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子時代的有限戰爭:美國的韓國戰略
/撰稿者: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是歷史學家和獲獎作家。他專攻十八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和社會。目前,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戰略思想家計畫(Strategic Thinkers Program)的負責人。/
韓戰(1950年至1953年)是第一場在核陰影下爆發的大規模常規戰爭,也是美國冷戰圍堵政策所面臨的第一次軍事考驗。本章將評估三位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馬修‧李奇威(Matthew Ridgway)和馬克‧克拉克(Mark Clark)在制定並實施符合美國政策目標不斷變化的戰略表現。將軍們必須時刻意識到其戰略的廣泛影響,以及其決定是否會導致朝鮮半島以外的局勢急劇升級。
修‧斯特拉坎(Hew Strachan)寫道,「戰略有兩項主要任務」:
第一項任務是先確立當前戰爭的性質。因為錯誤判斷會帶來嚴重後果,若是錯把一場大規模戰爭假定成一場規模較小、範圍有限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就會是一場錯誤的戰爭。此外,在開始時是某種類型的戰爭,很明顯地,也可能會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的戰爭。因此,認識和了解戰爭的特徵,就會是時不時要追問的環節,而不僅僅只是在戰爭一開始要判斷的事。不過,戰略的第二項任務,則是一旦對戰爭的特徵有所了解,就要對戰爭進行管理與指揮。前者更多的是被動反應,後者更多的是主動出擊。交戰國的政策制定者完全有可能決定將戰爭升級,將局部衝突變成全球衝突。
透過檢視美國在韓戰中的經歷,我們能清楚看到戰爭與戰略的相互性(reciprocity)。1950年初,美國正處於制定圍堵戰略,以因應蘇聯擴張威脅的階段;當時,韓國被視為是美國的邊緣利益。然而,北韓入侵的衝擊改變了美國對韓國戰略重要性的評估,到了1950年夏季,美國便深深地捲入一場在韓國爆發的常規戰爭。
部分由於美國軍事行動的成功,美國將戰爭升級到了引發中國干預、散布全球戰爭恐懼的地步。美國指揮官面臨的挑戰便是制定某項戰略,既能確保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目標,又不至於引發範圍更大的衝突。若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了取得近乎全面勝利所發動近乎全面的戰爭,那麼韓戰就變成一場為有限目標而進行的有限衝突,同時美國軍事領導人所能使用的暴力強度,也會受到政治方面強加的限制,而且這種限制經常會改變。因此,在大國再次面臨區域戰爭可能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升級的未來情形時,美國在韓戰中的經歷及其在戰爭與戰略相互性本質方面所得到的教訓,都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Ⅰ
在韓戰期間,有兩位不同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艾森豪先後擔任總司令,控制著美國所有的軍事力量。而總統的最高顧問組織,則包括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國家安全會議,以及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又稱參謀聯席會,其中包括參謀聯席會主席、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空軍參謀長和海軍作戰部長。而國家安全會議成立於一九四七年,負責就涉及國家安全的國內、外交和軍事政策的整合情形向總統提供建議。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則都是國家安全會議和內閣成員。
將軍們所採取的戰略實施(strategic implementation),以及在韓戰中試著處理其相互性議題的努力,都出現在不同的指揮層級中。麥克阿瑟將軍、李奇威將軍和克拉克將軍不只是聯合國盟軍總指揮官(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UNC, CINCUNC),同時也指揮遠東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 FECOM)和聯合國盟軍(United Nations Command, UNC),並直接向參謀聯席會報告;他們也會與國防部長交流互動,而所有在韓戰中作戰的南韓、美國和聯合國部隊都歸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
就跟許多衝突一樣,戰爭本身的背景亦凸顯出目標、國家利益,以及國家安全機構為制定協調一致政策所做努力的變化。1945年日本戰敗後,蘇聯和美國分占朝鮮半島。蘇聯占領該半島北半部,而美國占領其南半部,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1948年,南朝鮮半島正式獨立並成立大韓民國;隨後,北韓也組織叛亂行動,以破壞其鄰國的穩定。針對這種動盪不安的局勢,1948年4月4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參謀聯席會所提出的一項立場,其聲明道:
美國不該一去不回似的捲入韓國局勢,以致於朝鮮半島上任何派系或任何其他勢力所採取的行動,都能視為是美國的「開戰理由」(casus belli)。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初的「周邊論」(Perimeter Speech)中也加強了這項立場,其在演說中討論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國家利益,並將南韓排除在外。當時,美國的國防資源仍受到二戰後縮編的嚴重限制,杜魯門強調要謹慎限制美國的軍事保證,將美國的資源集中在西歐,其次是日本。
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春季向北韓高層外交官發表的聲明中,便曾充分聲明該立場,其表示道:「用和平手段統一韓國是不可能的,只有軍事手段才能統一韓國。至於美國人,根本不必怕他們。美國人不會為了這麼小的一塊領土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最終,毛澤東的觀點證明部分正確。儘管這場戰役確實將中美兩國捲入了一場重大衝突中,但是美國確實不會為了南韓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撰稿者: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是歷史學家和獲獎作家。他專攻十八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和社會。目前,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擔任戰略思想家計畫(Strategic Thinkers Program)的負責人。/
韓戰(1950年至1953年)是第一場在核陰影下爆發的大規模常規戰爭,也是美國冷戰圍堵政策所面臨的第一次軍事考驗。本章將評估三位美國將軍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馬修‧李奇威(Matthew Ridgway)和馬克‧克拉克(Mark Clark)在制定並實施符合美國政策目標不斷變化的戰略表現。將軍們必須時刻意識到其戰略的廣泛影響,以及其決定是否會導致朝鮮半島以外的局勢急劇升級。
修‧斯特拉坎(Hew Strachan)寫道,「戰略有兩項主要任務」:
第一項任務是先確立當前戰爭的性質。因為錯誤判斷會帶來嚴重後果,若是錯把一場大規模戰爭假定成一場規模較小、範圍有限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就會是一場錯誤的戰爭。此外,在開始時是某種類型的戰爭,很明顯地,也可能會轉變成另一種類型的戰爭。因此,認識和了解戰爭的特徵,就會是時不時要追問的環節,而不僅僅只是在戰爭一開始要判斷的事。不過,戰略的第二項任務,則是一旦對戰爭的特徵有所了解,就要對戰爭進行管理與指揮。前者更多的是被動反應,後者更多的是主動出擊。交戰國的政策制定者完全有可能決定將戰爭升級,將局部衝突變成全球衝突。
透過檢視美國在韓戰中的經歷,我們能清楚看到戰爭與戰略的相互性(reciprocity)。1950年初,美國正處於制定圍堵戰略,以因應蘇聯擴張威脅的階段;當時,韓國被視為是美國的邊緣利益。然而,北韓入侵的衝擊改變了美國對韓國戰略重要性的評估,到了1950年夏季,美國便深深地捲入一場在韓國爆發的常規戰爭。
部分由於美國軍事行動的成功,美國將戰爭升級到了引發中國干預、散布全球戰爭恐懼的地步。美國指揮官面臨的挑戰便是制定某項戰略,既能確保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目標,又不至於引發範圍更大的衝突。若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為了取得近乎全面勝利所發動近乎全面的戰爭,那麼韓戰就變成一場為有限目標而進行的有限衝突,同時美國軍事領導人所能使用的暴力強度,也會受到政治方面強加的限制,而且這種限制經常會改變。因此,在大國再次面臨區域戰爭可能以不可預測的方式升級的未來情形時,美國在韓戰中的經歷及其在戰爭與戰略相互性本質方面所得到的教訓,都值得我們重新審視。
Ⅰ
在韓戰期間,有兩位不同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艾森豪先後擔任總司令,控制著美國所有的軍事力量。而總統的最高顧問組織,則包括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國家安全會議,以及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又稱參謀聯席會,其中包括參謀聯席會主席、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空軍參謀長和海軍作戰部長。而國家安全會議成立於一九四七年,負責就涉及國家安全的國內、外交和軍事政策的整合情形向總統提供建議。國防部長和國務卿則都是國家安全會議和內閣成員。
將軍們所採取的戰略實施(strategic implementation),以及在韓戰中試著處理其相互性議題的努力,都出現在不同的指揮層級中。麥克阿瑟將軍、李奇威將軍和克拉克將軍不只是聯合國盟軍總指揮官(Commander in Chief of the UNC, CINCUNC),同時也指揮遠東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 FECOM)和聯合國盟軍(United Nations Command, UNC),並直接向參謀聯席會報告;他們也會與國防部長交流互動,而所有在韓戰中作戰的南韓、美國和聯合國部隊都歸聯合國軍司令部指揮。
就跟許多衝突一樣,戰爭本身的背景亦凸顯出目標、國家利益,以及國家安全機構為制定協調一致政策所做努力的變化。1945年日本戰敗後,蘇聯和美國分占朝鮮半島。蘇聯占領該半島北半部,而美國占領其南半部,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1948年,南朝鮮半島正式獨立並成立大韓民國;隨後,北韓也組織叛亂行動,以破壞其鄰國的穩定。針對這種動盪不安的局勢,1948年4月4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參謀聯席會所提出的一項立場,其聲明道:
美國不該一去不回似的捲入韓國局勢,以致於朝鮮半島上任何派系或任何其他勢力所採取的行動,都能視為是美國的「開戰理由」(casus belli)。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初的「周邊論」(Perimeter Speech)中也加強了這項立場,其在演說中討論了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國家利益,並將南韓排除在外。當時,美國的國防資源仍受到二戰後縮編的嚴重限制,杜魯門強調要謹慎限制美國的軍事保證,將美國的資源集中在西歐,其次是日本。
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春季向北韓高層外交官發表的聲明中,便曾充分聲明該立場,其表示道:「用和平手段統一韓國是不可能的,只有軍事手段才能統一韓國。至於美國人,根本不必怕他們。美國人不會為了這麼小的一塊領土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最終,毛澤東的觀點證明部分正確。儘管這場戰役確實將中美兩國捲入了一場重大衝突中,但是美國確實不會為了南韓去打第三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