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鍛造美利堅雷霆

79特價4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摸索期至一戰結束(〜1918年)

當「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步伐在19世紀下半段大步走時,由新科學知識所研發出來的各領域產品充斥,這其中當然也對於戰爭所使用的武器造成影響,因為新的武器裝備,如射速大幅提升的機關槍,很快就被各國軍隊採用;火砲的技術也讓射程與威力逐漸受到重視;汽車的發明正在取代騾馬的道路運輸…這樣的發展現狀,也讓軍事強權在舊的戰術和戰爭概念上,必須不斷更新才得以跟上時代潮流,反之,則有覆頂的危險!
回顧起美國在裝甲車輛的研發歷史,或許可以從火車說起。因為火車早在美國內戰時期,就被賦予遠距離運送人員和物資的任務,後來任務越來越多樣,部隊也開始得擔負去執行偵察、巡邏、突襲或護送等等的任務,因此士兵偶爾也需要下車戰鬥。在需求產生供給的原則下,很快地在火車上就安裝了火砲,因而讓火車具有更大的攻擊力,並使火砲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後來還從海軍的裝甲艦(Ironclad)中汲取靈感,透過鍍鐵來抵禦小型武器的火力,並設有可供步兵發射步槍的槍眼,甚至後來還安裝海軍艦砲來充當移動式的堡壘,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火車終究是必須仰賴著鐵軌移動,本身還是有著先天上的拘限性,後來內燃機的發明之後,才使得這種裝甲載具逐步擺脫了鐵軌的束縛,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戰鬥車輛。
美國有位浮誇的發明家,也就是被稱為是「世界上第一位汽車騙子」、也是創造出「摩托車」(Motorcycle)一詞的愛德華•喬爾•彭寧頓(Edward Joel Pennington),他早在1896年就草擬出了一款帶有兩挺機槍的無車頂裝甲車設計方案,而這種將機動車輛與機槍結合起來的技術,竟然也成為他申請專利的想法。這一款他所謂的「戰鬥汽車」(Fighting Autocar),在右前方與左後方各安裝了一挺帶有防護盾的馬克沁(Maksima)機槍,但設計本身卻問題重重,也沒有完成預期對投資人所吹噓的性能,因此他為了躲避美國國內的債權人,還跑到大西洋彼岸的英國碰碰運氣。他不跑還好,這一跑到了英國卻將幻想產品的光環給拱手讓人,因為其中一位原本是他財政支持者;也是後來英國「戴姆勒汽車辛迪加公司」(Daimler Motor Syndicate Ltd)董事的弗雷德里克.理查德.西姆斯(Frederick Richard Simms),逐漸取代掉他在這領域上的名聲。
西姆斯在類似的構想下,讓工程師依照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後來將機動車輛的技術與機槍結合起來而成為了所謂的「裝甲車」。或許現在看這樣的設計是很滑稽,但在當時汽車還不普及、機槍也才剛被軍隊列裝、今日我們所使用的「裝甲車」等術語壓根兒還沒有進入字典、「裝甲戰」這名詞根本還不存在,因為距離真正的「戰車」問世,那還是十多年之後的事了!
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亨利.波特.奧斯本(Henry Porter Osborn),他在1898年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概念,就是使用開放式大直徑的輪子來防禦敵人的火力,並覆蓋兩側任何形式的發動機,取代原本由獸力拉動的動力裝置,而成為一款擁有自主仰賴機械推動的「火砲車廂」(Gun Carriage),這也是機動砲台的一個非常早期的概念。雖然這樣的裝甲怪物最後沒有建成,但這卻是目前第一批已知以機械推進的裝甲戰車之一。如果以今天的標準來看,該車輛甚至還較早地體現出後來許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裝甲車元素,以及如何在戰鬥中實際部署車輛的概念。
在進入20世紀之後,美國軍方如伊利諾伊州的國民兵少校戴維森(Royal P. Davidson)之輩,在自行車輛上開始安裝機槍進行試驗,而這樣武裝汽車概念的實驗非常成功,甚至讓當時的陸軍司令納爾遜 A. 邁爾斯(Nelson Appleton Miles)直接向戰爭部長提出建議,將五支騎兵團改用汽車取代馬匹。可惜當時陸軍總司令和戰爭部長的職位長期處於權力鬥爭,戰爭部長伊萊休.魯特(Elihu Root)上任後,對於陸軍部的效率低落、腐敗和重大的醜聞(如「牛肉醜聞」)感到難以忍受,於是急於在軍事管理方面上進行改革,因為他認為這才是領土管理或未來任何軍事行動勝利的先決條件。這兩位美國當時軍權在握者的角力對決結果,陸軍司令邁爾斯落敗了,而他也成為歷史上美國陸軍的最後一位司令,之後該職位就轉變為陸軍參謀長迄今。
儘管先前的騎兵編裝遭到高層的否決,戴維森也並沒有感到氣餒,隨著汽車數量在美國逐漸增加,幾年後他開始改用「凱迪拉克」(Cadillac)汽車進行改裝,除了安裝機關槍外,甚至還增加了探照燈,以實現有限度的夜戰和通信功能,讓這樣的武裝載具能夠執行更多樣的任務。為了驗證與多了解這樣的武裝車輛在實際路上的表現,甚至在1915年時,他更率領車隊成功地從芝加哥長途跋涉到舊金山,這當中的路程超過2,100哩,取得了重大的實驗數據。
而在戴維森遠征的同時,在美國的西南部邊境也看到了軍用車輛的積極使用,這得回溯到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問題,而這樣的衝突在1910年墨西哥革命開始後不久就開始轉趨激烈了。位於墨西哥北部的革命力量,由潘喬.維拉(Pancho Villa)主導的殺戮行為,甚至後來的跨境入侵事件,終於也正式激怒了美國。在群情激憤下,導致美國總統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下令組織一支遠征軍進入墨西哥進行報復,以掃蕩維拉的黨羽。而這一次登場的主角,可是後來在一戰歐洲戰場上響叮噹的人物︰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oseph Pershing)准將。1916年他的部隊在對墨西哥進行壓迫性的追擊時,就帶上數百輛卡車和少量履帶式的拖拉機隨行。由於缺乏來自當地政府的援助,墨西哥甚至拒絕讓美國軍隊透過鐵路系統運輸部隊和物資,潘興不得不採用這樣的卡車縱隊運補方式,以維持這一支為數上萬人所組成的遠征軍,深入混亂的墨西哥邊境達560公里。
在這一次深入墨西個境內的遠征行動中,潘興經常乘坐「道奇」(Dodge)的汽車四處視察,車輛儼然已經成為機動指揮所的用途。除此之外,雖然缺乏鐵路運輸的優勢,履帶式拖拉機則被用作貨物的運輸使用,步兵連則被安裝在卡車上,開始有了摩托化步兵的構想與雛型;而第一航空中隊的「柯蒂斯」(Curtiss) JN 3/4「珍妮」(Jenny)雙翼機,也為潘興指揮的部隊提供空中偵察服務。其中還有一段插曲,是另一位美國後來的裝甲兵猛將︰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的戰鬥經歷。巴頓指揮著三輛道奇裝甲汽車,在牧場上試圖採購玉米來餵馬,但這次平淡的採購任務卻迅速轉換成對牧場附近進行搜索,在隨後無預警爆發的小衝突中,維拉的私人保鑣隊長、也是維拉的第二號人物︰胡里奧.卡德納斯(Julio Cárdenas)被當場擊斃,而在這一場由武裝汽車所發起的機動攻擊行動中,巴頓的手下則無傷亡。
儘管美國這一次的討伐(Punitive Expedition)行動未能盡殲維拉的黨羽,但它確實為這一支遠征部隊提供了寶貴的訓練經驗;這也是自美國內戰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之一。在這一場軍事行動中,美國有效地展示了投射軍事力量的能力,不只有助於遏止邊境的襲擊和侵略,隨著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越來越近,這樣的經驗與教訓提供了寶貴的資產。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歐洲蔓延開來後,戰爭很快地成為一場拉鋸戰,而且大量的人員在機槍的掃射下,紛紛在雙方構築的壕溝陣地前倒下,死傷枕藉。雖然雙方都動員龐大的資源投入慘烈的戰事,但戰線拉扯的變化卻不大,參戰的兵員更是已經疲乏不堪,對於戰爭也終於不再有幻想。儘管歐洲戰場已經撕殺得你死我活,法國西線也傷亡慘重,戰爭陷入長期的僵局,遺憾的是交戰雙方都拒絕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結束衝突的提議。而從1914到1917年初,美國國內盛行的主要外交政策,目標是遠離歐洲的戰事並促成和平協議。
即便美國政府堅持的行動都是中立,卻也不能保證就不會受到波及。例如︰1915年,德國海軍擊沉了三艘美國船隻、甚至用魚雷擊沉了英國3.1萬噸的「盧西塔尼亞」(RMS Lusitania)號遠洋客輪,造成包括128名美國公民的死亡…但這樣偶然事件,美國竟然也無動於衷;甚至還聲稱這種悲劇的索賠方式可以等到戰爭結束才商議。不過在「盧西塔尼亞」號事件和國務卿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辭職後,美國內部的態度也算有了改變。因為威爾遜總統也公開致力於所謂的「備戰運動」(Preparedness Movement),並開始建立陸軍和海軍。在1916年的6月份,美國國會通過了《1916年國防法》(National Defense Act of 1916),陸軍規模擴大一倍(11,300 名軍官、208,000名士兵)、建立了「預備役軍官訓練團」(ROTC),並擴大了國民兵部隊的員額 (約40萬人)。同年晚些時候,國會又通過了《1916 年海軍法案》(Naval Act of 1916),該法案奠定了海軍大規模擴張的基礎,企圖在1920年左右能與英國皇家海軍平起平坐。因此,雖然威爾遜在競選活動中打出「他讓我們遠離戰爭」(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號,提醒選民在他的任內將維持避免與德國或墨西哥公開衝突的國家政策,但他卻從未鬆口說過,即使受到挑釁也決不參戰的話!
反觀歐陸,1916年盟軍發起「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英軍在9月15日首次將「戰車」(Tank)這一項武器推上戰場,為數不多的「馬克Ⅰ」(Mark Ⅰ)型戰車配合步兵進攻,突破了德軍防線4至5公里深,這也是戰爭史上第一次運用戰車突擊的紀錄。德軍初次面對到這種裝甲怪物後的反應失常,因為心理震撼所導致主動放棄陣地向後退卻;但英軍卻無力掌握戰術層級的成功擴張戰果,加上當時對於戰車的技術與裝備尚未完善,且戰線廣大(10公里僅部署18輛戰車),因此也沒能達成戰役目標。雖然英軍又將少數的戰車投入後續二次的戰鬥,但同樣收效不大,而這樣反倒是讓德軍開始認真想破解如何反制這龐然大物的戰法。由於當時對於掌握戰車這種新技術下的產物還不熟悉、機械狀況不可靠,因此在運用初期都明顯低估了它的戰場價值。
然而,在美國出兵歐洲大陸參戰之前,美國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英國與法國在研製戰車這一款武器上取得發展先機,但這並不表示美國在裝甲車輛這一個領域中沒有想法,應該是說美國當時所生產的機器,在支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將近3千輛所謂的「霍爾特」(Holt)拖拉機,和超過5千輛的「麥克」AC型卡車在英國和美國部隊中服役。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曾經就有多家民間廠商試著向軍隊推銷履帶式的拖拉機,但當時軍方並未特別意識到這種裝備的戰爭潛力,因而普遍沒受到當局的重視,因此履帶式車輛在歐洲本土並不常見,但美國設計的拖拉機卻已出口到多個國家用於農業和運輸工作。因為在鬆軟地形的試驗中,它展現出了超凡的行走能力,這樣優異的泥濘地形越障特性,甚至連當時的奧匈帝國都想在當地生產;只是後來物資因戰爭無法從美國運來而作罷。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不久,1915年法國和英國也都各自試驗了他們最初設計的戰車,而「霍爾特」拖拉機在這兩個國家都沒有缺席,也都參與了試驗的工作。例如︰「霍爾特」與芝加哥「布洛克緩爬」(Bullock Creeping Grip)拖拉機公司和威斯康辛州的「基倫海峽」(Killen-Strait)公司所製造的機器,分別一起參加了在英國舉行的測試;事實上,「基倫海峽」這一部拖拉機的上翹履帶可能影響了英國生產菱形戰車的想法。在測試時,「基倫海峽」拖拉機衝進了密密麻麻的鐵絲網陣,穿過彈坑和以鐵路枕木堆成的人工障礙,雖然優異的機動性令人印象深刻,但卻未能突破濃密的鐵絲網陣。當研發人員將「德勞內-貝爾維爾」(Delaunay-Belleville)裝甲車的車身,給實驗性地安裝在「基倫海峽」拖拉機上時,它可能成為歷史上人類普遍認定的第一輛履帶式裝甲車。
歐內斯特.斯溫頓(Ernest Swinton)中校是英國人公認戰車最早的發明者之一,他的設計構想也是從他朋友信中對「霍爾特」拖拉機的描述而獲得靈感。如果要更具體地說,連法國「施耐德CA」(Char Schneider CA)和「聖.沙蒙」(Saint-Chamond)戰車,甚至是德意志帝國的A7V「裝甲突擊車」(Sturmpanzerwagen)的運行裝置,都是基於「霍爾特」的設計;德國人甚至還給付了該專利的使用費,著實相當諷刺啊!
撇開「霍爾特」拖拉機為英、法國戰車在設計思路摸索上的貢獻,它在一戰中最大的價值,在於成功扛起了野戰砲兵轉移陣地的重任。因為在一戰期間,西方戰線發展成為塹壕戰,敵我雙方長期的砲擊導致地形惡劣不堪,地勢情況使得第一線的補給難度大幅增加,讓傳統的野戰砲兵在轉移陣地的機動上困難重重,經常無法及時提供延伸火力射程以突破僵局,而美國的拖拉機就成為盟軍火力能否延伸的重要裝備。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英國、法國和美國軍隊廣泛用於牽引重型的野戰砲(包括:BL 9.2吋榴彈砲和BL 8吋榴彈砲)。如果仔細一算,光是英國在衝突期間使用了超過1,600輛「霍爾特75型」(Holt Model 75)拖拉機作為大砲原動機,這些機器幫助英國軍方熟悉了履帶車輛。
在此之前,還必須承認美國軍隊對於裝甲車這玩意實在沒有花上多大的心思,雖然早在1914 年就在騎兵部隊上進行了實驗,許多發明家或設計師多少有著新構型或草圖,例如這位英國駐美的船舶工程師︰亞歷山大.麥克納布(Alexander McNab);他在1915年所提出「鱷魚」(Alligator)戰車,可以說是在一戰中美國最可行的戰車設計,但可惜也都沒能修成正果。這些想法與設計不是沒能具體完成實現,就是只能日後在圖上緬懷而已。但美國強大的汽車生產製造能力,許多汽車大廠甚至是小規模的個人工廠,都有能力在一定的範圍內提供由汽車或拖拉機改裝而成的裝甲車。例如派赴墨西哥遠征的「傑弗里1號」(Jeffery 1)裝甲車(雖然後來都幾乎在擔任訓練任務,並沒有實戰紀錄)。但美國陸軍對這種裝甲車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因為大家覺得它龐大、複雜且昂貴。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