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日歷史情結的戰爭與和平
二○一五年是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一百二十年,日帝戰敗七十週年,每年的六月十七日是日帝殖民統治台灣的始政日,亦可稱為「國恥日」。
中國和日本自古以來有著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從近代史或古代來看日本帝國主義的興起,可以發現大和民族長期的依賴中國,向中國文化學習,無論是文字、生活、禮節、建築等皆習自中國,中國可說是日本的先師。明治維新的成功,讓日帝挾著西洋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除了開拓近代日帝的視野,也顯露日本自古以來想對外發展的勃勃野心。
日本因為處在天寒地凍、資源缺乏的貧瘠島嶼上,沒有受到外國的侵略而極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因此造就大和民族表面保守,內心卻充滿冒險與占領的欲望。中日兩國歷經六次的對抗,原因都是為了朝鮮半島的利益之爭,回顧這段歷史後不難發現,在朝鮮半島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或戰爭,大多是由大和民族主動挑起事端,歷史上所記載共發生六次戰役,其間各有勝敗,唯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兩軍只有對峙並未正面交鋒,因此難以斷定勝負。
關於倭國改稱日本一說,一則在唐朝時期,倭國派使節向唐朝進貢,武則天即尊稱倭國為「日本國」;另一則為明成祖朱元璋派使節向足利將軍要求共同打擊海上的倭寇,足利幕府將軍(室町時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年)向明朝稱臣,受封賜名「日本」。奇妙的是,當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漸走進國際殖民列強之列,卻以歧視的語言,稱呼中國為「支那」,反而中國普遍將倭國稱呼為日本,直到二次大戰爆發,日帝侵略中國開始,又恢復了倭寇的稱呼。
首戰(唐日戰爭)
中日歷史上的首次戰爭始於西元六六三年,朝鮮半島發生內戰—百濟與新羅之役,當時的日本非常貧窮而仍向唐朝進貢學習中,卻妄自出動水軍干預朝鮮的紛爭,不幸被唐朝海軍所打敗,此為中日歷史上的首次戰役。西元六四二年高句麗國王泉蓋蘇文與百濟國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國王遂派遣使節向唐朝求援,不料,唐太宗派遣使臣前往高句麗與百濟的調停失敗。西元六四五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在遼東安市設下重兵嚴防,唐軍攻勢受阻,最後不得不撤兵。西元六六○年唐高宗,再次出兵百濟,派蘇定方率領十三萬大軍渡海遠征,百濟義慈王奮力抵抗的同時又與高句麗聯合攻打新羅,而唐朝卻與新羅聯軍攻陷泗沘城,開國六一八年的百濟終究無法躲過滅亡的命運。
百濟亡國後,部份將兵仍死守城池,並且派人前往倭國(今日本)向天智天皇求援,迎回在作為人質的百濟王子。西元六六一年日本決定派兵援助百濟復國,以保倭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西元六六三年八月唐朝在朝鮮同時開闢兩個戰場,一是北方戰場,唐軍與高句麗軍的對峙,二是南方戰場,唐軍與新羅軍對上日本援軍,唐軍將領劉仁軌、孫仁師、劉仁原領兵與新羅軍水陸並進,朝周留城進軍。當劉仁軌所率領的水軍到達白江口時,正好與日本大將阿倍比羅夫所率領的三萬水軍相遇,唐水軍以一百七十艘戰艦與倭國水軍大戰,據《新唐書》記載,唐與日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乃全軍覆沒,在岸上領兵的百濟王見日軍失利,乃逃奔高句麗。九月七日周留城守將投降,百濟復國希望遂告破滅,高句麗也在唐朝與新羅聯軍進攻下滅亡。從此,韓國進入一統時代。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韓三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也是日本與中國的首戰。中國助新羅統一,滅百濟國與高句麗國,也將朝鮮半島納入唐朝勢力範圍,倭國戰敗後暫時退出朝鮮。
第二場戰役(元日戰爭)
緊接著中日二次交戰,歷史上稱之為「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結合朝鮮軍分別在西元一二七四年和一二八一年派軍攻打日本所引發的戰爭。日本幸運躲過元朝軍的襲擊,全因「颱風」的亂陣,讓元朝軍隊無法順利征服日本,這一局平分秋色。之後,日本人便稱呼颱風為「神風」,因為颱風的威力阻擋了元軍登陸,日本人引以為傲,甚至成為二次大戰末期日帝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命名的由來。再說得清楚點,就像蘇聯總理戈巴契夫1987年12月第一次訪美時,與美國雷根總統簽署了廢止中程導彈的《中程飛彈條約》,表明蘇聯同意同時銷毀布署在歐洲和亞洲的全部中程導彈,而美國則相應地銷毀潘興Ⅱ型飛彈。這終讓美國與當時的蘇聯在1960年豬玀灣危機之後,東西冷戰對抗時代終於結束。同樣的例子,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係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1989年11月9日,東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西德總理與東德總理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首次會晤,促成了1990年10月的兩德統一。
而且,在2008年馬英九贏了臺灣大選之後到其卸任,的確在兩岸關係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時期」。如就只談「兩岸協商」此一層面而言:從2008年6月起,到2016年5月止,兩岸能夠進行十一次「兩岸兩會領導人會晤」,締造了二十三項協議的簽署,以及兩項共識聲明,這其中尚包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兩岸定期班機直航啟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合作。如再加上臺北同意承認大陸高校學歷,以及允許陸生來臺等等措施,委確是超越了兩岸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紀錄。
當兩岸領導人都已經正式晤面,兩岸之間是否更充塞了其他可談及層面之空間?因之,兩岸協商與談判是否已能邁向政治層面?自此對兩岸更充滿了聯想,這就是本書設法探討的第一個層面。(節錄自第一章緒論)事件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赴日本要求其稱臣納貢,但都被日本拒絕。雄霸歐亞的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為了顯示其權威,萬萬不能容忍日本的輕蔑,決意要控制日本,攻打日本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場激戰。
二○一五年是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簽訂一百二十年,日帝戰敗七十週年,每年的六月十七日是日帝殖民統治台灣的始政日,亦可稱為「國恥日」。
中國和日本自古以來有著競爭與合作的關係,從近代史或古代來看日本帝國主義的興起,可以發現大和民族長期的依賴中國,向中國文化學習,無論是文字、生活、禮節、建築等皆習自中國,中國可說是日本的先師。明治維新的成功,讓日帝挾著西洋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除了開拓近代日帝的視野,也顯露日本自古以來想對外發展的勃勃野心。
日本因為處在天寒地凍、資源缺乏的貧瘠島嶼上,沒有受到外國的侵略而極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因此造就大和民族表面保守,內心卻充滿冒險與占領的欲望。中日兩國歷經六次的對抗,原因都是為了朝鮮半島的利益之爭,回顧這段歷史後不難發現,在朝鮮半島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或戰爭,大多是由大和民族主動挑起事端,歷史上所記載共發生六次戰役,其間各有勝敗,唯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兩軍只有對峙並未正面交鋒,因此難以斷定勝負。
關於倭國改稱日本一說,一則在唐朝時期,倭國派使節向唐朝進貢,武則天即尊稱倭國為「日本國」;另一則為明成祖朱元璋派使節向足利將軍要求共同打擊海上的倭寇,足利幕府將軍(室町時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年)向明朝稱臣,受封賜名「日本」。奇妙的是,當日本明治維新後,逐漸走進國際殖民列強之列,卻以歧視的語言,稱呼中國為「支那」,反而中國普遍將倭國稱呼為日本,直到二次大戰爆發,日帝侵略中國開始,又恢復了倭寇的稱呼。
首戰(唐日戰爭)
中日歷史上的首次戰爭始於西元六六三年,朝鮮半島發生內戰—百濟與新羅之役,當時的日本非常貧窮而仍向唐朝進貢學習中,卻妄自出動水軍干預朝鮮的紛爭,不幸被唐朝海軍所打敗,此為中日歷史上的首次戰役。西元六四二年高句麗國王泉蓋蘇文與百濟國聯合攻打新羅,新羅國王遂派遣使節向唐朝求援,不料,唐太宗派遣使臣前往高句麗與百濟的調停失敗。西元六四五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在遼東安市設下重兵嚴防,唐軍攻勢受阻,最後不得不撤兵。西元六六○年唐高宗,再次出兵百濟,派蘇定方率領十三萬大軍渡海遠征,百濟義慈王奮力抵抗的同時又與高句麗聯合攻打新羅,而唐朝卻與新羅聯軍攻陷泗沘城,開國六一八年的百濟終究無法躲過滅亡的命運。
百濟亡國後,部份將兵仍死守城池,並且派人前往倭國(今日本)向天智天皇求援,迎回在作為人質的百濟王子。西元六六一年日本決定派兵援助百濟復國,以保倭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西元六六三年八月唐朝在朝鮮同時開闢兩個戰場,一是北方戰場,唐軍與高句麗軍的對峙,二是南方戰場,唐軍與新羅軍對上日本援軍,唐軍將領劉仁軌、孫仁師、劉仁原領兵與新羅軍水陸並進,朝周留城進軍。當劉仁軌所率領的水軍到達白江口時,正好與日本大將阿倍比羅夫所率領的三萬水軍相遇,唐水軍以一百七十艘戰艦與倭國水軍大戰,據《新唐書》記載,唐與日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乃全軍覆沒,在岸上領兵的百濟王見日軍失利,乃逃奔高句麗。九月七日周留城守將投降,百濟復國希望遂告破滅,高句麗也在唐朝與新羅聯軍進攻下滅亡。從此,韓國進入一統時代。
白江口之戰是中、日、韓三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也是日本與中國的首戰。中國助新羅統一,滅百濟國與高句麗國,也將朝鮮半島納入唐朝勢力範圍,倭國戰敗後暫時退出朝鮮。
第二場戰役(元日戰爭)
緊接著中日二次交戰,歷史上稱之為「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結合朝鮮軍分別在西元一二七四年和一二八一年派軍攻打日本所引發的戰爭。日本幸運躲過元朝軍的襲擊,全因「颱風」的亂陣,讓元朝軍隊無法順利征服日本,這一局平分秋色。之後,日本人便稱呼颱風為「神風」,因為颱風的威力阻擋了元軍登陸,日本人引以為傲,甚至成為二次大戰末期日帝自殺式攻擊的「神風特攻隊」命名的由來。再說得清楚點,就像蘇聯總理戈巴契夫1987年12月第一次訪美時,與美國雷根總統簽署了廢止中程導彈的《中程飛彈條約》,表明蘇聯同意同時銷毀布署在歐洲和亞洲的全部中程導彈,而美國則相應地銷毀潘興Ⅱ型飛彈。這終讓美國與當時的蘇聯在1960年豬玀灣危機之後,東西冷戰對抗時代終於結束。同樣的例子,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係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1989年11月9日,東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西德總理與東德總理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首次會晤,促成了1990年10月的兩德統一。
而且,在2008年馬英九贏了臺灣大選之後到其卸任,的確在兩岸關係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時期」。如就只談「兩岸協商」此一層面而言:從2008年6月起,到2016年5月止,兩岸能夠進行十一次「兩岸兩會領導人會晤」,締造了二十三項協議的簽署,以及兩項共識聲明,這其中尚包括《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兩岸定期班機直航啟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合作。如再加上臺北同意承認大陸高校學歷,以及允許陸生來臺等等措施,委確是超越了兩岸過去任何一個時期的紀錄。
當兩岸領導人都已經正式晤面,兩岸之間是否更充塞了其他可談及層面之空間?因之,兩岸協商與談判是否已能邁向政治層面?自此對兩岸更充滿了聯想,這就是本書設法探討的第一個層面。(節錄自第一章緒論)事件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赴日本要求其稱臣納貢,但都被日本拒絕。雄霸歐亞的蒙古帝國大汗忽必烈,為了顯示其權威,萬萬不能容忍日本的輕蔑,決意要控制日本,攻打日本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場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