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列強叩關與中國海防意識的覺醒

第一節 粵洋海戰:中英初次海上衝突

一 林則徐整頓海防

  中國本來沒有近代海軍。清朝只有舊式水師,分布於內河和外海。由於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因此外海水師不是用來抗禦入侵之外敵,而是用於「防守海口,緝捕海盜」。海軍是近代工業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成果。中國沒有經歷資本主義社會,所以海軍在中國的產生,並不是中國社會生產力直接發展的結果。船堅炮利的海軍乃西方國家的「長技」。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憑船堅炮利之用,轟開了閉關鎖國的中國的大門,才使中國人第一次知道了近代海軍之為物。

  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海軍還處在由早期軍艦向蒸汽艦過渡的階段,蒸汽機尚未普遍運用到軍艦上,經過改進的帆艦即三桅夾板船成為英國海軍的主要作戰艦隻。當英國人把蒸汽艦和三桅夾板船駛近中國的大門時,中國的舊式師船為之黯然失色。對此,左宗棠說:中國海船「日見其少,其僅存者船式粗笨,工料簡率。海防師船尤名存實亡,無從檢校,致泰西各國群起輕視之心,動輒尋釁逞強,靡所不至」。「藩籬竟成虛設,星馳飆舉,無足當之。」很顯然,面對英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凌逼,清政府所採取的閉關鎖國的消極海防政策已經無濟於事了。

  英艦之叩關,是英國在遠東實行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剛好是英國對華鴉片侵略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早在1720年代,英國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之後,很快成為對華鴉片貿易的最主要國家。

  1830年代初,英國走私輸入中國的鴉片已達近2萬箱。迄於鴉片戰爭前夕,為時不到10年,更增加到4萬多箱,占英國對華貿易額的50%以上。鴉片貿易成為英國資產階級原始資本累積的一種重要方式。鴉片在中國的泛濫,進一步加深中國封建社會的危機,大幅地動搖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

  西元1839年3月,林則徐以欽差大臣到廣州查禁鴉片。他赴任時,友人龔自珍鄭重地向他提醒:「無武力何以勝之?」但「蠻煙一掃海如鏡」的崇高愛國理想,使林則徐義無反顧,早將禍福生死置之度外,毅然赴粵就任。他蒞任後,《澳門月報》的一位記者拜見他,「提起戰爭,他僅有的回答是:『我們不怕戰爭!』」林則徐之所以不怕英國侵略者的戰爭威脅,並不是單純憑個人的一片愛國之心,而是建立在大量調查研究和充分了解敵情的基礎之上。

  由於長期閉關政策的影響,通常封建士大夫對於中國以外的世界是毫無所知的。西方報刊評論說:「中國官府全不識外國之政事,又少有人告知外國事務,故中國官府之才智誠為可疑,中國至今仍舊不知西邊。」、「如在廣東省城,有許多大人握大權,不知英吉利人並美利堅人之事情。」並指出:「林(則徐)行事全與上相反。」林則徐也評論當時的文武官吏:「不諳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其來歷。」他深知要戰勝敵人就必須先了解敵人。據時人稱:「林則徐自去歲至粵,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林則徐所蒐集和了解的外事,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凡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地理等等,皆在探訪之內。根據所掌握的敵情和同外國侵略者直接打交道而累積的經驗,他不但理解敵人「外則桀驁」、「內實恇怯」,增強了對敵鬥爭的信心,而且對敵人的軍事實力也有了比較清楚的猜測,做到了胸中有數。於是,便著手整頓海防,以迎擊來犯之敵。

  廣東省海岸蜿蜒曲折,為中國海岸線最長的省分之一,而珠江口內虎門一帶實為咽喉要隘。鴉片戰爭以前,這裡歷年來修建的炮臺共有10座,安設大砲約200門。但是,這些炮臺不是形勢偏狹,就是射程太近,炮火不能得力。有的炮臺因選址和設計有問題,地勢過高,炮子易於冒過船頂,根本不能打擊敵人。更有甚者,多數炮臺原建牆堆單薄,殊難防守。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計劃在此創設鐵鏈木排兩道,以固防守,而以經費不足,工程拖延甚久。林則徐視事後,為了加強沿海防禦設施,積極支持關天培的計畫,除增修加固原有的炮臺之外,又使鐵鏈木排工程得以竣工。並且新建靖遠炮臺一座,設置火炮60門。還特購洋炮200門,增排兩岸。這樣,虎門要塞共設置火炮300多門。添建增修炮臺和創設排鏈兩項工程竣工後,林則徐奏稱:「演試銅鐵火炮,炮子均能遠及對岸山根。設有不應進口之夷船妄圖闖入,雖遇順風潮湧,駕駛如飛,一到排練之前,勢難繞越。即謂夷船堅厚,竟能將鐵鏈衝開,而越過一層尚有一層阻擋。就令都能闖斷,亦已羈絆多時,各臺炮火連轟,豈有不成灰燼之理?」其後,因尖沙嘴(咀)、官湧兩地形勢險要,各建炮臺一座,共安大炮50門。經過這番布置,廣東沿海的防禦力量大為增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