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節 「征韓論」與日本遣華第一諜
  西元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伊始,即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其侵略矛頭首先是指向中國。它在整飭軍備的同時,開始向中國派遣間諜,並在中國設立間諜機構,從事蒐集情報工作,為發動對華侵略戰爭做準備。因此,在其後日本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中,諜報活動至關重要。時人指出:「(日本)孜孜偵探,其遣間諜至中國者,或察政務之設施,或考江山之形勝,無不瞭如指掌。」「況敵散布奸諜於中國不知凡幾,偶或漏洩,則盡知我軍情,先發以制我,致倭人著著爭先,而我則處處落後。」大量間諜的滲透活動,成為日本獲得甲午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由於此,日本情報人士才洋洋得意地誇稱:正是藉助於諜報工作,日本才能「在二十七八年之役(甲午戰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日本明治政府之所以急欲向中國大陸派遣間諜,也是由於當時國內興起的「征韓論」所引發的。所謂「征韓論」,並不是以朝鮮為日本的唯一侵略目標,而是將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進一步具體化,或者說以此作為向周邊地區乃至中國大陸擴張的手段或突破口。久留米藩士的佐田白茅在上日本政府的《建白書》中即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這一點:「伐朝鮮者,富國強兵之策不唯一舉屠朝鮮,大練我兵制,又大輝皇威於海外。」又稱:「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這就很清楚:「征韓」不過是侵略中國大陸的一個中間步驟。所以,「所謂『征韓論』,實際上就是侵略大陸論」。
  就日本海外擴張的思想淵源而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早在16世紀末葉,豐臣秀吉即揚言要「率軍進入朝鮮,席捲明朝四百餘州,以為皇國之版圖」。其後,他果然先後兩次大規模發兵攻略朝鮮。進入19世紀以後,宣揚「征韓」的思想家更加多見。如佐藤信淵著《宇內混同祕策》一書,最令世人關注。他狂妄地宣稱,日本是天地間最初成立之國,為世界各國之根本,因此日本號令世界各國實乃「天理」。但是,「日本之開闢異邦,必先肇始自吞併中國。中國既入版圖,其他西域、暹羅、印度諸國,侏鴃舌,衣冠詭異之徒,漸慕德畏威,必稽顙匍匐,隸為臣僕」。他還在一篇題為〈經略中國論〉的文字中詳述攻占中國之方策:北路是,先占領黑龍江,繼攻吉林、盛京,然後以兵船出渤海,擾襲山東登州、萊州諸府,並集大軍於遼陽,進擊山海關,對北京形成高壓態勢;南路是,攻取臺灣,登陸浙江,經略臺州、寧波諸府,並請天皇御駕親征,直指江南要衝,「取南京應天府,定為假皇宮」。如此,「不出數十年,清國將次第平定」。其後,吉田松陰也極力鼓吹:「養蓄國力,割據易取之朝鮮、滿洲和中國。」「征韓論」者正是繼承了先前海外擴張論者的衣缽。所不同的是,「征韓論」者不像先前的海外擴張論者那樣,只是提出個人的對外侵略構想和主張,而是著重於具體的對外擴張的實施步驟。當時的外務大丞柳原前光說得十分明白:「朝鮮國為北連滿洲,西連韃清之地,使之綏服,實為保全皇國之基礎,將來經略進取萬國之本。」這正是畫龍點睛之筆。
  當時,在日本政府內部,曾發生一場「征韓論」之爭,一連鬧了好幾年。其實,爭論的雙方在海外擴張或「征韓」的大原則上並無分歧可言,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在策略。有人將此歸結為外征派與內治派之爭,或武斷派與文治派之爭。如後來成為知名侵華分子、黑龍會頭目內田良平認為:「武斷派有知彼之明,而知己之明或不及文治派;文治派有知己之明,而知彼之明或不及武斷派。唯其如此,故對外方針有一定的見地。」內田良平是傾向於以西鄉隆盛等為代表的武斷派的,故有此論。其實,這種劃分的方法只是著眼於表面的現象,而未能觸及問題的本質。以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等為代表的文治派,並不是反對「征韓」本身。以木戶孝允為例,他老早就是「征韓論」的積極鼓吹者。木戶孝允提出:「海陸兩軍於朝廷已稍具端倪,希望專以朝廷之力,主要以兵力開闢韓地釜山。大致規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後,要好自確立今後策略,竭盡全力,不倦經營,不出兩三年,天地必將為之一變;如行之有效,萬世不拔之皇基愈益鞏固矣。」可見,兩派的主要分歧,並不在征韓與不征韓的問題,而在於征韓的時機。木戶孝允聲稱「欲制其罪何必爭遲速」,大久保利通強調要重視「處理朝鮮之步驟」,都表明他們認為發動對外戰爭的時機尚未成熟,故「不可不詳審緩急步驟」。由此表明,所謂「征韓論」之爭,不過是「征韓論」者內部的急征派與緩征派之爭而已。
  早在「征韓論」興起不久的西元1870年,時任參議的大久保利通已經意識到,情報蒐集工作應該先行一步,作為日後海外擴張的準備。當時,這在日本政府內部已經成為共識。1871年7月,日本兵部省始設陸軍參謀局。這就是日本參謀本部的前身。陸軍參謀局的任務,在參與軍事機要密謀之外,還要掌管諜報工作。因此,陸軍參謀局之設立,實是日本有陸軍中央情報機構的開端。1872年,日本政府撤兵部省,分設陸軍省和海軍省。翌年,陸軍參謀局改稱陸軍省第六局,設間諜都指揮使,總管間諜隊,負責平時間諜派遣、地理測量、地圖製作等。1874年,陸軍省又撤第六局,另設外局參謀局,一面制定《參謀局條例》,一面將下屬部門分工細化,使日本的情報蒐集工作逐漸走上正軌。1878年,成立參謀本部,下設管東局和管西局。管東局負責北海道、庫頁島、滿洲、堪察加半島、西伯利亞等地的諜報;管西局負責朝鮮及中國沿海一帶的諜報。到1882年,參謀本部在管東局、管西局之外又增設海防局。中法戰爭後,日本為加強對外國的偵察活動,對中央情報機構也有相應的調整。先是在1884年,日本參謀本部考慮到,未來的對華作戰需要詳細而準確的大陸地圖,因此決定將原設的測量課升格為測量局,下設三角測量、地形測量、地圖三課。繼之,又撤管東局、管西局,另設第一局、第二局以代之,以便過渡到陸海軍統一軍令管理機關的設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