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試閱】
▋第一章 始計篇

戰爭,摧毀文明,也塑造文明。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軸上,每一場留下深刻痕跡的戰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斷地塑造著我們的世界。

約兩千五百年前,中國正值春秋末期,這一時期的華夏文明可說是和戰車綁在一起,滾滾前進的。如果我們把目光從東方移向西方,也會發現文明同樣與戰爭緊密相連,相互交織。

就在這一時期,有一個小部落在短短幾十年間迅速崛起,擴張為橫跨歐亞非的「波斯帝國」。僅半個世紀後,波斯的「不死軍團」在馬拉松平原與古希臘重裝步兵正面交鋒,並在箭雨中決定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格局。當希臘人打破了波斯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時,無論是勝利者還是戰敗者,他們都尚不知曉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已在東方誕生,獨立的軍事理論已悄然創立。如果當時西方世界能衝破地域和文化的局限,細細研讀東方的戰爭智慧、兵家寶典,也許人類文明的腳步會開啟另一番天地。

當然,歷史無法假設。雖然《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但當我們認真分析古代、近代或現代戰爭的勝負原因時,總能在《孫子兵法》中找到超越勝負的智慧和答案。孫武的戰略思想如同空氣般,貫穿於古今中外的每場戰爭之中。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從國家與戰爭的關係談起,開篇即指出戰爭的重要性──「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國家如果不重視戰爭,不重視對戰爭的研究和準備,就會危及國家的生存和發展。
與其說《孫子兵法》是一本兵書,不如說這本書講述的是超越戰爭和時代的哲學,關乎生死存亡的智慧。這是孫武的偉大之處,他將戰爭思維昇華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略較量。

當我們穿越約兩個甲子(一百二十年)的煙雲,來到一八九四年,你會看到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幕正鮮活地詮釋孫武的「存亡之道」。清政府將「兵者,國之大事」掩蓋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下,在軍事建設上短視而吝嗇,導致號稱「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在開戰前竟仍缺少彈藥,戰場勝負也就不言而喻。而甲午戰爭──這場改變了兩個東方國家命運的海戰,讓日本一戰而起,讓清朝在艦毀人亡的同時,將中華民族推入空前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大幅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正如孫武所言,一國的生死存亡完全繫於戰爭,縱橫千年,國家因不重戰而步向衰退甚至覆亡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理解歷史的教訓並不難,但能汲取其中智慧的人卻很少,因此類似的悲劇不斷上演。


★波斯灣戰爭:科威特輕視國防,導致大戰爆發

科威特,一九八九年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四,是當時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之一。這樣富庶的國家,卻在軍事投入上極為吝嗇。伊拉克入侵之前,科威特僅約有兩萬名士兵,坦克二十七輛,火炮和火箭發射器九十門(架),攻擊直升機十八架,這就是科威特當年的全部「家當」。

在阿拉伯語中,科威特是「小城堡」的意思,但這個富裕而不強大的國家遠遠沒有城堡那般堅固,反而像茅草屋一般,脆弱得一觸即潰。一九九○年八月二日凌晨兩點,覬覦科威特財富已久的伊拉克動員十四個師,總兵力十多萬人,突然大舉入侵。科威特軍隊還來不及動員軍隊有效抵抗,就迅速被伊拉克軍隊突破邊防線。伊軍僅用了約十四小時,即占領了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第二天占領科威特全境。

這也引發了歷史上第一場高科技現代化戰爭──波斯灣戰爭。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出動數百架飛機轟炸伊拉克,波斯灣戰爭正式爆發。歷經八年兩伊戰爭洗禮和煎熬的伊拉克,其表面的強悍用來對付科威特雖綽綽有餘,但在面對美國的絕對壓倒性優勢時,伊軍各類目標在美軍高度精準打擊武器的攻擊下,變成散落在「死亡公路」(Highway of Death)上的廢鐵和殘骸,同時也讓蘇聯製武器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七日至一九九一年二月十八日)歷時雖短,但帶給了伊拉克、科威特,乃至全世界非常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在現代戰爭背景下,軍力落後、科技落後的國家只能被動挨打。波斯灣戰爭暴露出中東地區大多數國家擁有豐厚財富,但卻軍力弱小的「致命缺點」。一位科威特人感慨道:「連國家都保不住了,石油、美元又有什麼用?」這不僅反映了被侵略者的無奈,也道出了波斯灣國家普遍的隱憂。

為了保衛國家安全,抵禦外來侵略,各國必須加強軍事實力,發展軍事工業。因此,增強軍備,購置新式武器,甚至不惜血本加強國防,成為波斯灣國家的新國策;同時,這樣的策略也讓美國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如果一個國家只能透過經歷血腥和殘酷的戰火洗禮才悟出「兵者,國之大事」這個道理,就會像科威特一般珠焚玉碎、千瘡百孔,難以重現往日輝煌。


★瑞士「全民皆兵」:重視國防,獲得兩百多年的和平

與科威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瑞士。

這個國家奇蹟般地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兩百多年來都沒有經歷戰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鄰近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國,身處歐洲南北要衝的瑞士免於戰火塗炭,享受和平?

「我們隨時都在準備打仗」,這是瑞士的答案。

雖然身處於和平的環境,但瑞士極其重視國防建設,一直都沒有停止備戰。「全民皆兵」、「武裝中立」這一基本國防政策一直延續至今。一九七一年,瑞士制定了「總體防禦」(general defense)的軍事戰略,並將其稱為「刺蝟戰略」。這種戰略就像是不會主動進攻的刺蝟,一旦感受到危險就會豎起渾身的尖刺,使敵人無法得逞。

瑞士正如一隻充滿鬥志的刺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強鄰包圍的瑞士只有四百萬人口,卻在短時間內集結了超過五十萬人的軍隊。面對這樣一個渾身是刺的對手,原本想狠咬瑞士一口的德國,權衡利弊後還是放棄了攻擊。

瑞士到底有多重視戰爭和國防?我們先來了解瑞士的兵役制度,這在全球堪稱獨一無二。瑞士實行民兵制,現役編制兵力十四萬人,有陸、空軍兩個軍種。瑞士規定,所有二十到三十四歲身體健康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兵役,服役人員一生中參加軍事訓練的時間共計兩百八十天。瑞士獨特的兵役制度使其在戰時可動員數十萬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參與作戰。

在增強國防教育方面,瑞士同樣用心良苦。瑞士政府認為,培養公民的國防意識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將其融入每一位瑞士人的血液。為此,瑞士政府透過媒體向全民介紹國家安全局勢、國防戰略等,營造全社會都關心國防的氛圍。同時,瑞士還特別注重青少年的國防教育,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提前為入伍奠定堅實基礎。

無論是國防建設或物資準備、兵力籌備,瑞士都精心部署。因此,我們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其他虎視眈眈的國家都不敢輕易招惹將「重戰」這一戰略思想貫徹到底、融入骨血的國家。

我們可以看到,孫武的重戰思想跨越兩千五百多年到今天仍然意義深遠,甚至更加重要。它時刻警醒著我們,重視戰爭、研究戰爭、準備戰爭。不過,很多讀者或許會感到疑惑,在戰爭形態已發生劇變的今天,成書於丘牛大車、甲胄矢弩時代的《孫子兵法》,還能在現代戰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嗎?


★商場如戰場
《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SWOT分析

在〈始計篇〉中,孫武展現了他俯瞰全局的能力。當我們陷入問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跳脫紛繁複雜的細節,從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孫子兵法》強調,戰爭是國家的首要大事,一國的生死存亡皆繫於此,一定要慎重、周密地分析和研究。所以,本篇的「計」是指計算,而非計謀,意在計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即前文中提到的「五事七計」。

如果我們將「戰爭」的概念擴展至商業競爭,會發現孫武的智慧同樣適用於商業領域。「五事七計」正是最早的SWOT分析。SWOT分析是現代常用的戰略分析工具,用於評估一個組織、專案、產品或個人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

SWOT分析的目的是透過深入剖析這四個要素,來制定戰略、決策和行動計畫,從而有效利用優勢和機會,同時避免劣勢和威脅。這種分析可以用於企業戰略規畫、新產品開發、市場行銷策略,甚至個人職涯規畫。

孫武在《孫子兵法》中提到的五個要素:政治、天時、地利、將帥、法治,也可以間接應用於商業競爭的分析和戰略制定。

第一,政治:在商業中,政治因素相當於企業的經營模式要符合國家政策,與國家的發展方向一致,避免從事國家政策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業務或產品。

第二,天時:天時在商業中可以理解為市場的時機和趨勢。了解市場發展趨勢、消費者需求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動向,對企業的戰略決策至關重要,抓住時機,企業就能夠獲得競爭優勢。

第三,地利:地利是指企業在市場生態系中的地位,以及供應鏈相關的條件。地位和供應鏈的支援程度,都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將帥:在商業世界中,將帥對應的是企業的領導團隊。擁有一個決策精明、善於戰略規畫、懂得激發團隊潛力的領導團隊,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領導團隊必須善於分析市場形勢,制定正確的戰略,並帶領團隊落實戰略。

第五,法治:在商業中,法治涵蓋了法律法規、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以及商業契約等。遵守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的內部規章、簽訂合理的商業契約,都是企業合法營運、降低風險的重要條件。

而「七計」同樣可以應用在商業領域,幫助企業做出明智的判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