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戰爭的腳步近了
貧窮是最大的罪惡。李炎萍的祖父只留下兩塊薄田,父親在他幼小時就到馬來西亞「落番」,從此一去不回頭,因此他一生不識父面。
十一歲時他母親過世,就把九歲的妹妹賣到西浦頭,得了五十塊大洋安葬母親。李炎萍兩次「賣身」,都因為經濟困窘,沒有飯吃,為了餬口,只有輕身涉險,南山的李海詳,境況也相去不遠。
李海詳家中兄弟九人,耕地狹小,食指浩繁,就以生命賭四兩黃金,代人從軍了。
西元一九四七年四月,李海詳二十四歲,從廈門海域搭船北上葫蘆島,在遼東半島登陸,搭火車到錦州,四七年底駐戍黑龍江省彰武縣。李海詳回憶說,四八年元旦或隔日,共軍包圍彰武縣城,與國軍展開激戰,副班長人中中彈,一槍斃命,班長屁股中迫擊砲,被削去一塊,七名班兵無恙,但是國軍戰事失利,他第一次被俘,過了三天,就逃回歸建。
四八年初,軍隊整編,進駐瀋陽,被共軍打個措手不及,兩車彈藥來不及分發就被劫走,軍團司令大發雷霆,鄭姓師長高聲抗辯,就被槍斃了。
中共乘勝攻打錦州,海詳隨軍自瀋陽馳援,過了兩個月,又被打垮,海詳再度被俘,約莫過了一個禮拜,又乘機逃走,從山海關的靖門逃到秦皇島,參加八十六軍二八四四師,由塘沽登陸,戍守天津中正門。
不久,戰火蔓延到天津,國軍又失利,海詳在一次巷戰中,左腳被手榴彈炸傷,被俘往黃庄鎮,這是第三度被俘。共軍治療了一個多月,看他腿傷沒有利用價值,就開了路條放他走。
海詳坐火車到南濟州,一跛一跛的再走到浦口,隨即往南京,住進南京中山嶺一○○醫院接受治療,此後由南京到廈門,二十六歲回到了金門,總共當兵二年二個月。
海詳那一期有五十幾個金門兵,不是戰死就是被俘,回來的只有十餘人而已,除了北山炎萍及他自己,還有后湖許振、後浦莊南生、莊北生兄弟、唐陽明、唐勝利、下坑營、大治吳建寧、山西李龐統、東蕭陳媽生及林厝李錫達……而林厝賞病死彰武,林厝添滯留大陸,前幾年還回來探親。
李海詳賣壯丁當兵,到了部隊就用本名,今天沒有獲得政府任何補償,令他有點不平,李海詳十年前在工寮裡娓娓道出當年的情景,回憶帶著一點辛酸,一絲無奈,啃噬著一個七十四歲老人的心靈,青春不能回頭,往事不堪回首,但記憶無法抹滅。
中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當兵一天只吃兩餐,早上九點半吃一餐,下午三點半吃一餐,一班九個人只有一道菜,聊以充饑而已。軍隊長年征戰,東奔西跑,一被打垮,又要進行整編、造冊、追蹤、認證,因此常常幾個月沒有關餉,而時值金融情勢混亂,物價一日數漲,等領到餉銀,不夠買草紙,嚴重影響了士氣。
烽火燎原,燃燒吧!中國。這是歷史的宿命,只是有一點不認命而已。
李海詳跑遍半壁江山,冒著九死一生,只為了賣命裹腹。西元一九四九年六月,他,帶著一身疲憊的身影,回到了故鄉金門,他,因為吃過糧,通曉國語,南山保長李清芽請他當保丁,每月補貼一百二十斤白米,負責跟軍隊溝通、聯絡。
李海詳前腳回到了家鄉,戰爭的後腳也暗暗的跟了過來,緊張的氣氛濃得化不開,金廈海域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火就要點燃了,就要引爆了,古寧頭的大災難快來臨了。但是,古寧頭人似乎還沒有警覺。
歷史,在古寧頭人的眼前,一幕幕要展開了……
貧窮是最大的罪惡。李炎萍的祖父只留下兩塊薄田,父親在他幼小時就到馬來西亞「落番」,從此一去不回頭,因此他一生不識父面。
十一歲時他母親過世,就把九歲的妹妹賣到西浦頭,得了五十塊大洋安葬母親。李炎萍兩次「賣身」,都因為經濟困窘,沒有飯吃,為了餬口,只有輕身涉險,南山的李海詳,境況也相去不遠。
李海詳家中兄弟九人,耕地狹小,食指浩繁,就以生命賭四兩黃金,代人從軍了。
西元一九四七年四月,李海詳二十四歲,從廈門海域搭船北上葫蘆島,在遼東半島登陸,搭火車到錦州,四七年底駐戍黑龍江省彰武縣。李海詳回憶說,四八年元旦或隔日,共軍包圍彰武縣城,與國軍展開激戰,副班長人中中彈,一槍斃命,班長屁股中迫擊砲,被削去一塊,七名班兵無恙,但是國軍戰事失利,他第一次被俘,過了三天,就逃回歸建。
四八年初,軍隊整編,進駐瀋陽,被共軍打個措手不及,兩車彈藥來不及分發就被劫走,軍團司令大發雷霆,鄭姓師長高聲抗辯,就被槍斃了。
中共乘勝攻打錦州,海詳隨軍自瀋陽馳援,過了兩個月,又被打垮,海詳再度被俘,約莫過了一個禮拜,又乘機逃走,從山海關的靖門逃到秦皇島,參加八十六軍二八四四師,由塘沽登陸,戍守天津中正門。
不久,戰火蔓延到天津,國軍又失利,海詳在一次巷戰中,左腳被手榴彈炸傷,被俘往黃庄鎮,這是第三度被俘。共軍治療了一個多月,看他腿傷沒有利用價值,就開了路條放他走。
海詳坐火車到南濟州,一跛一跛的再走到浦口,隨即往南京,住進南京中山嶺一○○醫院接受治療,此後由南京到廈門,二十六歲回到了金門,總共當兵二年二個月。
海詳那一期有五十幾個金門兵,不是戰死就是被俘,回來的只有十餘人而已,除了北山炎萍及他自己,還有后湖許振、後浦莊南生、莊北生兄弟、唐陽明、唐勝利、下坑營、大治吳建寧、山西李龐統、東蕭陳媽生及林厝李錫達……而林厝賞病死彰武,林厝添滯留大陸,前幾年還回來探親。
李海詳賣壯丁當兵,到了部隊就用本名,今天沒有獲得政府任何補償,令他有點不平,李海詳十年前在工寮裡娓娓道出當年的情景,回憶帶著一點辛酸,一絲無奈,啃噬著一個七十四歲老人的心靈,青春不能回頭,往事不堪回首,但記憶無法抹滅。
中國兵連禍結,民不聊生,當兵一天只吃兩餐,早上九點半吃一餐,下午三點半吃一餐,一班九個人只有一道菜,聊以充饑而已。軍隊長年征戰,東奔西跑,一被打垮,又要進行整編、造冊、追蹤、認證,因此常常幾個月沒有關餉,而時值金融情勢混亂,物價一日數漲,等領到餉銀,不夠買草紙,嚴重影響了士氣。
烽火燎原,燃燒吧!中國。這是歷史的宿命,只是有一點不認命而已。
李海詳跑遍半壁江山,冒著九死一生,只為了賣命裹腹。西元一九四九年六月,他,帶著一身疲憊的身影,回到了故鄉金門,他,因為吃過糧,通曉國語,南山保長李清芽請他當保丁,每月補貼一百二十斤白米,負責跟軍隊溝通、聯絡。
李海詳前腳回到了家鄉,戰爭的後腳也暗暗的跟了過來,緊張的氣氛濃得化不開,金廈海域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火就要點燃了,就要引爆了,古寧頭的大災難快來臨了。但是,古寧頭人似乎還沒有警覺。
歷史,在古寧頭人的眼前,一幕幕要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