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六章:誰在軍事上花了更多錢?】
問題:哪一國的軍事開銷較大?
❶ 中國  ❷ 美國

因為我們的重點是放在中國快速擴軍的潛在危險,你們可能會想要回答❶「中國」。但不要太快下結論。
雖然中國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但美國在兩個重要領域的數據仍然遠遠超過中國:總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GDP)。
等等,那到底誰才是好戰國家?
事實上,「美國的軍事支出比中國高得多」的論點,常被拿來反駁中國威脅論的可能性。但這個論點其實因為幾個重點而充滿漏洞。
最重要的是,直接比較總軍事支出會帶來很大的誤解。美國軍方在全球部署武力,但中國主要是在亞洲部署區域武力。以武器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納稅人也許支付了十艘航空母艦的錢,但只有其中幾艘在亞洲巡邏。
其次,中國為了國防花費的一塊錢,比美國為了國防花費的一塊錢,能產生的效益更大。中國軍方人員的薪資和福利,遠低於美國的軍方人員。另外,在中國製造武器系統廉價得多,不只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力降低了製造成本。是的,中國的水和空氣很髒,而且工廠環境很危險,但製造成本的確很便宜。
還有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降低了中國的成本:中國不用為軍事研究和開發付出同樣的花費。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引以為豪的駭客,竊取了五角大廈和私人公司國 防包商的最新武器設計。另一個原因是,中國對很多買來的外國技術進行非法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s)。
在逆向工程方面,俄羅斯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俄羅斯將蘇愷-27戰鬥機(Sukhoi-27)賣給中國後,中國將其複製,並立即在世界市場上銷售低價版本,因此壓縮了俄羅斯的銷售空間。可笑的是,當中國被指控同時也複製了蘇愷-33戰鬥機時,中國的反駁是殲-15複製品的效能更好。這是事實,也的確是敵手交鋒時會遇到的問題。中國不只偷竊外國技術,還能加以改進。
基於這些理由,因為中國軍事支出遠低於美國就感到安心,是不正確的。尤其是在不久的將來,在中國的GDP持續大幅超越美國,而美國經濟持續創下歷史新低的同時,支出趨勢線可能會交錯。
事實上,只要深入探討國防支出的現實狀況,中國每年僅用較少的GDP順利擴軍,應該更讓人感到不安。中國在軍事發展方面的經濟支援,引出另一個更嚴肅的問題:
正如美國對一次大戰的德意志帝國、二次大戰的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採取的行動一樣,中國最終是否能對美國採取同樣的動作?也就是說,中國是否能夠使用強大的製造力,在戰場上打敗美國?

【第三十六章:把美金流向中國,等於幫敵人上膛】
問題:針對促進亞洲和平的經濟活動,你最同意哪一個描述?
❶ 經濟合作(economic engagement)讓中國從專制政體,轉型為較不暴力、較不具侵略性的自由民主國家。因此,經濟合作是促進和平的力量。
❷ 經濟合作只是讓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管制更嚴厲,甚至幫助中國軍隊壯大。

美國和其亞洲的盟友,對於中國會透過經濟合作,從好鬥的專制體制轉變成和平民主的自由國家,豪賭了一把。事實上,這場豪賭似乎是值得的,至少在一九七〇年代是如此。
因為從這個時期開始,新加坡、南韓和台灣等亞洲國家,都脫離了黑暗的專制體制,走向民主自由之路,其中的主因是,只要走上了自由貿易和經濟合作的道路,就一定會帶來改變。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雖然有時仍有阻礙,但經濟合作似乎都發揮了功效,例如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和厄瓜多等前專制國家,以及歐洲的匈牙利、波蘭和捷克,也都陸續走向了民主。中國最後也必須跟上腳步,至少當時的國際社會是如此期望。
事實上,這樣的論點遭遇重重困難。中國共產黨不只收緊了專制的箝制力道,由於經濟合作讓中國的經濟一飛衝天,反而促進了軍事擴張,而在獲得全新的力量之後,中國的侵略性變得更強。
————————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初,柯林頓的企業金主開始大量在中國境內設廠,造成超過七萬家美國工廠關閉,失業和低度就業的勞工數量最後還超過兩千五百萬人。美國每年的高額貿易赤字超過三千億美元,還欠了中國數兆美元。
當然,如果經濟合作的確能讓中國具侵略性的專制政府,轉變為自由和平的民主國家,與中國合作也許值得美國人民(和世界上其他人)承受所有的經濟困境。然而,經濟學家伊恩.佛萊契(Ian Fletcher)指出:「中國的經濟成長並未讓國家變得民主,只是讓專制政體變得更先進、財務更健全。」
美中委員會的沈單寧(Dan Slane)揭露了更悲哀的事實:
當美國允許中國於二〇〇一年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開放市場,但中國卻沒有開放市場時,我們就知道,我們會遭受重大的經濟打擊。但我們有許多領導人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和中國更頻繁地交易,會讓中國邁向民主。但是中國卻利用了每個機會來玩弄自由貿易體系,盡全力擴大貿易量以擴張他們的經濟,在這個過程中,也傷害了我們的經濟。
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為什麼到目前還無法促成眾所期待的民主,當然與中國人的性格和文化無關,畢竟新加坡和台灣的民主制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也許最後終究會成功?答案要從經濟合作的三大重心探討。


【第三十七章:更緊密的經濟合作能帶來和平?】
問題:高度仰賴全球貿易的國家,有可能會與貿易夥伴開戰嗎?
❶較不可能。 ❷較有可能。 ❸要看貿易商品為何,才能找出真正的答案。

在談到中國的時候,今天一般公認的答案似乎是❶,這是一種商業和平(pax merca-toria)或貿易帶來的和平。華爾街和國際關係「自由學派」(Liberal School)的共識仍然是,因為貿易流失的整體成本,會遠高於戰爭帶來的好處,美國與中國開戰的機率很低。正如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很久之前提到的:
自由是貿易自然帶來的結果。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會相互依賴,一方想要買,一方有興趣賣,因此這樣的結合是基於雙方的需求。
當然,採取反面立場的「現實學派」(Realist School)很快就否定「貿易永遠比侵略優先」的說法。為了支持他們的論點,他們很快就提出歷史上最嚴重的商業和平的失敗例子,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歷史上最糟糕的預測。這個預測出現在「大戰」發生前的數個月。享有盛名的自由派學者,史丹佛大學校長大衛.史達.喬登(David Starr Jordan)做出了預測:
我們應該對充滿威脅、即將爆發,但又永遠不會成真的歐洲大戰,發表什麼看法呢? 它永遠不會發生。以人類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
當然,就在幾個月內,「不可能發生」的大戰,轉變成真實無比的衝突,並摧毀了全球經濟,同時導致幾百萬士兵和平民喪生。為了解釋商業和平為何失敗,現實學派提供了從經濟互相依賴來維護和平的角度,所缺乏的一種更細膩的權力觀點。
從這個更細膩的觀點來看,如果國家高度依賴全球貿易,以取得對國家安全至關重 要的商品,例如糧食、能源和其他製造業需要的自然資源時,該國更可能開戰。事實 上,就是因為這種更具危險性的經濟互相依賴關係,而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一次大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和今天的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
以過去和近代的歷史來看,也許經濟互相依賴最好的形容就是雙面刃。在某些情況 下,像是買賣對國家安全沒有影響的商品,如果貿易收益高於入侵成本,經濟互相依賴或許就能維持和平。不過,如果情況是,令人恐懼的好戰國家過度仰賴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商品,那麼經濟互相依賴也許只會讓衝突升高。
這代表了想靠經濟互相依賴來維持亞洲和平,只是基於一種想望,而不是基於對歷史或目前情勢的理性分析。普林斯頓大學的范亞倫指出:「看看中國和日本現在的關係。兩個國家的貿易和投資關係極為重要,但這也沒有擋住中國人冒險與日本發生衝突。」
這是因為有其他不理性的元素會引發戰爭。美國海軍學院的吉原教授和普林斯頓大學的范亞倫教授,最後要為本章節做一個總結。吉原教授指出:
我希望經濟互相依賴能夠促成理性的成本與利益分析,而對雙方產生一種嚇阻效應,因為戰爭顯然會摧毀這樣的互相依賴關係,而且雙方都需要承受巨大的經濟成本,但是回顧歷史,會引發戰爭的還有其他因素,像是恐懼和榮耀。這兩種主要驅力,會讓國家決定是否需要運用武力保護他們重要的國家利益。所以我認為,如果考慮到引發戰爭較不具體的因素,就不會輕易排除衝突的可能性,甚至是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衝突。
范亞倫對此也做了補充:
人們一直以來都相信,貿易是穩定以及和平的來源,我想整體而言,或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是真的。遺憾的是,沒有人真的能保證,擁有緊密貿易關係的國家,一定會有良好的戰略或政治關係。在歷史上,有時候,有緊密貿易關係的國家也會相互爭戰。

【第四十章:以台灣為籌碼的「大交易」?】
問題:你是否會為了亞洲和平而同意「大交易」(Grand Bargain)?即美國從台灣撤兵,中國則放棄在東海和南海的領土主權,並認可美國軍隊在亞洲的布局,雙方以此作為交換條件?

❶同意 ❷不同意

在這樣的戰略算計中,台灣及其蓬勃發展的民主定位又處於何種位置?葛拉瑟將台灣引發的爭議視為美中關係最重要的痛點。
我們未來很可能要在軍事衝突中保護台灣。這個承諾本身就讓中美關係緊繃,因為中國人認為我們在干預內政。這並不是我們的觀點,但他們真的這樣覺得。因此,這讓關係緊繃,如果我們對台軍售,情勢會更加緊張。
葛拉瑟對大交易提出的終極假設是:因為台灣對中國如此重要,是中國外交立場的「核心利益」,中國應該會更願意為此進行交易。葛拉瑟更進一步假設,中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在東海的領土爭議,以及與菲律賓和越南在南海的爭議,尚未達到核心利益層級,不是以讓中國不惜一戰。
從這個假設來看,要看中國是否願意放棄在東海和南海的主權,以交換台灣這個最大獎。
————————
當然,關於「划算的交易」一事有兩個問題很重要:一、這個交易是否真的能維持和平?二、中國和美國要怎麼各自與民族主義者和衛道人士推銷大交易,並順利簽訂條約?
為了找到答案,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專家對這個議題有什麼看法。先從世界上最受尊崇的台灣問題學者,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卜睿哲(Richard Bush)。他堅定且坦白表示:
我第一次聽到大交易時的直接反應是氣得抓狂,因為這絕對行不通。首先,台灣人有權利對這個提案發表意見。第二,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擴張是有原因的。它想要擁有更大的戰略縱深,以建構國家防禦體系,提出大交易無異是要中國違背自身國家利益。
卜睿哲也針對中國背信問題進一步說明:
中國很擅長以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詮釋交易,採取和我們完全相反的立場。所以這樣的交易只會導致對立和紛爭。
卜睿哲進一步解釋,背信問題會因為「美國和中國現在」就是「不信任彼此」而更加嚴重,而且「中國深深懷疑我們的意圖」。因此,即使華府提出大交易,卜睿哲認為:
北京政府可能會認為,這是故意欺騙他們的花招,光是這樣,他們就不會感興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