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章第一: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
一個人立身成名的根本是什麼?黃石公的答案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和禮制。這五個方面既是為人處世的落腳點,更包含著立身成名的大道理。
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張氏注曰】
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點評】
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譯釋】
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思想是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
黃石公是與鬼谷子齊名的謀略家,《素書》是一部權謀的經典著作,但本書開篇講的卻是似乎與謀略無關的仁義道德。這是因為在黃石公眼裡,道、德、仁、義、禮是統攝一切權謀的綱領,是最高境界的謀略。
現在一講到道德、仁義、禮節、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這些陳詞濫調能成事嗎?成功需要的是勇氣、智謀和機會,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們並沒完全見到所謂「道、德、仁、義、禮」的力量。
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浮躁心態:急於求成,為此不惜棄道德的約束於不顧。但顯然這是一種淺見,是缺乏做人修養的表現,因為大凡這種人,不論曾經擁有多麼耀眼的光環,也註定只是過眼雲煙。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道、德、仁、義、禮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體系,應該系統地去認識。老子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仁、義、禮是古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歷史上許多在政治、軍事、人文等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依靠對這五個方面的嚴格要求和自我修煉,而達到令人仰視的高度,從而彪炳史冊。
【解讀】有一點自省的精神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曾子學習勤奮,很快便有所成就。為養活父母,曾子曾經在莒地為官,而後他又收徒講學。據《孟子》記載,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他的學生。
我們在這裡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為人謀是否忠,與朋友交是否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討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罷,精神為外物所累也罷,無論何時自省精神顯得難能可貴。
「一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個有志於做有「檔次」的人,並成就一番事業者所必須學習的。做不到這一點,「道、德、仁、義、禮」也就無從談起。
明代的張瀚在《松窗夢語》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張瀚初任御史的時候,有一次,他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給張瀚講了一則乘轎見聞。說他某一天乘轎進城辦事時,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一個轎夫剛好穿了雙新鞋,他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此後他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後總結說:「處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錯誤,那麼以後你就再也不會有所顧忌了。所以,常常檢點約束自己,是一個人必修的功課。」張瀚聽了這些話,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論,終身不敢忘記。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踩進泥水坑」,心裡往往就放鬆了戒備。反正「鞋已經髒了」,一次是髒,兩次也是髒,於是便有了慣性,從此便「不復顧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廉潔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進「泥坑」,經不住酒綠燈紅的誘惑,便從此放棄了自己的操守。這都是因為不能事先防範而造成的惡果。
不慎而始,而禍其終,這道理誰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濕」,似乎也很難。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會設置種種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彈」來百般誘惑,讓你「濕鞋」。
世界充滿了誘惑,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夠的。由於「病毒」的無孔不入,所以必須經常性地給自己打「預防針」,並且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其實,大多數人缺少的正是這一種自我省察和約束的精神。讓自己做到這一點,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優良的「軟裝備」,就等於邁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張氏注曰】
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書,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曰用而不知也。
【王氏點評】
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譯釋】
天道是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所遵循的自然法則和運行規律。
我們以前會說「人定勝天」,認為只要努力就沒有辦不到的事,可是事實證明,這是人類的一廂情願。事實上,人類只能順應自然,而不可能去戰勝它、逆轉它。
比如說我們可以將果樹嫁接,但是我們不能讓一頭牛的角上長出蘋果來;我們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們不能控制一場海嘯的發生;我們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但是不可能讓1畝地裡長出1萬斤糧食來。
也就是說,我們盡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饋賜,可以用人類的聰明才智去創造一些東西,但是不可能完全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則就會自取滅亡。
什麼是自然?老子所講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沒有「外力」影響的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現在來理解,它既應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應包括「自然運行的規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無外,有什麼能成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解讀】順其自然而生,逆道而行則亡
黃石公所云之「天道」其實就是自然之力。
我們常說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實是針對人類自身而言的,是從人類角度出發的。人,自有文明以來,也就一直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既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時常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外,以至於將自己看成一個能夠影響「自然」的外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有的人認為,人類無須敬畏自然,更不必順天。
但是,在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有了科學發展之後,開始提出「人定勝天」這類的口號,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總是「以人為本」。結果如何呢?
因為「以人為本」,樹木被濫砍亂伐,野生動物被屠殺,地球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麼道理不去順應自然而非要以我們人類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張梅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實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禍。」
的確,許多天災實為人禍,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為自然環境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
其實自然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中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還有其他的物種。當面對自然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能僅僅是人類自身,否則就會被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拋棄。
我們提倡敬畏自然,是要順「道」而行,因為「道」是萬物之所由。我們說敬畏,重點在敬,而不是畏,是要以深厚的現代環境科學作為支撐趨利避害,明瞭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環境,同時摒棄自以為能夠對自然為所欲為的思想,以及對人自身的盲目崇拜。只有這樣,才會「得之者生,順之者成」。
《易經》云:「在天成事,在地成形,變化足矣。」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情,萬事萬物,時刻在變,變是「天道」的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想成其所事,個人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順守天道,順其自然,尊重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以變應變更是關鍵。
大道無術,若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執,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只能為自己增添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帶來無窮的失敗和災難。即使是神機妙算、被國人譽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能不仰天慨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我們都不難見到有些人或愚昧無知、意氣用事,或逞匹夫之勇、不自量力,或驕妄輕狂、倒行逆施。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功不成名不就,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有的更為自然帶來破壞,為社會帶來損失,為他人帶來災難。這些人,除了沒有真正瞭解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外,就是悖時勢,逆天道。
一個人立身成名的根本是什麼?黃石公的答案是:天道、德行、仁愛、正義和禮制。這五個方面既是為人處世的落腳點,更包含著立身成名的大道理。
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
【原典】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張氏注曰】
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點評】
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譯釋】
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思想是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
黃石公是與鬼谷子齊名的謀略家,《素書》是一部權謀的經典著作,但本書開篇講的卻是似乎與謀略無關的仁義道德。這是因為在黃石公眼裡,道、德、仁、義、禮是統攝一切權謀的綱領,是最高境界的謀略。
現在一講到道德、仁義、禮節、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這些陳詞濫調能成事嗎?成功需要的是勇氣、智謀和機會,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們並沒完全見到所謂「道、德、仁、義、禮」的力量。
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浮躁心態:急於求成,為此不惜棄道德的約束於不顧。但顯然這是一種淺見,是缺乏做人修養的表現,因為大凡這種人,不論曾經擁有多麼耀眼的光環,也註定只是過眼雲煙。
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道、德、仁、義、禮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體系,應該系統地去認識。老子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道、德、仁、義、禮是古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歷史上許多在政治、軍事、人文等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依靠對這五個方面的嚴格要求和自我修煉,而達到令人仰視的高度,從而彪炳史冊。
【解讀】有一點自省的精神
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曾子學習勤奮,很快便有所成就。為養活父母,曾子曾經在莒地為官,而後他又收徒講學。據《孟子》記載,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他的學生。
我們在這裡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為人謀是否忠,與朋友交是否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討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罷,精神為外物所累也罷,無論何時自省精神顯得難能可貴。
「一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體現出來的自律精神,是每一個有志於做有「檔次」的人,並成就一番事業者所必須學習的。做不到這一點,「道、德、仁、義、禮」也就無從談起。
明代的張瀚在《松窗夢語》中有這樣一段記錄:
張瀚初任御史的時候,有一次,他去參見都台長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給張瀚講了一則乘轎見聞。說他某一天乘轎進城辦事時,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一個轎夫剛好穿了雙新鞋,他開始時小心翼翼地循著乾淨的路面走,後來轎夫一不小心,踩進泥水坑裡,此後他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後總結說:「處世立身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啊。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錯誤,那麼以後你就再也不會有所顧忌了。所以,常常檢點約束自己,是一個人必修的功課。」張瀚聽了這些話,十分佩服王廷相的高論,終身不敢忘記。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我們,人一旦「踩進泥水坑」,心裡往往就放鬆了戒備。反正「鞋已經髒了」,一次是髒,兩次也是髒,於是便有了慣性,從此便「不復顧惜」了。有些人,起先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廉潔奉公,偶然一不小心踩進「泥坑」,經不住酒綠燈紅的誘惑,便從此放棄了自己的操守。這都是因為不能事先防範而造成的惡果。
不慎而始,而禍其終,這道理誰都明白,但要做到一直「不濕」,似乎也很難。一些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會設置種種陷阱,包括利用「糖衣炮彈」來百般誘惑,讓你「濕鞋」。
世界充滿了誘惑,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作抵抗是不夠的。由於「病毒」的無孔不入,所以必須經常性地給自己打「預防針」,並且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其實,大多數人缺少的正是這一種自我省察和約束的精神。讓自己做到這一點,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優良的「軟裝備」,就等於邁出了超越一般人的了不起的一步。
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
【原典】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張氏注曰】
道之衣被萬物,廣矣、大矣。一動息,一語默;一出處,一飲食大而八紘之表,小而芒芥之內。何適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見之謂之仁;智不足以書,故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不足以見,故曰用而不知也。
【王氏點評】
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盛、冬衰,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朋友之信,若能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譯釋】
天道是世間萬物存在和發展所遵循的自然法則和運行規律。
我們以前會說「人定勝天」,認為只要努力就沒有辦不到的事,可是事實證明,這是人類的一廂情願。事實上,人類只能順應自然,而不可能去戰勝它、逆轉它。
比如說我們可以將果樹嫁接,但是我們不能讓一頭牛的角上長出蘋果來;我們可以人工降雨,可是我們不能控制一場海嘯的發生;我們可以提高糧食的產量,但是不可能讓1畝地裡長出1萬斤糧食來。
也就是說,我們盡可以利用大自然的饋賜,可以用人類的聰明才智去創造一些東西,但是不可能完全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道」而施,否則就會自取滅亡。
什麼是自然?老子所講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沒有「外力」影響的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現在來理解,它既應包含所有「自然」的存在,也應包括「自然運行的規律」。可是,自然既然是至大無外,有什麼能成為「外力」而使之「不自然」呢?
【解讀】順其自然而生,逆道而行則亡
黃石公所云之「天道」其實就是自然之力。
我們常說的自不自然的概念其實是針對人類自身而言的,是從人類角度出發的。人,自有文明以來,也就一直處於這樣的矛盾之中:既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時常將自己置身於自然之外,以至於將自己看成一個能夠影響「自然」的外力。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有的人認為,人類無須敬畏自然,更不必順天。
但是,在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有了科學發展之後,開始提出「人定勝天」這類的口號,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總是「以人為本」。結果如何呢?
因為「以人為本」,樹木被濫砍亂伐,野生動物被屠殺,地球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人類似乎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什麼道理不去順應自然而非要以我們人類為本呢?民盟中央副主張梅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實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禍。」
的確,許多天災實為人禍,是因為人類的活動為自然環境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
其實自然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中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還有其他的物種。當面對自然的時候,我們考慮的不能僅僅是人類自身,否則就會被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拋棄。
我們提倡敬畏自然,是要順「道」而行,因為「道」是萬物之所由。我們說敬畏,重點在敬,而不是畏,是要以深厚的現代環境科學作為支撐趨利避害,明瞭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環境,同時摒棄自以為能夠對自然為所欲為的思想,以及對人自身的盲目崇拜。只有這樣,才會「得之者生,順之者成」。
《易經》云:「在天成事,在地成形,變化足矣。」自然世界,人類社會,天地間沒有不變的事情,萬事萬物,時刻在變,變是「天道」的法則,是事物發展的規律。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想成其所事,個人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但順守天道,順其自然,尊重現實,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以變應變更是關鍵。
大道無術,若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執,明知其不可為而強為,只能為自己增添無盡的煩惱和痛苦,帶來無窮的失敗和災難。即使是神機妙算、被國人譽為「智慧之神」的諸葛亮在遇到挫折時也不能不仰天慨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我們都不難見到有些人或愚昧無知、意氣用事,或逞匹夫之勇、不自量力,或驕妄輕狂、倒行逆施。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功不成名不就,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有的更為自然帶來破壞,為社會帶來損失,為他人帶來災難。這些人,除了沒有真正瞭解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外,就是悖時勢,逆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