年今後要面對的,是一場早已明白結果必然會「失敗」的戰鬥,就不由得對他寄予萬分的同情。
不過,比起這點,更讓我擔心的是:這名青年等到少年出獄之後,會不會真的設法找出少年的下落,並動手殺人呢?如果事情真的演變成那樣,對青年來說,也同樣是一種不幸吧!失去了家人,只懷著執念和憎恨渡過一生,最後自己還成了殺人犯鋃鐺入獄;(絕對不能坐視這麼悲慘的事情發生!)我注視著青年,內心不斷地這樣思索著。
一般而言,我應該要斥責他說:「怎麼可以動起殺人的念頭呢,你在胡說些什麼!」——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態度。然而,彷彿被這名年輕人的氣勢所懾服般,我猶豫了;那些道貌岸然的教誨,我連一句也說不出口。那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感覺。
他那毫無掩飾、毫無疑惑的吶喊,讓一直視日本司法的「常識」為理所當然的我,內心也不禁為之動搖。
在往後的歲月當中,他所擁有的那股說服力,激起了日本全國人民的共鳴;到最後,甚至撼動了如高山般屹立不搖的司法世界。
就這樣,本村的苦鬥歲月揭開了序幕。
在那之後又歷經了九年。
負責這案子一審的山口地方法院,以及二審的廣島高等法院,皆判決為無期徒刑,然而,在最高法院的裁定之下,這個案子又被發回重審。最後,青年再次來到廣島高等法院,迎接更審的到來。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位於廣島市中區上八丁堀的廣島高等法院周圍,整個籠罩在一片喧鬧的氣息之中。在人們頭上不停盤旋的直升機、所有電視台為了現場直播而特地設立的戶外轉播台,以及為了求得僅僅二十六張的旁聽證,將廣島高等法院團團圍住的三千八百八十六位民眾……當九年前的那個夏天,一審於山口地方法院首次開庭時,有誰能想像得到如今這個局面呢!
在經歷了無數次挫折,被司法的高牆拒於千里之外,面臨絕望的深淵之後,青年終於在這一天,贏得了對犯人的「死刑判決」。
世人都將青年歷經九年的苦戰,喚作「孤高的奮鬥」。隻身一人對抗龐大的辯護律師團,為了亡妻和女兒,這名年輕人在這場愛與信念的戰爭中,堅持奮戰到了最後一刻——
但是,在這場孤高的奮戰背後,還有許多在這九年來不斷支持著青年,擁有堅強信念的人們。
每當青年戰敗,甚至考慮要自殺時,將他一次次拉回「戰場」的,正是那些不斷提倡,並堅信正義力量的人們。
這本書所記錄的,正是這位妻女遭到殺害的青年奮鬥的軌跡,以及由那些不斷聲援、鼓舞青年,直到最後仍然徹底堅守著日本人堅毅精神的人們,所共同寫下的真實故事。
青年緊握著顫抖不已的拳頭。
他的視線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同一點——他是在看桌上的杯子呢,抑或是在凝視杯中的水呢?……不,兩者皆不是。
在他的視野中,並不存在任何的東西。
在我看來,他所凝望的,只是眼前無盡的虛無。
深深吐了口氣後,青年開口說道:
「我……我絕對要殺了他!」
他的嗓音帶有一種令人不寒而慄的壓迫感。雖然他刻意壓低了音量,但那聲音聽起來,卻反而更讓人感到毛骨悚然。
那一瞬間,店內的好些客人驚異地將目光投向我們。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日,在北九州市小倉北區的一家昏暗咖啡館中,我與青年相對而坐。
青年身穿深藍色T恤,臉上戴著無框眼鏡,蓄著一頭比平頭還要短上幾分的頭髪。原本該是溫柔又親切的雙眼,如今卻因前所未有的憎惡而震顫不已。
面對無處可宣洩的這份情感,究竟該怎麼辦才好?他的雙眼,因為找不到宣洩憤怒和憎恨的出口,而充斥著焦躁與不耐。
眼前這名年紀不過二十三歲,還帶有幾分學生氣息的青年,名字叫做本村洋。日後,他將成為一名在日本司法界掀起巨大改革風暴的人物。
然而,那個時候的他,做夢也想像不到,自己今後竟然會完成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使命。
不,就連司法界中存在著許多非得改革不可的問題這點,他在當時也是一無所知。
「殺了他!」
他在話中所指的對象,是那名殺害了他最愛的妻子和女兒的十八歲少年——F。
就在那一天,本村的妻子彌生(當時二十三歲)與獨生女夕夏(十一個月)慘遭殺害的「光市母女殺害事件」第一審,於山口地方法院正式開庭。
本村是透過檢察官朗讀的起訴書,才得以第一次明瞭整個案件的詳細情形。但由於犯人是名少年,因此庭上並未將有關案件的更進一步細節,以及少年是於何種家庭背景下成長等事項讓本村知悉。
然而,在檢方的開場陳述中,卻詳盡揭露了拚命想爬到母親身邊的夕夏慘遭犯人重摔至地面,以及彌生在死後遭到強暴的整個殘酷過程。
本村在安慰旁聽席上哭得泣不成聲的彌生母親同時,自已也因為悔恨與自責而不禁淚流滿面。當第一次開庭結束之後,他回到了故鄉小倉。
就在陰曆的盂蘭盆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在小倉的咖啡館中,第一次與本村面對面。即便遠離了一審開庭的山口地方法院,但在本村的全身上下,仍然可以察覺一審所造成的衝擊。
「我是個殘酷的男人。我無法原諒我自己,絕對不能原諒……」
當店內客人的視線終於轉向別處時,本村開始向我訴說。
「怎麼回事?你為何無法原諒自己?」
聽到我詫異的詢問之後,本村的情緒再次激動起來。
「我無法擁抱彌生!臨死之前一定還呼喊著我的名字的彌生,我卻連伸出手擁抱她都做不到!
這世上還會有人比我更殘忍嗎?還會有人比我更無情嗎?當面目全非的彌生出現在我眼前時,我竟然連抱緊她都做不到啊……!」
本村不斷喃喃重複著。
他為了這件事,反覆譴責自己,說話的語氣也漸漸加重起來:
「我……我就是這麼殘酷的男人!」
我是個殘酷的男人——當這句話迸出的那一瞬間,我感覺到店裡流竄著一股緊張的氣氛。彷彿被青年異常的神情和語氣所震懾一般,店內的客人全都屏住了呼吸。然而,這次卻沒有人轉過頭來,只有幾道目光,偷偷地朝這裡瞥了幾眼。客人們似乎都已經察覺到,我們兩人的情況很不尋常。
要是和我們的眼神對上,被捲進麻煩事中,那就糟糕了!或許是因為心懷這樣一絲恐懼的緣故,他們臉上所擺著的,全都是一副矯枉過正的冷漠態度。
眼前的青年依然不停地泣訴著;在他心中,仍然無法原諒那不敢擁抱妻子遺體的自己。
那是一具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的遺體。從妻子慘遭犯人勒斃,直到犯人擦拭她沾滿穢物的下半身為止,這整段姦屍的細節,青年都是透過檢查官的開庭陳述,才首次清楚知曉。
那具遺體——生前如此美麗的彌生,卻一臉痛苦地微睜著眼,身軀上青一塊紫一塊,就這麼停止了呼吸。那並不是自己所熟知的妻子模樣。
然而,在看見變得幾乎面目全非的妻子後,他卻無法伸手擁抱她。對這名青年而言,這是無論如何都難以饒恕的事情。
「若是這個男人,或許真的會殺了犯人也說不定……不,不是『說不定』,而是『一定會這樣做』吧!」
這一刻,我看著青年的眼淚,內心隱隱浮現了這樣的念頭。
被害者有兩名,而犯人則是一名剛滿十八歲的少年,判決的結果,大概會以無期徒刑作收吧!在受到量刑基準主義(譯註:原文為「相場主義」,其意思指的是法官們在判刑時,會習慣遵照以往的慣例,對某些特定類型的刑案(例如殺人案)設下一定的量刑標準,而不會衡量案情狀況做出更嚴厲的判決。除此之外,在「相場主義」的原則下,法官的求刑通常會較檢方來得寬鬆,因此有所謂「七折八扣」之說。)支配的日本司法體系下,期望能夠對此做出更嚴厲的判決——也就是「死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我一想到眼前的青年今後要面對的,是一場早已明白結果必然會「失敗」的戰鬥,就不由得對他寄予萬分的同情。
不過,比起這點,更讓我擔心的是:這名青年等到少年出獄之後,會不會真的設法找出少年的下落,並動手殺人呢?如果事情真的演變成那樣,對青年來說,也同樣是一種不幸吧!失去了家人,只懷著執念和憎恨渡過一生,最後自己還成了殺人犯鋃鐺入獄;(絕對不能坐視這麼悲慘的事情發生!)我注視著青年,內心不斷地這樣思索著。
一般而言,我應該要斥責他說:「怎麼可以動起殺人的念頭呢,你在胡說些什麼!」——這樣才算得上是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態度。然而,彷彿被這名年輕人的氣勢所懾服般,我猶豫了;那些道貌岸然的教誨,我連一句也說不出口。那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感覺。
他那毫無掩飾、毫無疑惑的吶喊,讓一直視日本司法的「常識」為理所當然的我,內心也不禁為之動搖。
在往後的歲月當中,他所擁有的那股說服力,激起了日本全國人民的共鳴;到最後,甚至撼動了如高山般屹立不搖的司法世界。
就這樣,本村的苦鬥歲月揭開了序幕。
在那之後又歷經了九年。
負責這案子一審的山口地方法院,以及二審的廣島高等法院,皆判決為無期徒刑,然而,在最高法院的裁定之下,這個案子又被發回重審。最後,青年再次來到廣島高等法院,迎接更審的到來。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位於廣島市中區上八丁堀的廣島高等法院周圍,整個籠罩在一片喧鬧的氣息之中。在人們頭上不停盤旋的直升機、所有電視台為了現場直播而特地設立的戶外轉播台,以及為了求得僅僅二十六張的旁聽證,將廣島高等法院團團圍住的三千八百八十六位民眾……當九年前的那個夏天,一審於山口地方法院首次開庭時,有誰能想像得到如今這個局面呢!
在經歷了無數次挫折,被司法的高牆拒於千里之外,面臨絕望的深淵之後,青年終於在這一天,贏得了對犯人的「死刑判決」。
世人都將青年歷經九年的苦戰,喚作「孤高的奮鬥」。隻身一人對抗龐大的辯護律師團,為了亡妻和女兒,這名年輕人在這場愛與信念的戰爭中,堅持奮戰到了最後一刻——
但是,在這場孤高的奮戰背後,還有許多在這九年來不斷支持著青年,擁有堅強信念的人們。
每當青年戰敗,甚至考慮要自殺時,將他一次次拉回「戰場」的,正是那些不斷提倡,並堅信正義力量的人們。
這本書所記錄的,正是這位妻女遭到殺害的青年奮鬥的軌跡,以及由那些不斷聲援、鼓舞青年,直到最後仍然徹底堅守著日本人堅毅精神的人們,所共同寫下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