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3 拿破崙與單點策略

I

要進一步理解拿破崙的戰略,就必須略為認識他的敵人。在一八○九年之前,與拿破崙為敵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軍隊都將腓特烈大帝奉若神明。腓特烈於一七八六年去世後,軍事觀察家得出結論:這位普魯士國王的戰爭型態屬「陣地戰」(Stellungskrieg),而他在作戰時會採取「消耗策略」(Ermattungsstrategie)。腓特烈缺乏可碾壓大國、令其毫無防禦之力的資源,因此他會限制自己的行動和目標──「有限戰爭」故而得名。消耗策略會透過戰鬥、調度、堅守陣地和消耗手段(他認為以上全是實現戰爭政治目標的同等有效方式),來達成在和平談判桌和戰場上都能成功拿下的有限目標。

腓特烈的戰略是透過將我軍調度至有利的位置來消耗敵軍,這方面的例子包含威脅敵人的交通線路、圍攻要塞、佔領富裕的省分、摧毀農作物和商業,以及控制關鍵的路口或橋樑。好比西洋棋,腓特烈的將領會設法把對手逼入僵局,同時儘量保留棋子,因為他缺少可替代棋子的資源。

結果奧地利、普魯士及俄羅斯的軍事理論都幾無變化。其實,許多曾為腓特烈效力或與之對抗的軍官,都在各自軍中擔任司令或高階軍師職務。放眼全歐洲,這些人之中仍有少數人──包含普魯士的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等開明的年輕一輩軍官—敦促著改變,而他們的君王也並非不了解法國大革命釋出的力量,但在舊制度歐洲的專制框架下,要達到與法國同等程度的軍事改革仍是不可能的。唯有劇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才能動搖軍隊的社會結構。

十八世紀的軍隊受制於訴諸恐懼的嚴格紀律。因軍人是出於恐懼才服從,所以腓特烈的軍隊經常出現逃兵。因此無論是戰術、行軍或後勤,腓特烈軍隊的各面向都是為了防止有人逃跑而設計。

軍隊在戰術上的布局則著重緊密僵化的隊列,以便嚴密監督,並透過集中的步兵攻擊來將火力最大化。監控士兵之必要,再加上線性集合隊伍的需求,都限制了腓特烈手下將領的選擇和靈活度。若非萬不得已,否則就得避免在夜間行軍。

腓特烈也曾建議不要在森林附近紮營,並說士兵須由軍官領著去沐浴並受到監督。樹林和山丘除了可能讓士兵更容易逃跑之外,也會破壞砲火齊發的效果、毀掉線性的團結力,限制指揮官的戰術控制。

將領們受制於腓特烈複雜的調度方式和緊密陣型,故偏好在開闊的地形上以緩慢、有條不紊的方式移動部隊。不同於拿破崙的是,他們重視精準多於速度和靈活。

要採取線性戰術就得完善規劃整場行動。其基本戰術理念在於一擊壓制敵人。作戰陣形通常是將步兵編成縱深的波浪隊形,由騎兵防守側翼和後方。在戰鬥過程中,砲兵通常保持不動。因線性陣形非常容易受到側翼攻擊,所以腓特烈的將領通常會偏好保障側翼安全,而非打造強大的中心。整支軍隊會以一個整體、完全統一地向敵人挺進。所有後排的波浪列隊都會沿著平行方向跟隨第一排移動。雙方交火時,緊密排列的三縱陣列步兵會大規模、無目標地向敵人齊射。前線的恐慌情緒很容易向後蔓延,所以若前線部隊潰逃,後方的部隊即使沒有潰散,通常也會一起被拖垮。

物資則會經由食物和糧草庫存系統供給,這使得軍隊只能以巨大的補給列車攜帶大量糧食前進。軍隊也不能放心派出小隊搜尋物資,因許多人根本一去不回。「因為職業士兵的主要目標在於謀生,而非為了某種志向而奮鬥或戰死」,所以如軍隊沒有為士兵提供「可忍受的生活水準」,那麼也會出現逃兵。

對彈藥和武器庫的依賴同樣讓軍隊綁手綁腳。而因為貴族軍官出行時必須保持格調,缺乏政治熱情的士兵若無穩定的食物供應就會士氣低落,所以緩慢移動、笨重的部隊後方也會跟隨著龐大的行李列車。


II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至十日,拿破崙發動「霧月十八至十九日政變」(Coup of 18–19 Brumaire)推翻了法國政府。他在過程中也繼承下一支軍隊,該軍隊自一七六○年代起就一直經歷廣泛的漸進改革,在過去十年來也經歷著革命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藉著新生的政治和社會體系,開啟了戰爭的新時代。

多虧有一七九三年的「全民徵兵」(levée en masse),法國成為第一個「全民皆兵」(nation in arms)的國家,其中人民、軍隊及政府三者組合起來參戰,從而開創了從有限戰爭到全面戰爭的轉型。法國握有舉國的人力和經濟資源,故不再只能發動有限的戰爭來實現有限目標。全民皆兵的法國具有發動攻擊的本事,也能在徹底摧毀敵軍並佔領其首都的情況下打贏戰爭。


隨著大革命改變法國的社會結構,軍隊的社會組成也同樣發生了變化,結果就是其社會凝聚力改為由民族主義支撐,而非自上而下強制執行的紀律。在革命的混亂和流血中,誕生了自律獨立的公民士兵,他們效力於人民的軍隊,他們為民族而戰,而非為國王而戰。與敵軍內不情願的平民和反覆無常的傭兵不同,法軍能享有賦予他們公民權的憲法,並生活在一個論功行賞的社會。

法國士兵的個人利益與新社會脫不了關係,因而有了保家衛國的動機,這讓他們成為國家獨立的代表。此外,軍隊不再接受光靠貴族頭銜便帶兵打仗的軍官。而大革命期間的大規模貴族外流也整頓了軍隊裡的軍官組成,讓「天生」的領袖有機會出頭。任將軍的拿破崙即為一例,他於一七九六年四月獲任命為法國的義大利軍團司令,當時他年方二十七。

在拿破崙的軍隊中,徵兵制和民族主義相得益彰。一八○○至一八一一年間,有一百三十萬人受徵召入伍。法國在俄羅斯和德意志分別於一八一二和一八一三年受重挫之後,拿破崙又徵召了一百萬名士兵。雖然法軍至大革命結束時已轉變為專業部隊,但法國大革命的固有好處,就是培養出擁有高度動機和極端愛國的公民,這點正好為拿破崙所利用。

他曾說過,每位士兵的行囊裡都能找到一把元帥杖,此話充分說明了士兵是有機會靠著功績往上爬的,無關乎貴族頭銜。拿破崙為了進一步激勵部下,也向帝國衛隊(Imperial Guard)祭出獎章、勳章、獎金、頭銜和晉升等慷慨獎勵。然而,儘管他曾設法強調「全民皆兵」的概念,但由於人民厭戰、死傷慘重也讓人心生厭惡,這使得一八一三至一八一四年逃避兵役和逃兵的比例很高。

雖然徵兵和來自封臣及盟友的部隊給了拿破崙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力,但他還是得設法解決距離、空間及時間上彼此相關的問題。比方說,無論是對五萬人或二十五萬人的軍隊而言,從巴黎到柏林的距離都是一樣的。

在從巴黎至柏林的單一軸線上,能運用的空間也是固定的:在行軍路線上的任何一點,在任何時間都只能部署相同數量的人力、馬匹、大砲及戰車。拿破崙透過速度和分散的調度方式解決了距離與空間這兩個問題。雖然巴黎和柏林之間的距離不變,但走完這段距離所需的時間卻改變了。為加快速度,拿破崙的軍隊每天都會行軍二十到三十英里,而敵人一般只會行軍七到十英里。法軍會於夜間行軍、穿越茂密森林、走過崎嶇的地形,並分成小部隊作戰。他們也改採簡易的後勤系統,取消十八世紀的傳統彈藥庫和補給列車。法軍的另一特色,就是透過採集和徵用物資來補給他們微薄的儲備,這讓軍隊更加靈活快速,機動性也提高了。士兵們知道,戰敗的下場是很淒慘的,會讓他們衣單食薄,但打勝仗就能吃飽,還能滿足物質和性需求。雖然此制度在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富饒地區效果很好,但東歐和伊比利的貧瘠地區卻讓法軍吃了極大苦頭。

拿破崙克服空間問題的方法,就是進一步發揮將軍隊劃分為較小聯合兵種單位的概念,各單位都作為獨立的「迷你軍隊」運作。此種小型軍隊最初為專設的師(division),由步兵和砲兵組成,總人數介於五千至七千。聯合兵種師能快速、獨立地部署,要反擊或威脅敵人均可。拿破崙將此種小型軍隊分散於寬闊的戰線上,但彼此始終保持在可互相支援的距離內。聯合兵種師會沿平行的道路行進,藉此擴大我軍的作戰範圍、方便包圍調度,在擴大我軍作戰空間的同時也便於採集物資。雖然速度仍是首要目標,但一支聯合兵種師卻有能耐抵禦典型的十八世紀軍隊,不致敗退。他們可困住敵人,等著其他友方師沿不同的路線抵達敵人的所在位置。同樣的(這點可能還更重要),若有一個師遭擊潰,軍隊仍有機會存活,甚至可能贏得戰鬥。

拿破崙在一八○○年的義大利戰役中首次採用這種專設的聯合兵種師。在一八○一至一八○五年的歐陸和平時期,他又加入了騎兵來延伸這個概念,創造出拿破崙戰爭的強大工具:軍(army corps)。他以與聯合兵種師相同的理念為基礎組建軍:這是一支由步兵、騎兵和砲兵組成的小型軍隊,但規模要大得多。軍是名副其實的小型軍隊,規模從一萬五千人到四萬人不等(甚至超過)。而一八一三年,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元帥麾下的第三軍就有六萬人。一支法國軍便包含足以二十四小時堅守陣地、對抗十八世紀常規軍隊的所有必備條件。一個典型的軍包含三個配備建制砲兵的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預備重砲組,其本身也配有由參謀、工兵和聯絡官組成的支援人員。為軍配備騎兵和後備砲兵,可讓軍長即時因應戰場上萬變的局勢。由此可見,「軍」這樣的單位能讓軍隊快速移動、極為靈活行事,也能開闢廣闊的戰線。更重要的是,這給了拿破崙銳不可當的強大攻擊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