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晉楚爭霸產生最早兵書
西周晚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了以往的權威,諸侯之間彼此兼併,爭奪土地和人民,因此連年征戰,一時之間,華夏大地硝煙四起,鬥爭此起彼伏,經久不息。與此同時,兵學思想也有了重大發展。一些軍事理論著作應運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兵學著作是《軍志》和《軍政》。
周襄王二十年,即西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城濮進行了一次你死我活的大決戰。
晉軍先後攻占楚國的盟國衛國的都城楚丘和曹國的國都陶丘,並俘虜了曹國國君曹共公。與楚盟軍激戰的同時,晉軍又聯合齊、秦兩國與楚國及其他盟軍相抗衡。
一戰失利後,楚國國君楚成王被迫率部分楚軍從宋國國都商丘撤退到申,並令大將軍尹子玉放棄圍宋,避免與晉軍交戰。尹子玉不聽,獨自率領部下向北出發與晉軍交戰。
晉、楚兩軍還未接觸,晉文公就下令晉軍後撤九十里,這個做法履行了他當年流亡楚國時自己許下的「退避三舍」的諾言,又誘使楚軍深入,使其陷入被動的處境。
四月初一,晉、齊、秦、宋聯軍退至城濮附近區域,按上軍在右、下軍在左、中軍居中的順序布陣。楚軍追擊而來,並分左、右、中三軍,擇地布陣。
第二日,開始交戰。晉軍先以下軍一部兵力擊潰楚聯軍中薄弱的陳、蔡兩軍,又以上軍主將狐毛在車上豎起兩面大旗,佯示主將後退;下軍主將欒枝在陣後用車輛拖拽樹枝揚起塵土,偽裝晉軍後退。
楚國大將尹子玉不知是計,下令全軍追擊,致使左軍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趁機將楚軍左軍殲滅。尹子玉見勢不妙,急忙指揮楚軍撤軍,晉軍則乘勝追擊。
尹子玉率領敗殘兵敗將狼狽逃回楚地,不久,被迫自殺以謝罪楚國上下。晉楚城濮之戰以晉國完勝和楚國的完敗而告終。
《軍志》中記載了這次戰役,並總結了晉國之所以取勝而楚國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在總結原因的基礎上,說明了戰爭的規律,曰:
允當則歸、知難而退、有德不可敵。
大意是說:「軍事行動要適可而止」、「要知難而退」、「有德的國家不可抗拒」。這裡的「德」指的是政治,指政治上處於優勢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軍志》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是當時軍事家難能可貴的策略思維。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意思是說:「先發制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這句話是在講述西元前597年,晉、楚兩國為再次爭奪中原霸權,在「郊」這塊地方展開的一次交戰。
周定王十年,即西元前597年,這年的六月,楚莊王與令尹孫叔敖率大軍攻服鄭國。晉中軍元帥荀林父率領晉軍前去援救鄭國,到了河水時,荀林父聽到消息稱鄭國已經投降了楚國。
荀林父覺得再去援救鄭國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於是他下令晉軍停止前進,準備返回晉地。楚莊王認為晉軍這個舉動十分不明智,屬於號令不遵,他馬上命令楚將孫叔敖率楚軍北上消滅這支晉軍。
兩軍見面後,孫叔敖假裝和晉軍求和,等麻痺了晉軍後,孫叔敖指揮楚軍先發制人,向晉軍猛衝過去。來勢凶猛的楚軍迫近時,晉主將荀林父驚惶失措,來不及防禦,晉軍全線潰退,最後,部分晉軍渡河逃遁。楚軍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類似討論用兵之道的內容,《軍志》中有很多,如:「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意思是說:「先發制人,可以瓦解敵人的意志;後發制人,要等待敵人士氣衰竭。」再看:
止則為營,行則為陣。
意思是說:軍隊在夜晚停止行進時要紮營,行進時要隨時能轉換為戰陣。再看:
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
大意是:戰場上雖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但是統兵的將領卻要把紊亂無序的部隊,部署得井然有序,混沌相連,看不出疏漏和空隙,布列得圓滿而無疏缺。
後來宋代的類書《太平御覽.兵部四.將帥》引《軍志》一段話:
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要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群心結,攻敵疾則詐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洩則軍無勢,以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也。
這段話將戰爭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三要」即保密、團結、速戰速決等重大問題,論述得清晰透澈,言簡而意賅。
「將謀欲密」指的是統兵將帥要有極強的保密觀念,在制定作戰計畫,進行軍事部署時要嚴格保密,不可洩漏軍機。
做到這一點,就能將內奸和外來間諜的耳目閉塞。如果將帥的謀劃洩漏,則軍隊就會失去戰鬥力。倘若一方的間諜窺探了另一方的內情,就不可避免造成禍患。如果敵人用財物的賄賂成功,就會有內奸彙集,作戰就會必然失敗。
「士眾欲一」指的是統兵將帥要採取各種舉措,使部隊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敵,這樣就能令行禁止,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攻敵要疾」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部隊作戰時,軍令要威嚴如山,行動要疾雷不及掩耳,這樣就能使敵人主帥的奸計詭詐來不及實施,敵軍的作戰行動無法展開,否則作戰就必然失敗。
《軍志》的這些精闢理論,影響深遠,多數都被後世的統兵將帥所吸納,如西元621年,唐將李靖就以「攻敵欲疾」之策降服了蕭銑。
《軍政》中也有這樣的精闢之論,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又曰:「強而避之。」大意是說:「見到條件可以就進攻敵人,知道條件困難就退卻。」又說:「敵人強大就避開他。」
所謂「見可而進」,指的是統兵將領在指揮軍隊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後,能夠得出我優敵劣或我強敵弱的結論,就可以果斷地做出對敵發起進攻的決定,藉以奪取戰爭的勝利。
「知難而退」和「強而避之」,是同一個含義的不同說法,指的是統兵將帥在指揮軍隊作戰時,經過對敵我雙方軍事諸條件的分析對比後,得出了敵強我弱、敵眾我寡或敵優我劣的結論,就要明智地做出「知難而退」、「強而避之」的決定。
《軍志》和《軍政》已脫出對戰爭和軍事活動的簡單記述,是對戰爭和其他軍事活動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戰爭和軍事活動中的某些規律,反映了對戰爭與軍事其他方面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已具有兵學研究的特點,並被《孫子兵法》等兵書及其他典籍所徵引。
《軍志》和《軍政》的某些內容在《左傳》、《孫子兵法》以及《太平御覽》、杜佑的《通典》等書中都有記載,這些記載證明了《軍志》和《軍政》的存在及其價值所在。它們為春秋戰國時期兵書著述,即軍事文化的第一次發展高潮奠定了基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