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兵聖孫子
古今中外,無論是評選最早的軍事家,還是評比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中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孫武,無疑都應為首選。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學家,是中國兵家的鼻祖,也是世界上言兵的聖人。他留下的《孫子兵法》一書,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流傳最廣泛的軍事著作。國內外學人稱孫武為「兵聖」,稱《孫子兵法》為「兵經」或「武經」。
有人質疑:春秋時期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聖人呢?這部偉大的著作怎麼會是由一位古人完成的呢?於是,《孫子兵法》是不是春秋時期的作品成為大家的疑問,甚至這位「兵聖」在歷史上有無其人也成了問題!雖然這些疑團早已被鐵錚錚的事實解開了,但是為了回顧人類學術史上這段奇怪的「幻影」,我們還是應該對這段歷史再做一番「遊歷」。
一、問題的提出
孫子的生平和著述,《史記》本來有專傳介紹,漢唐之時一直沒有異議。及至南宋,葉適首先懷疑《孫子兵法》,後之好奇獵怪的疑古學者靡然同之。一些人帶著懷疑的眼光,捃摭《孫子兵法》中具有戰國時代特徵的片言隻語,比附引申,認為《孫子兵法》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有的甚至懷疑孫武其人,如南宋陳振孫說:「孫武事吳闔閭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甚至有今人認為孫武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的孫臏,歷史上並無孫武其人。如此等等,歧說紛出。不過,事實勝於雄辯,不僅歷史文獻記載有孫子其人,而且考古發掘也證明確有其人。下面就《史記》所載,並參考其他資料,簡單勾勒孫子的生平。
二、孫子家世及其成長環境
孫子,名武,字長卿。《史記》說他為「齊人」,《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則說他是「吳人」。據考證,孫子本齊人,遷於吳國,故亦為吳人。
孫氏之姓,起源有三:一支是衛武公子惠孫之後,一支是楚令尹孫叔敖之後,一支是齊陳完(又叫「田完」,諡「敬仲」)四世孫桓子之後。《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鄭樵《通志.氏族略》都說孫武為陳完孫桓子之後。清人孫詒讓〈孫子兵法序〉載「泰山新出〈孫夫人碑〉亦云『與齊同姓』」,證明孫氏出於齊田氏。
陳氏乃帝舜之後,媯姓,周初封於陳。齊桓公時,陳國內亂,陳完奔於齊,「以陳字為田姓」(「陳」與「田」,古相通假),遂名「田完」。田完四世孫田無宇,號桓子。桓子與晏嬰同事齊莊公,「甚有寵」,田氏逐漸發跡。無宇子田乞,景公時為大夫,為收買民心,他向百姓收取賦稅時用小斗收進來,卻用大斗借給百姓,使民心大快,人心歸之。田乞生田常(諡「成子」),田常生田盤(諡「襄子」),盤生田莊子,莊子生田和(太公和),世世權卿。至田和,田氏代呂尚(姜太公)的後代齊康公為諸侯,姜氏齊國遂易姓田氏,齊國歷史被分為「姜姓之齊」和「田姓之齊」兩段。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姜姓齊國作〈齊太公世家〉,給田氏齊國作〈田敬仲完世家〉。
《新唐書》述孫子家譜曰:
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恆、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采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明生臏。
據此,孫武乃田桓子曾孫。南宋初鄧名世《姓氏書辨證》所載亦與此同。
鄭樵《通志》所載在世次上與《新唐書》同,但在受姓原因上,又與《新唐書》、《姓氏書辨證》不同。《通志.氏族略》將孫氏列入「以字為氏」目,曰:「或言桓子之子書戍莒(當作「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非也。以字為氏,何用賜為?此當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孫武。」說桓子祖父字「孫」,史無明文,鄭樵純出於推測,難為確據。
古今中外,無論是評選最早的軍事家,還是評比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中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孫武,無疑都應為首選。孫武是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學家,是中國兵家的鼻祖,也是世界上言兵的聖人。他留下的《孫子兵法》一書,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流傳最廣泛的軍事著作。國內外學人稱孫武為「兵聖」,稱《孫子兵法》為「兵經」或「武經」。
有人質疑:春秋時期怎麼可能出現這樣的聖人呢?這部偉大的著作怎麼會是由一位古人完成的呢?於是,《孫子兵法》是不是春秋時期的作品成為大家的疑問,甚至這位「兵聖」在歷史上有無其人也成了問題!雖然這些疑團早已被鐵錚錚的事實解開了,但是為了回顧人類學術史上這段奇怪的「幻影」,我們還是應該對這段歷史再做一番「遊歷」。
一、問題的提出
孫子的生平和著述,《史記》本來有專傳介紹,漢唐之時一直沒有異議。及至南宋,葉適首先懷疑《孫子兵法》,後之好奇獵怪的疑古學者靡然同之。一些人帶著懷疑的眼光,捃摭《孫子兵法》中具有戰國時代特徵的片言隻語,比附引申,認為《孫子兵法》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有的甚至懷疑孫武其人,如南宋陳振孫說:「孫武事吳闔閭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甚至有今人認為孫武其實就是戰國時期的孫臏,歷史上並無孫武其人。如此等等,歧說紛出。不過,事實勝於雄辯,不僅歷史文獻記載有孫子其人,而且考古發掘也證明確有其人。下面就《史記》所載,並參考其他資料,簡單勾勒孫子的生平。
二、孫子家世及其成長環境
孫子,名武,字長卿。《史記》說他為「齊人」,《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則說他是「吳人」。據考證,孫子本齊人,遷於吳國,故亦為吳人。
孫氏之姓,起源有三:一支是衛武公子惠孫之後,一支是楚令尹孫叔敖之後,一支是齊陳完(又叫「田完」,諡「敬仲」)四世孫桓子之後。《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鄭樵《通志.氏族略》都說孫武為陳完孫桓子之後。清人孫詒讓〈孫子兵法序〉載「泰山新出〈孫夫人碑〉亦云『與齊同姓』」,證明孫氏出於齊田氏。
陳氏乃帝舜之後,媯姓,周初封於陳。齊桓公時,陳國內亂,陳完奔於齊,「以陳字為田姓」(「陳」與「田」,古相通假),遂名「田完」。田完四世孫田無宇,號桓子。桓子與晏嬰同事齊莊公,「甚有寵」,田氏逐漸發跡。無宇子田乞,景公時為大夫,為收買民心,他向百姓收取賦稅時用小斗收進來,卻用大斗借給百姓,使民心大快,人心歸之。田乞生田常(諡「成子」),田常生田盤(諡「襄子」),盤生田莊子,莊子生田和(太公和),世世權卿。至田和,田氏代呂尚(姜太公)的後代齊康公為諸侯,姜氏齊國遂易姓田氏,齊國歷史被分為「姜姓之齊」和「田姓之齊」兩段。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姜姓齊國作〈齊太公世家〉,給田氏齊國作〈田敬仲完世家〉。
《新唐書》述孫子家譜曰:
齊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恆、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三子:馳、明、敵。明食采於富春,自是世為富春人。明生臏。
據此,孫武乃田桓子曾孫。南宋初鄧名世《姓氏書辨證》所載亦與此同。
鄭樵《通志》所載在世次上與《新唐書》同,但在受姓原因上,又與《新唐書》、《姓氏書辨證》不同。《通志.氏族略》將孫氏列入「以字為氏」目,曰:「或言桓子之子書戍莒(當作「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非也。以字為氏,何用賜為?此當是桓子祖父字也。桓子曾孫武。」說桓子祖父字「孫」,史無明文,鄭樵純出於推測,難為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