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之戰:絕對劣勢也能翻盤
爆發於西元前490年的希波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自邁錫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也是亞洲文明與歐洲文明的第一次全面衝突。這次大規模戰爭最後以波斯的慘敗和希臘的勝利宣告結束。
在這場較量中,希臘多次以弱勝強擊敗波斯人,尤其是馬拉松戰役。一般的說法是,希臘在人數居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擺出戰陣,結果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還創下192比6400的誇張戰損比。
這樣的描述不免讓人覺得波斯士兵戰力疲軟,然而實際上,馬拉松之戰的勝利希臘獲得得並不輕鬆,而波斯作為一個一統西亞的強悍帝國更不孱弱。正因如此,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才會真摯地讚美希臘的勝利者們,稱他們是「第一支看到波斯的服裝卻面無懼色,並且敢於向身著這種服裝的軍隊挑戰的希臘人」,而在此之前,希臘人「但凡聽說波斯人的名聲,都會膽戰心驚」。
我們能從希羅多德這種隱含激動情緒的讚美裡,側面感受到波斯強大的軍事力量。既然如此,馬拉松之戰為什麼還會走向如此結局?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曲折?
在希波戰爭爆發前,希臘和波斯就有過頻繁的接觸,甚至是軍事對抗,但是這種對抗規模較小,雙方對於彼此軍隊的戰術打法並沒有太具體的印象,這就導致在全面衝突爆發後,他們才在戰場上第一次校驗己方應對策略的合理性。於是,軍隊的指揮者在作戰時便不可避免地犯下了一些在今天看來極為可笑的錯誤。馬拉松之戰中的一些細節就表明,波斯人對希臘的認識實在不足。
01
西元前7世紀以來,希臘發達的貿易路線重新開啟,其在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半島)、安納托力亞、愛琴海諸島的殖民地大規模增加,金屬武器的價格因此開始走低,逐漸平民化。有不斷發展的經濟做支撐,各城邦演化出了重步兵這一強力兵種。
不過,由於當時冶金技術的落後,輕薄且堅固的鎧甲並不存在,為了減少負重,希臘的重步兵所配備的護甲也只是分為胸甲、脛甲、頭盔三個部分。雖然敵人的弓箭不足以正面射穿這些甲胄,但士兵們身上大片的無護甲部分依舊脆弱,為了防備弓箭,他們還是需要手持盾牌。
波斯帝國軍隊的職業化程度比希臘諸國的更高,但這也意味著,其軍事裝備的成本需要帝國財政承擔。因此,即使是號稱「不死軍」的萬人兵團——王室禁衛軍,也只是一支以弓箭手為主的輕裝步兵部隊。電影《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裡那些頭戴面具、背插雙刀的古怪戰士,與歷史上的「不死軍」除了名字外,沒有一點相同之處。
波斯以十進位編制軍隊,一軍為1萬人,由10個千人營組成,再往下是百人連和十人隊。這1萬人中,只有每個十人隊的隊長可以手持2公尺左右的短槍和大盾,其餘士兵則完全依靠弓箭殺敵。而一塊出土的古波斯釉面磚雕上的內容顯示,這一時期,波斯士兵幾乎沒有穿戴盔甲的習慣,即使是那些負責保護身後弓箭手的十夫長也是如此。「不死軍」同樣不例外,只不過,為了彰顯尊貴的身分,這些戰士們會穿著長及腳踝的特製罩袍。
這樣的部隊裝配看起來不太合理,因為幾乎沒有近戰能力,但此前波斯皇帝大流士能夠依靠這支部隊平定叛亂,建立統一帝國,就說明其戰鬥力並不孱弱。
步兵之外,在戰場上一起出現的還有波斯騎兵。
和希臘不一樣,波斯帝國是一個擁有大量騎兵的國家,騎兵和步兵相互配合,共同作戰。這些波斯騎兵同樣依靠遠端武器發動攻擊,再加上其天然的速度優勢,波斯軍可以快速行進至敵軍的兩翼,並從側後方襲擾敵軍陣營中無盾牌防護的位置。受到這種攻擊,敵軍往往會陷入混亂,最後在三面夾擊中崩潰。
面對希臘軍,戰力強悍的波斯軍隊原本應該擁有很大的優勢,然而事實卻正相反:在馬拉松之戰中,波斯軍的優勢根本施展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